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1课 沁园春 长沙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一、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沁园春·长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染”字写出红的程度之深。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透”字描绘江水的满溢之状,“争”字展现千帆竞发之景。
C.“鹰击长空”,“击”字富有力量感,准确地形容出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的矫健姿态。
D.“鱼翔浅底”,“翔”字写出了江水的澄澈,形象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神态。
2.试推敲“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击”和“翔”的精妙之处。
【答案】1.B
2.“鹰击长空”一句中的“击”字,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极好,秋高气爽,天高云淡,雄鹰在空中翱翔,“击”字极写雄鹰搏击的英武、有力的神态,傲视苍穹的英姿。“鱼翔浅底”的“翔”,显得自由自在、轻松活泼。另外,由于湘江碧透见底,蓝天映在水中,鱼儿仿佛在空中游动似的,着一“翔”字,轻松自由的境界全出来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B.“‘透’字描绘江水的满溢之状”错误,“透”字凸显江水之清澈,“漫”字描绘了江水的满溢之状。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鹰击长空”是说鹰在广阔的天空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飞,“击”有“搏击”的意思,这里用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凸显了雄鹰搏击的英武、有力的神态,傲视苍穹的英姿。21·cn·jy·com
“鱼翔浅底”的意思是鱼在清澈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里游,诗人用“翔”字来写“游”,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侧面突出了湘江碧透见底,蓝天映在水中的情形。www-2-1-cnjy-com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4.“百舸争流”中的“争”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3.D
4.渲染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展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为下文的抒情酝酿了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D.“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 ( http: / / www.21cnjy.com )”错误。对虚实手法的分析正好颠倒了,“游水搏浪”是回忆的内容,是虚写,“人生奋斗”是作者要说的本意所在。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本题需要从内容和艺术技巧两个方面回答“争”字的作用。
“百舸争流”意思是许多大船争着在江面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驶。内容上,诗词用“争”字表现了船千帆竞发、人争先恐后奋勇向前的热烈景象;结构上,为下文写“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懈斗争的激情做铺垫;效果上,渲染了激昂奋进的气氛。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 ( http: / / www.21cnjy.com )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5.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美景表现了出来。选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 )21*cnjy*com
A.独、寒、击、翔 B.层、漫、浅、竞
C.染、透、争、击 D.碧、尽、遍、争
6.对结尾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设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
B.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在大风大浪中的战斗精神和毫不动摇的坚强意志。
C.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勇于掀巨浪、阻飞舟的英雄无畏的气概,决心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D.采用设问句式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诗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以下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8.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诗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上阕“立”以下几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B.下阕先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又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
C.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铺垫了气氛。然后,诗人激昂慷慨地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D.最后“记”以下三句,同上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9.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少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10.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他认为诗歌创造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景以情合,才会有味道。本诗怎样体现了情景交融?
【答案】5.C
6.D
7.A
8.B
9.这首词塑造了少年毛泽东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为“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10.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解析】
5.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要字词的理解能力。
词中锤炼十分精彩的字主要有以下这些: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染”字写出了红之艳,活画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透”字写出了江水的清澈;
“争”字写出了江面上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字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雄姿;
“翔”字写出了鱼之乐,鱼在水中游如鸟在空中飞翔一般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翔”字不仅仅是用词的生动,更是一种意境的拓展。
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根据以上字词的表达效果,对照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句为全诗结尾句,也是下阕对往昔的峥嵘岁月回忆的收束。这个典型的回忆突出了一个特写镜头,写当年青年学子在湘江游泳,击水湘江的情景。以青年学子搏击风浪,力能遏舟的矫健身姿,进一步强化了学子的形象,我们从这群青年学子浪遏飞舟的情景里面,可以看到,他们是一群胸怀宽广,思虑深沉而又气势如虹的革命青年。同时,这个典型回忆用设问修辞表达出来,与上阕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巧妙呼应,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急流勇进。2·1·c·n·j·y
四个选项中,BC两项中的“反问句式”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错误,这里用的是设问句式。A项中,“革命青年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不对,应该是“投身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等类似的意思,更是对“谁主沉浮”的回答。【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故选D。
7.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A项,“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在前三句中没有体现。
8.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B项,“……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错误,应该是“转入对革命者早期生活的回忆”。
9.
本题考查对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把握。
可以采用“摘引法”,从词中找出能体现词人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特点的语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然后加以概括。
10.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能力。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释义:所以物品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语),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21教育网
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词中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用一个“竞”字写出了生命的力量。【版权所有:21教育】
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这秋呈现出了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面对这样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诗情喷发,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传达给读者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21*cnjy*com
阅读《沁园春·雪》,完成下面小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http: / / www.21cnjy.com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诗的别体,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等,词到宋代进入全盛时期。
B.《沁园春》是词牌名,不同的词牌在字数、平仄、押韵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
C.《沁园春 雪》表达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对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D.《沁园春 雪》的下片具体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进而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帝王,抒发自己的抱负。
1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13.下阕中的“惜”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1.D
12.这几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的修辞 ( http: / / www.21cnjy.com )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国雪景的生机和活力,既写出了作者内心涌动的豪情壮志,又表达了作者对眼前雪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3.“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等人具有雄才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的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解析】11.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
D项,“具体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错误,《沁园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 雪》的下片没有“具体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而主要是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
故选D。
12.
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角度鉴赏诗词的能力。
解题时,我们需要研读句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考它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①比喻:以银蛇舞动喻连绵之群山,以白象奔驰喻起伏之高原。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是生机勃勃、生动活泼的。②对偶:“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对仗工整。③拟人:“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顽强向上的性格,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13.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词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词的下片用“惜”字引出对秦皇汉武等英 ( http: / / www.21cnjy.com )雄人物的评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而暗含褒扬,肯定秦皇汉武等人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后面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4.这首词的上阕中“看”字引出的意象有哪些
15.上阕在写景方面采用了多个角度,请作简要分析。
16.下阕中的“同学少年”这个群体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答案】14.万山、层林、江、舸、鹰、鱼
15.写景的角度是由远及近、由上到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静到动。其中远景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景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的景物是“鹰击长空”,俯瞰的景物是“鱼翔浅底”;静态景物描写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动态景物描写是“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16.“同学少年”这个群体形象的特点是年轻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才华;奔放热情、慷慨激昂;他们关心国家命运,蔑视反动军阀,敢于斗争,他们代表着主宰世界的新生力量。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17.“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一情景蕴含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豪情。从结构上讲,这两句话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从主题上看,这两句话点明了诗歌的中心。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象的能力。
作答本题,考生首先找到“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在诗中的位置,然后找出“看”字统领的范围,即“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话,最后从中找出“看”字引出的意象,即万山、层林、江、舸、鹰、鱼。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景角度的能力。
上片主要通过诗人远眺、近观、仰视、俯瞰,看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红叶、绿水、船只、长天、雄鹰、游鱼,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总体概括,写景的角度有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诗人远眺看到的景物,它巍峨、宏大;“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作者近观看到的景物,它写出了诗人眼前近观的游鱼和船只。“鹰击长空”是诗人仰视看到的景物,“鱼翔浅底”是诗人俯瞰见到的景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是静态景物描写,表现出红山绿水的静态美;“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动态景物描写,通过“争”“击”“翔”,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息,生动地刻画了百舸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以及万里长空中飞鹰的矫健和清澈见底的江水中游鱼的欢愉自在,体现了事物的动态美。
16.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以及作者情感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需从文本中找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人物的相关语句,然后进行分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写出他们奔放热情、慷慨激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现出一群有志青年评论国事,奋笔疾书,激浊扬清;“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蔑视权贵,敢于同军阀、官僚英勇斗争,有着豪迈的气概和磅礴的气势;“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写出他们是主宰世界的新生力量。诗人的自我形象在写“同学少年”时得到了表现,词人写“同学少年”,这里无一处不是写词人自己,通过同学少年的群体形象,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17.
本题考查重点语句蕴含的情感以及作用。
诗歌以问句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所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含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豪情。从结构上讲,这两句话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一代英豪代表着主宰世界的新生力量;从主题上看,这两句话点明了诗歌的中心,这苍茫大地上的主人,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8.下列对词中语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里的“红”字用得极妙。“红”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有了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21·世纪*教育网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们常常吟咏的是“碧”与“流”的动静结合。其实,“漫”字也很有特色:“漫”是“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满江碧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的感受。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得欢愉自在的情景。
D.词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19.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18.B
19.词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这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营造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该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考查诗歌的练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结合语境作答。
B项,“‘碧’与‘流’的动静结合”赏析有误。应是“碧”与“争”的动静结合。
故选B。
19.此题考的是“赋”这种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及艺术效果。回答时,先要了解“赋”这种手法的特点,即铺陈、排比,直接抒情、叙事。然后答出使用“赋”的艺术效果,艺术效果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手。本题的题干已经给了提示,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和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在这首词中,“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谁主沉浮”“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浪遏飞舟”这两组排比语句,营造了豪迈奋进的气势,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壮丽秋景的赞美之情;在结构上则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引起后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抒情议论。www.21-cn-jy.com
【点睛】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0.统领上片的一个动词是______,统领下片的一个动词是______。
21.从下片中可以看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答案】20. 看 忆
21.雄姿英发,志向远大,充满社会责任感和革命使命感的进步青年形象;或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世界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从设题的形式来看,本题采用填空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要求考生填写出能够统领上片和统领下片的动词。
先看上片,开头三句交代地点,接着描绘了独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所看到的远景,如“漫红碧透,百舸争流”是所看到的近景,如仰视所看到的景物是“鹰击长空”,俯察所看到的景物“鱼翔浅底”,由此可知,能够统领这些的应该是“看”这个动词;
再看下片,下片主要是对青年时代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回忆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这些内容应该是“忆”统领的。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下片中可以看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然后回顾塑造形象的手法,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诗歌塑造形象的技巧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出处:21教育名师】
下阕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引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展现年龄气质,“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展现精神状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展现战斗行动,这些内容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青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表达了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概括诗人的形象。
【点睛】
解答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题目,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要明确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直接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细节描写,可以借助环境和他人进行侧面衬托。然后要把握答题的模式:概括形象的总体特点,用两个四字词语或四个两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有手法要点出手法,诗歌中哪些具体词句,具体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特征。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感情、理想、追求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本题从题干的提问来看,应是借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故考生要考虑景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完成各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2.词这种文体在创作中,有时为了适应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仄韵律或表达效果的需要,把常式语序作一些调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就是这样这几句如果换成常式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C.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D.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23.上片中“看”字总领到下文哪一句?这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22.B
23.“看”字总领到“万 ( http: / / www.21cnjy.com )类霜天竞自由”一句。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遍染红色;近看满江碧绿清澈的秋水,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俯瞰,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作者描绘了在橘子洲头看到的一幅绚烂的、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解析】
22.本题考查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意思是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如果换成常式语序,这句词就应该改成“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故选B。
2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本题要求分析上片中“看”字总领到下文哪一句?这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碧绿清澈的秋水,无数船只争相行驶。“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4.这首词上阕写暮秋景色,词中哪些词语突出了秋色之深?
25.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意进行简要分析。
26.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7.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青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28.《沁园春·长沙》采用了异色相衬的描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手法,描绘了一幅山红江碧的绚烂画面。在你所背诵过的古诗中能否找到类似的画面?请默写其中一首,并作简要分析。
29.在这首写秋景的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30.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答案】24.上阕写暮秋景色,“红遍”和“尽染”两个词中的“遍”和“尽”字,突出了秋色之深。
25.“击”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翔”字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26.词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这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营造了充足的背景气氛。【来源:21cnj*y.co*m】
27.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青年英雄形象。
28.示例:(1)白居易《忆江南》:“江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热爱。(2)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发了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29.示例: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这值得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借鉴、学习。2-1-c-n-j-y
30.示例: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解析】
24.本题考查对词中选用的意象的理解。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答时要紧扣“秋色之深”,从上阕写景的语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筛选出描写景物“程度”的副词,如:“遍”和“尽”字这两个字能突出秋色之深。
25.本题考查对“诗眼”的分析。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谓诗眼,即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这里虽然是词句,在这两句中“击”和“翔”也起着诗眼的作用。分析诗眼效果的方法: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回答时,要解释“击”是“搏击”的意思,“翔”是自由自在地游。然后把“击”和“翔”带进诗句,描绘出“鹰”在空中飞翔的姿态即给人的感觉,“鱼”在水中自在地游的情状以及给人的感觉。
26.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效果的能力。此题考的是“赋”这种手法及艺术效果。回答时,先要了解“赋”这种手法的特点,即铺陈、排比,直接抒情、叙事。然后答出使用“赋”的艺术效果,艺术效果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手。本题题干已经给了提示,在这首词中,这两组排比语句,还具有营造气势、抒发赞美之情,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
27.本题考查对词中抒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把握。回答人物形象题,首先指出人物的身份,本诗中塑造了一位青年英雄形象。然后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诗的内容分析其“英雄”形象的表现。可以采用“摘引法”,从词中找出能体现词人形象特点的语句,然后加以概括。如:“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等等。吃了上述词语直接摘取回答本题外,还要关注其它诗句,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塑造译为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青年英雄形象。本题综合以上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8.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首先默写符合题干要求的古诗,再作分析;分析时抓住表示不同颜色的词,分析其互衬的效果。本题答案多样,只要符合题干要求的“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即可。
29.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的能力。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本题抓住“万类霜天竞自由”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分析出此人的情感是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也表达了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壮志豪情。
30.本题考查从情和景的角度分析其表现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干要求分析本词中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的表现。首先指出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不是“悲”景,不是“愁”景,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表现了词人博大胸怀和他的雄心壮志。
【点睛】
如何做诗歌赏析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题: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四、看技法。五、看意象。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1.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情景交融。写长沙深秋景致,毫无一般旧诗歌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而是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上阕集中写景,下阕叙事抒情,情中显志,回答了谁来主宰当时革命命运的问题,巧妙地反击了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的丑恶行径。
C.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D.最后“曾记否”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的大任。
32.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请探讨这首词崇高之美在下阕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31.B
32.下片围绕“同学少年”,写他们“意气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现了作者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解析】
3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沁园春·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沙》这首词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上阕也不是全部写景,文中没有对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的重击这个含义。故本题B项。
32.试题分析:题干是“请探讨这首词崇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美在下阕是如何体现的。”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根据题干“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提示,可以理清答题目标和思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自由奔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鄙视当时的“万户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直抒胸臆,气势磅礴,痛快淋漓。结尾“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采取用典、象征手法,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这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总之,下半阕虽着重抒情。“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3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透”写江之清,“层”写枫林之茂。
B.上阕以“看”和“怅”为线索。“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景图;“怅”此处意为惆怅,即为人民不能主宰世界而惆怅。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为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突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激流勇进的精神,含蓄回答了上文“谁主沉浮”的问题。
(2)说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作用。
(3)这幅秋景图的特征是什么?
(4)请简要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其内在联系。
【答案】(1)B(2)点明了独游的时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点、环境。(3)色彩绚丽、生机勃勃。(4)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当时进步青年的特征:充满以天下为己任、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21cnjy.com
【解析】(1)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怅”这里是用来表达由深思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故选B。(2)此题考查诗句的作用。根据句子内容判断其作用:“寒秋”表明时间,“橘子洲头”表明地点,“湘江北去”表明环境。(3)此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分析。根据关键词“红遍”“碧透”“长空”可知色彩绚丽,根据“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可知万物充满生机。(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能力和对诗歌结构的把握能力。上阕通过林、江、船、鹰、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山水秋景图,下阕通过回忆写出了当时青年的精神风貌。写景为抒情蓄势,抒情则是景中情感的直接再现与升华。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4.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35.加粗的“看”涉及的范围从第________句到第________句,这样的词在诗词中称为________________。
36.加粗的“看”所涉及的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表明作者的视线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自________而________,再从________到________,自________而________。
37.“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万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38.上段中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诗词讲究炼字,如宋 ( http: / / www.21cnjy.com )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沁园春 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是哪一项?( )
A.立 看 染 争 B.染 争 击 翔
C.立 透 竞 问 D.看 流 击 竞
【答案】34. 秋天 湘江中橘子洲头
35. 1句 6句 总领
36. 远 近 下 上 上 下 下 上
37.林;江;舸;鹰;鱼
38.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39.B
【解析】
3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的句子类试题,考生只要认真理解诗歌,就能很容易的作答本题了,通过理解是在写橘子洲的秋天之景。
3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诗歌的句子类试题,考生只要认真理解诗歌,就能很容易的作答本题了,通过对诗句的理解,“看”在本句中起到的是领起的作用。
3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的写景顺序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句的理解作答本题,通过理解可以从上下、远近、高低等角度作答本题。
3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句内容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试题,考生要注意理解“万类霜天”都包括的是什么,只要到诗词中找出即可。
3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是对对偶修辞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知道什么是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39.试题分析:炼字的题目注意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本题中炼字好的字有:染、争、击、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1课 沁园春 长沙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一、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沁园春·长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染”字写出红的程度之深。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透”字描绘江水的满溢之状,“争”字展现千帆竞发之景。
C.“鹰击长空”,“击”字富有力量感,准确地形容出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的矫健姿态。
D.“鱼翔浅底”,“翔”字写出了江水的澄澈,形象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神态。
2.试推敲“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击”和“翔”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4.“百舸争流”中的“争”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5.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美景表现了出来。选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 )21·cn·jy·com
A.独、寒、击、翔 B.层、漫、浅、竞
C.染、透、争、击 D.碧、尽、遍、争
6.对结尾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设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
B.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在大风大浪中的战斗精神和毫不动摇的坚强意志。
C.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勇于掀巨浪、阻飞舟的英雄无畏的气概,决心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采用设问句式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诗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以下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8.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诗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上阕“立”以下几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B.下阕先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又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2-1-c-n-j-y
C.上阕一个“看”字,总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铺垫了气氛。然后,诗人激昂慷慨地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21*cnjy*com
D.最后“记”以下三句,同上阕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出处:21教育名师】
9.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少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10.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他认为诗歌创造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景以情合,才会有味道。本诗怎样体现了情景交融?【版权所有:21教育】
阅读《沁园春·雪》,完成下面小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 ( http: / / www.21cnjy.com )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诗的别体,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等,词到宋代进入全盛时期。
B.《沁园春》是词牌名,不同的词牌在字数、平仄、押韵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
C.《沁园春 雪》表达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对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D.《沁园春 雪》的下片具体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进而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帝王,抒发自己的抱负。
1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13.下阕中的“惜”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后面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4.这首词的上阕中“看”字引出的意象有哪些
15.上阕在写景方面采用了多个角度,请作简要分析。
16.下阕中的“同学少年”这个群体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8.下列对词中语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里的“红”字用得极妙。“红”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有了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www.21-cn-jy.com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们常常吟咏的是“碧”与“流”的动静结合。其实,“漫”字也很有特色:“漫”是“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满江碧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的感受。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得欢愉自在的情景。
D.词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19.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0.统领上片的一个动词是______,统领下片的一个动词是______。
21.从下片中可以看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完成各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2.词这种文体在创作中,有时为了适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仄韵律或表达效果的需要,把常式语序作一些调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就是这样这几句如果换成常式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1cnjy.com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C.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D.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23.上片中“看”字总领到下文哪一句?这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 ( http: / / www.21cnjy.com )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4.这首词上阕写暮秋景色,词中哪些词语突出了秋色之深?
25.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意进行简要分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6.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 ( http: / / www.21cnjy.com )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7.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青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28.《沁园春·长沙》采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了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山红江碧的绚烂画面。在你所背诵过的古诗中能否找到类似的画面?请默写其中一首,并作简要分析。
29.在这首写秋景的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30.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1.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情景交融。写长沙深秋景致,毫无一般旧诗歌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而是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上阕集中写景,下阕叙事抒情,情中显志,回答了谁来主宰当时革命命运的问题,巧妙地反击了国民党右派阴谋夺权的丑恶行径。21·世纪*教育网
C.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www-2-1-cnjy-com
D.最后“曾记否”以下三句,同上阕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的大任。【来源:21cnj*y.co*m】
32.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请探讨这首词崇高之美在下阕是如何体现的。
3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http: / / www.21cnjy.com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透”写江之清,“层”写枫林之茂。
B.上阕以“看”和“怅”为线索。“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景图;“怅”此处意为惆怅,即为人民不能主宰世界而惆怅。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为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突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激流勇进的精神,含蓄回答了上文“谁主沉浮”的问题。
(2)说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作用。
(3)这幅秋景图的特征是什么?
(4)请简要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其内在联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4.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35.加粗的“看”涉及的范围从第________句到第________句,这样的词在诗词中称为________________。21教育网
36.加粗的“看”所涉及的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表明作者的视线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自________而________,再从________到________,自________而________。
37.“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万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38.上段中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沁园春 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是哪一项?( )2·1·c·n·j·y
A.立 看 染 争 B.染 争 击 翔
C.立 透 竞 问 D.看 流 击 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