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掌握有关作者马致远的文学常识,了解元散曲的文体知识
3. 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去作一番深深的体会。
二、关于作品
1.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2.介绍作者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同学们,读了这首小令,你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1).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
(2).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3). 萧瑟凛冽的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2.这些画面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3.这些画面.烘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1)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2)萧瑟凛冽的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3)像一幅一幅幽远恬静的水墨画,给人温馨恬淡之感。
(思乡 荒凉 恬静 凄凉)
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
赏析: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回家的时候。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飞回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如此情景,孤独的游子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4.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深刻,那么文章是通过那些句子体现思乡之情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同学们学习比较认真,对作品体会非常深刻,请大家一块背诵本文吧!
6.同学们,为了心中的梦想,有时我们也会离开家乡,假如你正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打拼,你怎样抒发你内心的衷肠?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二者的思乡之情有什么不同?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 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同学们,为了国家,为了梦想,无数的中华游子都在打拼,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梦——那就是中国梦。今天,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学成后我们也要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为了祖国更美好的明天,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让我们也背起行囊,翱翔寰宇,做一个新时代的游子吧!
七.板书设计
写景 抒情
(对比 烘托)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