(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如右图所示,这样的“安全”局面最早被打破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鸦片战争
解析:图中材料形象地表示出了清朝所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局面。
答案:D
2.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博士以6 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右图),并决定将铜像捐赠给国家。导致该国宝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
A.日本军队 B.俄国军队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
解析:“水力钟”马首是在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被掠走的,罪魁祸首应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英法联军。
答案:D
3.“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此诗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虎门销烟 D.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的“人无贵贱皆兄弟”“铲除鞑虏建天国”来判断应为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D
4.“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这首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解析:此诗为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诗。从诗句上的“东沟海战”“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这两点都是此题的突破点,中日双方在黄海海面进行了黄海海战。
答案:B
5.义和团与太平天国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典型的两大农民运动,那么,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义和团运动的时代特点最突出地表现在( )
A.群众基础 B.救国主张
C.革命矛头 D.革命方式
解析: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因此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也正体现了这一时代特点。
答案:C
6.1851年和1911年都是旧历辛亥年,在中国大地上都发生了大规模革命运动。这两场运动( )
A.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B.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C.都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D.都尝试推翻清政府,最后被其绞杀
解析:1851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并没有脱离旧式农民战争的窠臼,没有推动政治民主化。太平天国运动受到了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辛亥革命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影响,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并不是被其绞杀。
答案:C
7.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突出评价的是五四运动( )
A.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B.在政党政治方面的作用
C.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
D.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材料中“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的信息说明毛泽东评价的是五四运动对第一次大革命的重要意义。
答案:A
8.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下列图片,历史老师要求用一个主题概括图中事件的教训,你认为最突出的应该是( )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解析:两次起义都是在城市发动的,结果都失败,这就说明不能照搬俄国的经验,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故答案选C。
答案:C
9.热播电视剧《东方》中,面对新中国的成立,阎锡山劝慰蒋介石说:“我们不急,急的是他毛泽东。不就是建个什么国嘛,不要太在意了。1931年他们也成立了苏维埃,几年后,都在湘江里淹死了。”苏维埃“在湘江里淹死”指的是( )
A.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严重损失
B.秋收起义失败后向井冈山地区进军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地区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
解析:苏维埃“在湘江里淹死”指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西渡湘江,中央红军兵力损失过半。A、B两项发生在1931年前;C项发生在东北地区,且与毛泽东无关。
答案:D
10.“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可知,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答案:D
11.胡锦涛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
B.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C.抗日军队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D.国共两党是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实现第二次合作的相关史实。B、D两项是抗日战争时期基本的史实,A项是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的评价。C项是史实性错误,国共两党军队是各自领导。
答案:C
12.下面是一张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军事行动应该是( )
A.国民党军队对山东发动重点进攻
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内战
C.渡江战役
D.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反攻序幕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解放战争,依据示意图中的地点“大别山”和图片上的作战战略(两翼牵制,三军配合)可知这是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示意图,这场战争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答案: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展示的是哪两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情景?这两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何影响?(6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革命运动中的成果?结合材料二中提供的历史信息,回答这次运动有何作用和局限?(8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革命运动取得的成果?结合材料三中提供的历史信息,说明这次运动有何历史意义?(6分)
解析:第(1)问要从两个图片中提取时间信息,而影响由第一小问可自然得出;第(2)问要根据图片的名称作答,作用和局限根据所学知识作答;第(3)问从政体的变化和人民民主权利方面去回答。
答案:(1)《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太平天国运动。作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运动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不是先进的阶级,缺乏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指导。
(3)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邱逢甲《春愁》
材料三 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
材料四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材料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六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材料一、二、三的三首诗分别针对哪些不平等条约而作?结合这三首诗,分析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6分)
(2)材料二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被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是什么?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材料四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4分)
(4)材料五中这次“远征”指哪一历史事件?说明材料六中“天翻地覆”的含义。(4分)
解析:本题以诗歌为切入点,考查诗歌中蕴含的历史。解答第(1)问的关键是结合诗歌准确判断条约名称并回答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解答第(2)问的关键是正确识记台湾的相关史实;第(3)(4)问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历经艰难曲折,最终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3)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夺取“中心城市”;道路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
(4)红军长征;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 )
A.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
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
解析: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A、D两项表述错误,C项发生在同盟会成立前,也不正确。
答案:B
2.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
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D.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解析: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就任的是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不是正式大总统。
答案:D
3.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国家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以隆重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驱。下列有关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亲自领导武昌起义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
D.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解析: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尚在国外,他没有能直接领导武昌起义。
答案:A
4.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
A.总统 B.参议院
C.总理 D.国民全体
解析:本题考查对《临时约法》内容和实质的认识。《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既然“民主”,国家的主权当属国民全体。
答案:D
5.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这首诗从本质上说明了( )
A.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解析:由“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可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没有被彻底推翻,中国革命的敌人依然存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发生根本改变。故D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D
6.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下列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政体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把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主要是从政治体制上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A项明显错误,排除。C、D两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只有B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B
7.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这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巨变。
答案:C
8.洪秀全和孙中山同为广东人,也都是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代表人物,他们都( )
A.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提出了改造社会的构想
C.尝试建立民主制度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解析: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尝试建立民主制度是孙中山的活动,不是洪秀全的活动,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两人分别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洪秀全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是改造社会的构想。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有个学生写了一篇小论文: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正式大总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旗,3月颁布《中华民国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政府实行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度,以中华民国纪年,2011年算起来应该是民国一百年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材料二 从2010年初开始,一场辛亥革命百年庆典主办权的争夺战在武汉、广州、南京等城市之间展开。
材料三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1)材料一的小论文中有几处错误,请找出并纠正。(5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几个城市争夺庆典主办权的主要历史原因。(4分)
(3)材料三中“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是指什么?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什么样的辛亥革命精神?(9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说明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切入点是近代中国的辛亥革命。第(1)问根据材料一从总统、政府名称、约法、政体及辛亥革命的意义方面纠错。第(2)问根据武汉、南京、广州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说明。第(3)问应结合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社会变革”要从政治民主进步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精神”涵盖内容比较广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错误及纠正:①正式大总统改为临时大总统,②南京国民政府改为南京临时政府,③青天白日旗改为五色旗,④《中华民国约法》改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⑤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⑥封建制度改为封建帝制或君主专制。
(2)原因:武汉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发生地,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广州是黄花岗起义的发生地,广东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3)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精神: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随堂基础巩固]
1.联合组成同盟会的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
①兴中会 ②华兴会 ③强学会 ④光复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依据教材内容知①②④符合题意。
答案:B
2.双十节是台湾地区的法定假日之一,台湾每年举行庆典,“举办升旗典礼及”庆祝大会。这一节日主要是为纪念( )
A.武昌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保路同志军起义 D.同盟会起义
解析:“台湾地区”将“双十节”作为“国庆”日,是为了纪念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的武昌起义,即狭义上的辛亥革命。其他三件事发生的时间都不是在“双十”日。
答案:A
3.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合适(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民主性
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因此,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C项不合适,符合题意。
答案:C
4.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最主要的依据是( )
A.资产阶级不敢依靠和发动群众
B.资产阶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
C.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D.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解析: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得到改变。
答案:D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右图是著名的卢沟桥,1937年在这里发生的重大事变表明
( )
A.国共两党开始正式合作
B.抗日救亡运动开始兴起
C.八路军开始进入前线抗日
D.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解析: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全面爆发。
答案:D
2.电视剧《对手》中有这样一幕:七七事变后的一天,林忠强冲上阵地,与日军搏杀。但大批日军已涌入城门,开始屠城。这是指( )
A.旅顺大屠杀 B.九一八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潘家峪惨案
解析:本题考查迁移理解能力。A项发生在甲午战争期间;B项发生在1931年;D项发生在1941年。从“七七事变后”“屠城”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右图是一幅关于抗日战争的漫画。对此漫画所表达的主题,理解准确的是( )
A.日本法西斯势力不堪一击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抗日力量占据绝对优势
D.日本侵略势力为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解析:漫画中有“军”“民”并肩战斗的情景,故B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B
4.美国《时代》杂志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将“日本的战争机器”“卡住了13个星期”的是( )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解析: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这与题干材料中的“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相吻合。
答案:B
5.电视剧《特殊使命》,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驻渭城八路军办事处从戎将军忽然失踪,驻渭城的国民党军将领边国烈命令其下属赶快寻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边国烈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形成了( )
A.革命统一战线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爱国统一战线
解析:材料中“八路军”这一称呼说明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正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才能使国共合作、关系紧密。
答案:B
6.下表反映的是二战时期日军在亚太地区的兵力分配情况。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
战场
太平洋
战场
东南亚
中国
战场
太平洋、印
度洋战场
中国
战场
东南亚、太
平洋战场
35个
师团
10个
师团
7个
师团
37个
师团
15个师团
110多
万人
近11万人
A.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B.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打击了日本法西斯
C.日本在亚洲全面发动了侵略战争
D.日本不断向中国战场大规模增兵
解析:二战时期在中国战场的日军数量从35个师团增加到110多万人,由此可见中国是抗日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A
7.2010年7月7日,抗战大画《浩气长流》在台湾国父纪念馆展出,93岁的台湾原“行政院长”郝柏村致辞说:“七七是中华民族血与泪交织的年代,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真正开始。”这里的“站起来”的含义是( )
A.中国从此摆脱了东西方列强的侵略
B.中国开始扭转任人宰割的衰败局面
C.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之路
D.中国从此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强国
解析: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开始扭转任人宰割的局面。
答案:B
8.人们在抨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同时,也对抗日战争陷入了沉思。有人指出:抗日战争是以惨痛的代价为民主革命作奠基石的。这块“奠基石”主要是指( )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D.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的影响。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它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削弱了国民党的力量,尤其是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得到了迅速壮大,这有利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18分)
9.近来就中日钓鱼岛事件,中国政府作出了明确表态,并保留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权力。《联合早报网》呼吁,希望两岸通过国共两党交流平台,展开良性互动,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两党合则两利,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刘庭华《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
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材料二 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比较努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突出表现。(4分)
(2)结合材料二回答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举出敌后战场对日主动作战的突出事例。(4分)
(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10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抗战事迹和影响。第(1)问要求回答在抗战初期,国民党的积极抗战行为。第(2)问的第一小问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在材料中体现比较明确;第二小问应注意“敌后战场”和“对日主动作战”的限定词。第(3)问从材料中可归纳两大战场的团结作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作用等方面,还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答案:(1)组织多次会战,抵抗日军侵略(答出具体会战也可)。
(2)歼灭大量日伪军,后期成为抗战主战场。百团大战(其他只要举例正确皆可以)。
(3)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正确的军事策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广泛同情和支持,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外部条件。
[随堂基础巩固]
1.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解析:从歌词内容分析,东北沦陷这一“悲惨的时候”应指九一八事变。
答案:A
2.细菌战是日军侵华战争的重要形式,残害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军民。下列与此直接有关的是( )
A.发动九一八事变 B.发动七七事变
C.制造南京大屠杀 D.组建七三一部队
解析:日本侵华期间,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他们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答案:D
3.抗战题材电视剧《滇西1944》再现了当年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大会战中英勇杀敌的壮烈场面。下列关于中国远征军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他们开辟了中国军队在国外抗日的新战场
B.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滇缅公路的通畅
C.他们曾在缅甸救出被困英军7 000多人
D.他们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抗战期间,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故选项D错误。
答案:D
4.毛泽东对骁勇善战的彭德怀评价甚高,曾经赋诗颂扬:“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在1940年8月,“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又指挥了( )
A.平型关战役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淞沪会战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极大地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答案:C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下列对材料主旨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B.说明中国人民勇敢,不怕刀枪火炮
C.刀枪火炮都有较大危害
D.因吸烟,中国死亡亿万千人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可知,本材料以比较的方式说明大炮的危害不如鸦片。
答案:A
2.下图是签订《南京条约》时的情景,这一事件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
A.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
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C.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D.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解析: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分析,《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为此,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答案:D
3.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各处调到的兵……毫无纪律。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竟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上述材料( )
A.丑化了清朝军队
B.因是家书而无史料价值
C.反证英军纪律严明
D.能说明清军战败的原因
解析: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写给家人的信虽不一定客观全面,但作为第一手历史资料,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夷兵抢夺十三洋行,正是反映了英军的掠夺本性,材料对清军军纪败坏的反映应该是真实的,因此也谈不上丑化了清朝军队,恰恰反映了清军战败的原因。
答案:D
4.马克思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文中的“好处”是指俄国( )
A.得到大量战争赔款 B.取得许多通商口岸
C.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 D.割占中国大量领土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所以它得到的好处比其他国家要多得多。
答案:D
5.160多年前的南方民谣唱到:“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四方兄弟到金田,斩龙除妖声震天。”这说明( )
①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②太平天国矛头直指清政府 ③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 ④斩龙除妖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故①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统治的内容,没有体现其反侵略的内容,故④错误;从材料信息看,太平天国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民谣的形式也显得落后,故②③正确。
答案:C
6.马克思曾指出:“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没有英国的侵略就没有太平天国运动
B.英国的侵略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C.只看到现象而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D.马克思高度评价英国侵略对中国革命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人民大众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阶级矛盾激化,主要原因是外敌侵略造成民族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又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A项因逻辑关系错误而排除。C项不符合题意。马克思客观评价了英国侵略对中国革命的作用,D项错误。
答案:B
7.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煮豆燃萁”是指( )
A.北伐失利
B.安庆保卫战失利
C.天京变乱
D.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内容分析,“煮豆燃萁”借用三国时期的典故,出自曹植《七步诗》特指内部自相残杀,因此可知,是指天京变乱。
答案:C
8.在一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的研讨课上,四位同学都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的共识,并阐明了自己的依据,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C.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D.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腐朽的清政府,为近代化扫清了道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会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都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 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到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我因此毫不迟疑地向你指出几件事,这都是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极应该向中国政府力行要求的……这些点是: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三、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
……
七、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在北京朝廷。
——1845年2月13日英国《克勒
拉得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对鸦片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他们又想通过“修约”达到什么目的?(2分)
(2)材料二所列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是否得到了?具体有哪些内容?(4分)
(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的关系。(2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结合所学知识去归纳答案。
答案:(1)不满足既得利益。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2)得到了。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等。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用三年的时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这样,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了。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1)依据材料一、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代赋予太平天国哪些特点?(3分)
(2)材料二两幅图反映出什么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3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4分)
解析:本题主要以图片的形式全面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内容。解题时,一是明确图片所反映出的信息,二是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回答。
答案:(1)特点:向西方学习,如创立拜上帝教,提出《资政新篇》;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如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等。
(2)问题:《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行。原因:本身的空想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实现;战争环境,不允许实现。
(3)看法:《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但《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运动的产物;《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不利的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因此《资政新篇》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实现。
[随堂基础巩固]
1.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战后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
A.勒索大量赔款 B.协定关税
C.开放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岛
解析:学生容易因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理解不够准确和审题不清而误选C项。开放通商口岸能满足列强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但如果不迫使中国降低关税,这样的需求很难甚至不可能得到满足。
答案:B
2.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圆明园。
答案:C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A.背景相同 B.目的和性质相同
C.方式相同 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解析:两次鸦片战争有许多相似之处,方式和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不能揭示问题的实质。从战争的目的来看,都是为了寻找和扩大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从战争的性质而言,都属于侵略战争,此两项揭示了两场战争本质上的共性。
答案:B
4.某班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结果出现以下四种理由,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主革命涵义的理解。判断一场革命的性质主要依据革命的任务。
答案:D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运动,这里的“彻底”指的是( )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C.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
D.工人阶级在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彻底”是针对斗争的态度和结果而言的。在五四运动中,以工人阶级为主,全国各阶层反帝反封建的态度非常坚决,并且取得部分胜利。
答案:B
2.五四运动标志着( )
A.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案:D
3.下列五四运动时期的四副对联中,反映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的是( )
A.“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解析:五四运动取得的初步胜利主要体现在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D项恰恰反映了这部分内容。
答案:D
4.“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中共“二大” D.国民党“一大”
解析:这首诗是董必武为纪念中共“一大”的济南代表王尽美所作。“君与恩铭”即指王尽美和邓恩铭;此外,由“四十年前”“南湖”等信息,可知是指中共“一大”的召开。
答案:A
5.对1924~1927年国民革命性质的正确表述是( )
A.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B.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C.革命统一战线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
D.中共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
解析:大革命是由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的,所以A、B、D三项都不符合要求。
答案:C
6.“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以上是北伐军歌的歌词,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北伐战争的时代新特点有( )
①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大联合 ②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③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④革命志士前赴后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了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由此可知③正确;从“工农学兵,大联合,齐奋斗”中可以得出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大联合,故①②正确;④不是时代新特点,可排除。
答案:C
7.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解析:A、B两项是革命斗争的常见方式,D项由于国民党内部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排除A、B、D三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C
8.1921年中共的诞生表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党逐步走向成熟。中共历史上的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都( )
A.及时作出了挽救党和革命的决定
B.为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C.推动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D.促成了团结抗日局面的实现
解析: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两者的共性即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1)在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发生了哪些重大的革命事件?(6分)
(2)长征期间,在推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中共解决了哪些重大问题?(6分)
(3)从上述材料看,中国革命的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解析:本题旨在通过地图形式考查国共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大革命活动。注意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心所发生的变化,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1)事件: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或江西境内的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
(2)重大问题:遵义会议上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3)转移: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瑞金)转到西北(延安)。影响:长征使中国革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保存了革命的力量,确立了党的正确领导,有利于革命的顺利发展。
[随堂基础巩固]
1.青岛的五四广场以纪念五四运动而得名,其标志性雕塑被称为“五月的风”。这是因为( )
A.青岛是当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地
B.青岛是当年五四运动的中心地
C.和青岛有关的问题成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D.青岛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而命名的
解析: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山东问题”未得到解决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而青岛的主权问题是山东问题的主要内容,C项正确。五四运动的爆发地在北京,运动的中心先在北京后转到上海,A、B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显然错误。
答案:C
2.国民大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有内在继承性,这主要表现在( )
A.革命任务上 B.革命的领导阶级上
C.革命的结局上 D.革命的指导思想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革命任务是革命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这是主要的内在继承性的表现,两者的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故选A项。
答案:A
3.井冈山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其英雄的业绩与壮丽的山河交相辉映,构成得天独厚的特色风光。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
A.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最终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揭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序幕
解析: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起义部队全部转移到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答案:B
4.下面漫画作品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 )
A.工作重心的转移 B.革命中心的转移
C.党的根本任务的转移 D.革命道路的转移
解析:图片所描述的是红军长征,体现了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答案:B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中央电视台在插播山东各城市旅游广告时提到威海的刘公岛,说“刘公岛不仅仅是一个岛”,其实刘公岛还承载着一段历史。它承载的历史是( )
A.1894年,日军在此挑起甲午战争
B.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就是在此打响的
C.刘公岛见证了北洋海军由成立到全军覆没的一段惨痛历史
D.甲午战争中,清军曾在此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
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中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失败。
答案:C
2.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只此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本题属材料型选择题。《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答案:C
3.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 )
①甲午海战 ②《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诗歌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的惨烈场面和签订条约及后果。①②③均正确。
答案:A
4.清政府1895年5月20日电令:“著即开缺来京陛见……大小文武各员,并著饬令陆续内渡。”此电文对应了我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哪一具体内容( )
A.割让香港岛 B.割让九龙司
C.割让台湾全岛 D.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题干“1895年”“饬令陆续内渡”可知是割让台湾全岛。
答案:C
5.右图为八国联军在廊坊遇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后,被迫退回距天津30多公里的杨村车站筑垒防守的画面。你认为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是( )
A.打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们觉醒
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D.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解析:将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镇压反抗、瓜分中国)与结果(廊坊受阻、退回天津防守)结合起来即可选出C项。
答案:C
6.曾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不割吾领土”,四个选项中只有《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的内容,故选D。
答案:D
7.如果请你担任历史纪实片《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A.各国使馆林立 B.某国使馆举办舞会
C.居住着大量北京居民 D.驻扎有外国军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辛丑条约》规定,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C项是不可能的史实。
答案:C
8.下面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及画面内容说明,这次战争结束后,“大饼”的主人( )
A.“寿终正寝” B.“成为木偶”
C.“支离破碎” D.“日益强壮”
解析:注意题干中时间信息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饼”的主人是清政府。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答案为B。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在朝鲜首都汉城煽动叛乱,以此为战争提供借口。中国派出部队平定叛乱。于是,日本抓住协定的技术细节在仁川登陆。到达汉城后,日本人树了个傀儡“摄政”取代朝鲜国王,并要求中国人撤出朝鲜半岛。中国没有屈从这个要求,急忙从海上向朝鲜派遣部队。4艘巡洋舰从日本海军基地佐世保出动,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打烂一艘巡洋舰,击毁一艘炮舰,俘获一艘炮艇并击沉一艘满载的运输船。日本开创了在后来的战争中所常用的惯例——进攻在前,宣战在后,1894年8月1日双方宣战。
——摘自E.B.波特[美国]
《海上力量——世界海军史》
材料二 ……早在1894年,赫德就预见到,“中国人的热血,已被过去20余个世纪的思想训练的冷却凝固。但我坚信,这些重创总有一天会表现为最猛烈的怒火,到了那时,我们这些外国人都会被一股脑扫出北京”。
——摘自乔纳森·斯潘塞[美]《改变中国》
(1)日本急于“为战争提供借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有利的外部环境?(6分)
(2)这场日本“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的战争后来在中国境内发生了哪几次重大战役?(6分)
(3)随后发生的试图将外国人“一股脑扫出北京”的“最猛烈的怒火”是指什么事件?其结果如何?(6分)
解析:第(1)问结合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及对外扩张的要求进行分析,并从列强、朝鲜、中国等方面归纳出有利的外部环境;第(2)问根据甲午战争的过程进行列举;第(3)问结合义和团在北京抗击外国侵略以及失败的史实回答。
答案:(1)为日本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列强的纵容、支持;朝鲜农民起义;清政府的腐败落后。
(2)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3)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随堂基础巩固]
1.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B.黄海战役中
C.威海卫战役中 D.淮海战役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在1894年的黄海战役中,邓世昌指挥军舰与日军作战壮烈牺牲。
答案:B
2.《马关条约》不同于《南京条约》的突出特点是( )
①签订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②便利了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③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 ④通商口岸已深入中国内地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马关条约》的内容反映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对中国的危害更大了,①②③④均是《马关条约》不同于《南京条约》的特点。
答案:D
3.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为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Rue Linevitch(李尼微支路),台基厂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切入点是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注意分析题干所述历史现象是八国联军驻扎北京所出现的,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D
4.《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在北京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下列有关该条约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
C.英国、美国、俄国、德国等多国参与了该条约的签订
D.列强互相承认了在华利益,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解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相关知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A错误;B项指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D项是1899年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产生的影响。
答案:C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后见报纸上登载消息“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他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已经死了”是因为( )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
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解析:注意时间信息:1946年。这一年,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
答案:A
2.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右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箭头表示的是
( )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C.华东、中原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问题关键是抓住解放战争的阶段特征。1947年,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因此国民党的中原地区防御空虚,中共抓住有利时机,举行战略反攻,图示中箭头意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由材料可以判断出此战役发生的范围在淮河流域和长江以北,符合的应该是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地区,平津战役发生在华北地区,渡江战役却是要渡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答案:C
4.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推翻了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全部领土
解析:三大战役是国共双方的战略决战,其主要意义在于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答案:C
5.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的关键词是“1949年4月”“大江”和“金陵”。故选A。
答案:A
6.右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历史曾在这一时间点上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 )
A.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C.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D.南京光复,抗日战争胜利
解析: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
答案:B
7.国民党爱国将领张治中先生(安徽巢湖人),一生为和平而奔走,被誉为“和平将军”。1945年以后,他曾代表国民党当局先后与中共进行两次和平谈判。你认为这两次会议应该是( )
①1945年重庆谈判 ②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
③1949年北平谈判 ④1949年北平政协会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张治中参加了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故选B项。政协会议不是国共谈判,排除②④。
答案:B
8.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①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③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④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根据教材知识,①②③④均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8分)
9.某校举办“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发展历程”展览。下面是这次展览中出现的一些图片,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一应出现在中国哪个城市?中共“一大”具有什么重要意义?(6分)
(2)江西被称为红色的土地。这里有三大摇篮,即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革命和共和国的摇篮。请指出三大摇篮分别在何地。(3分)
(3)图三反映出中国革命处于什么时期?概述图三所反映的事件的背景和重大历史意义。(9分)
解析:本题要根据图片提供的有效信息,结合教材知识,组织答案。第(2)问需要理解“三大摇篮”的具体含义,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结合起来思考;第(3)问由“三大战役”可知是解放战争时期,背景和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上海。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南昌、井冈山、瑞金。
(3)解放战争时期。背景: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随堂基础巩固]
1.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重庆谈判期间( )
①中共争取和平民主 ②蒋介石表现出和平的诚意 ③全国人民期盼民主机遇 ④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③
解析:要注意右侧人物在桌上谈判的握手,及桌下拿着手枪的手,影射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
答案:B
2.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即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
A.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解析: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也就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答案:D
3.2012年1月15日天津解放63周年纪念日。解放天津的军事行动处于人民解放战争的( )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反攻阶段
C.战略决战阶段 D.胜利进军阶段
解析:天津解放属于平津战役,当时是战略决战阶段。
答案:C
4.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都是国民党首先提出的,其目的主要都是为了
( )
A.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
B.在两党政治斗争中争取民心
C.共同商讨国内和平
D.以和谈换取部署内战的时间
解析:前者是由于蒋介石内战准备尚未就绪而施展的和谈伎俩,后者是蒋介石内战溃败、大局已定时采取的“缓兵之计”。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