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掌握品味揣摩语言、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情境设置法、讲授归纳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秋景图的图片。
问题:作者到底是在“悲秋”还是“赞秋”呢?说他“悲秋”,是因为作者笔下的秋景是“清、静、悲凉”的;说他“赞秋”,是因为能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
哪一种感受才是准确的呢?下面我们就探讨这一个问题。
(1)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具体描写故都秋景的段落,并用简练的语言给相关的段落命名。
明确:3-11段。
3——天色、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破屋秋晨)
4、5、6-10、11——槐树落蕊、秋蝉残鸣、秋雨闲人、秋树果实
(2)这五幅秋景图,即这些景物又是怎么组合到一起的呢?它们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第一段“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里的清、静、悲凉就是这五幅图中景物共同表现出来的特点。
(3)这些景物为什么就能表现“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明确:
①从颜色上看,碧绿的天色、蓝白紫黑的牵牛花和淡黄微绿的秋枣,它们的颜色都是冷色调的,冷色调的东西往往给人以凄清之感。
②从声音上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叫声和都市闲人的对话,都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所以表现了“宁静”的特点。
③从数量上看,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突出了“少”;而落蕊是满地的,秋雨带来的是很深的凉意,这里有“多”的意思。少与多都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4)能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有很多,可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些来写呢?
明确:
①故都特有:这些景物都是北京特有的,比如鸽哨、槐树,槐树是北京的市树。
追问1:秋蝉和秋雨呢?
第5段“秋蝉”,普通又普遍,这才是北平秋蝉特有的地方。
第6、7段“秋雨”,速度快,干脆利落,立即变凉,这就是北平秋雨的“奇、有味、像样”,这也是北平秋雨特有的地方。
(“故都特有”是这些景物在内容上的第一个共同点。)
追问2:如果说要写故都特有的景物,那“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潭柘寺”,这些不是更有特色吗?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更能代表故都北平的景物一笔带过呢?
第3段“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你也能看得到……”,“即使…也…”的句式告诉我们,在陶然亭等风景胜地也能品味得到的秋味,在北平最平凡、最普通的民众生活中也能够品味得到,这说明故都的秋味具有普遍性,通俗性。作者不选择这些远离民众生活的风景名胜去表现故都的秋,恰恰反映了作者认为真正的故都的秋味存在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他要在离百姓生活最贴近的普通景物和世俗生活中为我们寻求故都北平的秋味。
于是我们就能够在文中读到“秋晨”是皇城人海中的一处院子里的、落蕊是大街上的、秋蝉是家家户户的、秋雨闲人是城中桥头的、秋果是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的。
②这五幅图在内容上的第二个共同点是:世俗普通。
追问3:故都特有、世俗普通的景物就不一定清、静、悲凉?这些景物具体是什么样的?
“秋草”是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落蕊是满地的;秋蝉是有着衰弱残声的,他们都给人一种生命衰败的感觉,可是“天色”“鸽声”“牵牛花”“秋雨”“秋果”就不好理解了。
a天色,鸽声,牵牛花都是作者在一椽破屋中看到或听到的,作者把这些景物都置于破败凄凉的背景之下。
b一层秋雨一层凉啦,除了方言习惯,还表达出“阵”给人短促往复的感觉,而“层”就突出了深广厚重一去不回的特点,这样的秋意就显得特别地深。
c作者认为秋枣“淡黄微绿”的时候才是清秋佳日,而这种颜色的枣却还是没有成熟的果实,没有成熟的果实很快就要凋零了,生命的夭折会让人觉得特别可惜。
③这五幅图在内容上的第二个共同点是:生命衰败。
小结: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是故都“特有的”、“世俗的”、“衰败的”秋,尤其是“衰败”,才让我们感到故都的秋是“清、静、悲凉”的。
(5)于是我们又回到了课文开头的那个问题,“世俗、衰败”的秋味蕴含的是“清、静、悲凉”的秋味,那作者就是悲秋了?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找出能够表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
明确:14段——热爱之情。
3段——怀念之情。
1段——向往之情。
(6)为什么非要到北平来欣赏秋天呢?作者自己在文章开头也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江南不也很美吗?
第13段作者也提到了“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也有特异的地方,何必那么麻烦呢?
明确:的确,作者并没有否定其他地方的秋天,但是作者在第1段提到了“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在对比之中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独到之处,而这种独到之处是别的地方所不能及的。这一点可以在文章第2段得到印证。13段更加明显。
(7)作者郁达夫并不是北京人,而是浙江人,那么本文的题目叫“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岂不是更合适?
明确:
①称“北平”为“都”,体现了北平这座城市的文化意义,而民国时的首都是南京,称“北平”为“都”又蕴含了一种历史沧桑感。
②故有“从前的,过去的”意思,我们只有在称呼与自己有着深厚感情而又两相分离的人或物的时候,才会用“故”这个字,一个故字更能体现作者对北平的怀念之情。
小结: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
从1、2两段,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故都秋味”的怀念向往之情;
从结尾两段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故都秋味”的赞美喜爱之情;
而文章的题目“怀念、赞美”,两种情感则兼而有之。
本文思路:恋秋——绘秋——议秋——赞秋。
于是我们就可以回答这节课开头所提出来的问题了:郁达夫是在“世俗、衰败”的景物中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而对这种秋景,作者融入了深深的怀念和喜爱之情。
郁达夫在《北平的四季》中写道:“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小阳春或叫做小春天而已。”
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其感情基调还是在“赞秋”。
第二课时
(1)赞美秋天的艳丽多彩、丰收景象,或者因为秋的凄凉惨淡而悲伤,这都很好理解,可对秋天的“衰败、悲凉”加以赞美,这就不好理解,甚至无法接受了。
明确:产生这样困惑的原因,是我们的同学先入为主或者想当然地认为,如果要赞美,那么对象一定要是漂亮的、美好的,或者说,我们的同学认为衰败的、残破的东西本身是不美的,所以就不应该赞美。
出示图片:一池残荷
枯萎的茎、破败的叶子,它们美吗?
作家严阵《绝唱》: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它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一种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凄美。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
作家严阵觉得“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是因为他从这些残荷的身上读出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这种力量这种精神就是“不屈”。所以,残荷虽然破败,但也是美的。
出示图片:古罗马废墟
断壁残垣、破败不堪,如果它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废墟你们觉得它美吗?
刘上洋《废墟的辉煌》: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了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的不成形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没有废墟,就无法印证文明的轨迹,残损和破败正体现了文明的韧性。
作家刘上洋“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因为“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没有废墟,就无法印证文明的轨迹,残损和破败正体现了文明的韧性”。所以,它也是美的。
因此不管是衰败的自然景观还是破败的人文景观,只要你能从中发现它的意义,那么他也可以是美的。所以郁达夫从衰败、凄凉的秋景中体会到了故都的秋的凄美和诗意美。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衰败、悲凉”的秋景呢?
明确:①与作者的经历有关:郁达夫3岁丧父,17岁便随兄长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歧视的十年。
②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③在写作背景方面: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