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历史2020—2022三年中考真题汇编 1.湖北省 中国古代史一(史前文明至南北朝时期) 试卷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2分)(2020·咸宁)2020年3月22日,成千上万的咸宁市民怀着感恩的心,自发前往咸宁市人民广场,礼送云南抗疫援咸医疗队凯旋。“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优美的风景,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的元谋人距今约( )
A. 170万年 B.20万年 C.3万年 D.6000年
2.(2分)(2022·宜昌)下图是中国某原始农耕遗址里干栏式建筑的复原图。该建筑是用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而成的,它应当属于( )
A.河姆渡遗址 B.陶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半坡遗址
3.(2分)(2021·宜昌)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
A.盘古和女娲 B.后羿和夸父 C.炎帝和黄帝 D.尧舜禹
4.(2分)(2021·黄石)《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5.(2分)(2021·黄石)小明正在研究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铜如何开采和冶炼的课题,下列考古发现能够更加直接为研究此课题提供可靠依据的是( )
A.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中出土的铜刀
B.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
C.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鼓风炼铜整炉
D.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6.(2分)(2020·孝感)如图历史地图能反映出( )
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 B.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C.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D.战争不止社会倒退
7.(2分)(2021·宜昌)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举措是( )
A.尊王攘夷 B.商鞅变法 C.统一文字 D.统一度量衡
8.(2分)(2021·襄阳)下图文本框的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A.百家争鸣 B.诸侯争霸 C.商鞅变法 D.远古传说
9.(2分)(2021·黄石)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下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标题( )
关键词:秦统一中国 秦末农民大起义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0.(2分)(2021·宜昌)2021年4月,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见下图),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这表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状态是( )
A.战争 B.隔离 C.分裂 D.交融
二、材料分析题(共10题;共185分)
11.(20分)(2022·随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古以来,各行各业人才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医圣”张仲景】
材料一:《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
——齐世荣主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和平使者”郑和】
材料二: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张帆、李帆主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铁人”王进喜】
材料三: 王进喜(1923—1970)
(1)(5分)材料一中“辨证分析病情”的思想与我国春秋时期哪位思想家看待问题的方法相似?“‘治未病’理论”对应对新冠疫情有何借鉴意义?
(2)(5分)结合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达到的地区。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3)(5分)材料三中“铁人”王进喜参加的石油大会战是建设我国哪一油田?他是我国哪一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
(4)(5分)综上所述,请谈谈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
12.(15分)(2021·随县)“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中国”认同溯源)
材料一:“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中外历史纲要(下)》
(“中国”管理追踪)
材料二
(“中国”情怀定型)
材料三:“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
(1)(5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到秦朝才有“中国"这个具体概念?
(2)(5分)根据材料二判断图一中A和图二中B分别代表什么朝代。AB两个朝代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分别在a、b两地设置了什么管理机构?
(3)(5分)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3.(25分)(2021·恩施)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
——班固《汉书》
材料三
图1 图2
材料四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五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唐太宗
(1)(5分)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材料二描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盛世局面?
(2)(5分)材料三中图1水利工程的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请写出该工程的名称。图2是隋朝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它的开通有何历史意义?
(3)(5分)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若你想了解同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好查阅当时哪一农学著作?
(4)(5分)根据材料五,说出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或理念。
(5)(5分)综上所述,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4.(25分)(2020·恩施)材料解析题
中国古代的制度构建和政策实行既反映了时代特色,又蕴含着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朝,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划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摘编自卜完群《春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材料三: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人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能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四:明太祖朱元璋全面改革官制简表
材料五:在统治大一统国家的民族地区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经验。在西藏地区,清廷的统治者们创新管理模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5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更像样的中央政府”中负责监察事务的官衔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郡县制度”的实行有何历史意义?
(2)(5分)列举材料二中汉武帝“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措施。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思想文化上采纳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
(3)(5分)材料三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选官制度的创立有何历史意义?
(4)(5分)阅读材料四,指出材料四表中的“行省”最早出现于哪一封建王朝?写出表中A处指代的相关内容。
(5)(5分)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廷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而采取的措施一例。
15.(15分)(2020·荆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对抗。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5分)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诸侯王和豪强地主问题?这些措施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2)(5分)根据材料二,回答通判的职权和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3)(5分)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强化皇权,朱元璋在地方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什么机构?
16.(20分)(2020·黄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朝空前强大,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水路沟通和加强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和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政府还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
宋元时期,与前代相比,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元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两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由于陆路和海路的畅通,中国的创造发明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明清时期,一方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全一册)2003年第1版
材料二: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城珍宝特产的需求。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2007年第3版
(1)(5分)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汉唐至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有何影响?
(2)(5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相同措施有哪些?
(3)(5分)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官府控制下对外贸易的最大特点。举出1个符合这一贸易特点的典型事例。
(4)(5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在国际贸易中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7.(15分)(2020·随县)【统一·发展·开放】
材料一: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谚语
材料三:
(1)(5分)依据材料一,说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演进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为了促进这一趋势的发展,对西藏所采取的管辖措施。
(2)(5分)材料二中谚语反映了经济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此现象中农业发展表现任一例。
(3)(5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材料三与哪些事件有关?
18.(15分)(2021·荆门)在漫长的中国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曾遭受关押,又受到酷刑,在命运的灾难面前,他坚韧不拔地用十年多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中国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它任何文明。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清道光年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它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剧"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后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后被誉为“国剧”。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5分)根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史记》
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地位。
(2)(5分)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元时期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分别是什么,并列举其相应的代表人物。
(3)(5分)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的特点。
19.(20分)(2020·十堰)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当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2020 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十堰市某中学九(3)班同学围绕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吧。
(1)(5分)【改革:促进民族交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古代历史上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族人民愿望、促进民族交融的是哪一改革?
(2)(5分)【改革:促进民族自救】
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两国分别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3)(5分)【改革:完善自我体制】
20世纪世界史上有哪三大成功的改革?说出他们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
(4)(5分)【改革:实现民族振兴】
同理以上改革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应该怎么做?
20.(15分)(2021·黄石)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贾思勰主张“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贯穿了精耕细作求高产的思想,体现了民间谚语所说“顷不比亩善”的真谛。他还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掌握农作物的生产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材料二 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在福建路种植,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材料三 另一个因素是科学技术的支持。其中,尤其是袁隆平试验成功的杂交水稻得到大面积推广。……湖南有个农民形象的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这对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5分)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贾思勰的主张是通过他的哪部著作体现出来的?这部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怎样的科学精神?
(2)(5分)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南方农业经济进步的原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变化产生什么影响?
(3)(5分)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袁隆平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被称为 A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元谋人,知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他们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A 项正确;
干栏式建筑不属于陶寺遗址、大汶口遗址,排除 BC 项;
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的情况,注意图片的正确识读。
3.【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 盘古和女娲 ,不符合题意;
B. 后羿和夸父 ,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打败蚩尤部落。从此,黄帝、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尧舜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在,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A.禅让制,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公的意思是天下是大家的,而天下为家指的是天下是一家的,这就是世袭制,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郡县制,不符合题意;
D.科举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5.【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 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中出土的铜刀 ,不符合题意;
B.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研究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铜如何开采和冶炼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研究铜的开采和冶炼就需要研究当时的铜的开采和冶炼工具等,而这里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鼓风炼铜整炉就属于这样的设备,因此最为可靠,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铜的开采和冶炼”,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6.【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春秋到秦朝诸侯国数量的变化,知道春秋到秦朝诸侯国数量的变化逐渐减少,直到秦统一全国。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到战国时期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秦、燕、赵、魏、韩等,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故地图能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到秦朝诸侯国数量的变化,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尊王攘夷,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选项B符合题意;
C.统一文字,不符合题意;
D.统一度量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能力,这类题目,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8.【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学派有不同主张,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历史史实,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诸侯争霸,不符合题意;
C.商鞅变法,不符合题意;
D.远古传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取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切记。
9.【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早起国家与社会变革,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之后,西汉建立,并且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不符合题意;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0.【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战争,不符合题意;
B.隔离,不符合题意;
C.分裂,不符合题意;
D.据题干信息“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并结合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期,政权统治者仿汉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经济文化生活交流频繁,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我国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1.【答案】(1)思想家:老子。借鉴:要重视对疾病的预防。
(2)地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背景:政府的支持;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航海技术先进;宣扬国威,“示中国富强”等。
(3)油田:大庆油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或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4)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拓创新精神等。张仲景:救死扶伤的人文关怀;心系黎民的仁爱之心。郑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敢坚毅的个人品质。王进喜: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不怕牺牲的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老子的主张;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辨证分析病情”的思想与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看待问题的方法相似。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有利于战胜新冠疫情。
(2)结合材料二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依据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是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铁人”王进喜参加的石油大会战是建设我国大庆油田。他是我国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
(4)综上所述可知,他们身上所体现出 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拓创新精神等。张仲景:救死扶伤的人文关怀;心系黎民的仁爱之心。郑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敢坚毅的个人品质。王进喜: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不怕牺牲的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
故答案为:(1) 思想家:老子。借鉴:要重视对疾病的预防。
(2) 地区: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背景:政府的支持;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航海技术先进;宣扬国威,“示中国富强”等。
(3) 油田:大庆油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或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4) 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拓创新精神等。张仲景:救死扶伤的人文关怀;心系黎民的仁爱之心。郑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敢坚毅的个人品质。王进喜: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不怕牺牲的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
【点评】 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老子的思想观点、“治未病”理论的现实意义、郑和下西洋、铁人王进喜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2.【答案】(1)秦朝统一,结束了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A是元朝;B是清朝;a设置的是澎湖巡检司;b设置的是伊犁将军。
(3)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等。
【知识点】秦灭六国;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和所学可知,秦朝统一,结束了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宣政院是元朝时期管理西藏地区事务机构。因此A是元朝;驻藏大臣是清朝设置管理西藏地区机构,故B是清朝;依据所学可知,元朝在台湾地区社会澎湖巡检司管理;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理。
(3)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从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等回答。
【点评】 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统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清朝驻藏大臣的设置、元朝与清朝管理台湾的措施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3.【答案】(1)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景之治。
(2)都江堰;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3)原因:北方长期战乱,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著作:《齐民要术》。
(4)以民为本,重视农业。
(5)国家的稳定、政策的合理、兴修水利等。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 (1)由“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描述的是汉初的文景之治。
(2)由图1“岷江、内江、外江”可知,图1工程是都江堰。图2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北方长期战乱,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若想了解南北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好查阅农学著作是《齐民要术》。
(4)由“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以民为本,重视农业。
(5)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国家的稳定、政策的合理、兴修水利等。
【点评】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措施、都江堰、隋朝大运河、江南开发、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进入深入分析即得出答案。
14.【答案】(1)御史大夫。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4)元朝。丞相制度。
(5)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确立“金瓶掣签”制度;设置驻藏大臣(一例即可)。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朱元璋强化皇权;汉武帝的大一统;行省制度及其影响;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结合秦朝的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回答。根据材料一的“直到秦朝,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皇权至高无上,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中央机构,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地方实行郡县制。由此可知,“秦朝更像样的中央政府”中负责监察事务的官衔是御史大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⑵根据材料二结合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回答。材料二中汉武帝“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可将封地再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项措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思想文化上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促进了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⑶根据材料三结合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和影响回答。依据材料三的“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人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能开了入仕的大门。”可知材料三中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隋朝首创科举制,唐朝完善了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⑷根据材料四结合元朝和明朝的政治制度回答。阅读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中的“行省”最早出现于元朝。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统治,元朝首创行省制度。依据材料四的“废除A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君权,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故表中A处指代的是丞相制度。
⑸根据材料五结合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措施回答。根据材料五的“在西藏地区,清廷的统治者们创新管理模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结合所学知识,清廷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采取的措施有: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清初,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确立“金瓶掣签”制度;雍正帝时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常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故答案为:⑴御史大夫。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⑵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⑷元朝。丞相制度。
⑸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确立“金瓶掣签”制度;设置驻藏大臣(一例即可)。
【点评】本题以“ 中国古代的制度构建和政策实行既反映了时代特色,又蕴含着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 ”为主线,考查学生对秦朝、汉朝、元朝、明朝、清朝中央集权加强的相关措施的识记,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15.【答案】(1)措施:推恩令的实施、刺史制度的建立。作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或中央集权的加强。
(2)职权:通判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监督。
(3)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机构:设立锦衣卫。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分析和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西汉初期诸侯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的现象,针对此种情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有:推恩令的实施、刺史制度的建立。根据所学可知,这些措施的作用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或中央集权的加强。
⑵根据材料分析和所学知识,材料描述的是宋代在地方设立通判以分知州权力的史实,根据所学通判的职权是:通判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根据所学可知,通判的主要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监督。
⑶根据材料分析和所学知识,为强化皇权,朱元璋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是: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置的机构是:设立锦衣卫。
故答案为:⑴措施:推恩令的实施、刺史制度的建立。作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或中央集权的加强。
⑵职权:通判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监督。
⑶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机构:设立锦衣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汉、宋朝、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16.【答案】(1)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2)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给予外商优惠待遇。
(3)特点: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事例:明朝郑和下西洋。
(4)平等互利。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汉武帝的大一统;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明朝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分析和所学知识,“宋元时期,与前代相比,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陆路和海路的畅通,中国的创造发明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说明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宋元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两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说明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⑵根据材料分析和所学知识,唐宋时期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相同措施有: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给予外商优惠待遇。
⑶根据材料分析和所学知识,“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可知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的最大特点是: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根据所学可知,此种贸易的典型事例是:明朝郑和下西洋。
⑷根据材料分析和所学知识,在国际贸易中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平等互利。
故答案为:⑴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⑵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给予外商优惠待遇。
⑶特点: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事例:明朝郑和下西洋。
⑷平等互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陆路交通和海外交通以及朝贡贸易等基础知识的识记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17.【答案】(1)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元朝时设宣政院直接管辖。
(2)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方面的表现:①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在东南地区推广;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得到推广;③水稻的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④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⑤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⑥棉花种植由广东和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3)丝绸之路(或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宋代的经济发展;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 ”,可以看出, 中国历史发展的演进趋势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元朝为了促进这一趋势的发展,对西藏所采取的管辖措施 是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二中谚语 的意思是苏州湖州一带庄稼成熟,全天下都不用挨饿,这反映出南方地区的经济超过了北方, 经济重心南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 农业方面的表现:①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在东南地区推广;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得到推广;③水稻的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④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⑤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⑥棉花种植由广东和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显示的是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
故答案为:(1)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元朝时设宣政院直接管辖。
(2) 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方面的表现:①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在东南地区推广;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得到推广;③水稻的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④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⑤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⑥棉花种植由广东和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3) 丝绸之路(或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
【点评】(1)(2)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需要依据材料信息回答,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有的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从材料中找出来回答即可;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本题考查看图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看地图,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一定要看懂地图。
18.【答案】(1)品质:坚韧不拔。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笔优 美,所记人物生动,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
(2)唐:诗歌,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词,代表人物:苏轼、李清 照、辛弃疾;元:曲(杂剧),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
(3)特点: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角色分为生、旦、 净、丑四行;唱、念、做、打相结合。
【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史记》与司马迁;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1)品质:根据材料“司马迁曾遭受关押,又受到酷刑,在命运的灾难面前,他坚韧不拔地用十年多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司马迁坚韧不拔的品质。地位:根据所学可从《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笔优美,所记人物生动,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进行回答;
(2)根据所学写出唐、宋、元时期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并列举其相应的代表人物。如唐朝文学方面最高成就是诗歌,代表人物可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选取;宋朝的最高成就是宋词,代表人物可从苏轼、李清 照、辛弃疾导等回答;元朝最高成就是曲,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任选两个即可;
(3)特点:根据材料三“它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剧’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可从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角色分为生、旦、 净、丑四行;唱、念、做、打相结合等方面归纳京剧的特点;
故答案为:(1) 品质:坚韧不拔。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笔优 美,所记人物生动,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
(2) 唐:诗歌,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词,代表人物:苏轼、李清 照、辛弃疾;元:曲(杂剧),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
(3) 特点: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角色分为生、旦、 净、丑四行;唱、念、做、打相结合。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找出来即可;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纳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材料信息归纳,不要向外延伸。
19.【答案】(1)北魏孝文帝改革。
(2)中国:掀起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因为洋务运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只学习军事技术:明治维新是为了摆脱民族危机,是全面学习欧美,是在天皇的主持下进行。
(3)第一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第二次: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第三次:中国的改革开放共同原因: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4)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世界主题,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世界环境,反对世界霸权等。
【知识点】洋务运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意义;日本明治维新;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古代历史上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族人民愿望、促进民族交融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掀起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结果洋务运动失败,明治维新成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洋务运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只学习军事技术:明治维新是为了摆脱民族危机,是全面学习欧美,是在天皇的主持下进行;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20世纪世界史上有三大成功的改革, 第一次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第二次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第三次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是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世界主题,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世界环境,反对世界霸权等;
故答案为:(1)北魏孝文帝改革;
(2) 中国:掀起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因为洋务运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只学习军事技术:明治维新是为了摆脱民族危机,是全面学习欧美,是在天皇的主持下进行。
(3) 第一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第二次: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第三次:中国的改革开放;共同原因: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4)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世界主题,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世界环境,反对世界霸权等。
【点评】本题的前三题,都是要求学生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解答时,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才能顺利回答;最后一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0.【答案】(1)《齐民要术》;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直接答遵循自然规律也可)
(2)原因:北方移民迁入南方;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3)因为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使国家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贡献,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杂交水稻之父”。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邓小平理论;宋代的经济发展;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贾思勰的主张是通过他的《齐民要术》体现出来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这部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 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的精神;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代南方农业经济进步的原因有 北方移民迁入南方;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代南方经济发展,使得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两平”指的是邓小平和袁隆平, 因为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使国家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贡献,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袁隆平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被称为 “杂交水稻之父”;
故答案为:(1) 《齐民要术》;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直接答遵循自然规律也可)
(2) 原因:北方移民迁入南方;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3) 因为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使国家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贡献,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杂交水稻之父”。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理解和识记;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知道这两人是谁,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贡献;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205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20.0(9.8%)
主观题(占比) 185.0(90.2%)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0(50.0%)
主观题(占比) 10(50.0%)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材料分析题 10(50.0%) 185.0(90.2%)
单选题 10(50.0%) 20.0(9.8%)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90.0%)
2 容易 (5.0%)
3 困难 (5.0%)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20.0(9.8%) 16
2 炎帝和黄帝 2.0(1.0%) 3
3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0(1.0%) 4
4 《史记》与司马迁 15.0(7.3%) 18
5 改革开放的意义 20.0(9.8%) 19
6 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25.0(12.2%) 14
7 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25.0(12.2%) 14
8 邓小平理论 15.0(7.3%) 20
9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27.0(13.2%) 9,13
10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15.0(7.3%) 20
11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0(1.0%) 1
12 春秋争霸 2.0(1.0%) 6
1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0.0(9.8%) 19
14 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2.0(1.0%) 9
15 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25.0(12.2%) 14
16 洋务运动 20.0(9.8%) 19
1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2.0(1.0%) 10
18 中国古代文学 15.0(7.3%) 18
19 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20.0(9.8%) 11
20 宋代的经济发展 50.0(24.4%) 16,17,20
21 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20.0(9.8%) 19
22 原始的农耕生活 2.0(1.0%) 2
23 盛唐经济的繁荣 20.0(9.8%) 16
24 战国七雄 2.0(1.0%) 6
25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5.0(7.3%) 17
26 明朝的经济发展 20.0(9.8%) 16
27 郑和下西洋 15.0(7.3%) 17
28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20.0(9.8%) 11
29 罗斯福新政 20.0(9.8%) 19
30 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2.0(1.0%) 8
31 江南地区的开发 20.0(9.8%) 16
32 老子的主张 20.0(9.8%) 11
33 秦灭六国 19.0(9.3%) 6,9,12
34 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15.0(7.3%) 18
35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25.0(12.2%) 13
36 汉武帝的大一统 62.0(30.2%) 9,14,15,16
37 朱元璋强化皇权 40.0(19.5%) 14,15
38 大运河的开通 25.0(12.2%) 13
39 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15.0(7.3%) 20
40 青铜艺术 2.0(1.0%) 5
41 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15.0(7.3%) 12
42 日本明治维新 20.0(9.8%) 19
43 商鞅变法 2.0(1.0%) 7
44 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0.0(14.6%) 12,17
45 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25.0(12.2%) 14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