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ppt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ppt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6-16 20:57:24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单元脉络梳理单元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阶段质量检测核心考点归纳考点一考点二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1.含义
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主要矛盾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2)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3.发展历程
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演变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5.特点
(1)皇权至上。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宣扬“君权神授”。
(5)文化专制。
(6)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1.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所体现
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一是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二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故①②③④均正确。
答案:D1.五种选官制度2.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规律
(1)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为主。
(2)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
(3)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积极性占主导地位,明朝之后消极性占主导地位。
(5)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2.下图所反映的制度,从本质上反映了(  )A.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
C.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
解析: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图片反映的本质问题。皇帝组织考试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选拔优秀人才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图片无法反映C项说法,B、D两项均不是本质性问题。
答案:A点此进入课件37张PPT。理解教材新知第
一课第一单元
NO.1
教材全解读晨背关键信息应用创新演练把握热点考向考向一考向二NO.2
知识大迁移随堂基础巩固课时跟踪训练 1.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分封制和宗法制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分封制的发展和完善
1.演变
(1)夏朝:实行 制;对都城以外的地区通过分封侯、伯,实行间接管辖。
(2)商朝:沿袭夏朝的分封制。
(3)西周:分封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王位世袭2.目的
为了有效地统治被征服地区,以藩屏 。
3.内容
(1)对象:同姓贵族、 和归顺的异族首领。
(2)权利:
①天子对诸侯诏赐册命, 、授民、授职。
②在封国里,诸侯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王室功臣授土 (3)义务: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
、服役,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出征。
(4)序列:周王—— ——卿大夫——士。
4.作用
巩固了 的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纳贡诸侯奴隶主贵族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 (1)分封对象的多样性,主要有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先代帝王后代,以同姓王族为主体。
(2)以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3)土地和人民是分封的主体内容。 二、宗法制的产生和完备
1.含义
以 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2.历程
产生于夏代,经商代的发展,到 时已相当完备。 父系西周 3.内容
严格区分嫡庶长幼,确定 继承制。
4.目的
旨在防止奴隶主贵族之间因 和 的继承问题而发生纷争和内乱。
5.意义
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嫡长子权力财产[探究升华] 结合上图回答,宗法制的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
提示:基本原则: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基本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维系;族权与政权相结合。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
(2)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3)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示意图:  [例1]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下列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内外朝制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综合题干中图的信息“王”“侯”等分析,应属于分封制的内容。
[答案] B 图片类选择题解题技法 图片类材料题将一定的信息隐含在图片里,借助图片
研究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等,解答好这类题,需要坚持
“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审,一是审图,要求弄清图片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二是审注,注的内容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好处;三是审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第二步:比,即对图片中的内容或横向或纵向比较。第三步:联,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注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1.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
误的是 (  )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
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
稳转型解析: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初期的确巩固了统治,但是到后期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不利于社会的平稳转型。
答案:D [例2] 当今社会人们还经常以“五百年前是一家”来拉近关系;在亲属的称谓上,父亲和母亲的亲属的称谓有严格的区别。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等级制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从题干来看,拉关系时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强调的是家族的概念。父亲与母亲的亲属称谓有严格区别说明同姓与外姓的区别严格,强调的还是血缘关系。由此可见,这些现象的根源应是西周的宗法制,故选B项。
[答案] B分封制、宗法制与现实生活
分封制与宗法制虽然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但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仍具有很大的影响。中国有些省区的简称也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姓就起源于古代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宗法制对当今现实生活的影响更大一些,如中国尊祖敬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修家谱、祭祀祖先等习俗,都是传统宗法思想的体现。2.2012年清明公祭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隆重举行。
《左传》亦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祭祀与战争并列,提到了关系邦国存亡的地位。材料表明中华儿女 (  )
A.重视宗族亲情 B.迷信无知
C.重视礼仪规范 D.崇尚理性解析: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的“公祭”“祭祀”,表明中华儿女重视宗族亲情。
答案:A[随堂基础巩固]点此进入[课时跟踪训练]点此进入课件38张PPT。理解教材新知第
三课第一单元
NO.1
教材全解读晨背关键信息应用创新演练把握热点考向考向一考向二NO.2
知识大迁移随堂基础巩固课时跟踪训练 1.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历朝皇帝通过变更中央官制,使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3.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
1.汉承秦制
汉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执掌行政大权,位尊权重,威胁皇权。
2.内朝外朝制度
(1)内朝:汉武帝重用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形成实际的 机构。
(2)外朝:设在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变成 机构。丞相决策执行 3.三省六部制
(1)演变:
①东汉光武帝正式设置 ,由尚书执掌朝政,下分六曹办事。
② 三国时,魏文帝设 执掌机要,尚书台变成纯粹的执行机构。
③西晋时设立 ,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到南北朝,门下省又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
④隋唐建立了 制度。尚书台中书省门下省三省六部 (2)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 、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处理具体的行政事务。
(3)意义:
①使 趋于分散,便于皇帝的控制。
②六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 。决策相权行政效率 4.二府制
(1)演变:
①五代十国时期:在三省六部之外,又另设枢密院。
②宋元:枢密院主管全国 ,与中书省并重,号称“二府”。
③元代:以 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仍是全国最高军事机构。
(2)影响:削弱了 职权,使皇帝集权更为强化。军事中书省宰相[探究升华] 有人认为唐初的三省六部制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结合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并且由于唐太宗借鉴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添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但从本质上看,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因此,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 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
1.郡国并行制
(1)内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在中央政府直辖区,设郡、县直接管理;在诸侯王的封地,王国握有诸多实权。
(2)措施:汉景帝和 采取措施抑制和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 2.刺史制度
汉武帝划全国为13州部,每州部设 ,奉皇命监察郡国。
3.道(路)制度
(1)唐太宗时,将全国划分为10个 ,称为道。
(2)唐玄宗时,道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
(3)五代、宋、辽、金时期,基本维持道、府、县三级制。刺史监察区 4.行省制度
(1)目的:为了有效地控制广阔的领土。
(2)内容:除大都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西藏地区由 管辖之外,地方设行省进行管理。
(3)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所沿用,而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宣政院 三、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
1.世官制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 成为选官主要标准。
2.科举制
(1)演变:
①隋文帝下令用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
②唐太宗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 ,唐玄宗时,科举成定制。
③宋、元、明、清各朝进一步完善。门第高下考试选官殿试(2)作用:
①是世界上最早的 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文官科举制的实行加强和巩固了中央集权 一是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皇权;二是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这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同时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士任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例1]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
A.西汉的尚书台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宋朝的参知政事 D.元朝的行省制 [解析] 本题从政治制度的作用入手,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判断能力。材料所述属于解决相权问题的内容,排除D项;另一方面从这一制度具有程序性、合理性和效率高等特点,可以考虑有分工合作的内容,由此判断B项正确。
[答案] B如何解读材料式选择题的信息 (1)找到有效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关键词。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价值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上。
(2)对照材料和设问找信息。要做到一边读材料一边读设问,将设问置于材料中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进一步获得读材料时忽略的重要方面。
(3)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境、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1.《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
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削弱皇权加强相权 B.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材料所述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三省职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长官都是丞相,这样相权一分为三,相权削弱,皇权加强,因此,A、B、D三项说法错误;三省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具有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
答案:C [例2] (2011·广东高考)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和父祖官爵,当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推行后,重门第的选官标准(如九品中正制)逐步得以改变乃至消失。故正确选项为D。
[答案] D科举制及其影响
(1)科举制隋时创立,唐代进一步完善,宋代实行“糊名法”以防止作弊行为,明清两代发展为“八股取士”, 1905年科举制被正式废除。
(2)科举制度有利于官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3)从1994年开始,中国的中央国家机关开始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公务员,到今天,全国所有的省份,都实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即源自我国古代的科举制。2.右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场景,
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此考试制度相关,
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
黄粱一梦等,该制度 (  )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
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选官的制度,而不是以门第、世袭为标准。
答案:A[随堂基础巩固]点此进入[课时跟踪训练]点此进入课件33张PPT。理解教材新知第
二课第一单元
NO.1
教材全解读晨背关键信息应用创新演练把握热点考向考向一考向二NO.2
知识大迁移随堂基础巩固课时跟踪训练 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实行皇位世袭制,确立了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2.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进行有效的统 治。
3.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一、秦王嬴政首创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王嬴政首创皇帝制度
(1)前提:公元前221 年,秦王嬴政完成对东方六国的统一,定都 。
(2)目的:适应统一的新形势,确立至高无上的 。咸阳君权 (3)内容:
①皇位世袭:自称“ ”,希望世代相袭。
②皇帝独尊:皇帝自称“ ”,命令称“制”或
“诏”,大印称“玺”。
③皇权至上:皇帝独揽一切大权,主要官员都由皇帝 。
(4)影响:皇帝拥有了绝对的权力,形成了
的制度。始皇帝朕任免君主专制 2.三公九卿制
(1)三公:指 、太尉和御史大夫。 主管全国政务;太尉主管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掌管图籍章奏,传达皇帝诏令,并 。
(2)九卿:丞相之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丞相丞相监察百官3.郡县制
(1)内容:郡设郡守,县设县令或县长。
(2)特点:郡守、县令均由 任命,不世袭。
(3)作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了。
4.施行 ,统一全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朝廷秦律[探究升华]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上述材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些特点?
提示: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措施:
①北击匈奴:命大将 统率大军,击败匈奴,夺回河套地区,设置了九原郡。
②修筑万里长城:西起 、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
③南伐百越:先后派兵南伐百越,统一东南和
地区,设置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并开凿了 ,以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蒙恬临洮岭南灵渠 (2)结果: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 国家,是当时世界东方的一个强国。
2.评价秦朝统治
(1)对人民进行残暴的统治,二世而亡。
(2)它建立的皇帝制度和 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沿用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封建中央集权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4)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于中央集权制度。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例1] 从下面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 (  )①实现国家统一    ②确立君主专制体制
③确立封建土地制度 ④建立三公九卿体制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以漫画形式切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确定①正确;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及皇帝的装束及关系,可确定②④正确;③与本题无关,应排除。
[答案] D 近几年,各类考试的命题形式灵活,文字材料、图表、数据、文物都可入题,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随着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推广,题目的设问更加宽泛,给人以思考的空间,对审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重视各种历史资料的应用,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拓展研究历史的信息资源渠道,是应考要特别关注的一点。1.“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
成事,倚辨于上。”这反映了 (  )
A.三公九卿互相制约    B.秦律严苛细密
C.皇权至高无上 D.丞相独揽大权
解析: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上”是指皇帝,由此判断皇帝控制了全国大权,至高无上。
答案:C [例2] 前不久,中国多个省份进行了“省直管县”试点。现在的县制最早应追溯到古代的郡县制。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 (  )
①郡县制最早是秦统一全国后开始实施的 ②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③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 ④是一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有关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据此②④说法正确。
[答案] C“废分封,行郡县”及对现代的启示
推行郡县制是秦始皇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考虑而采取的措施,但其实行并不是单纯的制度完善,而是基层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同时也受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但最终郡县制战胜了分封制,并一直为华夏统一作着积极贡献。这给我们以下启示:一是制度创新很可能是新旧势力的斗争,要坚持正确的立场,顺应历史潮流;二是改革就要大胆突破,站在革命或进步的方面,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2.宁波市鄞州区历史悠久,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前夕置鄞
县。下列有关鄞县县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会稽郡守直接任命
B.该县县令不能世袭
C.是该县的最高行政长官
D.在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地解析:本题实际考查了秦代的郡县制。根据所学,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县令由皇帝任免调动,并非郡守任命,A项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A[随堂基础巩固]点此进入[课时跟踪训练]点此进入课件35张PPT。理解教材新知第
四课第一单元
NO.1
教材全解读晨背关键信息应用创新演练把握热点考向考向一考向二NO.2
知识大迁移随堂基础巩固课时跟踪训练 1.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至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君权的绝对胜利而告终。
2.明成祖设内阁,作为顾问内侍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3.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明朝内阁制的建立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措施:明太祖革除 和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影响: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 达到新的高度。中书省君主专制 2.建立内阁制度
(1)演变:
①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时, 制度正式确立。
③后来,内阁取得 权,成为辅佐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2)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机构。
(3)影响: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内阁票拟内侍[探究升华] 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 160 件。这些奏章有的讲一件事,有的讲两三件事,共计3 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1)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
(2)明成祖时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1)设置殿阁大学士。
(2)设内阁。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清初政制
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和 三个辅政机构,它们相互制约,最后集权到皇帝手中。南书房 2.军机处的设置
(1)设立: 初年设立。
(2)特点:军机大臣多属临时性;军机大臣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 手中。
(3)影响:
①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 发展到顶峰。
②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雍正皇帝君主专制清朝军机处的特点 (1)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去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2)保密性好: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地处皇宫内,不易受外界干扰。
(3)临时性:军机大臣的任命、职务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处无专官,全为兼职。 (4)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简易。
(5)不是正式权力机关:始终不算正式衙门,实际上是皇帝管辖下的秘书班子;地位凌驾于正式机构内阁和六部之上。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1.明朝
(1)与蒙古地区关系加强。 时,蒙古地区部落接受明朝的封号。
(2)与东北地区关系加强。明朝在黑龙江入海口附近设奴儿干都司,管辖东北。
(3)与西藏地区关系加强。明朝制定在西藏的 制度,加强了内地与西藏地区的联系。明成祖僧官 2.清朝
(1)与西藏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密切:
①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 ”的封号。
②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藏传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③雍正时,在西藏设 ,与达赖、班禅共治西藏。达赖喇嘛驻藏大臣 (2)与新疆地区关系加强: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的叛乱,设置 ,管辖新疆地区。
(3)清朝的疆域:清初,中国疆域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
平洋,东南到 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沙群岛。伊犁将军台湾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
①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
②从措施看,它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违背了时代潮流,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1]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  )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丞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来辨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变的情况。解题时要找到关键词句:内阁不是一级行政机构;内阁学士也不是行政官员,不同于丞相,实权在皇帝手中。这些关键词句说明了没有丞相后的政府行政特点,应在明代。
[答案] C1.“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
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解析:从“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可以判断这指的是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权力进一步增强。此后组成的“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殿阁大学士,他们不参与决策,也不负责执行政令和监察百官,只是协助皇帝处理奏章。
答案:A [例2]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解析] 本题是一道透过历史现象分析问题本质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区分现象和本质。政务中心靠近皇帝寝宫,有利于及时给皇帝传达信息,处理政务只是表面现象,政务中心距离皇帝寝宫的距离,从本质上反映了皇帝对政权控制的能力。
[答案] D 从明朝内阁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因为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2.雍正皇帝说:“愿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这反映了清朝时代 (  )
A.雍正皇帝重视人才    B.雍正不愿大权独揽
C.君主专制达到顶点 D.君主同情广大人民
解析: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答案:C[随堂基础巩固]点此进入[课时跟踪训练]点此进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