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件(共7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件(共7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7-04 15:3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形: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也叫地貌。
必修1学习了常见的地貌类型及地貌观察,地表的各种形态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表形态影响人类的活动,如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类也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如修建梯田。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2.表现形式:
地球内部的热能
(1)地壳运动:
A。含义: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思考:什么是岩石圈
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回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一波——地震波
二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的顶部
(即从地表到软流层的表面;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层上)
B。分类:
挤压
张裂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大陆漂移
东非大裂谷的演变
喜马拉雅山脉与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喜马拉雅山脉与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喜马拉雅山脉与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喜马拉雅山脉与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喜马拉雅山脉与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喜马拉雅山脉与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喜马拉雅山脉与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喜马拉雅山脉与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喜马拉雅山脉与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喜马拉雅山脉与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垂直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做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
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或拗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地壳上升海水退却,一部分海底变成陆地;地壳下降,海水入侵,原来的陆地变为海洋。(造陆运动)
盆地
海洋
陆地
上升运动:断块山
华山、泰山、庐山
下降运动:谷地、平原、盆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台湾海峡
死海、贝加尔湖、
C。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高大的褶皱山脉、裂谷、海洋
垂直运动:海陆变迁、断块山地
类型 运动方向 对岩层的影响 产生地貌 实例 关系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
台湾海峡
水平位移,弯曲变形
隆起,凹陷
褶皱山脉,裂谷或海洋
地表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岩浆活动:
A。含义:
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这一过程称为岩浆活动。岩浆凝固成的岩石为岩浆岩(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两类)。
思考:岩浆作用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吗
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时,才能塑造地表形态。(但影响远小于地壳运动)
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形式
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
火山、熔岩地貌(富士山、东非高原)
海底火山喷发,会形成火山岛;如夏威夷群岛多火山岛
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思考:火山活动有什么影响
不利影响
火山灰:污染空气、影响呼吸、妨碍航空、掩埋
火山地震:引起周边地震、滑坡,海啸(海底火山)
有利影响
火山灰:周边地区土壤肥沃
形成旅游资源
带来巨大的地热资源
形成丰富的矿产:硫磺等
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3)变质作用:
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思考:变质作用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吗
不能,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
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如大理岩。
3.结果: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形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2。主要表现形式:
1。能量来源: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1)风化作用:
①概念
②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③影响: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
(2)侵蚀作用: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瀑布
峡谷
黄土高原的沟壑
喀斯特地貌
流水侵蚀
喀斯特地貌(地表)
桂林山水甲天下
海蚀地貌:
海蚀崖
海蚀柱
在海浪的长期侵蚀下,岩石海岸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壁悬崖,称为海蚀崖。
海蚀平台
海蚀崖形成后,继续受海蚀作用不断后退,结果在海蚀崖前出现一个平台状地形,称之为海蚀平台。
海蚀穴
指在海岸线附近出现的凹槽形海岸。海蚀作用首先发生在海面与陆地接触的地方,这是因为海岸被海浪不断打击受到侵蚀作用。
海蚀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受波浪的强烈冲蚀,形成海蚀穴,波浪继续作用,使两侧方向相反的海蚀穴被蚀穿而相互贯通,形成一座拱桥。
风蚀洼地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风力侵蚀
风蚀柱
雅丹地貌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雅丹地貌是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见构成,垄脊的走向与风向一致。
雅丹地貌
角峰
冰斗
刃脊
冰川侵蚀
角峰
U形谷
冰川侵蚀地貌
峡湾
冰斗
海浪侵蚀
冰川侵蚀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侵蚀作用及地貌
分布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地貌形态: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分布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和石灰岩分布地区
地貌形态:
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峡谷瀑布和喀斯特地貌。
分布地区: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地貌形态: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分布地区:
滨海地带
地貌形态: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3)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4)堆积作用:
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
崇明岛
长江三角洲
山前冲积扇
流水堆积地貌
冲 积 扇
(河流出山口)
流水堆积地貌
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三 角 洲
(河口地区)
流水堆积地貌

风力堆积地貌
规律: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
海水堆积地貌 沙滩
冰川堆积作用
堆积物杂乱无章(无分选性)
海浪堆积
风力堆积
流水堆积
冰川堆积
堆积作用及地貌
分布地区:
冰川分布的高山 高纬度地区
地貌形态: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分布地区:
出山口和河流中下游
地貌形态: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分布地区: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地貌形态: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分布地区:
滨海地带
地貌形态: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3.结果:
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形成“粗毛坯”,外力作用进行再塑造。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只能由岩浆直接生成
如花岗岩(侵入岩)和玄武岩(喷出岩)
侵入岩坚硬致密,喷出岩有气孔
沉积岩
外力作用形成
有明显层理,可能含有化石
变质岩
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生成
如大理岩
地质图中一般靠近岩浆岩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①▁▁▁▁▁▁作用
②▁▁▁▁▁▁作用
③▁▁▁▁▁▁作用
④▁▁▁▁▁▁作用
冷却凝固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内力作用)。
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内力作用)。
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内力作用)。
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外力作用)。
2。循环过程:
只有变质岩重熔为岩浆的是简图!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思考:如果画简图,哪些箭头可以去掉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思考:给出部分方框的内容,其它方框和箭头的含义
思考:全部未知的情况下,各方框和箭头的含义
三进一出为岩浆(全图),一进一出为岩浆(简图)
一进三出为岩浆岩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岩石圈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表现形式
主力、分类、地貌
对地表影响
基本格局、高低不平
能量 来源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地区差异
湿润、干旱、沿海、高纬
对地表影响
趋于平坦
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循环过程
从岩浆到新岩浆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岩浆岩、火山
变质岩、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