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5 14:32: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教学三维目标
1.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运用图文结合、抓关键字,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
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图片,激趣导入。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飞来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2.背景链接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三)精读
(一) 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二) 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交流点拨】①②描写景物③④抒发情怀
2.前两句诗歌写这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为后两句诗歌作铺垫,正是因为攀上这高耸入云的飞来峰,登上这直插云霄的千寻塔,只有这样的高度才不害怕浮云遮住自己的视线。使得诗歌前后紧密勾连,浑然一体。
3.鉴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交流点拨】尽管天空中有朵朵浮云,可是我也不必害怕它挡住我的眼睛。因为只要登高就能望远,现在我就站在塔的最高层顶。这里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的豪情壮志呢?
【交流点拨】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的?
【交流点拨】诗歌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为抒情、议论作铺垫;第三、四句景、情、理交融。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生;抒情:不畏艰难;说理:登高望远。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学习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诗句。
布置作业
通过对诗中哲理的领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怎样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说教材内容
1.《登飞来峰》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一首古诗,本组教材是围绕“哲理之思”这一专题编排的。本单元教学要求是: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单元教学建议是: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登飞来峰》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说学情内容
1.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会背许多古诗。但学生在理解诗句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对于语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就不觉得诗句难以理解,能够基本领会诗句的含义;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到位,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