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单元脉络梳理单元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阶段质量检测核心考点归纳考点一考点二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1.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
占了大量的领土,下列四幅地图中,显示地区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被割占的是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南京条约》中英国割占香港岛,通过图片可知正是A图显示的内容。
答案:A 1.农民阶级
(1)实践:先后掀起两次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2)主张:《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扶清灭洋”。
(3)特点: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同时也具有落后性的一面,那就是其阶级属性决定了革命斗争只能是失败。 2.资产阶级
(1)实践:维新变法运动、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等。
(2)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或利用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3)特点:具有先进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但同时又具有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决定了其改革或革命只能是“屡战屡败”。 3.无产阶级
(1)实践: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2)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3)特点:集革命性、先进性于一身,决定了其领导的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2.(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
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与五四运动的比较,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公车上书”主要反映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故选A项。B、C、D三项表述较片面,可排除。
答案:A点此进入课件35张PPT。理解教材新知第
七课第二单元
NO.1
教材全解读晨背关键信息应用创新演练把握热点考向考向一考向二NO.2
知识大迁移随堂基础巩固课时跟踪训练 1.1905年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一、辛亥革命
1.背景
(1)组织准备:
①团体: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 。
②政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兴中会创立民国 (2)思想准备:孙中山把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
族”“ ”“民生”三大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军事准备:一系列 的发动,促成了革命形势的高涨。民权起义 2.武昌起义
(1)条件:
①武昌地区革命党人活跃,革命力量发展迅速。
②湖北革命党人的宣传使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③湖北革命党人在 中的宣传为革命积聚了武装力量。
新军 (2)经过:1911年10月10日,起义爆发,成立革命政权——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3)意义:推动了全国各地的反清斗争的迅猛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湖北军政府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有了统一政党的领导。以前,革命团体分散,各自为战,先后举行的起义均失败。现在有了统一政党,便于领导全国革命。
(2)有了明确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3)有了公认的民主革命的领袖。由于孙中山的威望,他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领导者。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 成立。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宣布国家主权属于 ;规定了人民民主和自由权利。
(2)意义:体现了 精神,反映了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历史要求,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临时政府全体国民民主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3)为中国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打击了帝国主义,对 及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封建君主专制亚洲民族资本主义 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打开中国近代化“闸门”的表现是什么?反动力量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探究升华]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1)辛亥革命成败一览: (2)基本认识:一般认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标和预定目标是否实现,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根本目标和预定目标,以这个标准衡量辛亥革命,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历史事件本身就具有复杂的多样性,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看待,才能对它作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例1] (2011·海南高考)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解析] 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的任务,辛亥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A项体现了反封建任务的成果。故A符合题意。
[答案] A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七个“第一” 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辛亥革命是近代第一次有明确革命纲领的人民斗争;
辛亥革命是近代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巨变。1.以下是西方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述,其中与我们
观点相一致的是 ( )
A.“旧制度崩溃了,但共和派革命党人之混杂集团并
未对此作出真正的贡献,仅仅充当了无足轻重的支持力量”
B.“尽管革命以新军中士兵的爆发而开端,革命本身
毫无疑问仍然是一个上流阶层的革命”
C.“辛亥革命并不像大家声称的那样是一种资产阶级
革命,而仅仅是中国政权解体的一个简单插曲”
D.“就像1911年所表明的那样,清朝最终是由于内部
的积弱而崩溃,并非被革命力量所推翻”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上流阶层”指资产阶级,与我们的观点一致。而A、C、D三项忽视了革命派的力量或作用。
答案:B [例2] (2011·安徽高考)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 )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解析] 材料肯定了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统治的历史功绩,同时指出了它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严重不足。正是基于对这一不足的认识,陈独秀等人发起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以弥补之。这一评价是对辛亥革命不足的正确认识。B项与题干相反;C项仅从积极的方面评价,不符合材料的含义;材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中肯的,基本符合历史事实,D项不正确。
[答案] A 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才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同学们表达了各自对
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符合辛亥革命实际情况的观点有
( )
①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②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
③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④辛亥革命用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⑤辛亥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胜利果实被袁世凯夺取了,⑤的说法不正确。
答案:C[随堂基础巩固]点此进入[课时跟踪训练]点此进入课件41张PPT。理解教材新知第
九课第二单元NO.1
教材全解读晨背关键信息应用创新演练把握热点考向考向一考向二NO.2
知识大迁移随堂基础巩固课时跟踪训练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制造了一系列侵华事件,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和全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2.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英勇抗战。
3.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背景
(1)民族危机加深:1931年,日本制造 事变,拉开了大规模武装侵华的序幕。不久,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华北地区也日趋殖民地化。
(2)中国国民政府实行“ 政策”。九一八不抵抗 2.表现
(1)1935年,中共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 ,一致抗日。
(2)北平学生发动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席卷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3)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 ,
在中共和张、杨的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的主张, 初步形成。停止内战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抗战
1.日本侵华
(1)1937年7月7日,制造了 事变。
(2)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史称“ ”。卢沟桥八一三事变 2.中国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①中共的态度: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
②蒋介石的态度:发表 讲话,表示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意愿。
③改编军队:西北红军和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接受改编。
④正式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以
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庐山国共合作 (2)全民抗战:
①国民政府组织 会战,与日军激战3个月。
②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还组织了太原、徐州、武汉等
会战。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1938年3月,
中国军队的 战役,振奋了士气和民心。
③中共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 。
④1938年10月, 会战结束,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淞沪台儿庄抗日根据地武汉 3.日本的侵华罪行
(1)1937年12月在 制造大屠杀惨案,被害的中国人达30多万。
(2)日军还在各地制造了无数血腥惨案。
(3)日军用 武器、化学武器残害中国人民。南京细菌 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
这突出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坚持怎样的方针?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针?
提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方针。原因: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探究升华]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1.相持阶段
(1)日军改变侵华方针: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日本基本停止对 的大规模进攻,以主要兵力进攻
抗日根据地。正面战场 (2)中共抗战:
①中共领导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② 成为敌后战场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③1940年,八路军取得 的胜利,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陕甘宁边区百团大战(3)国民政府抗战:
①在正面战场继续抗击日军。
②1942年派远征军赴 与日军作战。缅甸 2.抗战胜利
(1)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
(2)敌后军民发动大规模反攻作战。
(3)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 3.抗战胜利的意义
(1)抗战胜利,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
第一次 胜利。
(2)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3)为世界 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完全反法西斯 抗日战争的特点及胜利原因 1.特点
(1)从政治局面看,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场全民族共同抗击日寇的民族解放战争。
(2)从战争态势上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并存。
(3)从战争进程上看,从1931~1937年局部抗战发展到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历经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是一场历时14年的持久抗战。 2.胜利原因
(1)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是日本战败、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结局不同的原因 1.组织领导
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战略战术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重要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4.国际环境
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例1]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闻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 )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B.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抗战爆发后,日本制定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上组织了一系列积极防御的战役。如淞沪会战,国民政府坚守上海三个多月,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同时也为敌后战场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答案] C 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对日军进行了较为积极的抵抗,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具有重要的意义,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牵制了日军的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也鼓舞了全国人民,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1.右面漫画《首挫其锋(1937)》中
描绘的是中日两个军人,代表中
日双方军队,全副武装的日本侵
略军看着手中的怀表计算着时间。
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日军妄图速战速决
B.国民党军队积极抗战
C.国民政府实施了正确的抗战路线
D.正面战场是当时的抗日主战场 解析:本题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破产,这一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主战场,积极抗战。但国民政府实施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故选C。
答案:C [例2] 诗人罗伦在《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中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 ( )
①使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①的说法是错误的。1949年走上了独立、民主的道路,但直到现在还未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
[答案] B因果型选择题的解法
解答因果型选择题要注意判断题干与题肢之间谁因谁果,把握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影响事件的各种因素;辨别出事件发生(或出现)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等概念的含义。对于较简单者可以根据对知识背景的准确掌握和对题干的准确理解,直接选择合适的答案。2.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未有的大事”,主
要理由是 ( )
A.改变了反侵略斗争屡败的局面,取得了完全胜利
B.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C.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D.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注意题干中关键词“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未有”。
答案:A[随堂基础巩固]点此进入[课时跟踪训练]点此进入课件37张PPT。理解教材新知第
五课第二单元
NO.1
教材全解读晨背关键信息应用创新演练把握热点考向考向一考向二NO.2
知识大迁移随堂基础巩固课时跟踪训练 1.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资料的必然结果。
2.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3.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也显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一、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
1.背景
(1)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 ,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2)借口:林则徐在 销毁缴获的走私鸦片。工业革命虎门 2.过程
(1)1840年6月英舰侵入广东海面,封锁 ,战争爆发。相继侵犯我国东南沿海的厦门、浙江定海,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
(2)1841年初,英军占领 。
(3) 年8月,清政府屈辱求和。珠江口香港岛1842 3.结果
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
①割 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②赔款2 100万 ,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香港岛银元上海 (2)《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3)1844年,美国、法国又分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和《 》。
4.影响
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 社会。1843年黄埔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务: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满足于从中国攫取到的 。
2.过程
(1)1856年10月,战争爆发。
(2)1857年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北上天津。权益 (3)1858年6月,中英、中法签订《 》。
(4)1859年,突袭 炮台。
(5)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攻占北京,火烧
,签订《北京条约》,战事结束。天津条约大沽口圆明园 3.结果
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天津条约》的内容:准许外国公使进驻 ;中国增开沿海沿江10个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 ;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航行等。
(2)《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割让 给英国;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白银800万两。北京传教九龙司一区 4.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更严重的侵害,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三、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外国资本主义的血腥掠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日益加剧, 日益激化。社会矛盾 2.过程
(1)兴起: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永安建制, 建立了政权。
(2)发展:1852年,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1853年3月,占领南京,改为“ ”,定为都城,同清政府对峙。
(3)全盛:为推翻清朝统治,先后派兵 和西征。北伐以失败告终,西征军夺取了清政府的半壁江山。
(4)失败: 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初步天京北伐1864 3.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宣布废除一切 ,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除口粮外,其余粮食上交 ;希望建立理想的人间天国。
②评价:反映了数千年来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但是 的做法根本行不通。土地私有制圣库绝对平均主义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材料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的哪一内容?反映了什么思想?
提示:产品分配实行圣库制度。反映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探究升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例1] “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该条约
B.材料反映的是《南京条约》的内容
C.该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D.该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 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由“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可知该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它签订于鸦片战争后,故A、B、C三项表述均正确。《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 D选择题审题“三看三思” 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备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1.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
变”,这主要是因为 (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D.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解析:鸦片战争对中国领土、主权的破坏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而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答案:C [例2] 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实际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公平的经济制度;也有人说它是近代民主革命中一个科学的政治纲领。你认为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它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上
B.它与我国正在建立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C.它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
D.只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它就会变为现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根本不可能实施,故选D项。A、B、C三项都与史实相符,均排除。
[答案] D2.《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
男妇……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 )
A.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C.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D.贯彻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解析:从材料中看出《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平均分配土地,其实质是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答案:A[随堂基础巩固]点此进入[课时跟踪训练]点此进入课件47张PPT。理解教材新知第
八课第二单元
NO.1
教材全解读晨背关键信息应用创新演练把握热点考向考向一考向二NO.2
知识大迁移随堂基础巩固课时跟踪训练 1.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3.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背景:巴黎“ ”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和平会议(2)经过:北京工人内除国贼(3)结果:取得重大胜利。
①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②罢免了曹、陆、章的职务。
③拒绝在巴黎“ ”上签字。和约 (4)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 的开端。
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
①思想条件: 的传播。
②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③外部条件: 的帮助。马克思主义共产国际 (2)诞生——中共“一大”召开:
①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从 到浙江嘉兴南湖。
②成果: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
政权,实现 。成立党的中央机构。
(3)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上海资产阶级共产主义[探究升华]从上面两图中,你能看出五四运动的什么特点?
提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二、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的实现
(1)条件:中共认识到建立 的重要性。
(2)标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①时间:1924年1月。
②内容:重新解释了 ,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③意义:标志着第一次 正式形成,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革命统一战线三民主义国共合作 2.北伐战争
(1)条件:
①国共合作的实现。
②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③1925年,国民政府在 成立,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广州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 统治,统一全国。
(3)过程及结果:
①1926年7月,正式出师北伐。
②打垮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把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面临崩溃。 北洋军阀长江流域 (4)失败:
①标志: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②失败的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尤其是
叛变革命;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激烈;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国民党右派 毛泽东说过:“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结果。”
两党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取得了怎样巨大的成就?
提示: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成就: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探究升华] 三、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军长征
1.工农武装起义
(1)背景:
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决定用 回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②召开八七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实行 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武装起义土地革命 (2)事件:
①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 、贺龙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 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受挫后,改向山区进军。周恩来湘赣边 2.根据地的创建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 地区,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根据地的发展:到1930年夏天,全国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发展到10万人。井冈山 3.红军长征
(1)原因:第五次反“ ”失利。
(2)过程: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初期损失惨重,
会议扭转危局,1935年10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围剿遵义 (3)遵义会议:
①时间: 年1月。
② 主要内容:批评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错误,肯定了 的战略战术原则;增选 为政治局常委;撤销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③意义:结束了 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毛泽东毛泽东“左”倾 (4)长征胜利的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计划,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 的骨干。
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三个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及意义1.关系 2.意义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2)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例1] (2010·全国高考Ⅱ)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 000人,年底发展到10 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 )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发展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共产国际对中国的支持始于1921年,A项说法错误;1925年中国共产党人数大幅度增加时,土地革命和北伐战争尚未进行,故B、C两项错误。
[答案] D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领导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要成果。其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腐朽统治,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取得重大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北伐的策略正确,将士的英勇奋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推动等。1.1926年开始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取得了重大胜利,其历
史意义在于 ( )
A.造成了北洋军阀统治崩溃
B.结束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C.从帝国主义国家手中收回了全部权力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北伐中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但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完成。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B、C、D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A [例2] 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遵义会议的召开
B.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D.天京变乱石达开出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提到的情境可知是长征,由此判断发生的原因是“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
[答案] B原因分析要注意原因的广度和深度
(1)原因广度: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①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②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①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②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③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
“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 )
A.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解析:注意题干中“直接原因”这一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及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力被迫撤离南方革命根据地,北上进行长征。
答案:D[随堂基础巩固]点此进入[课时跟踪训练]点此进入课件38张PPT。理解教材新知第
六课第二单元
NO.1
教材全解读晨背关键信息应用创新演练把握热点考向考向一考向二NO.2
知识大迁移随堂基础巩固课时跟踪训练 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说明列强侵华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3.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甲午日本侵华战争
1.背景
(1)根本原因:日本 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
(2)导火线:1894年5月, 爆发农民起义,为日本挑起战争创造了机会。明治维新朝鲜2.过程
(1)1894年7月,丰岛之战。
(2)1894年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3) 战役,清军丧失制海权。
(4)辽东战役,日军很快占领辽东半岛。
(5) 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黄海威海卫 3.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
(1)黄海战役中,“致远”舰管带 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2)威海卫战役中,提督 自杀殉国。
4.结果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 》。
(1)割辽东半岛、 及其附属各岛、澎湖列岛给日本。邓世昌丁汝昌马关条约台湾全岛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两。
(3)开放沙市、 、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
5.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 的程度。2亿重庆半殖民地化开设工厂 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邱逢甲《往事》
诗中为何说台湾“成异域”?“夜夜梦台湾”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提示: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探究升华] 二、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的抗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1.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机; 运动兴起。
2.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
(1)1900年6月,八国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入侵天津。
(2)1900年8月,八国联军洗劫 。义和团北京 3.义和团的英勇抗击
(1)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时,义和团和清军沿途拆除铁轨,在 、杨村阻击敌人。
(2)八国联军再次进犯北京时,义和团和部分清军沿途阻击, 一战,打死联军数百人。
4.《辛丑条约》的内容
(1)赔偿各国白银 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多两。
(2)北京设立“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廊坊北仓4.5亿使馆区 (3)拆除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途的所有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守北京到 铁路沿线要地。
(4)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 性质的组织。
5.《辛丑条约》的影响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山海关反帝完全(1)赔款数额大,赔款周期长,赔款附加条件重。
(2)增加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条款。
(3)外国侵略势力进入到清政府的统治心脏。
(4)体现出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辛丑条约》的特点比较《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 [例1] 下为张明同学针对近代某不平等条约的影响所做的课堂笔记,如对其进一步补充,最合适的补充应是 ( ) 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B.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打开了我国东南沿海门户,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D.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便于侵略者对华经济掠夺 [解析] 笔记所述是《马关条约》的影响。A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C、D两项是《南京条约》的影响。甲午战争后日本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答案] B 知识型选择题的解题关键是准确记忆教材基础知识。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或再现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这也提醒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牢固掌握教材中的重要基础知识。1.近代浙江较早受到列强侵略,其中宁波、杭州等城市
被迫开放,与之相关的不平等条约分别是 ( )
A.《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B.《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和《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和《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掌握条约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辛丑条约》没有关于通商口岸的规定,故C项错误;《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而《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为商埠,故选A。
答案:A [例2] 你见过扯线木偶吗?木偶被线
扯着,任人摆布。右图反映的就是近代中
国屈辱的历史,清政府就像木偶一样任人
摆布。请问,清政府最终成为任人摆布的
木偶是在下面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解析] 《南京条约》签订时,清政府与列强并未勾结;《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与列强开始勾结,但不能说成为其侵略工具;《马关条约》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但并未完全控制清政府;《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答案] C列强对华侵略的基本特征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决定了侵华的目的:
①两次鸦片战争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市场的愿望。
②甲午战争的目的是扩大资本输出,反映了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分割世界的要求。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是以镇压义和团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的。 (2)列强的侵华呈现逐步升级的趋势:
①从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
②从战争的规模来看,战争持续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波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2.列宁说:“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英国人、
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
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不痛恨他们吗?”材料
中列宁评价的事件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本题考查对有效信息准确解读的能力。根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侵略中国的列强(英、法、德、俄和日本)、“传教”等有效信息可以判断答案为D。
答案:D[随堂基础巩固]点此进入[课时跟踪训练]点此进入课件39张PPT。理解教材新知第
十课第二单元NO.1
教材全解读晨背关键信息应用创新演练把握热点考向考向一考向二NO.2
知识大迁移随堂基础巩固课时跟踪训练 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积极准备发动内战。
2.解放军在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挺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3.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一、内战的爆发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背景:
①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②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 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美国 (2)重庆谈判:
①目的:蒋介石为争取部署内战的时间,欺骗人民; 中共为争取和平,制止内战,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
②结果:国共签署《 》。双十协定 2.内战爆发
(1)爆发: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队进攻 解放区。
(2)经过8个月作战,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3)粉碎重点进攻:
①陕北解放区:西北野战军在 、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等战役中,歼敌3万多人。
②山东解放区:华东野战军在 战役中全歼国民党军精锐主力3万余人。中原青化砭孟良崮 二、三大战役
1.背景
(1)经过一年的作战,敌我 发生重大变化。
(2)1947年夏,中共中央实行战略转变,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起 。力量对比战略反攻2.三大战役
(1)概况:中原 (2)意义:基本摧毁了国民党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的 奠定了基础。最后胜利 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指的是哪一事件?有什么意义?
提示: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探究升华]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 ,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垮台。南京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背景: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2)召开:1949年3月,在河北平山县 召开。
(3)内容:确定了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西柏坡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各族人民历史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 。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冲破帝国主义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发展方向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关键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的不同是国共关系恶化直至破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例1] “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重庆),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蒋中正。”下列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
A.蒋介石希望建立国共联合政府
B.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
C.和平民主成为民心所向
D.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而不是希望建立国共联合政府,故选A项。
[答案] A抗战胜利后的政治形势
(1)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但由于未准备就绪,就抛出了“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中国共产党重庆谈判。
(2)中国共产党为了揭穿国民党的阴谋,表达出和平的诚意参与谈判。
(3)抗战胜利初期以政治斗争为主,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选择。1.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与张澜对话时曾风趣地说:
“民主也成了蒋介石的时髦货!他要演民主的假戏,我们就给他来一个假戏真演,让全国人民当观众,看出真假,分出是非,这场戏也就大有价值了!”从这段话可以判断,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本质目的是 ( )
A.希望蒋介石接受和平民主的要求
B.让全国人民认清局势
C.与蒋介石一样以民主号召全国人民
D.与蒋介石周旋争取备战时间解析:毛泽东到重庆通过谈判让全国人民分出国共两党对待和平民主的真实态度,从而教育全国人民,这是谈判最有价值的结果,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例2]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下面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耻辱
B.改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改变了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解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内意义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获得民族独立;国际意义是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为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树立了榜样,所以A、B、C三项均是正确的说法。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因而D项是错误的,符合题意。
[答案] D否定型(或逆向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否定型(或逆向型)选择题,是一种以表述错误的选项为正确答案的选择题,题干中常用“错误”“不正确”
“不是”“不属于”“没有”“无关”“不符合”“不包括”等词语来作为限制语。它主要考查学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解答否定型选择题时要注意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找出与题干史实相符的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顺向思维直接找出答案。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两点:①此类题目主要选择表述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表述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②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2.有一部反映解放战争的电视剧,其中出现的镜头,你
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一个工作人员把《中国土地法大纲》抄写在墙上,
进行宣传
B.刘伯承、邓小平指挥解放军渡过黄河
C.杜聿明带残兵败将仓皇南逃
D.国共双方代表在北平谈判,签署了会谈纪要解析:A、B、C三项均是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D项表述不正确,北平谈判达成的是《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会谈纪要是重庆谈判时签署的。
答案:D[随堂基础巩固]点此进入[课时跟踪训练]点此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