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课件(共17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我与地坛》课件(共17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4 17:2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无臂钢琴师刘伟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介绍自己时说:“ 我觉得在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人又该怎样活着?又该怎样看待人生的挫折?是每个人在生活之中都难免去想又很难有答案的问题,也是历来文学家在其作品中忍不住想去探讨和表达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作家史铁生对这两个问题是怎么看、怎么写的。
导入
自然天地与生命哲思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写作不是为了反映生活,而是以寻找以创造去实现人生,生命就是一个寻找和创造的过程,人以此过程而为人。”
第 壹 篇 章
梳理所写景物,分析“地坛”意义
第 贰 篇 章
理解景物与母亲、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第 叁 篇 章
品读佳句,体会其哲理及表达效果;对比阅读,发现新思
第 壹 篇 章
梳理所写景物,分析“地坛”意义
1.地坛有什么特点?
一、解题、析关键句
2.作者为什么喜欢到地坛去?作者为什么要逃避?
3. “一个世界”指什么?“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
4. 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地坛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5. 课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写地坛、一部分写母亲,二者有什么关联?
二、选文第一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我”从这些景物中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景物描写 特点 启示
第3段 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塌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老柏树。、野草荒藤、夕阳散发着沉静的光芒 古老 荒芜 冷落 沉寂
人生真相;认识自己
第5段 峰儿如一朵……片刻不息 荒芜并不衰败 “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
第7段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微苦的味道 充满生命激情 园子历尽沧桑未改变本色,“我”也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
第一处
荒芜中透着生机
第二处
卑微之物自在生存
第三处
逆境之中
与之抗争
递进关系
第 贰 篇 章
理解景物与母亲、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一、剖析史铁生的精神家园
1.文章是节选的内容,整体来看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史铁生“追寻”了哪些“问题”?
(1)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2)我为什么要出生?
(3)我应该怎样活?
地坛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人——他的母亲。
第三个问题是作者追思的“心魂”。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爱的弘扬是唯一的拯救之路”
1. 研读《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思考:“我”对母亲的回忆中,刻画了哪些场景,以及在这些场景中,母亲的行为、心理、形 象分别是怎么样的。完成下面表格。
二、分析“母亲”形象和意义
场景、行为
心理、形象
玉树后庭花
场景 行为 心理 形象
门口送“我”
家中等“我”
园中找“我”
想问不敢问、无言地准备
心神不定、坐卧难宁
四处张望、悄悄转身、缓缓离去
包容、隐忍
痛苦、惊恐
惊慌、担忧
艰难的命运
坚忍的意志
毫不张扬的爱
母爱之深沉真挚
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侧面烘托
回忆母亲,实际上是写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作者的反思和怀念中,表现了深深的悔恨和内疚。母亲的爱是默默的、不张扬的,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完成了自己的生命。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加坚强。地坛和母爱是作者生命的两个精神支点。
2. 母亲对“我”有着怎样的生命意义?“我”对母亲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第 叁 篇 章
品读佳句,体会其哲理及表达效果;对比阅读,发现新思
《资源与评价》 P115
比较同类景物在不同文本中的形象与手法:《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个文本中都有对树这个意象的描绘,结合作者想要营造的意景和情感,比较其写法上的差异,填写上表。
文本 语言 抒情 行文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
短句:简练
白描:朴素
叠词:繁复
比喻:典雅
长句:严谨
反复:强烈
长句:严谨
反复:强烈
移步换景
定点观察
反复渲染
寓理于景
首尾呼应有对比,以情驭景,夹以议论
由实而虚,实际路线和心灵轨迹重合的严谨环路
跳脱随性、自由不拘、碎片化的复调形式
无论是郁达夫、朱自清还是半个多世纪后的史铁生,他们的苦楚因了特定的时代原因和命运安排,一肚子的痛苦而又无从说起、难对人言,于是他们都想寻个幽僻的、清静的、冷落的所在,这里又不能全然是“死”的,必须得有一份生气,有某种美丽,可以让一个觉得自己没有被命运善待的人,原来也有机会、有权力获得平静和力量。其实纵观中国文人的许多作品,现实不如意时,他们总会或者总向往着归向自然,隐身山间,躬耕田园,垂纶江畔,总是以某一种和自然交流生命思索的方式,来安顿自己的人生。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