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7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7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4 17:2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海军处长金泊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方屈服,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语言建构与运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左传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左传》简介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左传》主要艺术成就
长于叙事,尤其出色的是描写战争;善于写人,工于记言。
《左传》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文学地位
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wéi

gōng
yuè

fán
zhuì
quē
秦军氾( )南
若不阙( )秦
夜缒( )而出
失其所与,不知( )
使杞( )子、逢( )孙戍之
zhì

páng
字词注音
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释“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释题导入
VS
教学过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诵读文本,疏通文意。
文本分析,梳理情节

秦晋围郑
(郑)无礼于晋,
贰于楚?
晋攻郑
亡郑陪邻(晋)、(晋)东封郑
秦攻郑
以郑为东道主

文本分析,深入探究。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不计个人的荣辱得失,以国家利益重, 只身犯险,完成使命,这是大义。




退


若亡郑有益于君…
若舍郑…君亦无所害。
阙秦以利晋

亡郑无益
保郑有利
助晋有害
为渡过劫波,抓住秦君逐利的本质,析之以利害,瓦解了敌军同盟,这是大智。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腹背受敌,
与秦彻底决裂,两败俱伤
言为心声,语见其人
——探究烛之武其言其人
《东周列国志》中关于烛之武的句子
“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致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四点理由: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四、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三、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亡郑
无利,有小害
对秦
舍郑
无害,有小利
对秦
亡郑
将有大害
对秦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表面)
(深入)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整体把握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亡郑无益于秦
存郑无害于秦
亡郑有害于秦
分析利弊
层层深入
● 主要人物介绍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起因)
烛之武
说服秦伯
(经过)
秦晋退师
(结果)
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
灭郑无益
于秦
(争取结盟)
晋有野心
(离间)
越国以鄙远——困难
亡郑以陪邻——失策
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于秦有益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不可靠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晋文公——不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27
头脑清醒 “霸主”
理智判断
深明大义 “志士”
知难而上 “勇士”
机智善辩 “辩士”
慧眼识才 “伯乐”
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
佚之狐
晋文公
1、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2、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3、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
4、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迫晋撤围
围郑 受命 退秦 撤围
小结
29
明确:烛之武对秦伯晓之以利害,代表郑国让渡了部分国家利益,才劝退了秦军;在更大利益的驱使之下,秦伯背信弃义,弃晋亲郑,摇身一变,成了郑国的盟友;晋侯在认清形势之后,不愿置晋国于险境,也选择了退军。
1.烛之武:义之大者、社稷为重
2.秦伯:以利为先、背信弃义
3.晋侯:仁义当头、利益为本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630年,秦伯、晋侯、烛之武都步入了人生的晚年。三个人之间的较量,实际是一场关乎利益的博弈,一次考验人性的取舍。请结合本文谈一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探讨总结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2、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3、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事件
情节发展
郑危(大军压境)
佚之狐举荐
郑伯从之
烛辞
郑伯自责
夜缒
说秦
郑知亡
飞地难治
亡郑陪邻
舍郑有益
过河拆桥
晋国扩张
秦退
晋攻(子犯建议攻秦兵)
晋退(晋公晓之以理)
33
在礼制渐失、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
孟子指出“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
《易经》中也言“义者,利之和也。“
真正的利是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才能合作共赢。
5课外延伸
课后作业:自古以来,敬天惜粮、勤俭节约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物质生活逐渐富裕,现在不同程度出现了餐饮浪费现象。假如你家存在因家庭“盛宴”而造成浪费的情况,请你写一段对家中长辈的劝说词。(要求:明晰利害,注意场合、对象。)
基 础
知 识
小 结
通假字
古今
异义
词类
活用
名词
活用为
动词
名词
作状语
动词
活用为
名词
形容词
活用为
名词
句 型
省略句
倒装句
35
在礼制渐失、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
孟子指出“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
《易经》中也言“义者,利之和也。“
真正的利是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才能合作共赢。
5课外延伸
课后作业:自古以来,敬天惜粮、勤俭节约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物质生活逐渐富裕,现在不同程度出现了餐饮浪费现象。假如你家存在因家庭“盛宴”而造成浪费的情况,请你写一段对家中长辈的劝说词。(要求:明晰利害,注意场合、对象。)
再见!
谢谢欣赏!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