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课下作业(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课下作业(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6-16 20:56:17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保证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这表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一边倒”
C.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
D.“求同存异”
解析:“保证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反映了新中国要求独立自主;“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体现了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A项正确;B、C、D三项在题干的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A
2.以下关于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与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苏联是建国初期唯一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B.“另起炉灶”的方针改变了旧中国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
C.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参加的国际会议
D.外交三大政策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解析: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就有17个,而苏联则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故A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而非第一次参加的国际会议,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故D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下列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是
(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材料强调了中苏关系的重要性,“一边倒”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主要特点。
答案:A
4.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
A.“一边倒”政策 B.不结盟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多边外交政策
解析:题干引文体现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必须是平等对待对方,双方利益是互惠的,体现了外交国地位、利益平等,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5.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穿梭于国际外交舞台上,备受世人关注。下列成就均与周恩来有关,请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 ②第一次代表中国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③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④“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③①④②
解析:①发生于1953年;②发生于1954年;③发生于1950年;④发生于1955年,故选B。
答案:B
6.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香港、澳门回归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解析: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很好地团结了与会各国,粉碎了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会议的企图,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答案:C
7.温家宝总理曾用李白的一句诗来回顾中美关系:“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列词语与总理的话最符合的是(  )
A.曲折前行 B.一帆风顺
C.风雨如晦 D.前途难测
解析:从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李白的诗句来分析,最符合的应是曲折前行。
答案:A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促成三次建交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D项与1949年建交高峰时期的史实不符。
答案:C
9.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此时“中美关系的改善”表现为(  )
A.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上海公报》
B.两国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发展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为中日邦交正常化提供基础的是1972年中美关系的缓和——尼克松访华,正确选项为A。
答案:A
10.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布什所说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
A.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B.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外交胜利
C.中国抗美援朝胜利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从材料内容分析再根据“1971年”布什所说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D
11.2011年3月17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在安理会通过有关利比亚局势第1973号决议后的解释性发言中说:“我们支持安理会采取适当和必要的行动,尽快稳定利比亚局势,制止针对平民的暴力行径。……在安理会决议磋商过程中,中方和其他一些安理会成员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但遗憾的是,不少问题没有得到澄清和回答。因此,中国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反对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③反对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与史实不符。排除含有③的选项。
答案:C
12.“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B.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C.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解析:“与邻为善”是指加强睦邻友好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该组织有利于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故选C。A项不正确,中国并不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发起国;B项不正确,参加世界贸易组织与睦邻友好不符合;D项与睦邻友好合作不符。
答案: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3分,第14题17分,共40分)
13.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材料二 魏史言的《尼克松访华》中有如下记载:毛泽东主席在会见尼克松和基辛格时,对基辛格说:“你跑中国跑出了名了嘛,头一次来,公告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
(1)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3分)
(2)“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方针是什么?(6分)
(3)促使基辛格“跑中国”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你怎样理解“全世界都震动了”?
(10分)
(4)从旧中国跪着办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4分)
解析:第(1)问可从旧中国的社会状况去分析,从政治、经济、民族矛盾等方面总结。第(2)问,回答前一小问需明确“跪倒在地上办外交”是指近代中国的外交,回答后一小问要注意时间限定词:“建国初期”。第(3)问,回答前一小问注意从中美两方面分析,后一小问要结合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和所学知识回答。回答第(4)问要突出“弱国无外交,只有主权独立的国家才会有独立自主的外交”。
答案:(1)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外国侵略。
(2)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打破了中美之间长期对立的僵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影响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世界局势。
(4)弱国无外交;国家主权独立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国际地位提高的保证。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存在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但这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演说
材料二 我们主张,各国的事务应当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国家不论大小,不论贫富,应该一律平等,国际事务应该由世界各国共同来管。
——邓小平在第26届联大特别会议
上的发言(1974年4月9日)
材料三 让我们各成员国共同把握机遇,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相互协调与合作,为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与繁荣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七次领导人非
正式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9月13日)
(1)材料一中周恩来为解决各国分歧提出了什么方针?那时我们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五项原则”通常称作什么原则?(6分)
(2)材料二邓小平的“发言”从侧面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打开了外交新局面,其突出表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________的合法席位。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大进展还包括中国与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
(3分)
(3)材料三表明新时期我国在哪一类(或哪一个)国际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外交活动主要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怎样的国际环境?(8分)
解析:本题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考查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设问难度不大,关键是读懂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答案:(1)“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联合国 美国 日本
(3)地区性国际组织(或亚太经合组织)。和平良好的国际环境。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交策略也发生相应调整,主要目标是(  )
A.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孤立政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解决国家安全问题
D.联合美国对抗苏联
解析: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经济上,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破坏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因而只有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等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实行不结盟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主要是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是为了给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周边环境,由此判断D项正确。
答案:D
3.胡锦涛主席的“和谐世界”理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也是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外交工作的经验总结。以下外交政策和方针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的是(  )
①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②“求同存异”方针
③“一边倒”方针 ④不结盟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谐的意思体现了“和而不同”思想,①②④有和谐的理念。③强调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建国初特定条件下的政策,不符合和谐的意思。
答案:D
4.我国政府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我国的国策,主要是因为
(  )
A.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新的看法
B.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霸权主义成为威胁中国安全的主要因素
D.世界大战的悲剧再也不可能重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新时期,我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改变了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认为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争取一个比较长的和平时间是可能的,这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出发点。
答案:A
5.21世纪初,加强了我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成为我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成果是(  )
A.发展与东南亚联盟的友好关系
B.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经济活动
C.成立多方互赢的上海合作组织
D.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限制为21世纪初;国家条件限制是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由此可判断是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C
6.下列史实最能说明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的是(  )
A.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第十三届部长会议
D.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本题要求判断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A、B两项不是地区性国际组织,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C
7.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决议呼吁以立即在加沙地带实行“持久的、受到全面尊重的停火”后,中方敦促有关各方全面有效落实决议,立即实现停火。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  )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是我国外交的一贯原则
B.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实行不结盟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对于联合国通过的决议,中国本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支持,并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这说明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答案:C
8.中国人民愿与各国人民携手合作,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下列外交行动属于新时期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创造和谐世界的有(  )
①2001年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②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③参加中东地区、海地等地的维和行动 ④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旨在以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四项措施中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建国初期的外交行动,不属于新时期的外交行动。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完全可以不怕美国取消贸易最惠国待遇,中国有越来越多的贸易伙伴……假如我们不要美国的最惠国待遇,我们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是否无法进行呢?从过去的美国经济制裁证明,并非如此……如果美国对中国采取敌对政策,中国民众很可能会把购买力转向别国或者国内品牌。美国必须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中国自觉的抵制敌对国家的产品是有传统的,如果中国政府还能胸怀大度地宽容美国人的话……我相信报应。我深信会有那么一天,如果和解变得极度不可能,我号召中国人民要记住仇恨。
——李强《冷战后时代政治与情感抉择》
材料二 那么,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是不是我们的敌人呢?……中美建交后,中美双方已结束了全面敌对状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有一个长期和平共处、竞争与合作的平行发展时期,双方在经济上互有需要,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发展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上,只有双方加强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中美两国(包括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现在和21世纪,都不该成为敌人。
——沈骥如《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问题》
材料三 自1979至200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累计近6千亿美元。目前,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人民网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中不同的观点。(6分)
(2)材料一、二的观点,你同意哪一个?为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当前世界局势和时代主题,简要概述你对中美关系发展走向的看法。(6分)
解析:本题以中美贸易关系为中心。第(1)问主要分析中美贸易关系的不同立场,考查概括能力;第(2)问要表明自己的立场,要立足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方面考虑,立足于中国的国家利益;第(3)问考查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的展望,回答时要结合当今社会的时代主题。
答案:(1)材料一不主张积极发展中美关系,认为失去与美国的交往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号召中国人民记住仇恨。材料二主张积极发展中美关系,认为中美合作才能共同发展,认为中美不应该敌对。
(2)同意材料二。原因:其观点更符合时代潮流,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与稳定。
(3)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中美两国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在经济上,理应积极处理好两国关系,共同发展。
[随堂基础巩固]
1.中国在不同时期都会对外交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下列关于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不包括(  )
A.国际形势的变化
B.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影响中国外交政策的因素主要是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不是调整依据。
答案:C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表现在(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②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③在APEC等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④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记忆能力。要注意题目“改革开放以来”,①在1955年提出,排除;②③④都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成就,故选项D正确。
答案:D
3.中国政府派海军舰艇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的举动。显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之一是(  )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B.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中国海军实施护航执行的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这体现了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的多边外交。
答案:D
4.朝核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热点,也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和平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斡旋,成功主办了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表明(  )
①中国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和协商的新安全观 ②国际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已经终结 ③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政治冲突问题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当代国际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未终结,故排除②。
答案:D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是为了(  )
A.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回应西方国家的孤立遏制政策
C.积极同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为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这一原则。
答案:C
2.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出席了日内瓦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作用”是指中国(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使会议采纳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D.促成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解析:A项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D项不符合史实;“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万隆会议达成了一系列精神和原则,陈毅同志曾赋诗赞誉万隆精神和原则:“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这里的“万隆精神和原则”在当时不可能包括(  )
A.一致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精神
B.“求同存异”的原则
C.亚非国家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精神
D.“另起炉灶”的原则
解析:万隆精神主要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另起炉灶”是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之一,时间上不吻合,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1955年4月24日,亚非会议胜利闭幕。当时的国际舆论认为,亚非会议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代表团异乎寻常的合作态度。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代表团(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C完全同意与会国家代表提出的建议
D.同意和亚非国家结盟,共同反帝、反殖、反霸
解析:在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答案:B
5.读右侧“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据此图分析,理解错误的是(  )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第三世界的力量迅速崛起
C.西方国家放弃了长期以来敌视中国的政策
D.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解析: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因此,支持票数的增长,一方面说明了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西方国家不是放弃了敌视中国的政策,而是被迫对中国和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做出了让步。
答案:C
6.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改善关系的共同利益要求是(  )
A.中国开始对外开放 B.应对苏联的威胁
C.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D.中国重返联合国
解析:本题考查中美两国关系和对历史阶段特征把握的能力,可用排除法。中国对外开放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事情,A项时间不符;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矛盾的焦点之一,是阻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C项错误;中国重返联合国,美国仍然进行阻挠和破坏,D项错误。
答案:B
7.2012年是中日建交40周年,中日关系面临重要发展机遇。1972年,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受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解析:注意是直接原因。二战后,日本在外交上一直追随美国,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使得中日关系逐渐实现了正常化。
答案:D
8.1975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会见日本客人时高度评价1972年9月访华的田中角荣首相,他说:“田中先生……是了不起的,值得称赞,他比尼克松勇敢。”田中首相“比尼克松勇敢”是指(  )
A.在西方国家中率先与新中国建交
B.在尼克松之前访问新中国
C.早于美国与新中国联合抗苏
D.访华期间即与中国建交
解析: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但中美两国直到1979年1月才正式建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虽是在1972年9月底访华,但访问期间就迅速实现了正式与新中国建交。所以周恩来说“他比尼克松勇敢”,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
材料二 中美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技、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2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鲁门发表声明时的国际形势,并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阻碍中美关系发展的行动。(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关系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据此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发展态势的认识。(10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第(1)问“国际形势”要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0年6月”进行概括;“行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变化”,概括材料信息即可作答;“原因”要从中、美两个角度分别作答;“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形势:美苏两极格局和东西方两大阵营趋于形成。行动:拒绝承认新中国;孤立、封锁新中国;发动朝鲜战争;阻止新中国解放台湾;阻挡新中国加入联合国。
(2)变化:由对抗到对话,由关系紧张到关系正常化。原因: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泥潭。中国需要改善外交环境;应对来自苏联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认识:中美之间缓和与紧张、合作与竞争并存,但总趋势是交流与合作的加强。(言之有理即可)
[随堂基础巩固]
1.历史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展示了周恩来这位共和国外交的奠基人物,以矫健的身姿活跃在世界外交舞台上的一系列事件。下列中国的外交政策由周恩来提出或阐发的是(  )
①“一边倒”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求同存异”方针
④“另起炉灶”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①④是毛泽东提出的,他把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所以排除含有①④的选项,答案为B。
答案:B
2.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
A.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与攻击共产主义的分子进行坚决斗争
C.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D.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参加万隆会议的国家及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分析,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D
3.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主要促成因素不包括(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解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而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
答案:A
4.某校高一(5)班同学王明准备撰写以“中美关系60年”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下列结论与史实不符的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拒绝承认新中国
B.20世纪70年代美国积极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C.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
D.新时期中美两国广泛合作,两国关系不断发展
解析:A、C、D三项分别反映了建国初期、20世纪70年代和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状况,均符合史实。1971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故B项错误。
答案: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