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
——我们从读书中能获得什么?
导入:
古语说“开卷有益”,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关于读书的训导我们还可以说出很多。十余载的求学生涯,每日与书本打交道的你,可曾思考过“读书”的真正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黑塞和王佐良的的文化随笔。
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活动二:梳理读书经历,思考读书影响
书籍名称或类型 读书的过程或想法 书籍对他的影响
黑塞 示例: 《鲁滨逊漂流记》 《一千零一夜》 灰色的的大海立也可以捞到珍珠。 激发了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孜孜不倦地阅读,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王佐良
活动二:梳理读书经历,思考读书影响
书籍名称或类型 读书的过程或想法 书籍对他的影响
黑塞 《鲁滨逊漂流记》 《一千零一夜》 灰色的的大海立也可以捞到珍珠。 激发了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孜孜不倦地阅读,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巴尔扎克的小说 曾经期待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却失落于详细的财务状况;很久之后重新发现其独特的价值。 读书要认清自我,过去的自己读不了,现在的自己放不下。
《老子》《论语》《庄子》《孟子》《吕氏春秋》《中国民间童话》、中国抒情诗歌和通俗小说 通过父亲的指点,开始阅读《老子》,并逐渐从转译本到德译本,从《老子》到各种中国文学的书籍。 体会到了中国精神对于今日欧洲的意义。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令人振奋和感动。
任务三:对比读书经历, 探究读书心得
根据上表,请同学们试着比较一下二人在读书的内容、读书的过程、读书对他们的影响三方面有着怎样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从少年时代开始读书,并由此点燃了读书的兴趣;
都是从世界文学等书籍开始读起;
都从书籍上认识了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拓宽了眼界,并由此获得认知上的共鸣;
都从读书中获得了知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新体悟;
不同点:
黑塞的读书启蒙更侧重来源于家庭;王佐良的读书基本都是由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予以的支持。
黑塞的读书过程中有过“曾经不爱读、之后放不下”的读书经历,涉猎的范围更庞杂,王佐良的读书经历基本围绕中外文学文化,没有这种起伏跌宕的读书心得。
王佐良曾经因为现实的心境影响读书的心境,黑塞整体上没有提及。
三,怎么去读书?
任务四:思考名言警句,完成思维导图,发表我的观点。
第一步:请大家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找出《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让你比较有感触的、谈及如何读书的句子。
怎么去读书?
(1)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2)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3)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动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4)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为前提。
三,怎么去读书?
第二步:
请大家尝试将这些句子填写到文章的思维导图中,看看它们适合嵌入到哪一个部分?你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适度调整。
怎么去读书?
四、到哪里去读书?
在“公书林”读斯蒂文生的小说时翻翻插图、目录,初识读书之趣
《读书:目的与前提》以议论为主,《上图书馆》以记叙为主,都表达了对图书馆的礼赞和读书价值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洗尽铅华,娓娓议论自己对读书的看法。《上图书馆》的第一段就开宗明义地表达了作者对图书馆的“钟情”,观照其在图书馆的读书求学经历,就能描绘出他的成长、成才轨迹。从时空角度谋篇布局,于细节描写中蕴含深情。
五、总结
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