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历史2020—2022三年中考真题汇编 2.山东省 中国古代史二(隋唐至明清时期) 试卷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2分)(2021·东营)下列内容之间的关联能够体现因果关系的是( )
①“尊王攘夷”,改革内政一齐桓公称霸 ②休养生息政策一文景之治
③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贞观之治 ④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元盛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分)(2021·泰安)图片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某班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图片,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所反映的主题是( )
A.祖国统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抵抗侵略
3.(2分)(2021·菏泽)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其转折点是(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4.(2分)(2021·东营)“河南封丘县陈桥驿:大宋王朝从这里走来”。与这一文化旅游宣传词有关的历史典故是( )
A.纸上谈兵 B.草木皆兵 C.黄袍加身 D.破釜沉舟
5.(2分)(2020·泰安)“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建立刺史制度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6.(2分)(2020·济南)单元复习课上,历史老师用PPT展示了如下图片。请判断这一单元的阶段特征是( )
《清明上河图》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岳飞塑像 忽必烈像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7.(2分)(2020·德州)掌握历史时序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如图中①所对应的朝代创立了(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8.(2分)唐朝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朝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朝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主要表明,我国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得益于( )
A.印刷技术的进步 B.国家力量的支持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科举制度的完善
9.(2分)(2021·东营)下图是一同学自学某朝代经济发展时的笔记,由此判断他学习的朝代是( )
⒈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⒉佛山镇棉织业手工工场达2500家 ⒊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0.(2分)(2021·济宁)美国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这样写道:“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固守传统,重商抑农 B.对外开放,积极交流
C.固步自封,闭关锁国 D.学习西方,变法通商
二、材料分析题(共10题;共183分)
11.(30分)(2020·泰安)中华民族在文明交往、制度创新、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成就辉煌,为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交往篇】
材料一:他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其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翦伯赞
【制度创新篇】
材料二:追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暂,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三: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推出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表示西方社会对香港回归后前景的担忧。2007年7月又发表了一篇《哎哟,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承12年前的预测错误,重新评价了香港,……香港可以继续繁荣昌盛。
【维护和平篇】
材料五: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历史教师王老师在看这方面的书籍时,读到了一段关于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对某次战役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材料六: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如图):“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1)(5分)材料一中的“他”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翦伯赞为什么称他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2)(5分)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的时间。秦朝哪项制度“创导”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5分)写出材料三中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制度名称。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4)(5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美国《财富》杂志对香港评价的转变,从另外一个角度佐证了中国共产党哪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
(5)(5分)史沫特莱所指的这一战役提高了人民军队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次战役的名称。
(6)(5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万隆会议的性质是什么?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哪一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12.(10分)(2020·济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松赞干布完成青藏高原的统一大业,使吐蕃迅速强大起来。松赞干布希望与唐和亲,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双方通过深入交流,唐太宗同意和亲……后继的赞普们也贯彻“同为一家”的修好思想。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的“长庆会盟”是唐蕃关系的重大转折点,从此之后,双方友好相处,来往不断。
——摘编自崔明德、马晓丽《吐蕃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材料二
图一:乾隆帝时期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奔巴瓶。根据《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定,达赖、班禅采用灵童转世的方法选择继承人。选择转世灵童时,要将找到的几个灵童的名字,用满文、汉文和藏文三种文字写在象牙签上,装入瓶内,由驻藏大臣掣签确定。然后报请清廷批准,坐床后才能成为合法继承人。
图二:承德避暑山庄北面的须弥福寿之庙。乾隆帝70寿辰时,班禅六世不远万里,长途跋涉来到避暑山庄,参加祝寿庆典。乾隆帝非常高兴,特修建此庙,供他居住。该庙由两个部分组成,庙的前部为汉式寺院的传统布局,后部为藏式的平顶大红台。
(1)(5分)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民族交往的两个事件。从中体现出唐朝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5分)结合图一及其文字,指出清政府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图二这种汉藏合璧风格的寺院反映了什么
13.(20分)(2021·济宁)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有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 “丝绸之路”为沿途地区的社会交往提供了通道。盛唐时期的长安,中西文化交融。如图是陕西西安出土的《唐骑驼乐舞三彩俑》,骆驼昂首挺立,中间一胡人跳舞,其余四人围坐演奏胡乐。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四 郑和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和长颈鹿、狮子、鸵鸟等珍贵动物。郑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1)(5分)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5分)根据材料二,指出盛唐时期长安社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3)(5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
(4)(5分)根据材料四,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14.(15分)(2021·潍坊)三千多年前,“中国”被镌刻于方寸之间;三千多年后,“中国”成为中华儿女自信、自豪的源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年)所铸青铜器“何尊”铭文,其中提到周武王克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
——据《宅兹中国》
材料二: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一词既是地域概念,又用来指称政权,同时又是一种美称。不仅汉族政权自称“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也自称“中国”,“中国”的概念存在一种复数现象。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到了清朝,“一个中国”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
——据《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
材料三: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这样描述中国大历史。
阶段 主题
黄帝时代至秦统一前 中国之中国:中国民族自竞争发展、自团结之时代
秦统一至清朝末年 亚洲之中国: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频繁之时代
清朝末年至今 世界之中国:中国民族、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
(1)(5分)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
(2)(5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元朝是怎样实现“转变”的?这一“转变”对“一个中国”的最终形成和确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5分)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个主题,依据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15.(15分)(2021·菏泽)秦朝、汉朝、元朝是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变革的重要时期。依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后,赢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一位始皇帝》
材料二:……所谓列侯者,非但食其邑入而已,可以臣吏民,可以布政令。……西都景、武而后(西汉景帝、武帝后),始令诸侯王不得治民,汉置内史治之。自是之后,虽诸侯王,亦无君国子民之实,不过食其所封之邑入,况列侯乎?
——马端临《文献通考·封建考》
材料三:元朝疆域图
(1)(5分)材料一中的“这种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请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制度的作用。这种制度下的地方行政长官是如何产生的?
(2)(5分)据材料二回答,西汉景帝、武帝统治前后,诸侯王的权力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诸侯王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3)(5分)据材料三回答,元朝实行的是什么行政区划制度?请把A处内容补充完整。元朝为管理B处设立了什么机构?
16.(25分)(2020·德州)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星河中.有无数闪耀着民族智慧和创新精神的杰出人物。谱写下一曲曲壮丽辉煌的时代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思想圣哲)
材料二:(交流使者)
西汉一朝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集中出现在汉武市时期。这些代表人物的许多活动及其成果,都是具有开创性的、集大成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巨大的、长久的影响。
材料三:(文学大师)
材料四:(民族英雄)
材料五:(科学巨匠)
(1)(5分)材料一图片人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哪个思想打破了教育的垄断性?由所学知识指出“统治集团选择以尊偶来统一思想”的主要措施。
(2)(5分)由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举出一例汉武帝时期在对外交流方面具有“开创性.集大成”特点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果。
(3)(5分)材料三中的“你”在诗歌史上享有怎样的美誉?同时代被誉为“诗圣”的伟大诗人是谁?写出图片人物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
(4)(5分)由材料四图片及诗句写出图中人物抗击侵略的主要史实。
(5)(5分)图中著作的作者是谁?该著作有何历史地位?请举出一位为“两弹一星”的研发做出重大贡献的功助人物。
17.(20分)(2021·泰安)为巩固统治,有效治理国家,历代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同时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
——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制度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材料二
材料三
(1)(5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2)(5分)图一是战国时期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图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请分别指出两个水利工程起到的重大作用。
(3)(5分)依次指出图三、图四货币的发行朝代。图五与图三、图四货币相比,在流通中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4)(5分)周平、李大龙著述的《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指出:“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阅读表格内容,归纳元朝、清朝治理边疆的有效方略或方式。
对新疆地区 对西藏地区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还设置地方机构实行有效管辖。
清朝 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反动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设置驻藏大臣进行管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
18.(18分)(2020·威海)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历了崛起﹣﹣繁盛﹣﹣衰落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时代来,显然是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因此,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如下表是初三某同学探究“盛唐气象”学习主题时收集到的资料
序号 史料
① 唐三彩引起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效仿,出现了奈良三彩、新罗三彩、波斯三彩等。
② 敦煌壁画中……人间的荣华富贵被搬到了天上,天国的富丽堂皇又搬回了人间。
③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④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材料三: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1)(5分)材料一中的“他”是谁?“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为什么说自秦朝起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
(2)(1分)请帮助该同学完成下表,在A、B处填写史料序号,C处填写研究角度。
研究角度 唐朝政治安定 唐朝对外开放 唐朝文化辉煌 C
史料序号 A ① B ④
(3)(5分)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这是清朝实施的什么政策,它使中国的世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政策推行近200年,被哪场战争所改变,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5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19.(10分)(2022·泰安) 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人物 青少年时期的事迹 一生中的杰出贡献
①________ (1528—1588) 山东烟台蓬莱人。从小喜欢军事,勤奋读书,树立了高远的志向。青年时代临危受命,训练军队,在东南沿海击退倭寇侵犯 解除了沿海地区的倭患,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 (1785—1850) 童年时家境贫苦,生活节俭。4岁时在私塾开始学习四书五经,14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为官正直清廉,政绩显著 主张禁烟,领导②________,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③__________ (1849—1894) 资质聪颖,勤奋好学。以优异成绩成为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后任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持续研习海军战术,严格军事训练 在④_________中壮烈牺牲,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
孙中山 (1866—1925) 出生于农民家庭,幼时读过私塾。14岁在檀香山教会学校学习,18岁后回国学医,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走上革新政治、反清统治的革命道路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领导⑤_____,建立了中华民国
⑨__________ (1905—1940) 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求学时期参加革命活动,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 领导东北抗日武装力量,沉重打击了日军,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1)(5分)阅读上述材料,依次填写表中空白处的内容。
(2)(5分)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概括以上杰出人物青少年时期的优秀品格,并谈谈给你的启示。
20.(20分)(2020·东营)各民族间的不断交融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如表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胡麻饼样学京都, 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 尝看得似辅兴无。 --(唐)白居易 《寄胡饼与杨万州》
材料三:清军入关后,虽然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还没有完成全国真正统一的任务。康熙皇帝经过极大的努力,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粉碎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终于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编》(上卷)
(1)(5分)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的作用。
(2)(5分)材料二反映出唐朝怎样的社会风气?
(3)(5分)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康熙帝为“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疆、西藏分别做了哪些“努力”?
(4)(5分)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开元盛世”;春秋争霸;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齐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并任用管仲改革内政,使齐国强大起来,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①正确;
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②正确;
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之后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促进唐朝继续发展,③因果关系关联错误;
唐玄宗励精图治,出现开元盛世,④正确;①②④正确,故答案选B;
③因果关系关联错误,故排除ACD。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管仲改革、文景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等相关史实。解答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理解和识记相关知识才是解题的关键。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属于中外冲突。因此,与图片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所反映的主题是中外交往,故 B 符合题意;
祖国统一与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不符,排除 A ;
民族团结与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不符,排除 C;
抵抗侵略仅与戚继光抗倭相关,排除 D 。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A.八王之乱,不符合题意;
B.根据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一反映的是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黄巢起义,不符合题意;
D.藩镇割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这两首诗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注意看懂诗句含义是关键。
4.【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取代了后周,建立了北宋,故答案选C;
纸上谈兵反映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在作战中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败,排除A;
草木皆兵出自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地点是安徽寿春,排除B;
破釜沉舟反映的是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地点在内黄,排除D。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陈桥驿兵变。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陈桥驿”“大宋王朝”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5.【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相关史实。掌握中国古代史上统治者加强封建专制而采取的措施。在地方,宋太祖为了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利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据“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及所学知识可知,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宋代的经济发展;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明_上河图》体现了北宋时期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北宋纸币铜板拓片体现了宋朝时期商业的繁荣,岳飞塑像体现了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忽必烈像与元朝的建立和民族融合有关。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因此,这一单元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故答案选项D符合题意;
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三代,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
在材料中未涉及政权分立,故B不符合题意;
在材料中未涉及开放的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宋元时期的社会特征。
7.【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元朝统治时期,元朝时期实行的是行省制度,故C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故排除A项;
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创立的,故排除B项;
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行省制度及其影响。根据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1276——1368年”可以判断是元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
8.【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印刷技术的进步,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宋朝和明朝时期,政府都大力支持医药学的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商品经济的繁荣,不符合题意;
D.科举制度的完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题干信息的理解来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等地区普遍推广了玉米、番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所以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清朝前期丝织业棉职业印染业等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厂并颇具规模;清朝人口增长较快,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综上可以判断他学习的朝代是清朝,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利用关键词去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是历史学习常用的方法之一。
10.【答案】C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A.固守传统,重商抑农,不符合题意;
B.对外开放,积极交流,不符合题意;
C.据所学可知,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时期,关闭其他港口,仅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依据材料“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仅限于广州一地”可知,清政府固步自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学习西方,变法通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1.【答案】(1)张骞;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2)公元前221年。郡县制度。
(3)科举制度。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4)“一国两制”。
(5)百团大战。
(6)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张骞的历史贡献;百团大战;“一国两制”;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⑴据材料“他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可知,材料一中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极力颂扬的“他”是指张骞,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⑵依据材料二“追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的时间公元前221年。秦朝的郡县制度“创导”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制度名称是科举制度。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美国《财富》杂志对香港评价的转变,从另外一个角度佐证了中国共产党“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性。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享有高度自治。一国两制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有利于我国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台、港、澳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
⑸史沫特莱所指的百团大战提高了人民军队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先后共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人,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的性质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故答案为:⑴张骞;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⑵公元前221年。郡县制度。
⑶科举制度。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⑷“一国两制”。
⑸百团大战。
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意义、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及郡县制度、科举制度以及诞生的标志、一国两制、百团大战、万隆会议以及求同存异方针等知识。
12.【答案】(1)事件: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或长庆会盟)。政策:开明。
(2)措施:颁布法律文件,设机构,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反映:汉藏文化的融合;汉藏民族友好、民族团结。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同意和亲……后继的赞普们也贯彻‘同为一家’的修好思想。唐穆宗……‘长庆会盟’是唐蕃关系的重大转折点,从此之后,双方友好相处,来往不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可知唐朝民族交往的两个事件分别是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从中体现出唐朝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2)根据图一及其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清朝的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可知清政府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采取的措施有颁布法律文件,设机构,确立金瓶掣签制度。由图二这种汉藏合璧风格的寺院,可知材料反映了汉藏文化的融合;汉藏民族友好、民族团结等。
【点评】(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唐朝的民族政策和民族交往的事件、(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清朝时期对西藏管辖的措施。
13.【答案】(1)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丝绸之路的开通。
(2)中外文化交融。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或玄奘西行求取佛经)。
(3)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4)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宋代的经济发展;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可知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根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
(2)根据材料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中西方文化交融,交融的事件还有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3)根据材料“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
(4)根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故答案为:(1) 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丝绸之路的开通。
(2) 中外文化交融。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或玄奘西行求取佛经)。
(3) 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4)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分析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两者相结合,这样回答才全面完整;
(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紧贴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回答在,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材料信息概括,不要向外延伸。
14.【答案】(1)西周实行分封制
(2)元朝灭掉了其他政权,统一全国;到了清朝,“一个中国”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
(3)亚洲之中国,从秦汉至清中后期,中国整合为大一统帝国,成为亚洲朝贡体系的中心,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频繁,交流战争在亚洲各国之间进行。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是西周实行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政治范围;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灭掉了其他政权,统一全国,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这一“转变”对“一个中国”的最终形成和确立产生的影响是到了清朝,“一个中国”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
(3)从材料三中选择亚洲之中国,从秦汉至清中后期,中国整合为大一统帝国,成为亚洲朝贡体系的中心,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频繁,交流战争在亚洲各国之间进行;
故答案为:(1)西周实行分封制;
(2) 元朝灭掉了其他政权,统一全国;到了清朝,“一个中国”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
(3) 亚洲之中国,从秦汉至清中后期,中国整合为大一统帝国,成为亚洲朝贡体系的中心,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频繁,交流战争在亚洲各国之间进行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细心分析题干信息,即知道题干要求学生回答什么内容,这些题干问法比较难懂,读懂题干信息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回答。
15.【答案】(1)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
(2)权力被削弱;推行推恩令
(3)行省制度;驻藏大臣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这种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郡县制,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根据材料“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可归纳出影响是加强中央集权。根据“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可知,郡县制的地方行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2)根据材料二“……所谓列侯者,非但食其邑入而已,可以臣吏民,可以布政令。……西都景、武而后(西汉景帝、武帝后),始令诸侯王不得治民,汉置内史治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景帝、武帝统治前后,诸侯王的权力被削弱。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为解决王国问题,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这一措施不但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巩固了统一;
(3)根据“甘肃行省”等可知,元朝在地方上推行的行省制度,A处是西藏,元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故答案为:(1) 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
(2) 权力被削弱;推行推恩令
(3) 行省制度;驻藏大臣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后面的一问,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后面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看懂地图中这些地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识记回答。
16.【答案】(1)核心思想:仁。创办私学。
罢鹦百家。独尊儒术。(如写“兴办太学”)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城.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直接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任写一点即可)
(3)“诗仙”:杜甫:《红楼梦》(或(石头记)。
(4)或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5)宋应星;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钱学森或邓稼先。(如答教材外的其他符合题意的科学家亦可得分)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的历史贡献;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孔子的贡献及评价;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⑴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人物是孔子,他的核心思想是“仁”。第2问: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打破了贵族对于教育的垄断。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成就:张骞两次出使西城.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直接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⑶根据“修仙羽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你”是唐代诗人李白。李白被誉为“诗仙”。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被誉为“诗圣”的伟大诗人是杜甫。第三问:图中人物是曹雪芹, 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红楼梦》。
⑷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作者是戚继光,戚继光在明朝中期抗击东南沿海倭寇,维护国家统一。第二问:根据“逐荷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人物是郑成功,他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⑸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左图是《天工开物》,它的作者是明朝的宋应星。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做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第三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两弹一星”的研发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两弹元勋”邓稼先、“导弹之父”钱学森等。
故答案为:⑴核心思想:仁。创办私学。
罢鹦百家。独尊儒术。(如写“兴办太学”)
⑵张骞。两次出使西城.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直接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任写一点即可)
⑶“诗仙”:杜甫:《红楼梦》(或(石头记)。
⑷或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⑸宋应星;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钱学森或邓稼先。(如答教材外的其他符合题意的科学家亦可得分)
【点评】本题以“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星河中.有无数闪耀着民族智慧和创新精神的杰出人物。 ”为主线,考查了孔子、张骞、曹雪芹、戚继光、郑成功、宋应星、邓稼先等古今人物谱写的一曲曲壮丽辉煌的时代篇章。这样的专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
17.【答案】(1)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王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
(2)图一:都江堰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图二: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图三:秦朝。 图四:西汉。 图五:携带方便,更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4)设置管理机构、平定叛乱、实行册封制度、妥善安置回归部族、颁布法律文件。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大运河的开通;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颁布推恩令的措施,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图一是战国时期的综合性的水利枢纽都江堰,图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隋朝大运河。都江堰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图三、图四货币的发行朝代是秦朝、西汉。图五与图三、图四货币相比,在流通中最大的优势是携带方便,更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4)据表格可知,元朝、清朝治理边疆的有效方略或方式包括设置管理机构、平定叛乱、实行册封制度、妥善安置回归部族、颁布法律文件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都江堰、隋朝大运河、元朝和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18.【答案】(1)秦始皇(赢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③;②;唐朝经济繁荣
(3)闭关锁国;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鸦片战争。
(4)开放使国家繁荣昌盛: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等等。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闭关锁国政策;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⑴由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时代来,显然是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可知,材料一中的“他”是秦始皇(赢政)。“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所以说自秦朝起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
⑵由材料“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可知,这反映了唐朝政治安定。由材料“敦煌壁画中……人间的荣华富贵被搬到了天上,天国的富丽堂皇又搬回了人间”可知,这反映了唐朝文化辉煌。由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知,这反映了唐朝经济繁荣。
⑶由材料三“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可知,这反映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闭关锁国政策推行近200年,被鸦片战争所改变,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⑷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以唐朝为例,开放使国家繁荣昌盛,以明清为例,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
故答案为:⑴秦始皇(赢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⑵③;②;唐朝经济繁荣
⑶闭关锁国;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鸦片战争。
⑷开放使国家繁荣昌盛: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等等。
【点评】本题以“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历了崛起——繁盛——衰落的发展历程 ”为主线,秦确立中央集权制、盛唐气象、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等基础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人们会清楚地认识到:开放使国家繁荣昌盛;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从问题的设置考查,这些问题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的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19.【答案】(1)①戚继光;②虎门销烟;③邓世昌;④黄海海战;⑤辛亥革命;⑥杨靖宇。
(2)优秀品格:勤奋好学,志向远大,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等。启示:磨炼自我,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目标,善于担当奉献,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等。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戚继光抗倭;林则徐禁烟运动;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1939年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1894年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国捐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杨靖宇壮烈牺牲。
(2)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以上杰出人物青少年时期的优秀品格:勤奋好学,志向远大,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等;给我的启示:磨炼自我,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目标,善于担当奉献,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戚继光抗倭、虎门销烟、黄海大战、辛亥革命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我们要学习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为中国的崛起贡献一份力量。
20.【答案】(1)汉化措施;这一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开放或兼容并包。
(3)新疆:三次率军亲征,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的局势;西藏:1713年,册封格鲁派一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4)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依据材料“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孝文帝采取的汉化措施。这一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本题考查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依据材料“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寄胡饼与杨万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
(3)本题考查康熙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地区: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的局势;在西藏地区:1713年,册封格鲁派一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4)本题考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故答案为:(1)汉化措施;这一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开放或兼容并包。
(3)新疆:三次率军亲征,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的局势;西藏:1713年,册封格鲁派一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4)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的社会风气、康熙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能够根据材料判断出所学知识,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203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20.0(9.9%)
主观题(占比) 183.0(90.1%)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0(50.0%)
主观题(占比) 10(50.0%)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材料分析题 10(50.0%) 183.0(90.1%)
单选题 10(50.0%) 20.0(9.9%)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90.0%)
2 困难 (10.0%)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2.0(1.0%) 9
2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7.0(8.4%) 6,14
3 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2.0(1.0%) 8
4 南宋的偏安 2.0(1.0%) 6
5 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30.0(14.8%) 11
6 戚继光抗倭 35.0(17.2%) 16,19
7 李冰与都江堰 20.0(9.9%) 17
8 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17.0(8.4%) 7,15
9 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30.0(14.8%) 11
10 林则徐禁烟运动 10.0(4.9%) 19
11 张骞的历史贡献 55.0(27.1%) 11,16
12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2.0(1.0%) 1
13 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38.0(18.7%) 18,20
14 西周的分封制 15.0(7.4%) 14
15 春秋争霸 2.0(1.0%) 1
16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0.0(9.9%) 20
17 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50.0(24.6%) 12,17,20
18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2.0(10.8%) 2,13
19 百团大战 30.0(14.8%) 11
20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8.0(8.9%) 18
21 女皇武则天 2.0(1.0%) 1
22 宋代的经济发展 22.0(10.8%) 6,13
23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0.0(4.9%) 19
24 盛唐经济的繁荣 18.0(8.9%) 18
25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75.0(36.9%) 11,13,16
26 郑和下西洋 20.0(9.9%) 13
27 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2.0(1.0%) 9
28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15.0(7.4%) 14
29 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10.0(4.9%) 19
30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4.0(2.0%) 4,5
31 闭关锁国政策 20.0(9.9%) 10,18
32 “一国两制” 30.0(14.8%) 11
33 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25.0(12.3%) 16
34 秦灭六国 30.0(14.8%) 11
35 “开元盛世” 2.0(1.0%) 1
36 安史之乱 2.0(1.0%) 3
37 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25.0(12.3%) 16
38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5.0(7.4%) 15
39 汉武帝的大一统 60.0(29.6%) 15,16,17
40 鉴真与玄奘 20.0(9.9%) 13
41 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25.0(12.3%) 16
42 大运河的开通 20.0(9.9%) 17
43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45.0(22.2%) 16,17
44 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40.0(19.7%) 17,20
45 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28.0(13.8%) 12,18
46 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25.0(12.3%) 16
47 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48.0(23.6%) 11,18
48 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5.0(17.2%) 15,17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