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6课 芣苢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案】1.A
2.通过采、有、掇、捋、袺、襭,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错误。“比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而诗歌开篇就写“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即采芣苢,并未由“他物”引出,所以不是“比兴”手法。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题要求分析这首诗是如何生动地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的,诗歌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www.21-cn-jy.com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莒》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景色。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4.以上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3.C
4.《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21·世纪*教育网
《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www-2-1-cnjy-com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能力。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属于动景。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芣苢的过程,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来源:21cnj*y.co*m】
《乡村四月》运用白描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两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①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②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①赖有:幸亏有。 ②村酤(gū):农家自酿的酒。酤,酒。
5.下列选项中,关于两首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
C.苏诗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
D.苏诗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6.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芣苢》一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全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你能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读出哪些乡村生活的气息?请简要分析。
【答案】5.C
6.首联,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浓浓的亲情;颔联写出了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乡村生活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场景,朴素而动人;颈联,一急一多,侧面写出了农人劳动的热烈,“大饼”“村酤”更是具有乡村饮食的气息。
【解析】5.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错误,《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并未详细描写劳动场面,只在首联提到“诸孙”“替老人”,尾联提到劳作结束归来,中间没有详细描写外孙如何劳作。【出处:21教育名师】
故选C。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从诗歌中找到能体现乡村生活气息的内容,然后分点进行概括。
如首联写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的陈谷,幸亏有各孙辈来替诗人收割,这是写麦收季节,外孙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一事,流露出生活中浓浓的亲情。
如颔联写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 ( http: / / www.21cnjy.com ),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二者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败”突出了天气给农人带来的失望、忧虑之情,“舞”突出了农人收获时热火朝天的辛勤与喜悦之情,展现了乡村生活因雨而忧因晴而喜的场景。
如颈联从侧面描写麦收季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繁忙的劳动景象,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急”“多”可以看出劳动场面的热烈,“大饼”“村酤”展现乡村饮食的气息。这些都可以展现乡村生活的气息。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7.下列选项中,关于两首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诗三章十二句,却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8.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说,《芣苢》一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全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你能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读出哪些乡村生活的气息?请简要分析。
【答案】7.C
8.“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生活中浓浓的亲情;“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写出了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乡村生活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场景,朴素而动人;“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一急一多,侧面写出了农人劳动的热烈,“大饼”“村酤”更是具有乡村饮食的气息。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错误,《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并未详细描写劳动场面,只在首联提到“诸孙”“替老人”,尾联提到劳作结束归来,中间没有详细描写外孙如何劳作。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从诗歌中找到能体现乡村生活气息的内容,然后分点进行概括。
如首联写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 ( http: / / www.21cnjy.com )谷,幸亏有各孙辈来替诗人收割,这是写麦收季节,外孙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一事,流露出生活中浓浓的亲情。
如颔联写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 ( http: / / www.21cnjy.com )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二者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败”突出了天气给农人带来的失望、忧虑之情,“舞”突出了农人收获时热火朝天的辛勤与喜悦之情,展现了乡村生活因雨而忧因晴而喜的场景。
如颈联从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通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急”“多”可以看出劳动场面的热烈,“大饼”“村酤”展现乡村饮食的气息。
这些都可以展现乡村生活的气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9.这首诗从内容及音乐表现形式上来看,属于________
10.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主要运用赋的笔法。
B.本诗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在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中,展现妇女们集体采摘的欢乐场景。
C.“采采”形容芣苢生长特别茂盛,“采之”写出采收芣苢的劳动过程。
D.采芣苢的动作变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也写出了劳动妇女采摘劳动的劳累与心酸。
11.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这首诗“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芣苢》所写的劳动场景。
【答案】9.风
10.D
11.在田野上的芣苢长得多么茂盛,妇女们都去采芣苢, 手提衣襟满满装,边采野菜边歌唱,兴奋快乐,满载而归。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题材的分析把握能力。
首先把握内容。《芣苢》出自《诗经》,是一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然后回顾《诗经》内容的分类和各自的特点。
《诗经》从内容上分《风》《雅》《颂》三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芣苢》是写劳动,同时采用复沓的手法反复咏叹,所以属于“风”。
1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手法的能力。
D.“写出了劳动妇女采摘劳动的劳累与心酸”错误,动作的变化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感受到的是她们欢快的心情。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首先要抓住这劳动场景中的景和人,然后分析景的特点以及人的活动,发挥想象描写这一画面。
诗歌中所写的景是“芣苢”, ( http: / / www.21cnjy.com )“芣苢”的特点是“采采”,“采采”的意思是“茂盛”;诗歌中所写的人是采摘芣苢的女子,人物的行为是“采”“有”“掇”“捋”。由此可知,这幅画面中,芣苢鲜艳茂盛,妇女们前往这田野采摘芣苢,先是一片一片摘下,接着是一把一把捋下,然后提起衣襟兜起来,最后掖起衣襟兜回来。考生抓住这些进行描绘即可。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芣苢①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④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⑤之。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⑥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⑦。彤管有炜⑧,说怿女美。
自牧归⑨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①芣苢(fú yì) ( http: / / www.21cnjy.com ),车前草,可食可入药。②薄、言,语助词,无实意。③掇,摘取、拾取。④袺,手持衣角盛物。⑤襭,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⑥爱,通“薆”,隐蔽。⑦彤管,红色的管状物,也叫“荑”。⑧炜,色红而光亮。⑨归,通“馈”,赠送。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通过动词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B.第二首诗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爽约的失望。
C.两首诗都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诗的节奏感。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2)《诗经》中常运用赋、比、兴手法,第一首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
(3)前人读《芣苢》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
【答案】(1)B
(2)赋
(3)示例一: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芣苢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示例二: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艺术手法技相关的文学常识的分析理解的能力。
B.“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爽约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失望”错,第二首诗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抒写,是逐层深入,层层透出静女的聪明善良、天真活泼的美好性格,句句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字字流露出小伙子沉浸在无比幸福、满足的热恋之中。并没有选项所说“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爽约的失望”相关信息。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手法技巧能力。
对照“赋比兴”之间的区别:赋:平铺直叙 ( http: / / www.21cnjy.com ),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兴:由此物联想到彼物,第一首诗里没有比喻和由此物联想到彼物。第一首诗里只是叙述采摘芣苢的事,通过动词的变化,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写出来妇女们采摘芣苢的过程和场面,以及采摘的芣苢由少变多过程。从排除法和句式特点可判断第一首诗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2-1-c-n-j-y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大意,鉴赏诗歌景象,描绘诗歌场景的能力
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景的合成。本诗通过采芣苢的动作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生成诗意。全诗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就是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出采摘芣苢的妇女们呼朋结伴,在旷野上边采边唱,一颗颗地采,一把把地捋,手提衣襟来兜,满载成果而归的欢乐场景。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抓住“妇女”“采摘”“芣苢”“山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等信息进行“概括描述”,便是此题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3.从题中选出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两项(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第三、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六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
E.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14.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案】13.AD
14.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解析】1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错误。“比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而诗歌开篇就写“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即采芣苢,并未由“他物”引出,所以不是“比兴”手法。
D.“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错误。“采、有、掇、捋、袺、襭”,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故选AD。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此题要求分析这首诗是如何生动地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的,诗歌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16.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案】15.C
16.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 ( http: / / www.21cnjy.com )欢快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21教育网
【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赋、比、兴手法”错,本诗只运用了赋的手法,没有比兴手法。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能力。
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成。“妇女”“采摘”“芣苢”“山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概括描述”将前面这些信息性很好起来即可。
诗歌描绘的是春天的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的采摘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欢乐在这艰难之中。
吟咏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抓住诗中变化的动词,如:采、有、掇、捋、袺、襭等,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劳动场景,表现劳动的快乐。21·cn·jy·com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祜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7.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首联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18.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7.C
18.《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C.“首联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属于动景。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芣苢的过程,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乡村四月》运用白描手法,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B.诗歌开篇四句写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C.诗歌中间四句中“掇”“捋”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忙碌的场景以及人们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
D.诗歌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人们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芣苢,“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
20.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够调换顺序?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9.D
20.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首先是“采”,采摘之后才“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采摘,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一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对盛放芣苢的具体描写。切合劳动过程,既是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
【解析】
19.
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D项,“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错误,“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盛放芣苢的动作,间接突出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版权所有:21教育】
故选D。
20.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个性化阅读诗歌的能力。需要学生通读并认真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情感,据此表达观点。
题干问“采”“有”“掇”“捋 ( http: / / www.21cnjy.com )”“袺”“襭”六个字能够调换顺序,其实考查学生对诗歌层次、劳动场景的理解。这首诗描写人们采摘芣苢的劳动场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人们应当先“采摘”,然后才能“拥有”,接着再描写具体的动作,最后写采摘的芣苢太多,因而需要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一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如果将六个字的顺序颠倒,就不符合正常的劳动顺序,不符合人们的日常认知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把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1.本诗的体裁是______。
22.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可知农家是大小总动员,突出插秧繁忙、紧张。
B.“抛”“接”“拔”“插”真切地展现了插秧时的分工明确,井然有序,点明题目。
C.“笠是兜鍪蓑是甲”句比喻新颖,化板滞为飞动,形成一股灵动的气势,耐人回味。
D.全诗描写农民在雨中插秧的劳动情景,典雅新奇的用语使农事的轻松之感跃然纸上。
23.面对吃饭歇息的招呼,农人为什么“不答”?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21.古体诗
22.D
23.农人挂念的是“秧根未 ( http: / / www.21cnjy.com )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秧苗刚插下去还不牢固,而且这块田的秧还没有插完,此时要看管好饲养的鹅和雏鸭,提防它们来捣乱。最后农人的回答看似答非所问,实则传神地反映了农事的劳身与劳心。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解析】21.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诗歌体裁的能力。
《插秧歌》是一首古体诗。古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等的能力。
D.“典雅新奇的用语使农事的轻松之感跃然纸上”错误,根据全诗来看,语言并不典雅新奇,而是通俗浅白,反映的也是农事的艰辛。
故选D。
23.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他仍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不是说他对农妇的呼唤置若罔闻,一声不吭,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事实上,农夫用别的话题将农妇支吾了开去。“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便是农夫的答话。言外之意是,在这当口,农夫没有时间歇息。话虽简短,意实明了。同时农夫还嘱咐妻子: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诗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诗的“低头便见水中天”一句,既是对插秧劳动情景的真实再现,又富有佛家的哲理意味。
B.两诗的动词“把、插、低头、退步”“抛、接、拔、插”都准确地刻画出插秧人专注劳作的状态。
C.后诗将“笠”和“蓑”比喻为“兜鍪”和“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D.后诗写作角度灵活有变,先描写场景后描述对话,绘就一幅多彩而富有生机的劳动图景。
25.请分析概括这两首诗的主旨。
【答案】24.C
25.①前诗旨在表达从插 ( http: / / www.21cnjy.com )秧劳动中领悟的哲理(禅意)。诗歌写插秧时“低头”能看见水中天空,说明人在谦卑时心胸会变得坦荡宽广;写插秧时的“退步”其实是向前行进,说明人主动退让反而是在走向成功。②后诗旨在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与钦敬之情。诗歌表现了田夫一家人插秧的紧张辛苦,也将他们劳作的场景表现得和谐而富有情趣,透露出作者的欣赏与敬佩。
【解析】
2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化静为动”错,“笠、蓑”是物,“兜鍪、甲”还是物,没有动静的变化,只是以战喻农,突出了不敢耽误农时的紧张的劳动气氛。
故选C。
2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题的能力。
布袋和尚的《插秧诗》中写“低头便见水中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低头”寓意人要懂得谦虚;“便见水中天”是描写看到了比水更辽阔的境界——天空。此句寓意为人在谦卑时心胸会变得坦荡宽广。“退步原来是向前”,写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此句中的“退步”寓意人的主动退让,表明人主动退让反而是在走向成功。
杨万里的《插秧歌》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五至八句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富有生活的谐趣。总之,诗歌表现了田夫一家人插秧的紧张辛苦,也将他们劳作的场景表现得和谐而富有情趣,透露出作者的欣赏与敬佩。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田歌①(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②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③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注释)①插田:插秧。②田滕(chéng):田埂。③嘤咛: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
插 秧 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6.下列对刘禹锡《插田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B.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7.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答案】26.A
27.相同点:语言特点均平易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新活泼,具有口语化、民歌特点。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没有佶屈聱牙,没有费解的典故,融进诗人善于谐谑的幽默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不同点:一、《插田歌》的劳动场景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轻松的,劳动者是愉悦的,表现在(1)美景让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2)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3)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二、《插秧歌》的劳动场面是“繁忙”的,劳动者是辛苦的,表现在:(1)全诗共八句,五十六字,紧扣一个“忙”字着力描绘尽情表现。前两句四个人物,四个动词,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2)三四句是环境刻画,通过对雨具和劳者淋雨情形的描写,反映了插秧的紧张和艰苦。(3)接下来的五至八句,诗人通过对农家夫妇的对话,即对话时的情态的描写,不仅进一步表现了插秧的紧张,而且也说明农事的繁杂,进而从侧面表现出农家的勤劳。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解析】
2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选项曲解诗意。
故选A。
27.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并比较异同点的能力。
一、《插田歌》:借用俚歌形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目的在于明确表示诗人作诗是为了讽谕朝政、匡正时阙,等待中央派官吏来采集歌谣。《插田歌》是富于民歌天然神韵的作品。这首诗将乐府长于叙事和对话的特点与山歌俚曲流畅清新的风格相结合,融进诗人善于谐谑的幽默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诗中前六句可以作为一小节来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农夫农妇插秧时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且诗人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以及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
接下来的六句中,诗人进一步通过听觉来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民劳动的热闹景象。前一节的景物描写可看作是一种静态背景的铺叙,而这一节则主要刻画了人物的活动。诗人抓住农人的歌声进行细致刻画,虽然诗人远在郡楼之上,又加之农夫农妇们是以地方俚语唱和,必然使诗人无法辨清其词,却亦能欣赏其旋律,这些歌虽然是俚歌,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怨响音”是农民们在繁重劳动和艰难生活的重压下自然流出的痛苦呻吟,但由于唱的人心境之宽,整个气象是洋溢着欢乐与舒畅的。“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十分传神,在农夫们一片整齐的哼唱中时时穿插进一阵阵嘲嗤的大笑,忧郁的情调与活跃的气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声虽然哀怨,但并无沉闷之感。歌声与笑声渲染了浓烈的气氛,传达的情感感染了作为听者的诗人。农民们毫无机心的欢乐与热情毫发毕现、洋溢笔端。
全诗写到计吏得意忘形地预卜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将会高升的前途时便戛然而止。听了这一席话农夫的反应如何,则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就留下了无穷的余味。这一段对话全用口语,寥寥数言,朴素无华,却传神地表现出农夫与计吏这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体现了诗人通俗活泼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特色。
这首诗前面的写景、后半部分巧借对话委婉传达 ( http: / / www.21cnjy.com )讽喻主旨,朴实简练,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优秀传统,未及一语表达诗人的观点,也没有评论的陈述和激动的抒情,只有白描式的叙述,但讽谏的意旨已达,痛心的感情已然力透纸背。这首诗表情达意、深入浅出、题旨深远,在诙谐嘲嗤中寄寓严肃的政治意义,以平凡真实的生活显示深刻的主题思想,从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到人物对话都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但又表现出诗人明快简洁幽默的独特风格。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线,白水光参差”这是描写景物的诗句,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以优美的笔调抒写自然美景,体现劳动的轻松欢愉。一、二句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在这样的美景中进行劳动自然是轻松的。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这是描写人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象的诗句,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五、六句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可见其“轻松愉快”。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诗人抓住农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歌声进行细致刻画,这些歌虽然是俚歌,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传达出农民们劳动时毫无机心的欢乐与热情。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二、《插秧歌》,首先,我们从表层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看杨万里的这首诗,语言特点平易自然,清新活泼。诗人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读杨万里的诗歌,没有佶屈聱牙,没有费解的典故。
人物:田夫田妇,大二小儿,典型的古代农耕生活。男女老少齐上阵。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非得借助大量的人力来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劳作过程。
时间地点:雨下如注的秧田。
事件:首联的四个动词,白描手法展示江南秧田劳作场景。
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可以从后三联中看出,诗人对雨中全家老少辛勤劳作的礼赞之情。
杨万里的这首诗表面上看起来和谐的男 ( http: / / www.21cnjy.com )女老少齐动员,其乐融融。实则埋藏着多少农家的辛酸和无奈。诗词中的“小儿”这个人物形象,不是悠哉地骑在牛背上,信口横笛吹,也不是疾走追黄蝶,溪边垂丝纶,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一般而言小儿少有直接参加农事活动,但是在这首《插秧歌》中,小儿子承担着繁重劳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忙着拔秧苗。农忙时节就是战时状态,“笠是兜鍪蓑是甲”,就是这样的装束也阻挡不了大雨的浇注,雨从头湿到胛。斜风细雨,青苙,绿簑衣这些唯美的东西只是审美,只是士大夫的浪漫臆想。农家更多的是暴风骤雨,百亩之田,毋失其时,废寝忘食,于是“朝餐”自然能免则免,休息也是不敢指望的,哪怕“半霎”,龙口夺食,农人自知时间宝贵。此时此刻,根本不是悠闲时光,也没有片刻休憩。全家老小所有的心思都关注着自己的秧田和秧苗。对农人来讲,田园劳作,没有田园牧歌那样的浪漫,有的只是疲惫和辛酸。
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21cnjy.com
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 ( http: / / www.21cnjy.com )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 ( http: / / www.21cnjy.com )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可结合结句分析:“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 在写作上,诗人首先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插秧图。然后用雨水予以反衬,形象清晰,意境显豁。其次用对话把意境推向深远,读来耐人寻味。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田歌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28.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插秧歌》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场景:老少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四个动作,自然流畅,勾勒出插秧工作的繁忙情形。
B.《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插田歌》以花鸟发端,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山冈上面花草繁密茂盛,燕子飞东又飞西;远远望去,田埂笔直如线,秧田里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D.《插田歌》用简练笔触,刻 ( http: / / www.21cnjy.com )画了农民夫妇的形象: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一起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的唱和很像《竹枝词》。
29.如果说《插秧歌》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劳动者是“繁忙”的,那么《插田歌》中的劳动者则是“轻松愉快”的,请结合诗句对《插田歌》中劳动者的“轻松愉快”进行简析。
【答案】28.B
29.(1)美景让其轻松:环境优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2)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3)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
【解析】
2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 以“兜鍪”和“甲” ( http: / / www.21cnjy.com )借代错误,本句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不同类的事物,具有相似点,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本体喻体均出现于句中,用“是”连接,属于暗喻。
故选B。
2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形象,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 ( http: / / www.21cnjy.com )白水光参差”这是描写景物的诗句,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以优美的笔调抒写自然美景,体现劳动的轻松欢愉。一、二句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在这样的美景中进行劳动自然是轻松的。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是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五、六句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可见其“轻松愉快”。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抓住农人的歌声进行细致刻画,这些歌虽然是俚歌,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传达出农民们劳动时毫无机心的欢乐与热情。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30.下列有关诗词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2·1·c·n·j·y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D.“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杨万里号“诚斋”,故得名。其诗以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
3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一、二句以极其通俗生动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B.本诗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本诗的五、六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样,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D.本诗的七、八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32.下列各组对文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兜鍪:古代战土戴的头盔。 照管:照料,照看。
B.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半霎:极短的时间。
C.渠:河渠。 朝餐:早饭;吃早饭。
D.莳:移植。 匝:遍;满。
33.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30.B
31.B
32.C
33.①从内容上来看,捕 ( http: / / www.21cnjy.com )捉场景,新鲜有趣。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②从语言形式来说,语言自然活拨。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③从手法来看,想象丰富,设喻风趣。三四句,以笠比盔,用蓑喻甲,形象鲜明,使诗歌有趣活泼,更富有深意:暗赞农民的战天斗地的精神。
【解析】
30.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理解错误。古代《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没有《乐》。
故选B。
3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以‘兜鍪’和‘甲’借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理解错误。这里用的不是借代的修辞手法,而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斗笠”比作“兜鍪”,即古代战土戴的头盔,“蓑衣”比作铠甲,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紧张的战斗。
故选B。
3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唤渠朝餐歇半霎”,意为: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其中“渠”,他、他们,代词。
故选C。
3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首先,在诗歌内容上,诗歌所描写的内容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富有生活气息,如“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描写全家参与插秧的劳动场景;“雨从头上湿到胛”是言雨势之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一“唤”与一“不答”,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情趣。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语言接近口语,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泼,使诗幽默活泼。如写农家全家插秧的劳动场景时,写田夫“抛”秧、田妇“接”秧,小儿“拔”秧、大儿“插”秧,这些描写,毫无修饰,朴素自然,通俗易通,明白如话。
最后,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巧用修辞,生动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诗的颔联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比喻新鲜,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写得生动活泼,表现出农民雨中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人如临其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②,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释】①兜(dōu)鍪(móu):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②渠:他。半霎:半晌,一会儿。③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匝:满。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B.颔联采用夸张和白描手法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的景象,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同时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
C.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D.全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活、快,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35.请将杨万里的这首诗和白居易的《观刈麦》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但在塑造的农人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34.B
35.①农人形象上:杨诗表现了农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用生活化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憨厚可爱的农人形象。白诗描写了在暑气熏蒸,烈日烘烤天气下的农人劳作,及贫妇人抱着孩子,手提破篮,拾麦充饥的景象,塑造了辛勤忙碌、苦难悲惨、生活贫困,令人心酸的农人形象。②在情感态度上:杨诗对农人的劳作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展现劳动场面,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白诗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
【解析】3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B.“夸张手法”错,应是比喻手法,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
故选B。
35.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能力。
题目要求学生比较鉴赏本诗和《观刈麦》在塑造的农人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本诗:人物塑造上:“雨从头上湿到胛”, ( http: / / www.21cnjy.com )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诗人这是借助恶劣的天气条件来表现农人的艰辛和吃苦耐劳。还有五至八句用“歇半霎”“朝餐”“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鹅儿与雏鸭”这些生活化的语言写农妇喊农夫歇一会用早餐,而农夫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只是告诉农妇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
情感态度上:本诗入手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插 ( http: / / www.21cnjy.com )秧关系到收成的好坏,万不能失时。因而,值此时节,全家一齐来到田头,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三四两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人的劳作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展现劳动场面,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观刈麦》
人物形象塑造上:“足蒸暑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通过天气的炎热塑造了辛勤忙碌农人的形象。“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通过具体的动作“抱子”“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描写贫妇人抱着孩子,手提破篮,拾麦充饥的景象,表现了繁重的赋税之下农妇失去土地,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刻画了苦难悲惨、生活贫困。令人心酸的农人形象。
情感上:“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是诗人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两首诗歌具体内容分条作答即可。
36.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万里,南宋诗人,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诚斋”,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淳熙六年,杨万里从常州卸任返回故里,途经衢州看到农人插秧的场景,写下此诗。
B.诗歌开篇点题,直接叙事。从诗中看农家是大小总动员,反映了那个社会有滥用童工、不重视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题。
C.诗歌颔联用特写镜头描摹农人冒雨插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场景,用兜鍪比斗笠,用铠甲喻蓑衣,比喻新颖,形成一种活泼灵动的气势,也展现出农人如士兵,在天地中奋勇战斗的意味。
D.面对吃饭休息的呼唤,劳动者不但“低头折腰只不答”,反而表达对农事的“牵挂”,这恰能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剑圣是个语言、手法的能力。
B.“反映了那个社会有滥用童工、不重视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题”错误,诗歌中写全家总动员应该是突出了劳动繁忙而紧张的特点。
故选B。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②,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鍪(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②莳(shì):移栽,指插秧。匝:遍;满。
3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暗示分工精细明确。
B.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抢插的紧张程度不言而喻。
D.尾联写田夫对送饭的人的回答:抢插还未结束,稻苗还未栽稳,体现了农夫的吃苦耐劳。
38.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37.B
38.①用语活泼有趣: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口语化语言,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设喻别出心裁: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战斗。③构思新颖精巧:模拟问答,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以及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
【解析】
37.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以‘兜鍪’和‘甲’借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错误。本句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故选B。
38.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鉴赏文学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努力用自己的眼和手,将“活泼泼”的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捕捉到笔底来加以表现。
诗的首联,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虽直白通俗却极为传神,描画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诗的颔联,第三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出农家儿女全副武装与天斗,与地斗,与雨斗。第四句“雨从头上湿到胛” 写雨势之猛,明白如话,勾勒出农人冒大雨抢农时插秧的场景。前四句诗人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
诗的颈联,是诗人巧妙插入的画外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妇招呼农夫用早餐小憩片刻,可是农夫依然低头弯腰劳作。“只不答”,不是说农夫一声不吭,而是写他争分夺秒手脚不停。一“唤”一“答”,生动活泼,描画出农人田间劳作紧张辛苦的场景。
诗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的答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秧苗刚种下,尚未挺拔,秧苗也没有种完,我怎么能歇得下?然后话题一转嘱咐妻子要管好小鹅小鸭,免得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诗人选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吃苦耐劳的农人形象,描画出农人田间劳作虽紧张辛苦却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后四句诗,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39.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
40.“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41.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答案】39.全家参与,冒雨进行,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
40.比喻。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41.“只不答”是说田夫没有答应“朝餐”“歇半霎”;第四联是提醒田妇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糟蹋。21*cnjy*com
【解析】39.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田夫”“田妇”“小儿”“大儿”全家都参与了插秧劳作。
“雨从头上湿到胛”,可见,此时虽然下雨,但全家冒雨插秧。
“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可见,田夫低头折腰插秧繁忙,都没有时间吃早饭和休息。
4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笠是兜鍪蓑是甲”,句中的“是”是喻词,把“笠”比喻成“兜鍪”,把“蓑”比喻成“甲”。
从表达效果角度看,这个比喻生动形象,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穿蓑衣头戴斗笠的田夫就像全副武装的战士,把田夫插秧劳作的繁忙与紧张用战士作战的激烈和紧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4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话中的“唤”是“喊”的意思,而“渠”在古义中指“他”,家人喊田夫吃饭休息,可是田夫只是弯腰劳作,没有空回答,以“不答”表现了田夫劳作的繁忙;21*cnjy*com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对田夫的语言描写,这是田夫嘱咐田妇看管好鸭鹅,别让它们破坏秧苗,田夫说这句话的出发点是保护刚刚插好的秧苗。
一个“不答”一个“答”都表现了勤劳的农夫形象,并不矛盾。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6课 芣苢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莒》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景色。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4.以上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①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②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①赖有:幸亏有。 ②村酤(gū):农家自酿的酒。酤,酒。
5.下列选项中,关于两首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www-2-1-cnjy-com
C.苏诗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出处:21教育名师】
D.苏诗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6.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始》中说,《芣苢》一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全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你能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读出哪些乡村生活的气息?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7.下列选项中,关于两首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全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章十二句,却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8.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芣苢》一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全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你能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读出哪些乡村生活的气息?请简要分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9.这首诗从内容及音乐表现形式上来看,属于________
10.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主要运用赋的笔法。
B.本诗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在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中,展现妇女们集体采摘的欢乐场景。
C.“采采”形容芣苢生长特别茂盛,“采之”写出采收芣苢的劳动过程。
D.采芣苢的动作变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也写出了劳动妇女采摘劳动的劳累与心酸。
11.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这首诗“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芣苢》所写的劳动场景。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芣苢①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④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⑤之。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⑥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⑦。彤管有炜⑧,说怿女美。
自牧归⑨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①芣苢(fú yì),车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草,可食可入药。②薄、言,语助词,无实意。③掇,摘取、拾取。④袺,手持衣角盛物。⑤襭,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⑥爱,通“薆”,隐蔽。⑦彤管,红色的管状物,也叫“荑”。⑧炜,色红而光亮。⑨归,通“馈”,赠送。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通过动词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B.第二首诗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爽约的失望。
C.两首诗都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诗的节奏感。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2)《诗经》中常运用赋、比、兴手法,第一首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
(3)前人读《芣苢》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3.从题中选出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两项(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第三、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六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
E.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14.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16.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祜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7.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首联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18.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21教育网
B.诗歌开篇四句写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www.21-cn-jy.com
C.诗歌中间四句中“掇”“捋”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忙碌的场景以及人们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2·1·c·n·j·y
D.诗歌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人们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芣苢,“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21·世纪*教育网
20.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够调换顺序?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把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1.本诗的体裁是______。
22.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可知农家是大小总动员,突出插秧繁忙、紧张。
B.“抛”“接”“拔”“插”真切地展现了插秧时的分工明确,井然有序,点明题目。
C.“笠是兜鍪蓑是甲”句比喻新颖,化板滞为飞动,形成一股灵动的气势,耐人回味。
D.全诗描写农民在雨中插秧的劳动情景,典雅新奇的用语使农事的轻松之感跃然纸上。
23.面对吃饭歇息的招呼,农人为什么“不答”?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诗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诗的“低头便见水中天”一句,既是对插秧劳动情景的真实再现,又富有佛家的哲理意味。
B.两诗的动词“把、插、低头、退步”“抛、接、拔、插”都准确地刻画出插秧人专注劳作的状态。
C.后诗将“笠”和“蓑”比喻为“兜鍪”和“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D.后诗写作角度灵活有变,先描写场景后描述对话,绘就一幅多彩而富有生机的劳动图景。
25.请分析概括这两首诗的主旨。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田歌①(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②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③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注释)①插田:插秧。②田滕(chéng):田埂。③嘤咛: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
插 秧 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6.下列对刘禹锡《插田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B.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7.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田歌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28.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插秧歌》首联写热火朝天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劳动场景:老少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四个动作,自然流畅,勾勒出插秧工作的繁忙情形。
B.《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插田歌》以花鸟发端,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山冈上面花草繁密茂盛,燕子飞东又飞西;远远望去,田埂笔直如线,秧田里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D.《插田歌》用简练笔触,刻画了农民夫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象: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一起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的唱和很像《竹枝词》。
29.如果说《插秧歌》中的劳动者是“繁 ( http: / / www.21cnjy.com )忙”的,那么《插田歌》中的劳动者则是“轻松愉快”的,请结合诗句对《插田歌》中劳动者的“轻松愉快”进行简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30.下列有关诗词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21cnjy.com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21·cn·jy·com
D.“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杨万里号“诚斋”,故得名。其诗以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2-1-c-n-j-y
3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一、二句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B.本诗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本诗的五、六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样,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21*cnjy*com
D.本诗的七、八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来源:21cnj*y.co*m】
32.下列各组对文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兜鍪:古代战土戴的头盔。 照管:照料,照看。
B.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半霎:极短的时间。
C.渠:河渠。 朝餐:早饭;吃早饭。21*cnjy*com
D.莳:移植。 匝:遍;满。
33.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②,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释】①兜(dōu)鍪(móu):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②渠:他。半霎:半晌,一会儿。③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匝:满。【版权所有:21教育】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B.颔联采用夸张和白描手法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的景象,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同时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
C.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D.全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 ( http: / / www.21cnjy.com )秧的情景,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活、快,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35.请将杨万里的这首诗和白居易的《观刈麦》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但在塑造的农人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36.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万里,南宋诗人,号“诚斋”,与尤 ( http: / / www.21cnjy.com )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淳熙六年,杨万里从常州卸任返回故里,途经衢州看到农人插秧的场景,写下此诗。
B.诗歌开篇点题,直接叙事。从诗中看农家是大小总动员,反映了那个社会有滥用童工、不重视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题。
C.诗歌颔联用特写镜头描摹农人冒雨插 ( http: / / www.21cnjy.com )秧的场景,用兜鍪比斗笠,用铠甲喻蓑衣,比喻新颖,形成一种活泼灵动的气势,也展现出农人如士兵,在天地中奋勇战斗的意味。
D.面对吃饭休息的呼唤,劳动者不但“低头折腰只不答”,反而表达对农事的“牵挂”,这恰能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②,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鍪(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②莳(shì):移栽,指插秧。匝:遍;满。
3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暗示分工精细明确。
B.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抢插的紧张程度不言而喻。
D.尾联写田夫对送饭的人的回答:抢插还未结束,稻苗还未栽稳,体现了农夫的吃苦耐劳。
38.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39.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
40.“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41.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