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60分)
1.“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宗族权力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2.明成祖朱棣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对内加强君主专制;对外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与亚非国家的联系,成功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但后来的封建史家仍以“篡位”视之,主要是因为他继承皇位 ( )
A.破坏了分封制 B.不符合古代宗法制
C.是以武力夺取帝位的 D.损害了封建史家的利益
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书同文,人同伦
4.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5.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 )
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
6.《汉书》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强君权
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加强对中央官员的监督
7.汉朝时期最基层的官吏要把(君主的)诏书抄写在乡亭的墙壁上,后来改为书写在木板上,或直接以“扁书(成编的简册)乡亭市里高显处”。这种现象说明 ( )
A.汉代基层官吏也拥有很大权力
B.基层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
C.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
D.汉代乡亭治安状况太差
8.“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
A.西汉的尚书台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宋朝的参知政事 D.元朝的行省制
9.有人曾经作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中“长策”是指唐太宗
( )
A.慎用刑法 B.轻徭薄赋
C.完善科举 D.重视纳谏
10.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保障社会稳定、政治统一的重要因素。史学界普遍认为,“宋承唐制”是宋代制度的主要特点。唐朝和宋朝为维护统一局面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的共同点是 ( )
A.在边疆设立军镇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11.春联是日常生活中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 )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期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12.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 )
A.三公九卿制 B.内阁制
C.二府三司制 D.一省制
13.“省”这一行政建制在中国古代各时期有不同的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隋唐的三省又称“计相”,总管国家财政
B.宋朝的三省长官权力进一步加大
C.元朝以行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
D.明朝以内阁取代中书省的职能
14.历史人物传记《乾隆皇帝十张面孔》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弘瞻是乾隆帝最小的弟弟,一天到皇太后宫中请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结果弘瞻被革去亲王,降为贝勒,解除一切官职,永远停用,32岁抑郁而终。这则故事反映的本质是 ( )
A.宫廷内部的森严等级 B.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C.乾隆皇帝的冷酷无情 D.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
15.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2分,第17题18分,共计40分)
16.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下面三幅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朝代的何种地方行政制度?(6分)
(2)图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各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影响为什么会前后不同?(6分)
(3)图二与图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差别是什么?(3分)
(4)简述图三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和影响。(7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运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二 明代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的中枢机构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权力范围
明朝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三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的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的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四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丞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2)请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举三例概述秦以后中枢机构的循环,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8分)
(3)你同意材料四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答案
1.D 2.B 3.B 4.B 5.C 6.B 7.C 8.B 9.C 10.B 11.B 12.B 13.C 14.B 15.D
16.(1)图一:西周分封制;图二:秦朝郡县制;图三:元朝行省制度。
(2)影响:西周时期,分封制巩固周朝统治,扩大周朝疆域,推动奴隶社会走向强盛。春秋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则表现为诸侯国不再尊重周王,出现了诸侯相互间争夺和混战。影响不同的原因:西周时期,分封制刚刚实施,周王有较大权威,各地诸侯多数与周王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故分封制能够起到保卫王室的作用。西周后期,周王室势力下降,各地诸侯则势力增强,诸侯与周王间的血缘关系已经疏远,周王失去对诸侯的约束作用,故分封制直接导致了诸侯争霸割据的混战局面。
(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一是中书省管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作用和影响: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明清沿用并改造了行省制度,一直发展到今天。
17.(1)说明的问题:丞相位高权重。
根本原因:丞相制度已经成为君主专制加强的障碍。
(2)举例:①汉武帝用身边侍从等为尚书、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②唐代中央设三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③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④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作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⑤清朝增设军机处,由皇帝亲选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任答出三例即可)
反映的本质问题: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3)同意。
影响:①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②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训练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 )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公有制 ④私有制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 ( )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
B.王权的自我神化
C.迷信活动盛行
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3.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册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 ( )
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
D.周天子重视礼制建设
4.春秋时期,有人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 )
A.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B.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C.重视发展工商业
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5.《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6.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这种逐层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 )
A.世袭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郡县制度
7.在2005年进行的全国1%的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的表述中最恰当的是 ( )
A.宗法制 B.科举制
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D.郡县制
8.《三字经》中说:“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反映了周朝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出现这一现象的政治原因主要是 ( )
A.周朝吸取商亡教训
B.周朝实行宗法分封制
C.周王善于管理国家
D.西周人民安居乐业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材料三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材料四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推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地位的主要是哪些人?这些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
(3)材料三、四分别说明了什么?
答案
1.A 2.B 3.B 4.B 5.B 6.C 7.A 8.B
9.(1)分封制。巩固西周奴隶制政权。
(2)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服从周王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向周王贡献财物,镇守疆土派兵随同周王作战等。
(3)材料三说明当时诸侯尚能服从周王;材料四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
训练2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一、选择题
1.“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 ( )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2.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他与三皇五帝的本质区别是 ( )
A.三皇五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他是奴隶制的国王
B.三皇五帝是奴隶制的皇帝,他是封建制的皇帝
C.三皇五帝是神化了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是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
D.三皇五帝只能是局部政权的君主,他是统一政权的君主
3.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称“玺”,任何人都要对皇帝的名字避讳。秦朝作出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 )
①维护皇帝至尊 ②增加皇帝的神秘感 ③统一皇家用语 ④显示皇权至高无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史记集解》中有:“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5.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 ( )
A.分封制的实行 B.郡县制的推行
C.宗法制的实行 D.皇帝制的创立
6.《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推行三公九卿制 D.推广行省制度
7.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论者认为 ( )
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D.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
8.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 )
A.兼并了六国
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材料三
秦权 秦半两钱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秦朝采取的什么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秦官僚制度的突出特征是什么?这一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3)材料三得以在全国推行的根本前提是什么?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秦王朝为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简要分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
1.B 2.C 3.C 4.D 5.B 6.A 7.A 8.D
9.(1)实行郡县制。
(2)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本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3)秦的统一。
(4)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
意义:有效地维护了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训练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这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权力
C.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2.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4.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古代王朝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控制地方政府的日益严密
5.封泥又叫“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封泥中隐含着诸多历史信息。下图是西汉时期的封泥,从中可以看出西汉地方制度所具有的特点是( )
汝南郡项县“项长之印” 河间王刘辟疆“河间王玺”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广泛推行封国制
C.实行郡县两级制 D.推行单一县制
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中的“州官”,其最早的职能是( )
A.管理地方行政 B.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C.管理地方军事 D.代表中央节制地方
7.某学生在研究浙江地方史时收集到含有“江浙行省”文字的资料。你认为该资料最早应该出现在( )
A.唐朝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8.“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
——《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三 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殒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不取于列侯之外。
——《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四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
——《汉书·刘辅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其原因。
(3)材料四叙述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答案
1.A 2.D 3.D 4.A 5.A 6.B 7.C 8.D
9.(1)由秦朝将相多为贵族,变为汉朝将相多出身布衣。
(2)汉武帝在列侯以外选任丞相。原因:列侯为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列侯后代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
(3)中外朝制度。实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训练4 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一、选择题
1.“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制定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
A.让“群臣”监督皇帝
B.精简政府机构
C.加强君主专制
D.让子孙后代有章可循
2.“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上述“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3.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丞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4.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D.清代的军机大臣
5.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6.张明在图书馆借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集权政治》《百年“文字狱”》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觉得下列最佳论文题目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君主专制的发展演变
C.浅议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7.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8.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对清代的边疆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
A.是清朝贵族对边疆地区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深化
B.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值得肯定
C.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破坏了民族团结,不利于民族融合
D.“改土归流”破坏了多民族国家的多样性,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折共1 460件,共3391件事。明太祖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事情一一处理好。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编、检、讲读之官(指编修)……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谨身为建极,阁衔因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明史》卷72《职官志》
材料三 至嘉靖以后,等怙宠行私,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怨毒盈于天下,而祸败随之。盖阁臣之外重势而蒙恶声至此而极。
——叶向高《纶扉奏稿》卷10《乞休第十一疏》
材料四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五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送到皇宫的奏章如此之多,主要是因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作了什么改革?什么人协助明太祖处理如此之外的奏章?
(2)据材料二,指出殿阁大学士的职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有人认为严嵩、张居正等专权说明当时君主专制制度已经严重削弱,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的看法。
(4)材料五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答案
1.C 2.A 3.C 4.C 5.A 6.D 7.D 8.B
9.(1)废除丞相。殿阁大学士。
(2)设立之初仅供顾问;明成祖时开始参与政务,但不能专制诸司;嘉靖后,权高于六部。
(3)这种观点不对。严嵩、张居正等专权是依仗皇帝的宠信,没有皇帝的宠信,也就没有他们的专权。这说明权臣专权恰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4)职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单元检测(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60分)
1.法国里昂工人在起义时提出:“在里昂将成立委员会和人民基层会议”,“我们只有一个口号:‘人人自由平等!’”英国宪章运动的请愿书提出:“我们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就应当享受自由人的权利。我们要求普遍选举。”这些要求表明( )
①当时工人的愿望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②当时工人的愿望还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③无产阶级已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④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已提上日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恩格斯的这段话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有( )
①“已有的思想材料”指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②欧洲独立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③“物质的经济的事实”指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马恩的努力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
3.1848年,世界上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被誉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这种理论诞生的标志是( )
A.《人权宣言》的颁布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的建立 D.十月革命的胜利
4.1971年,我国发行巴黎公社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最主要依据在于它( )
A.确保广大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B.体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
C.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
D.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首次尝试
5.“在一个农民的国度中无产阶级的独唱,就会变成哀歌。”这段材料适合评论( )
A.俄国十月革命 B.巴黎公社革命
C.俄国二月革命 D.中国辛亥革命
6.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建立国民自卫军
B.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
D.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7.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这些“原则”主要指的是( )
A.民主自由的原则 B.人人平等的原则
C.社会主义原则 D.暴力革命的原则
8.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会场悬挂着马克思的画像,巨幅标语上写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政治上与经济上剥夺资产阶级,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化”。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标志着第一个无产阶级国际组织的建立
C.马克思在政治、思想上发挥了领导作用
D.体现出马克思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9.阅读漫画《革命后的俄国士兵》,指出士兵们在革命胜利后不可能遇到的现象是( )
A.政府退出一战自己不必去前线打仗
B.残酷威严的沙皇再也不能胡作非为
C.首都出现了两个权力机关并存的怪现象
D.许多大城市逐渐被布尔什维克党人控制
10.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普列汉诺夫说《四月纲领》是“梦话”,称“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出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这表明他( )
A.正确分析了俄国当时的国情
B.认为俄国当时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C.为俄国革命实现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指明了方向
D.认识到俄国现阶段的任务是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1.“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俄国社会民主党(布)中央委员会关于武装起义》(1917年10月23日)]材料中“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结论得出的主要依据是( )
A.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
B.临时政府制造了“七月事件”
C.列宁发表《四月提纲》
D.武装起义方针的制定
12.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军事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
A.俄国共产党 沙皇政府
B.俄国共产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 沙皇政府
D.布尔什维克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3.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里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 )
A.俄国二月革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B.俄国十月革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C.采用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苏俄的经济
D.苏联采用苏联模式实现现代化
14.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最顺应俄国人民迫切愿望的措施是( )
A.坚持武装起义推翻反动政权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统治
C.颁布呼吁停止一战的法令
D.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1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 )
A.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
B.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C.二月革命后,俄国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中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强大
D.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计40分)
16.“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新和谐公社蓝图 图二 《共产 图三 巴黎公社
党宣言》书影 成立大会
材料二 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的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的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材料三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的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1)材料一中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反映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6分)
(2)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俄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地选择这条道路?(8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并建立了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还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规定公职人员的薪金不许超过熟练工人的最高工资即6 000法郎;等等。但是,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广大农民,造成后来财政拮据,孤军奋战。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
全日制普高教科书(试验修订本·选修)
材料二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
材料三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
全日制普高教科书(试验修订本·选修)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三分析巴黎公社革命和苏维埃政府革命措施的相同点。(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巴黎公社与苏维埃政府之间的关系。(8分)
(3)苏维埃政府革命的措施与巴黎公社革命的措施相比较有哪些主要的进步性?(6分)
答案
1.B 2.D 3.B 4.D 5.B 6.B 7.C 8.D
9.A 10.B 11.B 12.D 13.B 14.C 15.C
16.(1)事件:空想社会主义产生、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成立。趋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2)不同的方法: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原因: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无产阶级力量强大和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3)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17.(1)都打碎了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了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剥夺了资本家的资本,交给工人监督管理,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特征。
(2)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趋势,其经验教训对苏维埃政府是十分宝贵的。苏维埃政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将巴黎公社的理想加以充实完善,变成现实。
(3)将银行收归国有,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团结了农民阶级,形成工农联盟,有利于政权巩固。
训练27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
一、选择题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英、德大规模工人运动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觉醒”的含义主要指( )
A.提出了改善经济状况的要求
B.提出了争取政治权利的要求
C.有了科学理论作指导
D.为马克思主义创立提供了阶级条件
2.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其所说的“已有的思想材料”应该不包括( )
A.德意志古典哲学
B.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C.法国的启蒙思想
D.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共产党宣言》宣称:“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文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
D.建立如欧文所说的理想王国
4.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
A.暴力革命 B.代议制民主
C.先进的生产力 D.科学社会主义
5.《共产党宣言》被称为能够解决世界麻烦的重要武器。主要依据是它( )
A.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
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D.指导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6.下面两枚邮票分别是纪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位伟人和一件大事。下列关于二者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两枚邮票反映的内容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B.邮票上的人物直接指导着邮票上的事件
C.邮票上的事件不能体现邮票上的人物的观点
D.邮票上的事件丰富了邮票上人物的学说
7.马克思曾说:“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它的英烈们已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这说明巴黎公社( )
A.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C.是无产阶级在历史条件成熟的形势下进行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8.巴黎公社建立意义重大,可也有人认为“巴黎公社时期”,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客观条件”主要指( )
A.资本主义大工业未得到充分发展
B.独立的工人政党建立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激化
D.第一国际起到领导作用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的……这些体系的发明家们虽然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材料二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之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为什么圣西门等人没有看到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活动?这对圣西门等人的思想主张有何影响?
(2)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怎样的思想?
(3)材料二中所提及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上述使命中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公社“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答案
1.B 2.C 3.B 4.C 5.B 6.D 7.D 8.A
9.(1)当时工业革命还未完成,资本主义还未充分发展,两大阶级的矛盾不是十分尖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暴露得不充分;无产阶级尚在成长过程中,还不成熟。所以圣西门等人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活动。圣西门等人的思想具有空想性,不能指出工人斗争的根本道路和科学的社会发展规律。
(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工业革命进一步开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更加尖锐;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斗争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科学的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正确道路。
(3)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核心内容:发展社会生产力。
(4)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由公民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社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利益。这充分“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训练28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选择题
1.列宁曾说过:“俄国人民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列宁这句话的本意是( )
A.俄国是一个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俄国人民受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剥削
C.封建农奴制残余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俄国工人阶级肩负反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任务
2.朱自清在《论标语与口号》中说:“标语口号用在战斗当中,有现实性的必要的。”与标语“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政府!临时革命政府万岁!”相关的“战斗”是( )
A.巴黎公社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苏联解体
3.下列关于俄国二月革命与1911年辛亥革命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都受到专制统治的压制
C.都受到国际环境的重大影响
D.都推翻了帝制
4.有人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短短8天之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自由”的含义是( )
A.俄国人获得了和平和面包
B.俄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建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权
5.《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巩固苏维埃政权
6.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有权自豪,而且我们确实很自豪,因为我们有幸能够开始建设苏维埃国家,从而开创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由一个新阶级实行统治的时代。”材料中的“新时代”是指( )
A.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在俄国开辟出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C.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7.“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经转到彼得格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机关。”这则布告的内容出自( )
A.《四月提纲》 B.《土地法令》
C.《和平法令》 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8. 右图是我国为纪念俄国十月革命45周年而发行的邮票《攻打冬宫》。我们纪念十月革命的理由有( )
①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它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③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④它鼓舞和推动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17年间,俄国有一千五百多万人被强征入伍;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工厂,工人们每天被迫工作十小时以上。物价飞涨,工人实际收入不断下降。截至1917年3月,俄国约有一百五十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
材料二 1917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革命犹如火山爆发,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这次革命历史上称为“二月革命”。
材料三 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
——《土地法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俄国参加了什么战争?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2)二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革命后,俄国的政治形势有何突出特点?同时,俄国人民特别关心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这又引发了什么革命?这场革命的性质如何?
(3)十月革命后,苏俄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消灭私有制的?
答案
1.B 2.B 3.C 4.B 5.C 6.C 7.D 8.C
9.(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爆发的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导致了二月革命的爆发。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突出特点: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的权力。基本问题:和平、土地、面包没有得到解决。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单元检测(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60分)
1.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三次“革命”是指(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C.新中国的成立 D.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2.“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时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3.下图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徽章,图案设计有着相同的核心要素——工农联盟。最能广泛保障此核心要素的政治制度是( )
A.人大制度 B.政协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4.下面是一副某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公布的春联:上联:二十四时节气,乾坤竞秀;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横批:天人合一。建国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的史实有( )
①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建国后立即实行民族改革和生产改革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民族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 右图是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一套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邮票,邮票画面突现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不包括( )
A.国民生产总值明显增长
B.民族之间的差异消除
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D.民族之间和谐融洽
6.观察图片,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
A.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7.2012年3月,中国“两会”的召开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今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是( )
A.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B.民主党派联盟组织
C.在野党联盟组织 D.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8.“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右图为焚烧“万世师表”匾额。这一“破四旧”行为造成的危害有( )
①破坏了文物 ②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倒退 ③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美德 ④破坏了社会秩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改进政治协商制度 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 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请判断下列情景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1954年,王援朝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1968年,王援朝的父亲被红卫兵批斗,家也被抄
C.1973年,王援朝的舅舅从国外回来并当选为政协委员
D.1998年,王援朝被村民民主选举为村长
11.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有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中共党员领导干部,也有民主党派、工商联的各级领导干部;有五大宗教团体的负责人,也有港澳各界的知名人士;有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有民营企业家、律师、会计师等新社会阶层的代表人士。这段材料表明( )
A.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代表各阶层利益的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C.人民政协开始成为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D.我国享有民主权利的仍然是少数人
12.CCTV大型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你认为六集的主题先后顺序应是( )
A.峥嵘岁月 千年局变 中国新生 伟大转折 继往开来 世纪跨越
B.峥嵘岁月 伟大转折 千年局变 中国新生 继往开来 世纪跨越
C.千年局变 峥嵘岁月 中国新生 伟大转折 世纪跨越 继往开来
D.千年局变 峥嵘岁月 伟大转折 中国新生 世纪跨越 继往开来
13.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从下面两图的转变,说明( )
①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中美苏三方实力地位发生变化 ③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④中国政府放弃了使用武力的承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14.2010年3月,吴邦国委员长说全国人大已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这意味着横琴岛的一部分将成为实行“一国两制”的新区域。这表明( )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保证了澳门的繁荣稳定
C.“一国两制”适合中国的任何地区
D.“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
15.据人民网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越南当局,中国政府决定由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与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一致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8分,第17题22分,共计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列三幅图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民主建设成就: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一 出席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云南代表
图二 廖承志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讲话
图三 拉萨各界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
材料二 据《华商报》消息,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最近因一枚由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将其合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入账报销。这枚印章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公章”。
请回答:
(1)材料一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什么政治制度?简述其特点?(12分)
(2)材料二“史上最牛公章”“牛”在何处?(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图片是2008年11月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台湾·1895》的剧照。
材料二 1955年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一期封面人物是蒋介石,背景是一个国民党士兵孤单地守望着大海。
材料三 下图的漫画反映了中国政府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在台湾出现“登辉撤退,水扁独撑”的一幕。
材料四 2008年11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问台湾,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进行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开通两岸海运直航,实现两岸海上客货直接运输。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电视剧反映的故事和近代中国哪一事件相关?对台湾和大陆关系有何影响?看了材料一中的图片你有何感想?(6分)
(2)材料二反映出海峡两岸怎样的关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5分)
(3)从材料三漫画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什么?中国政府为什么制定《反分裂国家法》?(6分)
(4)目前,海峡两岸主要以什么方式进行交流?怎样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5分)
答案
1.C 2.B 3.A 4.C 5.B 6.D 7.D 8.A
9.A 10.C 11.B 12.C 13.C 14.A 15.C
16.(1)图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图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图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点: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平等、互助、团结、合作,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2)体现创新性:将公章一分为五;暗含分权制衡原则:尊重民意,体现公平,使权力受到有效制约与监督。
17.(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不甘心被日本统治、奴役,展开各种形式的反割台斗争。
(2)两岸分离。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两岸暂时分离。
(3)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4)大陆和台湾民间交流日益扩大,经贸联系加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训练13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2.民主人士张澜在谈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时说:“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共同纲领》规定的政治制度和原则有(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社会主义原则 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新”在( )
①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③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 ④召开了政协会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我国人口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使他们都能表达本民族的意愿,由此可见(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人民当家做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D.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6.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7.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区政府主席均由藏族公民担任。中央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1994年以来中央和其他省市援助西藏建设60多项工程。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结束了西藏无铁路的历史。这表明我国政府在西藏贯彻落实了( )
A.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D.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原则
8.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有( )
①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③实行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④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引自《孟子》《周礼》的有关记载,证明了自己主张的“君民共主”符合“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孙中山说:“我们定要为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少的。”
材料二 1913年国会主要党派构成统计表:
政党
发起人
所占席位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民主党
汤化龙
24
材料三 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职 务
党 派
中央人民政
府委员会
政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政务委员
共产党
1
3
29
1
2
6
各民主党派
0
3
27
0
2
9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出现政党政治活跃局面的原因。
(3)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制度建设中的什么创举?概括中央人民政府构成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民主政治的认识。
答案
1.A 2.A 3.A 4.C 5.C 6.B 7.B 8.C
9.(1)由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制;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民主化进程曲折艰难。
(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袁世凯控制内阁;民族资产阶级希望通过议会方式,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制度。
(3)创举:多党合作制。特点: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多党合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原则。
(4)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主政治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起步晚,发展艰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不可能实现;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训练14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一、选择题
1.右图是一本残缺的历史著作《“×××××”十年史》封面。封面设计者将“历史”的拼音“Lishi”颠倒设计,以表达某种暗喻。据此推断,这个“十年”应是( )
A.1956~1966年
B.1966~1976年
C.1927~1937年
D.1977~1987年
2.“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源是( )
A.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主要矛盾的错误认识
B.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方式
C.建国后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D.个人崇拜和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作风增强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特色的口号。如“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红卫兵的出现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4.右图所示“结婚证”反映了( )
①“结婚证”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②结婚有法可依 ③“阶级斗争”影响到国民个人生活 ④法律制度完全遭到破坏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
5.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道:“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
A.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B.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严重
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D.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侵犯的法律。针对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有500名代表提出议案要求对该法进行修改。提案引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这主要体现了国家坚持( )
A.民主集中制 B.依法治国
C.对人们代表负责 D.公正司法
7.“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颁布后的直接结果(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8.下列是我国农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变化表。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开始年份
1953年
1966年
2010年
城乡比例
8∶1
4∶1
1∶1
A.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发展中完善
B.城市代表的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
C.农村代表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
D.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总数已经相等
二、非选择题
9.建国以来,中国人民在民主法制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一届政协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二
彭德怀、陶铸追悼会
群众在进行普法知识宣传
(1)指出材料一图片所反映的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2)材料二反映了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透过图片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3)你认为“依法治国”方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案
1.B 2.A 3.D 4.D 5.D 6.B 7.C 8.A
9.(1)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平反冤假错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加强立法工作;加强立法和普法知识的宣传;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改革基层民主选举。
(3)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利,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训练15 “一国两制”统一祖国
一、选择题
1.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表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是( )
A.武力统一 B.“一国两制”
C.一边一国 D.一中一台
2.邓小平早在1984年就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该观点表明( )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3.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说明( )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不妥协的立场
B.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和威望
C.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越大
D.英国的霸权地位丧失
4.下面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两大行使自治权力的区域,它们最大的不同是( )
A.前者是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后者是外国人当家做主
B.前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后者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5.在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你给该评论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
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
D.“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说:“两党合作,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台湾与大陆合作是双赢,说明( )
A.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既符合祖国大陆的利益,也符合台湾人民的利益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
C.台湾当局鼓励台湾人民到大陆投资
D.台湾当局推行改革势在必行
7.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九二会谈”实现了海峡两岸的真正停火
B.“汪辜会谈”推动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D.“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8.“金瓯久分终必合,两岸贵合避干戈。自古盛世处安定,振兴中华同尽责。”海外华人的这首诗表明( )
A.“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B.稳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前提条件
C.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D.实现祖国的统一不能采取非和平方式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80年代以后,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材料二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目的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一国两制”有何体现?
(2)材料二中“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体现了中国政府一种什么原则?
(3)材料三反映了海峡两岸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
1.B 2.B 3.C 4.C 5.B 6.A 7.C 8.C
9.(1)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成功实施。
(2)独立自主解决内部事务的原则,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内政。
(3)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绝状态已被打破,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并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两岸已实现“三通”。
单元检测(二) 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60分)
1.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2.用口诀记忆历史内容效率高而且印象深刻,如:“公使进北京,内地可游历;军舰长江行,赔款且不论,搜刮老百姓,天津事没完,接着占北京。”该口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条约内容是( )
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C.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D.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
3.“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
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及其体制
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
4.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么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5.近代一位法国特使在他的《撕裂北京的那一年》中写道:“北直隶海湾(渤海湾)……挤满了各式小船,都在忙着搬运士兵……他们有的是哥萨克骑兵,有的是奥国兵,有的是德国兵,有的是英国的海军……他们是奉命来打仗的……”该材料记述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有关右图历史事件的评述,符合现代化史观的是( )
义和团破坏铁路
A.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
B.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的反映
C.排外仇教(洋教)的暴民运动
D.农民阶级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7.《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8.“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9.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问题是( )
A.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B.清末“新政”注意改善民生,农民很怀念
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D.清朝皇室自愿交出全部财产分给农民
10.“播共和龙种,收专制跳蚤”反映的历史进程是( )
A.从金田起义到天京变乱
B.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
C.从武昌起义到北洋军阀统治确立
D.从国民党一大召开到“四一二”政变
11.五四运动时期,天津学生联合会贴出一副对联:“振民气合民力万众一心,御国敌除国贼匹夫有责。”其中的“国敌”最主要是指( )
A.日本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2.1921年中共的诞生证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党逐步走向成熟。中共历史上的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都( )
A.及时作出了挽救党和革命的决定
B.为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C.推动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D.促成了团结抗日局面的实现
13.有一首山歌里唱道:“朱毛红军到(福建)古田,工农当家掌政权;瓦片地有翻身日,半夜做梦笑连连。朱毛红军到古田,一人分到十担田;从此肯累就有食,地主发愁断火烟。”这首山歌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4.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浮雕 淞沪抗战纪念碑
A.抵制西方资本主义 B.反对外来侵略
C.反对封建统治 D.维护封建经济
15.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将革命进行到底”。它们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抗击外来侵略 D.推翻国民政府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计40分)
16.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材料三 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材料四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次战争后留下的残迹?这场战争中,中国被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这次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6分)
(2)材料二这首诗写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之后?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4分)
(3)材料三的“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是在什么事件爆发之后?举例说明日本全面侵华过程中犯下了哪些罪行。(4分)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6分)
17.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请回答:
(1)近代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在西方列强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进行了哪些不屈不挠的斗争?(4分)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你认为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4分)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①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2分 )
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红军此次“远征”中,中国共产党在哪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如何?(5分)
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始终坚持了什么抗战路线?(2分)
④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哪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3分)
答案
1.A 2.B 3.B 4.C 5.D 6.B 7.D 8.B
9.C 10.C 11.A 12.A 13.B 14.B 15.B
16.(1)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影响:这次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2)这首诗写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四百万人同一哭”的原因是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3)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
(4)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为中国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或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了国家主权(或捍卫了民族尊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7.(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2)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①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②遵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③全面抗战路线;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训练10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选择题
1.右面的漫画是著名漫画家张仃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作品,作品所反映的是( )
《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2.《大刀进行曲》如此唱道:“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促使“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的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华北事变 D.八一三事变
3.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了一次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军队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华北事变后的华北地区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的西北地区
D.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
4.近代著名史学家张萌麟曾指出:“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在这里的“新时代”是指( )
A.鸦片战争 B.国民大革命
C.抗日战争 D.一战结束
5.“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这一作品创作的时间最早可能是在( )
A.1931年 B.1936年
C.1938年 D.1939年
6.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实际上反映了( )
A.周恩来深谙历史
B.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
C.要依靠政府军队
D.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7.《滇西1944》主要剧情:1944年5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关键阶段,为配合盟军亚洲战场,驱逐日寇,中国20万大军陈兵怒江东岸,准备强渡怒江,实施滇西大反攻。据此,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中国军队要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B.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配合
C.中国抗战是全民族的团结抗战
D.1944年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8.人们在抨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同时,也对抗日战争陷入了沉思。有人指出:抗日战争是以惨痛的代价为民主革命作奠基石的。这块“奠基石”主要是指( )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D.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1937年中共洛川会议文件
材料二 林彪率领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地区伏击日军取得成功。是抗战以来首次大捷,是国共合作的抗日典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全民族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此后形成了哪两个战场和哪两条抗战路线?
(2)依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除了材料二的平型关战役外,中共在抗战期间还曾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战役,说说这次战役的指挥者及意义。
答案
1.A 2.B 3.D 4.C 5.C 6.D 7.D 8.D
9.(1)卢沟桥事变。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中共的敌后战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配合与支持;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
(3)彭德怀。意义: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训练1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选择题
1.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的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2.毛泽东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上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敌,并不为迟。”这是为了( )
A.贯彻工农武装割据的方针
B.统一部署百团大战
C.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D.组织实施战略反攻
3. 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右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4.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5.1948年秋,山东农民唐和恩率领他的支前小车队,冒风雪,忍饥寒,跋山涉水,日夜奔行。他还用心地在随身携带的竹棍上刻下了他支前经过的每一个地方(见下图)。据其行程路线判断,他支援了(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6.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7.共和国成立首日,一则更正启事被《人民日报》郑重置于头版:本报二十九日所刊“义勇军进行曲”词“最大的吼声”应为“最后的吼声”,特此更正。《人民日报》刊发“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是( )
A.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B.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C.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8.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揭开了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序幕
D.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变化情况示意图
材料二
(1)仔细阅读材料一所示图表,从中可看出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人数的变化呈现什么特点?
(2)从材料一中的示意图可以看出,敌我力量的变化在1948年7月至1949年7月这一年时间里出现了最为明显的变化,出现这种明显变化的原因与哪几次战役有关?
(3)据材料二所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C 2.C 3.B 4.D 5.C 6.A 7.D 8.A
9.(1)人民解放军的数量持续增长,国民党军队数量持续减少。
(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
(3)中共的正确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通过土改获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解放军指战员的英勇战斗;国民党内战政策不得人心等。
训练6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一、选择题
1.“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下列对材料主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B.说明中国人民勇敢,不怕刀枪火炮
C.刀枪火炮都有较大危害
D.因吸烟,中国死亡亿万千人
2.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大量的领土,下列四幅地图中,显示地区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被割占的是( )
A B C D
3.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D.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
4.从本质上看,英国侵略者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 )
A.使鸦片贸易走私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C.占领中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D.报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济损失
5.“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此诗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虎门销烟 D.太平天国运动
6.《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圣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
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生活
D.要求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7.下列两部文献相一致的方面是( )
A.都体现了反封建的思想
B.都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C.都是先进中国人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都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8.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 )
A.没有现实的革命目标
B.对西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革命精神不彻底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材料二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于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憾者也。……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
思考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洪秀全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观念?
(2)材料二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他为什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
(3)在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有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观点二:“太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
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些?
答案
1.A 2.A 3.C 4.C 5.D 6.B 7.A 8.C
9.(1)原始的平等、平均观念(天下大同思想)。
(2)否定:烧杀掳掠;抛弃儒家传统文化。
理由:站在清朝统治阶级的立场上。
(3)支持观点一的材料:材料二;支持观点二的材料:材料一。
训练7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选择题
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2.1899年,康有为自美洲东归途经日本赴香港时,曾写过一首绝句:“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过马关。”康有为之所以发出“千古伤心过马关”的伤感是因为(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4.《射猪斩羊图》是义和团运动时散发的宣传揭帖。观察右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在华洋教势力
B.反映了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表达了义和团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决态度
D.对清政府不再抱有幻想,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反侵略斗争
5.义和团在其揭帖中写道:“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从材料看“扶清”的含义应是( )
A.替天行道 B.保护清政府
C.扶保中国 D.扶保满清贵族
6.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出现在哪两次战争期间( )
中英《天津条约》签字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中日甲午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7.“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北京到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思想家章炳麟在1905年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个庆有。下联为: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此联抨击的现象主要是( )
A.西方侵略者的贪婪 B.最高统治者的腐朽
C.外交官员的卖国 D.广大人民的麻木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口,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军港。1894年,日军攻陷旅顺,近2万同胞惨遭杀害。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旅顺口又成为日俄拼死争夺的主战场之一。自1905年1月沙俄军队投降开始,旅顺口被日本殖民统治长达40年之久。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旅顺口,解除日本军队的武装。1955年,最后一批苏军撤离回国。
——摘自中新网
材料二 一份出版于明治27年12月6日(公元1894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日前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郑家杭村现身。该报以10个版面的容量,详尽报道了当时日军入侵中国的重大时事新闻,其中有日军血洗旅顺的大幅版画。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触目惊心。
——摘自中新网
请回答:
(1)基于旅顺口特殊的历史,人们评说旅顺为“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试以材料一中的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一中“近2万同胞惨遭杀害”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日本一些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3)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的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
(4)从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中,我们应当吸取怎样的历史教训?
答案
1.C 2.C 3.D 4.D 5.C 6.C 7.D 8.B
9.(1)1894年,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旅顺口成为主战场之一;
日俄战争后,旅顺口被日本侵占长达40年;日本投降后,苏军进驻旅顺口。
(2)①甲午中日战争。
②上述观点是错误的。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日本长期对外扩张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战前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而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力落后,成为被侵略的对象。关于战争由偶然因素促成的观点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
(3)成为昔日日本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罪证;为中国人民反思战争,研究当时那段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资料。
(4)警钟长鸣,以史为鉴;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勿忘国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
训练8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
1.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 )
A.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
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
2.一部历史作品中写道:“1912年元旦,下午6时15分,孙文换乘马车去总统府,由黄兴和各省代表迎入内府。当晚11时,举行受任典礼。”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孙中山就任同盟会总理
B.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
D.孙中山就任中国国民党总理
3.政治人物由“舞台”之争向“剧本”之争转变,是近代中国由“帝国”向“民国”转变的关键环节。反映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历史运动的剧本是( )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辛丑条约》
4.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说明中,孙中山说:“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这表明( )
A.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B.辛亥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D.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认识到了袁世凯企图称帝的阴谋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责任内阁制,其特点是( )
A.总统不负责任,内阁承担责任
B.议会不承担责任,内阁承担责任
C.总统对议会负责
D.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总统负责
6. 右图是在重庆市云阳县发现的一张孙中山先生亲笔签署的委任状,云阳籍历史名人程德全投机革命,被孙中山任命为内务总长,而程德全原本是清政府的江苏巡抚。孙中山此举反映出( )
A.清朝已覆灭
B.封建势力已被彻底打倒
C.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
D.辛亥革命有明显的局限性
7.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8.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发生了第一次巨变。这主要表现在( )
A.它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它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C.它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D.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是我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国歌名为《巩金瓯》。由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作词,皇室成员溥侗作曲。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今译曰:保牢疆土,靠老天庇佑,百姓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像天不会坍下,像海不会枯干。)
材料二 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作诗说:“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材料三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的《中华民国国歌》。歌词是:“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是否为“清平盛世”?清政府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结合史实说明其意图是否实现了?
(2)据材料二,该诗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3)歌词中“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是什么意思?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结合史实说明其意图是否实现了?
答案
1.B 2.B 3.C 4.C 5.D 6.D 7.A 8.B
9.(1)不是“清平盛世”,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愿望:为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歌功颂德,祈祷它疆土永保。其意图没有实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2)《辛丑条约》的签订、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和清政府被推翻。
(3)推翻君主专制,学习欧美资本主义制度。
愿望:表达了向西方学习,建立民主共和国,祈祷世界和平的心愿。结果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未成功。
训练9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选择题
1.下列口号中最早明确地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 )
A.“扶清灭洋”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打倒列强,除军阀
2.“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一次会议(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国民党一大 D.同盟会成立大会
3.右图是国民革命时期的一幅宣传画,图片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B.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C.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D.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
4.1927年7月24日,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宋庆龄所指的人是( )
A.蒋介石、陈独秀 B.汪精卫、陈独秀
C.蒋介石、汪精卫 D.蒋介石、董必武
5.下图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人群像,他们分别是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这座群像纪念的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B.井冈山会师
C.南昌起义
D.湘赣边秋收起义
6.“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 )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B.南昌起义
C.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八七会议
7.“红日照遵义,长征排万难。突破重围去抗日,高举红旗上延安。转危为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主席!”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是指( )
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③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④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8.1927~1937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革命政党在政治上日益成熟的十年。这种成熟表现在( )
①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②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独立自主的处理党内矛盾与分歧 ④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时期口号: “劳工神圣”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材料二 有些当代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既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也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材料三 杜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及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个口号,具体分析五四运动的原因、性质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五四运动“补课”和“起点”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什么?
答案
1.C 2.A 3.D 4.C 5.C 6.C 7.B 8.C
9.(1)原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日本获得了原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特点:无产阶级在运动中后期起了主力军作用。
(2)“第一次历史巨变”指的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并不彻底,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所以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第二次历史巨变”指的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而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主旋律:是指爱国主义精神,还包括民主、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单元检测(五)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60分)
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
A.有利于希腊航海业的发展
B.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C.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
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2.公元前6世纪,雅典“有产阶级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归功于( )
A.梭伦 B.克利斯提尼
C.伯里克利 D.苏格拉底
3.所有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公民大会是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具体体现,它每年要召开40次。它能运行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
A.雅典是城邦小国 B.雅典高涨的参政热情
C.国家发放参政津贴 D.必须参政的法律强制
4.之所以说雅典的梭伦改革与中国的郡县制都是进步的,主要在于( )
A.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都打破了世袭特权和垄断
D.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5.雅典公职一般都规定任期,实行彻底的轮换制,并限制连任次数,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有效防止个人腐败和专制独裁
B.保证政治的稳定和连续
C.保障民主政治的推行
D.保障全体国民的民主权利
6.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
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②用10个地区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 ③设立500人会议 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军人和一切公职人员都由国家支付薪金。这样,一般公民也能当军人、法官、议员了。”这一现象开始于( )
A.雅典城邦形成时期 B.梭伦执政时期
C.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D.伯里克利执政时期
8.伯里克利曾承诺:“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下列规定最能证实这一承诺的是( )
A.各级官职均向公民开放而且以抽签方式产生
B.运用陶片放逐法打击部落贵族势力
C.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D.每个雅典人都有权在“公民大会”上参与表决
9.雅典有几百万常驻外来移民,为雅典人提供税收,但却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占有土地的经济权利。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具有( )
①狭隘性 ②排他性 ③不公正性 ④阶级性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余秋雨在他的《行者无疆》中写道:“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只有一个词,它们不会争,争到了也不受用,它静静安踞在并不明亮的位置上,留给那唯一的城市……这个词叫‘伟大’,这个城市叫‘罗马’。”余秋雨赞美罗马( )
A.具有悠久的历史
B.是西方法制的摇篮
C.出现凯撒、屋大维等杰出政治家
D.美丽的古城风貌城市
11.罗马法体系从起源到完备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从根本目的上说是为了( )
A.维护平民的利益
B.适应帝国的发展
C.巩固贵族的统治
D.维护境内自由民的利益
12.《十二铜表法》规定:“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权
B.罗马法强调“轻罪重罚”
C.罗马法重视道德修养
D.罗马法蔑视人权
13.古罗马《民法大全》:“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
A.保护弱者 B.人人平等
C.公正合理 D.注重证据
14.罗马法是罗马文明留给后人最持久的遗产。从罗马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罗马法的演变过程是( )
A.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B.习惯→习惯总结→习惯法→法律总结
C.法律理论→习惯法→习惯→法
D.习惯→习惯法→法→法律总结
15.恩格斯说:“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下列表述符合恩格斯论断的是( )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维护了罗马的共和制
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4分,第17题16分,共计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下图)
图一
材料二
图二 雅典瓶画:陶片放逐 图三 公民大会会场与讲
投票的一个片段——点票 演台遗址
图四 在矿坑中劳动的奴隶
材料三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法官、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制度是何时确立的?有何特点和积极作用?(6分)
(2)图二的制度是在哪位执政官当任时确立的?目的是什么?(6分)
(3)图三所示机构的性质是什么?它最重要的程序是什么?(6分)
(4)材料一的政治制度和材料二、三所体现的制度有何区别?(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有几百万常驻外来移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金融业,为雅典人提供税收(公民不纳税),但却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占有土地的经济权利。……雅典还一度盘剥附属国居民……甚至对退盟国公民进行大屠杀。
材料二 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以上材料均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雅典民主存在的不足是什么?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6分)
(2)与材料一相比较,罗马法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一、二,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民主制有何共同点?(6分)
答案
1.C 2.A 3.A 4.C 5.C 6.B 7.D 8.C
9.C 10.B 11.C 12.A 13.C 14.D15.D
16.(1)隋唐。特点:三省分立、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互为补充。
积极作用:①提高办事效率。②有利于加强皇权。
(2)克利斯提尼。把以富人为主的反民主势力置于公民大会的严密控制之下,确保民主政治。
(3)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
(4)区别:材料一所述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制,实质是个人独裁;而雅典属于民主政治。
17.(1)享有民主的人数太少,外国公民和外来移民没有民主权利;窒息、限制了社会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2)罗马法对待外来民族比较开明,外来人享有一定的公民权。
(3)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民主制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建立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基础之上;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训练20 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
一、选择题
1.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孕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城邦面积小,公民有更多机会直接参政
B.独立自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
C.商品经济发达,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D.希腊较早地受到平等、民主观念的影响
2.梁启超曾说:“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最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
A.古代印度 B.古代中国
C.古代希腊 D.古代埃及
3.亚里士多德说:“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这句话主要指公民( )
A.有较高的参政素质 B.极其珍视个人自由
C.善于从事政治活动 D.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4.“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这是雅典执政官梭伦的一段语录。下列哪一项与材料最相符( )
A.颁布解负令
B.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等
C.设立陪审法庭受理公民投诉
D.改革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
5.《辞海》中“陶片放逐法”的解释:“(雅典)每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下列对这一法规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奴隶制法律的严酷性
B.表明了雅典物质文化水平较低
C.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
D.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成熟
6.伯里克利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 )
A.全体国民
B.全体成年国民
C.所有的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
7.下列一组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
雅典娜神像 雅典剧院 帕特农神庙
A.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B.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C.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
D.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
8.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说明他( )
A.逆民主潮流而动 B.对民主失去信心
C.极力宣泄个人偏见 D.看到民主制度弊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希腊地理环境
材料二 伯里克利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材料三 雅典居民比例(见右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希腊地理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古希腊最有前途的经济生活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伯里克利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三个特点。
(3)根据材料三,“其余居民”在雅典指的是哪些人?
答案
1.C 2.C 3.D 4.D 5.C 6.D 7.D 8.D
9.(1)特点:境内多山,多岛屿;土壤贫瘠,淡水缺乏;海岸线长而曲折。经济生活:海外贸易。
(2)特点:①城邦的权力属于全体公民。②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③公民无论贫富(或者有才干)均可担任公职。
(3)奴隶、妇女、异邦人、未成年的男子。
训练21 维护奴隶主统治的罗马法
一、选择题
1.公元前451~前449年间,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 )
A.在平民要求下设立,彰显民主政治的性质
B.保障平民利益,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C.用文字明示法律规定,是罗马法的渊源
D.作为罗马的基本法,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
2.《十二铜表法》的编纂是“平民的胜利”,实质上是指( )
A.充分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B.平民斗争的结果
C.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D.贵族不能随意解释习惯法
3.“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以上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
A.《十二铜表法》十分严酷野蛮
B.极力维护私有财产
C.此法典保护了雅典人民的利益
D.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
4.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 )
A.丙建议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B.甲倡导国民平等、法律公正
C.乙主张对行省上层公民授予大量公民权
D.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条款
5.“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讼争案件,它所调解的社会关系不再是一个共同血缘团体内部的关系,而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材料中的法律主要是指( )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自然法 D.万民法
6.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法律体系 B.稳定社会秩序
C.保障平民利益 D.维护帝国统治
7.公民法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万民法是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下列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
A.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否定
B.都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稳定
C.根本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D.蕴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8.现代英文republic源于罗马时代的拉丁文respublica,当时的意思为国家事务是公众共同的事务。近现代欧美国家的共和体制建设借鉴和发展了罗马人的( )
A.发达私有经济 B.完备法律体系
C.强大军事力量 D.先进科学技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则债权人有权拘禁债务人,甚至可以给债务人戴上脚镣。在拘禁债务人60天后,双方未达成和解,则债权人可以连续3次把债务人牵至广场集市出卖。如果第三次没有卖掉债务人的,或者没有人为债务人代为清偿和提供保证的,那么债权人就可以把债务人卖到外国甚至是杀死债务人。如果债权人是多数的,就由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
材料二 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他所编纂的法典在他在位期间得到了实施。《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罗马在法学上天才性的创造成果,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也许没有哪一部法典对世界有这么持久的影响。
——[美]迈克尔·H·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判断它可能出自哪部法律?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迈克尔·H·哈特为什么把查士丁尼列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之一?
(3)你如何看待以上材料所涉及到的两部法律的历史地位?
答案
1.C 2.D 3.B 4.B 5.D 6.B 7.D 8.B
9.(1)《十二铜表法》。
(2)因为查士丁尼颁布制定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其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成为后世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
(3)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单元检测(八)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60分)
1.德黑兰会议期间的一天早晨,在例会开始前,丘吉尔说:“今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罗斯福说:“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斯大林元帅,您梦见了什么?”斯大林说:“我梦见,我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 )
A.苏联实力最强 B.罗斯福野心最大
C.美苏矛盾是主要矛盾 D.三国争霸意图显现
2. 若为右图所示历史漫画撰写标题,较为合适的是( )
A.反目成仇,势成水火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D.冰释前嫌,共克时艰
3.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他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4.苏联《消息报》和《真理报》在杜鲁门主义发表后的第三天和第四天,就分别发表社论,指出这是“帝国主义扩张政策”。这是因为杜鲁门主义( )
A.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B.表明美国要发动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武装进攻
C.实质是马歇尔计划
D.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5.“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凌晨上演。西柏林人一觉醒来,发觉自己等于成为牢中囚徒。”这种场景反映了( )
A.德国被分区占领 B.柏林墙的修筑
C.两个德国的建立 D.古巴导弹危机
6.肯尼迪曾对某一事件这样评价:“苏联人就像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但一旦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的地方的猫。”这一事件是( )
A.柏林事件 B.朝鲜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
7. 右面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8.“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B.日本与西欧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称霸
C.欧盟的成立导致了美国的衰落
D.西欧、日本在经济上已经能够与美国抗衡
9.20世纪60~80年代,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崛起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当时( )
A.两极格局已经瓦解 B.欧洲与美国关系决裂
C.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D.多极化趋势出现
10.一位德国人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小时候,每天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来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背景可能是( )
A.德国分裂 B.东欧剧变
C.苏联解体 D.欧共体成立
11.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的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何时( )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两极格局的确立
C.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
12.有人指出:无论是美国的开国元勋杰斐逊,还是美国总统如威尔逊、罗斯福等都有强烈的“大国使命感”,都认为美国对世界负有特殊“责任”。就老布什总统(1989~1993年担任美国总统)而言,他认为当时美国所担负的“大国使命”和“责任”是( )
A.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B.建立与俄罗斯对抗的两极世界
C.建立容纳各种力量的多极世界
D.建立以美、日为主导的新世界
13.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的文章称:“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美国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你对“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的理解是( )
A.欧盟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B.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改革开放后已成为世界大国
14.哈佛大学的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事件、“巴以冲突”等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段材料最全面的理解是( )
A.“最和平”是指“冷战”的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是和平的主要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15.2011年3月20日,由利比亚内乱演变成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对利比亚的战争引起全世界人民对利比亚局势的关注。这一现象充分说明当今世界( )
A.正义战胜了邪恶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C.呈现多极化趋势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计40分)
1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苏关系的变化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 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三 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美国等西方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也邀请美国等国家帮助制定。
请回答:
(1)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6分)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二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17.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它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材料三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据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四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主要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4分)
(2)材料二的三幅图片再现了两极格局下的某些具体场景。根据图片简述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产生的主要影响。(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的对外政策特征。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6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3分)
(5)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3分)
答案
1.D 2.A 3.D 4.A 5.B 6.C 7.C 8.D
9.D 10.B 11.D 12.A 13.C 14.D 15.B
16.(1)欧洲“冷战”:美国“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遏制苏联;苏联和东欧针锋相对,成立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亚洲“热战”:发动或参与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不同意。理由: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苏两国的猜疑和不信任;美国积极推行霸权主义,积极反苏、反共。
(3)马歇尔计划实施对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恶化;“苏联模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4)形成了以美苏争霸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17.(1)苏联;“冷战”政策。
(2)德国和朝鲜半岛的分裂;世界动荡不安。
(3)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欧共体的发展、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冲击两极格局。
(4)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强权政治。
(5)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训练30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选择题
1.19世纪中期,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以惊人的洞察力预言一百年后的世界格局:“它们起点各异,所走的道路也不相同,然而似乎是天意要它们各左右半个地球的命运”。“它们”即( )
A.美国和苏联 B.德国和意大利
C.美国和中国 D.英国和德国
2.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3.苏联《消息报》和《真理报》在杜鲁门主义发表后的第三天和第四天,就分别发表社论,指出这是“帝国主义扩张政策”。这是因为“杜鲁门主义”( )
A.表明了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B.表明美国要发动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武装进攻
C.实质是马歇尔计划
D.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4.有学者如此评价二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的一项举措:“美国统治当局似乎找到了一种途径,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一箭双雕,成了真正的受益者。”这项“一箭双雕”的举措是( )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提出“杜鲁门主义”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建立北约组织
5.“帮助建立一个在军事上和其他重大问题上同美国和加拿大紧密结合的繁荣而统一的西欧,使它作为一个强大力量重新回到世界舞台,同北美进行广泛协作。”这段话旨在(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建立欧洲共同体 D.推行杜鲁门主义
6.下表是关于捷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造成1952年各国数据与1948年数据差距较大的直接原因是( )
国家
年份
捷克
匈牙利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1948年
68%
66%
29%
33%
1952年
29%
29%
15%
11%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经互会的成立 D.柏林危机的爆发
7.柏林墙修起来后,肯尼迪总统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柏林墙归根结底应视为( )
A.“柏林危机”的产物 B.“冷战”时代的产物
C.两德对峙的产物 D.东德封闭边界的产物
8.二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现为两种形式,在欧洲是“冷战”,在亚洲是“热战”。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对抗并未真正爆发大战,其主要原因是( )
A.美苏双方势均力敌 B.双方合作多于对抗
C.各国反战运动高涨 D.霸权主义受到遏制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图片:
杜鲁门 美国援助欧洲的物资
美国向西柏林空运物资 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请回答:
(1)根据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归纳二战后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2)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
(3)“冷战”持续40多年,它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A 2.D 3.A 4.C 5.B 6.C 7.B 8.A
9.(1)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柏林危机、组建北约。
(2)原因:法西斯被打败,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强大,确立全球称霸战略;苏联扩展势力范围,美国视其为称霸的主要障碍。实质:美苏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3)世界虽然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但是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训练31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一、选择题
1.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适意的……”这表明戴高乐意识到( )
A.必须消除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B.必须启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C.必须确立法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D.必须抗衡美国,提高欧洲地位
2.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法德两国“一笑泯恩仇”。法德和解有利于( )
A.“冷战”的缓和 B.欧洲一体化进程
C.北约的成立 D.华约的解体
3.《西方文明史》中写道,二战结束后,“在人类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下,在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欧洲产生了一种轻快的、充满生机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文明……”,据此分析二战后欧洲的发展为建设人类文明提供的经验有( )
A.接受马歇尔计划 B.参加经互会
C.加入北约组织 D.成立欧共体
4.1946年,美国前总统胡佛宣称:“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5. 右图揭示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原因是( )
经济超人
A.摆脱美国的控制
B.美国的扶植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日本的外向型战略
6.日本外务省次官栗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
A.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D.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7.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
A.联合国 B.不结盟运动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8.第一次不结盟首脑会议上通过大会宣言,表示“参加这次会议的不结盟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不结盟运动反对美苏两大集团控制世界
B.不结盟运动的性质与经互会、华约不同
C.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D.不结盟运动是没有共同目标的松散组织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二 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增长情况图(单位:亿美元)
请回答:
(1)为什么阿登纳说“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谈谈你的理解。
(2)根据上图,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相关国家经济变化的概况。
(3)目前,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已取得很大成效,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经济、社会、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
答案
1.D 2.B 3.D 4.D 5.B 6.B 7.B 8.D
9.(1)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或欧洲传统优势地位的消失);两极格局形成(或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
(2)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德国经济位居前列;70年代加入欧共体后英国经济发展较快;法国经济发展迅速。
(3)从对抗走向联合,开辟了区域和平发展的模式;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典范,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促进欧洲文化认同。
训练32 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
一、选择题
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表明( )
A.资本主义制度到目前为止是人类历史上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已经不符合上述地区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
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政策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东欧各国因照搬苏联模式,导致最终剧变。”东欧剧变给我们带来的主要教训是( )
A.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B.要实行改革开放,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警惕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D.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3. 右面的漫画反映的是“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下列各项事例与这一政策无直接关系的是( )
美国总统的美梦
A.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
B.美英军队未经联合国授权攻打伊拉克
C.中美之间纺织品贸易争端不断
D.美国加紧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4.美国前国务卿贝克曾说:“苏联的崩溃产生了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的好机会,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这反映了( )
A.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比“冷战”前更巩固
C.美国力图领导未来的国际秩序,建立美国统治下的世界
D.当今世界不得不赞成美国领导下的世界单极格局
5.某博客的一个帖子在分析当今国际格局时绘制了一个示意图(如右图),反映了当代世界的“一超多强”趋势,天平的一边如果是美国,那么另一边应是( )
A.日中俄印 B.法德英日
C.欧日俄中 D.亚非拉美
6.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趋向单极化
B.当前,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D.鉴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
7.下图漫画反映伊朗新一轮的核危机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美国正酝酿对伊朗动武。美国热衷于到处指手画脚,粗暴干涉别国内政,反映的实质是( )
A.美国依仗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的单极世
界
B.美国在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义务
C.恐怖主义就是从核武器开始的,遏制核扩散,有利于维护世界永久的和平
D.美国的霸权主义受到严重挑战
8.2011年,利比亚政府军与反政府军的斗争不断,局势日趋紧张。一些国家的侨民纷纷撤出,西方国家也趁机插手。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霸权主义是造成利比亚局势紧张的根源
B.国际恐怖主义是动荡的罪魁祸首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D.和平与动荡并存是当今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
二、非选择题
9.构建和谐社会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世界现代史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漫画中的历史
美国的和平鸽 美国的和平 美国的人权
材料二 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说:“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
材料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还闪耀着另外一个智慧的选择——这就是区域一体化的合作。这种选择,既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有政治、安全和战略因素的考虑。
材料四
图一 现代化工厂排 图二 饱受饥荒之苦的
出的废气 非洲儿童
图三 孟买恐怖袭击 图四 在战争中失去土地
的巴勒斯坦难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漫画深刻揭示了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2)1991年哪一重大事件发生后,布什发表了材料二中的这番讲话?此后国际政治格局的什么发展趋势更明显?
(3)材料三中反映的区域一体化的合作,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4)根据材料四中四幅图片,概括出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危机与挑战。
答案
1.D 2.A 3.C 4.C 5.C 6.C 7.A 8.D
9.(1)美国经常打着“和平”“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以及侵略其他国家。美国妄图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世界。
(2)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发展趋势更明显。
(3)欧盟的出现,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政治地位,有利于国家安全防务。
(4)图一,环境问题;图二,贫困问题;图三,恐怖主义;图四,战争问题。
单元检测(六) 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60分)
1.《大国崛起》中写道:“接下来在确立新国王的时候,议会经过讨论……最终决定威廉夫妇共同为英国国王。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材料中的“变化”是指(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B.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
C.国家权力中心开始转移至议会
D.王权从此开始受到限制
2.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它反映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君主制与民主制相互融合
B.议会是权力中心
C.国王“临朝不理政”
D.国王是民族团结的纽带
3.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度,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华盛顿此语主要是针对什么( )
A.各州之间不团结,经常内讧
B.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南北两种经济类型
C.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少控制力
D.美国享有高度的民主制度
4.美国1787年宪法“采取了比人类迄今所建立的任何政府所采取的还要多的防范和其他难以逾越的措施,以防止走向暴政。”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 )
A.允许各州有自治权 B.保障人民基本权利
C.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D.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5.英国一位政治家说,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美国1787年宪法最“美妙”之处是( )
A.规定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
B.维护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
C.理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D.保证了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
6.1904年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曾称誉美国是“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他认为“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各省政府之发生,远在联邦政府以前。虽联邦政府亡,而各省还其本来面目,复为数多之小独立自治共和国。”材料反映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 )
A.联邦主义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人民主权原则 D.政党政治原则
7.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是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你认为该说法( )
A.正确,说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贴切,讲出了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C.不妥,三者之间不是单向制约的关系
D.不妥,三者之间是相互交错的关系
8.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番话:“要想当议员,就得有30美元。这么说吧,我有一头驴,它值30美元,那我就可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后,我的驴死了,我这个议员就不能继续当下去了。请问,究竟谁是议员呢?—是我,还是驴?”这说明富兰克林认为美国独立后忽视了( )
A.白人的利益 B.黑人的利益
C.穷人的利益 D.议员的利益
9.有人根据雅典民主体制与现代美国民主体制的关系制作了一幅图片(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雅典民主体制直接发展为现代美国民主体制
B.雅典民主体制与现代美国民主体制没有本质区别
C.雅典民主制度与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完全不同
D.雅典民主制度是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摇篮
10. 右图漫画形象地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是( )
A.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B.本质相同,没有分歧
C.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D.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11.法国以共和制为政体形式的统治得到最终确立是在( )
A.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
B.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时期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
D.1791年宪法颁布后
12.1901年,法国等11个国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当时法国具有缔结条约权的是( )
A.总统 B.参议院 C.众议院 D.最高法院
1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对议会负责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
14. 右图是讽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漫画,能体现其寓意的是( )
A.“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
B.“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
C.“在上帝的天堂和这个国家之间,不允许有任何文件作为第二天意出现”
D.“现在有效的国家生活的唯一可能的形式是在一位明智的国王领导下的议会制”
15.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都标志着本国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 )
A.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是历史的必然
B.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
C.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
D.《权利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计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政制度的建设则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
材料一 1787年宪法签署时的场景
注 右上方站立在书桌旁的即为担任主席的华盛顿,中部持杖者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其右边与他讲话的人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坐在富兰克林左边桌旁的是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的詹姆斯·麦迪逊。
材料二 每当人们谈到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都会记起他:华盛顿。他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创立了一个共和国;他主持了制宪会议,为美利坚合众国宪政体制奠定了基本结构和框架。
材料三 在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当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现在,我很高兴地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场景发生的地点在哪里?除去材料中介绍到的人物外,主要是哪些人参加了这一次隆重的签署仪式?(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宪政体制及其突出特点。(6分)
(3)试从1787年宪法确立的宪政体制的角度,谈谈你对“日出”一词的理解。(12分)
17.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欧美四大国的历史文献:
材料一 “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成。……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手续选举之。”
材料二 “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 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帝国议会按普遍、平等的选举法选举产生”。
请回答:
(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8分)
(2)以上材料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哪两种基本类型?(4分)
(3)对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规定有什么不同点?(6分)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就大多数国家而言,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哪些特征?(2分)
答案
1.C 2.C 3.C 4.C 5.D 6.A 7.C 8.C
9.D 10.A 11.C 12.A 13.D 14.B 15.C
16.(1)①地点:费城 ②主要参加者:50多位来自各州的制宪会议代表。
(2)总统制共和制。特点: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相互制衡。
(3)对“日出”的理解: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②宪法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相互制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利于政局的长治久安。③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被各国仿效。(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皆可)
17.(1)1787年宪法(或美国联邦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英国《权利法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3)不同点:英国国王是虚君(或虚位元首),王权受到议会限制;德国皇帝权力巨大,议会受皇帝控制。
(4)选举和议会立法。
训练23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一、选择题
1. 右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被英国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称之为“光荣革命”,主要是因为( )
威廉在英国登陆
A.政变主要是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之间的一场妥协
B.没有经过大的流血冲突而取得政权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D.政变结束了查理二世的统治
2.“光荣革命”后,在威廉的加冕仪式上,议会当众宣读了《权利法案》。威廉以他自己和妻子的名义宣读了誓词:“我们衷心地接受你们向我们提出的议案,并保证以英国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威廉所说的“你们”是指( )
A.英国议会 B.英国贵族
C.英国民众 D.英国王室
3.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4.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
A.光荣革命的胜利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D.进行议会改革
5.有人把英国的近代政体称为“虚位国家元首制”,表现在( )
A.《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王权
B.国王逐步退出内阁,“统而不治”
C.首相实际上是国家元首
D.首相拥有立法创议权
6.北京时间2010年5月12日43岁的保守党领袖卡梅伦在竞选中最终获胜。随后, 英国女王邀请卡梅伦担任她的第12任首相,组建新一屇政府,卡梅伦欣然同意。于是,他获得女王象征性的任命,成为下一任首相。对此说法不准确的是( )
A.女王依然是英国的国家元首
B.女王只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C.首相的权力来源于国王授予
D.英国首相通过选举方式产生
7.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8.制度创新是英国对世界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下列政治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的是( )
①君主立宪制 ②责任内阁制 ③政党政治 ④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2010年5月6日举行的英国大选中,没有一个政党在议会赢得半数以上的议席,从而形成了自1974年以来第一个“无多数议会”。虽然保守党获得306个议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但也没有达到在议会拥有多数党地位所需的326个席位。在经过讨价还价之后,英国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达成一致,组成新一届英国政府。5月1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权保守党领袖戴维·卡梅伦组建英国新一届政府。卡梅伦也由此成为英国近200年来最年轻的首相。
材料二 1840年4月7日,英国下议院开始讨论对华战争军费案和广州英商损失赔偿案。经过三天的辩论,议会以271对262的9票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侵华决定。1840年5月10日,英国上议院也一致通过了上述决定。
材料三 1840年艾律率英舰8艘,于8月进泊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递交照会、施加压力。道光帝接到照会后,得知英国要求赔礼道歉、偿还烟款、割让岛屿等。道光听信谗言,以为是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办理禁烟之事不善才引起英军入侵,只要惩办林、邓等人,英国就会退兵。于是,道光帝任命自夸退敌有功的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并同时将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查办。
请回答: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有哪些?
(2)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的政体有什么不同?与道光帝相比,同样作为国家元首的英国国王在行使权力上又有什么不同?
(3)中英两国关于鸦片战争的一系列决策是如何作出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答案
1.B 2.A 3.B 4.B 5.B 6.C 7.D 8.A
9.(1)①国王: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任免教俗高官、控制议会和对外战和的大权。但国王“统而不治”,主要作为国家的象征。
②议会:由上下两院组成,是最高立法和司法机构,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③内阁:掌握行政权,由国王任命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出任首相并组阁,实际对议会负责。
④政党制度:产生于王朝复辟时期,最早的是辉格党和托利党,之后是保守党和自由党。两党制是英国对现代民主政治创新的一个重大贡献,它对于议会政治保持理性和避免专权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2)中国:君主专制。英国:君主立宪制。
道光皇帝:独裁专制。英国国王:“统而不治”。
(3)中国:皇帝偏听偏信,个人专断。
英国:议会充分辩论,投票决定。
根本区别:人治与法治。
训练24 美国的联邦制
一、选择题
1.汉密尔顿针对美国建国初期的状况说:“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文中的“建筑物”是指( )
A.邦联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总统制
2.华盛顿在1787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到:“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华盛顿这段话表明美国建国之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解决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
C.解决州权问题
D.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3.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在其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
A.规定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B.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C.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自由
D.允许奴隶制存在
4.美国前任总统乔治·布什在国庆演说中讲到:“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美国实现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梦想”主要是通过( )
A.实行三权分立 B.实行君主立宪
C.实行民主选举总统 D.国会制约总统权力
5.美国制宪之父麦迪逊曾说:“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就美国1787年宪法看,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
A.中央集权与分权制衡 B.联邦制与民主共和
C.邦联制与分权制衡 D.邦联制与民主共和
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可用2/3的多数票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等的否决,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对该条文的评述,错误的是( )
A.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共和制度
B.目的在于解决黑人奴隶问题
C.具有一定的资产阶级民主性
D.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7.“它(美国宪法)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这句话表明美国1787年宪法( )
A.比较落后
B.高度完善
C.奠定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
D.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民主权利
8.下列两张漫画与美国政党制度密切相关。仔细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四年大战一场 拿手好菜
两年小战一次
A.政治选举是民主党和共和党激烈角逐的战场
B.两党政治制度经常引发暴力冲突
C.共和党和民主党根据选举轮流执政
D.两党政治其实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一律两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院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但黑人只能按人口3/5计算。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任期4年。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期终身。后来,美国资产阶级以修正案的形式对宪法加以补充。1789年,经过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努力,美国宪法增加了10条修正案,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自由。
材料二 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请回答:
(1)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你认为美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
(2)材料二中“五分之三非公民”是指什么人?印第安人为何算非公民?说明了什么?
(3)为什么在后来的宪法修正案中又增加了人民的言论自由权利?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
1.A 2.D 3.B 4.A 5.A 6.B 7.C 8.B
9.(1)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的政体。
(2)黑人。因为印第安人不纳税,就不给公民权。这说明美国种族歧视相当严重。
(3)原因:在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努力下,更在广大人民要求民主权利的压力下而取得的。说明: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并不想给人民以民主权利,反映了其资产阶级本质。人民群众还需要不断地斗争来争取自己的民主权利。
训练25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选择题
1.新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获得“各种政体的实验场”称号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2.法国1875年宪法仅以一票之多获得通过;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吃的烂泥浆。”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共和制将被君主制推翻
B.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
C.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共和制确立不适合法国国情
3.《自由引导人民》于1831年在卢森堡宫展出数月后即被收起,官方理由是它“太革命了”。从1874年起它才被送入卢浮宫,并被永久性展出。这体现了法国政局的变化是( )
A.巴黎公社的建立 B.普法战争法国的战败
C.共和政体的确立 D.保王势力的消失
4.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此规定体现的特点不包括( )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实行代议制民主
C.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D.内阁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5.一位伟人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这一事业指( )
A.阻止奥地利的回归
B.戳穿俄罗斯的觊觎
C.抗击法兰西的入侵
D.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6.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摘自德意志国歌的是( )
A.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B.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
C.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D.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7.保罗·肯尼迪说,统一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帝国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他所说的德国是( )
A.极端沙文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国家
B.封建君主统治下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C.工业高度发达的封建军事大帝国
D.有封建军事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
8.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于1946年写出了《德国的浩劫》,对纳粹主义出现作了初步剖析。“后来灾难的种子根本上就植根于此前的历史之中,绝非现代史上的偶然现象。”作者所要表达的原因是( )
A.巴黎和会对德国的严厉制裁
B.长期分裂饱受大国欺凌
C.普鲁士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D.政治统一和经济的崛起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军人无投票权)。2.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的最高统帅。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材料二 1.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2.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3.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联邦议会由加入帝国的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哪两个国家的什么文件?各是哪一年颁布的?
(2)上述文件分别确立了两个国家的什么政体?
(3)你能分析出上述两文件有哪些突出不同吗?
答案
1.B 2.B 3.C 4.D 5.D 6.B 7.D 8.C
9.(1)材料一是法国的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颁布;材料二是《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颁布。
(2)法国的共和政体;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3)材料一强调了议会的权力,总统受议会制约;材料二强调了皇帝和首相及政府的权力,议会不能对他们形成制约。
单元检测(四)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60分)
1.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2.右图所揭示的中苏关系的时代背景是(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3.为进一步缓和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旨在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会议是( )
A.1919年巴黎和会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4.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这五项原则出自( )
A.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中
B.日内瓦国际会议上
C.新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之中
D.万隆会议上
5.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6.“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7.20世纪50年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实践有( )
①参加日内瓦会议 ②参加万隆会议 ③参加APEC会议 ④参加联合国大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 右图是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这里的“中国人来了”依据的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 )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尼克松访问中国并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美国
9.1971年7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影响到中美关系的改善
B.不同意识形态的两个大国外交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C.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影响世界格局的调整
D.继美国之后,日本改善对华关系,结束了对中国的敌对态度
10.“在那美丽的西湖边/有一棵红杉树/越过重洋/来自彼岸/滋润着友谊雨露/红杉树/你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你扎根在中国的沃土。”这是1981年红遍全国的歌曲《红杉树》的歌词,促成此歌曲诞生的外交活动是( )
A.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B.1972年尼克松访华
C.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2009年奥巴马访华
11.有评论说,20世纪70年代,中国结束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被动,打赢了一场“隐形的世界大战”。这主要是指( )
A.彻底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迫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从敌视走向缓和
C.赢得了第三世界的信任与支持
D.抵制了西方和平演变,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
12.柴泽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美全权大使。右图是关于他外交活动的一张珍贵照片,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应是( )
A.1972年 B.1975年
C.1979年 D.1980年
13.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称:“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国际上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C.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D.中美关系的缓和
14.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60周年首脑会议上,正式向国际社会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从“和平共处”到“和谐世界”,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和理念一直强调一个“和”字,并且一直以实际行动履行着“和平”的信念,这表明( )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符合各国利益
D.和平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15.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中国2011年度外交活动的年终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请结合政治生活知识,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
A.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 文化渗透
B.和平发展 战略结盟 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C.多边外交 和平发展 负责任的大国
D.经济全球化 政治多极化 文化多元化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2分,第17题18分,共计40分)
16.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二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环球时报》
材料三
(1)“毒蝎”是美国对新中国的蔑称,这种称呼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的相应外交方针是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二、三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4分)
(4)材料四反映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什么?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8分)
17.“冷战”结束十多年后,中美日三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层面上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合作,而且未来这一合作趋势还可能继续加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正处于一个令人痛苦的调整时期,来适应世界政治的深刻变化;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新的需要这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我相信,我们国家的不安情绪的最深刻的原因,是这样一种人们还只是模糊地觉察到的认识:我们正变得像其他国家一样,需要承认我们的力量虽大,但还是有限度的。”——《基辛格回忆录》
材料二 1972年9月25日晚,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国宴欢迎田中首相访华。在周恩来致欢迎词后,田中致答词。在谈到侵华历史时,他表示:“过去几十年之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期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
材料三 2009年美国公布了卡特日记,在1978年8月23日卡特的日记里记录了如下片段:“目前存在的唯一障碍是如何在与中国和台湾的关系上取得平衡,既要与中国建交,又遵守我们对台湾人民的承诺。”
(1)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说的促使美国进行“令人痛苦的调整”的原因?美国是如何调整对华关系的?这对中日关系有何直接影响?(6分)
(2)材料二中田中首相所说的“添了很大麻烦”是指什么?他这种说法是否合适?为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美、中日关系发展的共同因素有哪些?两国关系中,日本不同于美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6分)
答案
1.B 2.A 3.B 4.C 5.D 6.C 7.A 8.A
9.B 10.B 11.B 12.C 13.B 14.B 15.C
16.(1)冷战: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一边倒。
(2)由仇视到友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
(4)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抛弃意识形态的分歧,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担负起大国责任(风范);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结伴不结盟)。
主要因素:国家实力的变化;国内政局的变化;国际形势的变化。
17.(1)原因:美国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苏联的军事力量增强。
调整:由封锁、孤立中国到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影响:促使了中日两国关系改善,并先于美国同中国建交。
(2)20世纪日本的侵华战争。不合适。因为日本大举侵华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而 “麻烦”用在这里是轻描淡写战争的罪行。
(3)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中日关系中最关键的问题,还包括国家利益、历史偏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地缘因素、国际政治环境等。
不同:对历史问题的看待。
训练17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一、选择题
1.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建立的外交关系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
2.下面两图分别是新中国接受的第一份外国国书和毛泽东会见该国首位驻华大使并接受国书的情景。这份国书来自于( )
A.苏联 B.朝鲜 C.日本 D.印度
3.之所以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
A.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B.是适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外交原则
C.是新中国第一次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D.是新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
4.1954年4月24日,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都刊登了来自日内瓦的电讯报道,他们这样描述到达该城市的中国代表团:“一个年轻的红色外交家率领着一批更年轻的红色外交家。”这位率领者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张闻天
5.下图是我国于1965年发行的两张邮票。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
A.这次会议的会址在印度的万隆
B.会议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是我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会议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团结
6.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是( )
A.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苏联的实力超过了美国
7.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里程碑,该事件标志着( )
A.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放弃霸权主义
8.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面三幅图片:
图一 中国国旗在联合 图二
国总部前飘扬
请回答:
(1)依据图片,概括70年代新中国三大外交成果是什么?三幅图片有什么内在联系?
(2)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是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3)先给图二拟个标题,然后以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的史实分析中美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4)影响中美、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共同障碍是什么?应怎样扫除障碍,保障中美、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答案
1.C 2.A 3.C 4.B 5.D 6.B 7.B 8.D
9.(1)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交。重返联合国、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激发了美国同中国改善关系的愿望;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又直接推动了中日建交。
(2)第三世界(或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重返联合国与之密切相联。
(3)跨越大洋的握手或破冰之旅。“斗则两伤”:从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政策,中美对抗造成了中国经济技术落后,阻碍了现代化建设;美国也失去了中国这个巨大市场,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则两利”:70年代后中美关系改善并走向正常化,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改变了美国与苏联争霸的不利地位;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发展、贸易往来;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4)台湾问题。恪守《中美联合公报》和《中日联合声明》精神,特别是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训练18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
一、选择题
1.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我国提出了不与任何国家结盟的新战略决策。它体现了我国对外关系的原则是( )
A.独立自主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平等互利原则 D.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2.新时期,我国对外坚定地奉行不结盟政策,其含义包括( )
①反对霸权主义,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②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③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论亲疏,发展同一切国家正常关系 ④不同任何国家搞战略伙伴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交策略也发生相应调整,主要目标是( )
A.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孤立政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解决国家安全问题
D.联合美国对抗苏联
4.2011年2月经安理会授权中国政府派海军舰艇第八批赴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这显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之一是( )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B.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
5.“这是由中国领导创立的国际组织。2001年,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这段话描述的国际组织是( )
A.联合国 B.亚太经合组织
C.上海合作组织 D.东盟
6.中国新时期外交思想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思想的内在一致性主要包括( )
①反对霸权主义 ②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 ③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 ④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
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D.中国政府对外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8.对下列几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信息概述最准确的是( )
东盟10+3合作机制
A.中国积极加强与第三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B.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正逐步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新型区域合作
二、非选择题
9.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990~2004年,中国先后向联合国10个维和区派出1 450名军人参与维和行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是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有何新发展?
(3)上述史实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由此你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1.A 2.A 3.B 4.D 5.C 6.A 7.C 8.C
9.(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成就: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答出两点即可)
(2)推行多边外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必须符合国家利益。外交政策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