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历史2020—2022三年中考真题汇编 4.山东省 中国现代史 试卷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2分)(2020·泰安)歌曲《走进新时代》唱到:“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始于( )
A.中华民国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2.(2分)(2021·潍坊)如图为红色文物“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红旗”,曾高高飘扬在上甘岭阵地,上写: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到解放的阵地上。它生动诠释了( )
A.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B.敢为人先首创精神
C.伟大国际主义精神 D.执政为民奉献精神
3.(2分)下面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意在说明开展下列哪一运动的必要性?(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土地改革运动 D.工业化建设运动
4.(2分)(2021·潍坊)如图是《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变化柱状图》(单位:万个)。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改革 B.市场经济建立
C.“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D.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5.(2分)(2022·泰安)观察下图,1978—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这主要得益于( )
A.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B.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C.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6.(2分)(2021·潍坊)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对联中,体现十八大以来重大成就的是( )
A.火树银花不夜天,五亿人民展欢颜
B.九二共识促交往,两岸关系谱新篇
C.两次回归洗国耻,一国两制载史册
D.伟大复兴中国梦,绿色发展新画卷
7.(2分)(2021·临沂)2016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战区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其中,辖东北三省加内蒙古、山东等5个省区所属武装力量的战区是( )
A.北部战区 B.东部战区 C.中部战区 D.南部战区
8.(2分)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下列对“开始走向正常化"的理解正确的是,中美两国( )
A.分歧消除 B.结为同盟 C.结束敌对 D.正式建交
9.(2分)(2020·临沂)图中的人物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是( )
A.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B.发现了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C.创新了治疗心脏病的方法 D.改进了治疗脑血栓的方法
10.(2分)(2021·临沂)图7所示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于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通车;二期工程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这条铁路( )
A.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通车
B.建成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之前
C.分期建成,促进了边疆地区发展
D.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成果之一
二、材料分析题(共10题;共193分)
11.(25分)(2021·东营)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材料四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五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摘编自同心《思想之光照亮脱贫征途》2021-02--2819:30:25求是网
(1)(5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日”确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5分)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指的是什么?
(3)(5分)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步”和“第二步”实现的时间和标志。
(4)(5分)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形成了哪些理论成果?
(5)(5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感悟。
12.(20分)(2021·烟台)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都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无畏彻底的革命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船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航道,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前进方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红船精神”由此诞生。习近平同志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摘编自李永胜《“红船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这条红船扬帆起航,就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带领人民从这里走向井冈山、走向长征、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由人民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摘编自李永胜《“红船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在越过不断变化的“急流险滩”时,“惊涛骇浪”也跟着一波接着一波,一个获得独立解放的新生政权,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恢复国民经济并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这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重大实践难题。
﹣﹣摘编自赵明豪《从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时代历程》
材料四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大转折,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如何走好自己的路呢?邓小平鲜明指出:“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就是在“继续发展”中,在解决各种问题过程中,共产党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
﹣﹣摘编自沈传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5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船精神”源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并分析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2)(5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中任选两个“走向”,指出我们党工作重心、革命中心的转移。
(3)(5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破解“重大实践难题”在经济方面进行的成功探索。
(4)(5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列举三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指导思想地位的理论成果。
13.(20分)(2020·潍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历史会永远铭记这样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最美奋斗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最美奋斗者”﹣﹣王进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1959年国庆,他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的“煤气包”,便下决心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次年,他参加东北石油大会战,发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仅5天就打完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最快纪录。有一次发生井喷,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井喷,而两腿已血肉模糊。他的英雄行为感动了附近乡亲,称他为“铁人”。
“最美奋斗者”﹣﹣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十八枚红手印,映红农民新生活
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当晚,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轰轰烈烈的“大包干”由此开启。
“最美奋斗者”﹣﹣屠呦呦:一株济世草,一颗报国心
她致力于中医研究实践,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带领团队经过数百次实验,历经190次失败,克服了无数困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介的最佳疟疾治疗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我们都是奋斗者”﹣﹣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学生是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需要我们接续奋斗,继往开来。
(1)(5分)据材料概括,“铁人”有哪些优秀品质?
(2)(5分)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小岗村农民的做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你怎样看待他们的做法?
(3)(5分)据材料,屠呦呦取得的成就有何重大意义?她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4)(5分)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认为应怎样践行“最美奋斗者”精神?
14.(13分)(2020·泰安)国情不同,道路不同。近代以来中外各国在道路探索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懈努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14世纪~19世纪上半期西方近代化的历程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1)(1分)① ;② ;③ ;④ 。
(2)(1分)⑤ ;⑥ ;⑦ ;⑧ 。
(3)(5分)写出材料三表一中⑨革命道路是什么?根据表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民族复兴道路”是什么?
15.(15分)(2021·烟台)著名的学者张维为认为:为什么西方老是读不懂中国,从根本上讲,是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欧洲中心论的视角,使西方无法理解一个在数千年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国家。以下材料均摘编自其文章《中国,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民族国家”,在西方政治话语中几乎就等于“现代国家”。18﹣19世纪期间,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在欧洲兴起,“民族国家”亦随之兴起。欧洲最早形成的“民族国家”可以说是法国。
在亚洲,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也形成了“民族国家”,加入欧洲列强,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击败了作为传统国家的中国。
材料二 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耻辱……中国面临的不是强与弱,而是更严峻的存与亡的问题了。朝野上下发出了“保国、保种”的呼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又进一步道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民族融为一家,形成了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后来孙中山等革命派也接受了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的观点。
材料三 中国既是古老文明,也建成了现代国家,两有的长处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今天的中国。所以我用的是“文明型国家”。“文明型国家”具有超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不会跟着别人亦步亦趋,不合照搬西方或者其他任何模式,它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这种“文明型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在很多方面过去与别人不一样,现在也与众不同,今后还是自成体系。
(1)(5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最早形成“民族国家”的原因,并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
(2)(5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3)(5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哪一繁荣局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列举两例新中国“与众不同”的民主政治制度。
16.(15分)(2020·泰安)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是每个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的首脑在开罗会晤,并于12月初发表《开罗宣言》。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等,必须归还中国。
材料三: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往来,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习近平中共十九大报告
(1)(5分)看材料一回答:为加强图一中对“A”地区的管理,元朝首次建立的正式行政机构的名称是什么?请结合史实对图二中的“余”进行评价。之后的清政府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
(2)(5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提到的“台湾”是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被日本窃据的?该地区是在中国人民取得哪次反侵略战争胜利后回到祖国怀抱的?
(3)(5分)依据材料三写出海峡两岸“九二共识”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7.(20分)(2020·威海)一个国家拥有伟大的思想,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进攻长沙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改变原来的部署,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去寻求立足地。随后进行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
时间 讲话要点
1982年9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年6月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85年10月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1992年1﹣2月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发展才是硬道理
(1)(5分)材料一图一为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在此纲领指引下,1911年的中国发生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图二中孙中山所题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
(2)(5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进攻长沙受挫”与哪一次起义有关。毛泽东在“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
(3)(5分)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同志1984年6月的讲话体现了怎样的科学构想。列举我国践行这一科学构想的成功案例。1992年1﹣2月的讲话具有怎样的历史影响?
(4)(5分)20世纪以来,在先进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写出三次巨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
18.(25分)(2022·泰安)体育是传播和平与友谊的使者,体育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0年,苏联男子篮球队访华,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接受外国体育代表团的访问1956年2月,南斯拉夫足球代表队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52年,赫尔辛基举办第15届奥运会,由于西方国家阻挠,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临近结束才赶到。1954年,美国企图在国际奥委会内部制造“两个中国”的既成事实。1958年,中国发表了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的声明。
材料二: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中国体育外交扩展到亚非拉国家,并上升到主要位置。由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发起、中国联合倡议的新兴力量运动会于1963年11月在雅加达举行,这是新中国首次全面参加的一个综合性大型国际运动会。
材料三:1971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赛会结束后,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乒乓外交”开创了以人民之间的友谊促动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和解的成功模式,是跨越意识形态障碍的国际体育交流。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体育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材料四:进入21世纪,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开展多边体育交往,扩大国际体育交流,承办大型国际体育盛会,全面走向世界。2008年8月,圆满举办第29届奥运会。2014年,成功举办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2022年2、3月,胜利举办第24届冬奥会、第13届冬残奥会。
(1)(5分)根据材料一,从新中国参加体育活动的两种不同境遇,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状况。
(2)(5分)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体育外交的特点。
(3)(5分)根据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乒乓外交”跨越意识形态障碍,推动了外交关系的发展,外交事业取得显著成就。请任意举出两例重大外交成就。
(4)(5分)“多边体育交往”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进入21世纪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
(5)(5分)综合上述材料回答:我国一贯奉行的外交政策及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19.(15分)(2021·聊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二:在百年接续奋斗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1)(5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取得的重要成果。
(2)(5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
(3)(5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
20.(25分)(2020·滨州)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正确的发展道路,并一步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艰辛探索】
材料一:下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任重道远】
材料二: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等
【另辟蹊径】
材料三:
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毛泽东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历史突破】
材料四:
时间 历史事件
1980年 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业工作会议布置分田单干
1980年 中央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2010年 上海世博会召开;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大道同行】
材料五: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
,也有波涛汹涌。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习近平二O二O年新年贺词
(1)(5分)“中国的失败”指中国在哪次战争中的失败?康梁等人是从哪一层面着手探索“救国之道”的?“公车上书”之后,他们“探索新的数国之道”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5分)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促进了哪一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并促成国内哪一政党的建立?综合材料一、二,概括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自觉承担的时代重任。
(3)(5分)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革命军创建的第一个“家”在哪里?这一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该“创造性"体现在中国革命实现了哪一转变?毛泽东思想在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人党章?
(4)(5分)我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益于哪位伟人的开创性设计?“中国特色在上表中突出表现为哪一决策的实施?
(5)(5分)从外交、政治、经济、民族政策等角度,任举两例说明新中国在“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方面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指的是毛泽东带领人民摆脱压迫,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人民真正当家做主;“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指的是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2.【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与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有关。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战士坚守597.9高地1号坑道,在断水断粮14天的情况下,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760余人,战至最后全连仅存6人,阵地屹立不失,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始终飘扬在高地主峰。它生动诠释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安宁。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进行武装干涉,并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应朝鲜政府请求,新中国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展现了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中朝军民的共同奋战下,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或挫败美国的霸权政策),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展现了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3.【答案】A
【知识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3年,小农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非常低下,为此需要进行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那就是引导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用集体的力量推动经济的发展,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合题意;
C.土地改革运动,不符合题意;
D.工业化建设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能力。解答时,先看懂图片含义,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须知时间都是解题的关键,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4.【答案】A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据《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变化柱状图》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的责、权、利结合起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起来,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使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所给选项内容降低了做题的难度。题干中的“1982年”“1988年”是重要的答题提示,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5.【答案】A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示《1978-2017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柱状图》可知,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迅速,它能直观地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6.【答案】D
【知识点】“中国梦”;五大发展理念
【解析】【分析】中共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A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特征;1992年,两岸双方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的“九二共识”;两次回归分别为1997年、1999年,故ABC与题意不符;
D中属于十八大以来重大成就。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梦”“五大发展理念”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题没什么捷径可走,准确理解和识记相关知识才是答题的关键。
7.【答案】A
【知识点】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分析】A.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划分战区之后有有五个战区,依次为东部战区、西部战区、南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辖东北三省加内蒙古、山东等5个省区所属武装力量的战区是北部战区,司令部驻沈阳。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东部战区,不符合史实;
C.中部战区,不符合史实;
D.南部战区,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课本上没有出现,学生不太清楚,要注意引导回答。
8.【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A.分歧消除,不符合史实;
B.结为同盟,不符合史实;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结束了之前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正式建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来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9.【答案】A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屠呦呦的成就。屠呦呦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故答案为:A。
【点评】掌握屠呦呦所取得的成就及意义。
10.【答案】C
【知识点】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A.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通车 ,不符合题意;
B. 建成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之前 ,不符合题意;
C.据材料“二期工程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的是青藏铁路。这条铁路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西藏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了西藏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成果之一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青藏铁路,再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1.【答案】(1)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
(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个百折不挠、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从党的自身建设、发展,对人民、国家做出的贡献,拥护党的领导等角度答题均可。)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大改造;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共七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
(2)依据材料二信息“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并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我党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步”是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标志着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第一步”是指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三大改造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依据材料是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思想革命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依据中国国情,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科学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其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现在美好的生活是由无数先辈们奋斗而来的,我们要勿忘来时之路,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自己绵薄之力。
【点评】这是一道有关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专题。内容涉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取得的成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成就等相关史实。问题的设置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也考查留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12.【答案】(1)中共一大;中共一大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走向井冈山”说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革命中心由城市罢工起义转向农村发动土地革命。“走向延安”是指革命中心由江西瑞金转向陕北。由国民党斗争转向抗日。“走向西柏坡”是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民主革命转向新中国的建设。
(3)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4)成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知识点】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第一个五年计划;“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解析】【分析】(1)1921年7月,在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进行中国共产党一大会议。依据所学可知,中共一大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依据所学可知,1927年 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说明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革命中心由领导城市工人罢工到农村土地革命;选择“走向延安”可以从革命中心由江西瑞金转向陕北。革命重心由国民党斗争转向抗日回答;
(3)依据材料三时间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改变落后面貌,新中国从1953﹣1957年实行一五计划。在生产关系变革方面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依据材料四“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信息和所学可知,新时期中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有1978年进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 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依据所学可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回答;
故答案为:(1) 中共一大;中共一大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 “走向井冈山”说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革命中心由城市罢工起义转向农村发动土地革命。“走向延安”是指革命中心由江西瑞金转向陕北。由国民党斗争转向抗日。“走向西柏坡”是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民主革命转向新中国的建设。
(3)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4) 成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联系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任意选取两个进行回答,注意是我们党工作重心、革命中心的转移;
(3)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注意理解识记,这是经济发明的;
(4)本题考查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的限制时间,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13.【答案】(1)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优秀品质。
(2)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看法:小岗村农民的勇于创新,敢为天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意义:屠呦呦发现的抗疟新药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成功原因:正确的研究方法,勇于创新、克服困难的执着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⑴据材料:1959年国庆,他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的“煤气包”,便下决心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次年,他参加东北石油大会战,发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仅5天就打完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最快纪录。有一次发生井喷,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井喷,而两腿已血肉模糊。他的英雄行为感动了附近乡亲,称他为“铁人”。可以看出,“铁人”王进喜身上具有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优秀品质。
⑵小岗村农民创造的“大包干”,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小岗村农民的勇于创新,敢为天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⑶由材料:她致力于中医研究实践,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带领团队经过数百次实验,历经190次失败,克服了无数困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介的最佳疟疾治疗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可以看出,屠呦呦发现的抗疟新药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她取得成功的原因是:正确的研究方法,勇于创新、克服困难的执着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⑷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故答案为:⑴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优秀品质。
⑵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看法:小岗村农民的勇于创新,敢为天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⑶意义:屠呦呦发现的抗疟新药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成功原因:正确的研究方法,勇于创新、克服困难的执着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评】本题以王进喜、小岗村农民、屠呦呦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答案】(1)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材料二:中国近代化早期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口号。
(2)生产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主、科学 材料三:马克思主义引领下国际共运史中的中国道路 表一
革命道路
马克思主义 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苏联(俄) 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
中国 ⑨
表二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选自《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3)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⑴依据示意图信息“思想文化”、“启蒙运动”,可判断①是文艺复兴,因为文艺复兴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依据示意图信息“开始形成整体世界”,可判断②是新航路开辟,因为新航路的开辟,沟通了欧、亚、非、美四大洲,开始把世界连结成一个整体。依据示意图信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可知判断③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都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是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依据示意图信息“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可判断④是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最终使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⑵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是器物变革。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辛亥革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们都是制度变革。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因此它是思想变革。
⑶材料三表一中⑨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根据表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民族复兴道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故答案为:⑴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⑵生产技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主、科学
⑶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点评】掌握中西方近代化的进程和影响,掌握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中国独立和富强所做的努力及意义。
15.【答案】(1)原因:战争对法国民族意识的激发;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民族语言的形成。局限: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导致日本后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传播。意义: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促进了民族交融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3)局面:百家争鸣。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日本明治维新;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18~19世纪期间,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在欧洲兴起”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法国最早形成“民族国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战争对法国民族意识的激发;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民族语言的形成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治维新的局限主要是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导致日本后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2)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以后,所以时代背景主要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传播。意义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主要是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促进了民族交融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与众不同”的民主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故答案为:(1) 原因:战争对法国民族意识的激发;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民族语言的形成。局限: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导致日本后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2)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传播。意义: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促进了民族交融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3) 局面:百家争鸣。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第一问需要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依据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16.【答案】(1)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马关条约》。抗日战争。
(3)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海峡两岸交往;抗日战争的胜利;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⑴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图一中对“A”地区的管理,元朝首次建立的正式行政机构的名称是澎湖巡检司。结合史实可知,图二中的“余”指的是郑成功。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3年清军入台,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⑵根据材料“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的首脑在开罗会晤,并于12月初发表《开罗宣言》。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等,必须归还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提到的“台湾”是通过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被日本窃据的。该地区是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祖国怀抱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⑶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峡两岸“九二共识”遵循的原则是指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故答案为:⑴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⑵《马关条约》。抗日战争。
⑶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管理台湾的措施、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海峡两岸坚持的“九二共识”等知识。
17.【答案】(1)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2)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共七大;“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⑴材料一图一为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在此纲领指引下,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图二中孙中山所题的“世界潮流”指的是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革命)。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后来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刊《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⑵“进攻长沙受挫”与秋收起义有关。毛泽东在“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⑶邓小平同志1984年6月的讲话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中英两国于1984年9月26日公开签署香港问题的声明,英国公开宣布放弃1997年之后对香港的主权,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就澳门回归问题达成共识,1997年7月1日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92年1﹣2月的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⑷20世纪以来,在先进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三次巨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是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20世纪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三次巨变分别是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改革开放。第一个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其指导下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二个是毛泽东思想,在其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三个是邓小平理论,在其指导下,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故答案为:⑴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⑵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⑶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⑷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点评】本题以“ 一个国家拥有伟大的思想,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为主线,考查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相关史实。这样的专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18.【答案】(1)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采取敌视态度。
(2)广泛开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外交关系。
(3)推动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可)
(4)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采取敌视态度。
(2)根据材料二“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中国体育外交扩展到亚非拉国家,并上升到主要位置。由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发起、中国联合倡议的新兴力量运动会于1963年11月在雅加达举行,这是新中国首次全面参加的一个综合性大型国际运动会。”可知,这时期中国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兴力量运动会,广泛开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外交关系。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20世纪70年代,带来的影响是中日、中美关系缓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中日、中美正式建交,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等。
(4)根据所学知识,21世纪我国形成的外交布局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中日建交。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任何国家的友好关系,特别是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发展。
19.【答案】(1)组建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开展武装割据斗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进行长征,召开遵义会议,完成战略转移,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2)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3)有助于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提高治国理政水平。
【知识点】北伐战争;红军长征;“两弹一星”;第一次国共合作;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西安事变;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取得的重要成果有:组建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开展武装割据斗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进行长征,召开遵义会议,完成战略转移,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筑起共和国钢铁长城,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提高治国理政水平。
【点评】本题以两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取得的重要成果、社会主义建设中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20.【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制度;(或政治,)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2)寻求西方模式到追随苏俄模式(或俄国革命的模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
(3)井因山;从城市转人农村;中共七大。(或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4)邓小平;改革开放。(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5)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可知,这就是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可知,他们在制度方面学习西方,进行了戊戌变法,也就是百日维新。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可知,他们从寻求西方模式到追随苏俄模式;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可知,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二可知,均是为了救亡图存。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表格可知,毛泽东建立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它实现了从城市转入农村的转变;根据所学可知,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根据所学和材料四表格可知,邓小平指引我们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让中国走上这条道路。
(5)根据所学和材料五“……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可知,在外交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政治上,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开放包容;在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民族政策上,主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团结等。
故答案为:(1)甲午中日战争;制度;(或政治,)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2)寻求西方模式到追随苏俄模式(或俄国革命的模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
(3)井冈山;从城市转人农村;中共七大。(或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4)邓小平;改革开放。(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5)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现代史上先进中国人民的不断探索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戊戌变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责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共七大、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现代史上先进中国人民的不断探索的相关史实。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213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20.0(9.4%)
主观题(占比) 193.0(90.6%)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0(50.0%)
主观题(占比) 10(50.0%)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材料分析题 10(50.0%) 193.0(90.6%)
单选题 10(50.0%) 20.0(9.4%)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90.0%)
2 容易 (5.0%)
3 困难 (5.0%)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5.0(21.1%) 11,12
2 文艺复兴 13.0(6.1%) 14
3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5.0(21.1%) 11,12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5.0(7.0%) 15
5 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25.0(11.7%) 20
6 五大发展理念 2.0(0.9%) 6
7 澳门回归 20.0(9.4%) 17
8 红军长征 15.0(7.0%) 19
9 香港回归 20.0(9.4%) 17
10 三大改造 45.0(21.1%) 11,12
11 “中国梦” 2.0(0.9%) 6
1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5.0(11.7%) 20
13 新航路的开辟 13.0(6.1%) 14
14 洋务运动 13.0(6.1%) 14
1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8.0(17.8%) 14,20
16 外交事业的发展 25.0(11.7%) 18
17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5.0(7.0%) 16
18 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15.0(7.0%) 15
19 科学发展观 45.0(21.1%) 11,12
20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93.0(43.7%) 11,12,14,17,19
21 工农武装割据 25.0(11.7%) 20
22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3.0(6.1%) 14
23 中共七大 85.0(39.9%) 11,17,19,20
24 “一国两制” 20.0(9.4%) 17
25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5.0(11.7%) 18
26 戊戌变法 28.0(13.1%) 14,15
27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3.0(15.5%) 14,17
28 海峡两岸交往 15.0(7.0%) 16
29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15.0(7.0%) 16
30 共同繁荣发展 2.0(0.9%) 10
31 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5.0(7.0%) 16
32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20.0(9.4%) 17
33 第一次国共合作 15.0(7.0%) 19
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9.4%) 12
35 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13.0(6.1%) 14
36 改革开放的意义 2.0(0.9%) 5
37 邓小平理论 65.0(30.5%) 11,12,17
38 新文化运动 13.0(6.1%) 14
3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0.0(18.8%) 15,20
40 新时代强军之路 2.0(0.9%) 7
41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2.0(0.9%) 3
42 抗日战争的胜利 15.0(7.0%) 16
43 中美建交 2.0(0.9%) 8
44 屠呦呦及青蒿素 22.0(10.3%) 9,13
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7.0(12.7%) 1,11
46 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13.0(6.1%) 14
47 中共十九大 25.0(11.7%) 11
48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20.0(9.4%) 13
49 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15.0(7.0%) 15
50 北伐战争 15.0(7.0%) 19
51 全方位外交 25.0(11.7%) 18
5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2.0(19.7%) 4,12,13
53 西安事变 15.0(7.0%) 19
54 第一个五年计划 20.0(9.4%) 12
55 “两弹一星” 15.0(7.0%) 19
56 日本明治维新 15.0(7.0%) 15
57 抗美援朝 2.0(0.9%) 2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