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政治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北宋的政治 课 型 新授课
学习 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重点:北宋政治的特点(表现) 难点: 如何评价重文轻武政策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1、导入新课。 2.认知学习目标。 3、问题引领、自主学习 4、解析教材,知识深化。 5、合作探究 6.小结 检测 唐朝灭亡后,中国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但统一始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单元我们将一起走向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显著的辽宋夏金元时期。现在请大家阅读单元提示,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屏幕共享,课件出示目标 出示自学提纲,让生根据本课的导学提纲自主学习并小组合作交流本课的基础知识,构建起知识框架。 充分利用课件上的教材截图,学生找出知识点,教师勾画提示,利用课件重点讲解。 (1)掌握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2)通过教师介绍和教材相关史事,了解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 (3)北宋实现的局部统一:先南后北,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2、自主学习P29—30,找出宋太祖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1)军事:“杯酒释兵权”、统调分离、更戍法; (2)行政:中央分化事权,地方文臣轮换 (3)财政: 收税,转运使。 3、自学重文轻武的政策: (1)文臣统兵格局的形成:(2)科举制度改革和发展 ;(3)重文轻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思考: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蔡襄《端明集》 (1)北宋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国策的主要影响;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见课件 学生自学单元提示,对整个单元的学习重难点有初步认识。 生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20分钟自主学习,阅读电子版教材,构建起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学生连麦回答宋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和表现及影响。教师适度点拨,并给予评价和鼓励。 通过个别学生连麦,大部分学生打字面板互动的方式,学习材料题分析方法,提升能力。 (独立思考,复习巩固) (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夺权局面的重演;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政治需要;净化社会风气,扭转唐朝以来的尚武之风,形成文治局面,从思想上将藩镇割据消灭于萌芽之中。) 一起回顾本课知识,将小结写到笔记上,抢答选择题 播放陈桥兵变视频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段历史,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重点讲解,通过与前面朝代的对比加强记忆与理解。
板书设计(思维导图)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重点是记忆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