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一、现代诗歌阅读
通读诗歌,探究以下问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结合全诗,谈谈为什么说该诗是“力的赞美”。
3.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
4.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力”字?
【答案】1.明确:巨人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自我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创造一个新世界。
2.“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断的努力”既表示宇宙是不断运动、不断更新,又表示人生是不断奋斗、不断向上。诗人还认为在宇宙的运动与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体现着、磅礴着“力”,于是他在由大海奔腾的波涛引发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之后,随即发生了“力哟!力哟”这高亢的呼叫。最后一句是诗人对全诗的精彩总结。“力的绘画”正是指开头三行所描绘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则是对那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无疑是诗人对海涛汹涌发出的声浪及拍击海岸激起的呼啸,以及对海涛壮观与神奇的体验,诗人最后高喊“力的律吕哟”,这意思是说:无论绘画、无论舞蹈、无论音乐与诗歌,其中都贯穿着、体现着“力的律吕”——力的节奏与音调,正如宇宙与人生都贯穿着、体现着“力”一样,这样对诗的总结更为完善了。
3.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4.(1)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21·世纪*教育网
(2)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地俯瞰地球,原诗中“无数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正是他俯瞰所见之景。
巨人是一个力量强大的想象。他站在地球边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本诗中关于“力”的表述,在于原诗中的“全身的力量”“不断的努力”“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全身的力量”是对“力”最简 ( http: / / www.21cnjy.com )单直观的表述与展示,“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既是太平洋水波翻动的景象,也是新时代推翻旧时代的象征。而具体的“推动”“翻动”的方式,就是原文中的“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同上,这里的“毁坏”“创造”“努力”,既是表示自然界、宇宙中新生事物推翻原有事物的具体表现,表示宇宙是不断运动、不断更新,也表示我们人生过程中的不断奋斗、不断向上。
正因这些具体表现,诗人认为在宇宙的运动与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体现着、磅礴着“力”,因此他发出了“力哟!力哟”这一高亢的呼叫。
而在诗歌最后的总结“力的绘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中,诗人用“力的绘画”指开头三行所描绘的景色,用“力的舞蹈”比喻洪涛滚滚的景象,用“力的音乐,力的诗歌”表达对于海涛汹涌发出的声浪及拍击海岸激起的呼啸,以及对海涛壮观与神奇的体验。诗歌最后“力的律吕哟”更是对前面所有“力”的进一步总结——这一切“力”的运动,都贯穿着力的节奏与音调。
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那是在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的时间。“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4.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题,就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意图理解“力”的比喻义。
诗人对“力”的赞美,实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是表达了作者对“力”的呼唤,也就是对“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新事物的“力”的呼唤。“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从第二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说,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力,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正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6.请你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有什么深刻的含意。21*cnjy*com
【答案】5.A
6.“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解析】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A.“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
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
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洪涛”一些真实可感的具体形象。这些形象在描绘“洪涛”不同方面的特点。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从中我们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7.有人说《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应景即兴诗”,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8.郭沫若《女神》中丰富奇特的想象堪称当时诗坛一绝。请简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想象的运用。
【答案】7.同意。本诗从北冰洋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经过诗人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8.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球边上,目光笼罩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呼唤的巨人。诗中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立足点,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的万顷波涛组结起来显示出自然的宏伟、壮观和伟力。接下来,诗人从具体的景象一下子想开去,想到地球、日月星辰,想到千秋万代的无穷未来,想到大宇宙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抒发的是诗人对创造力、对改天换地时代精神的赞美。
【解析】7.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然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即被歌德称之为“趁时机”“来自现实生活”的“应景即兴诗”。它从眼前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一方面:本诗通过“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滚滚的洪涛”等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这些景观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所以,从另一方面说,这首诗是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的,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是诗人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行艺术创造。
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具体考查表现手法中“想象”及其作用。《立在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球边上放号》中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立足点,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的万顷波涛”组结起来,诗人“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一方面显示出自然的宏伟、壮观和伟力,另一方面表现诗人对创造力、对改天换地时代精神的赞美。诗人一开始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笼罩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呼唤的巨人。”后文又从具体的景象一下子想开去,想到地球、日月星辰,想到千秋万代的无穷未来,想到大宇宙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全诗通过“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创造力、对改天换地时代精神的赞美之情。
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完成文后题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势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路,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10.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答案】9.A
10.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铸建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诗中歌唱那把地球推倒的雄奇之力,更有力地表现了奋发自信的乐观主义情绪,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人自己飞扬凌厉的朝气。
【解析】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故选A。
10.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诗歌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主要涉及结合写作背景,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时代精神。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是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本题:写作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奔突的画面。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而“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因为当时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诗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歌唱那把地球推倒的雄奇之力,更有力地表现了奋发自信的乐观主义情绪,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人自己飞扬凌厉的朝气。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运用的通感的手法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2)本诗开篇写了自然景色,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
(3)请你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答案】(1)A
(2)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3)“力的绘画,力的舞蹈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
A项,“通感的手法”,诗人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云当作人来写。
故选A。
(2)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作用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答题思路为: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景物表达的作用,通常是渲染某种气氛,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表达某种情感,除此之处,还可以从结构上考虑与上下文的关系。比如,为下文作铺垫。
诗人描绘了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滚滚洪涛,它们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让人联想到当时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
(3)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句,应联系全文。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及结合句子本身(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或其它手法)、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
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 ( http: / / www.21cnjy.com )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从中我们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说明:这首诗写于1923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用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全部感情,即既要拯救这个世界,又充满着困惑。
12.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来源:21cnj*y.co*m】
B.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C.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 ( http: / / www.21cnjy.com )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D.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作者重个人情绪的宣泄,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13.下列各项对诗歌艺术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B.重复句的使用、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构成诗歌的突出的外在特征。
C.这首诗歌不但深得自由诗的体式之美,而且深得中国传统诗的意境之美。通过对红烛这一意象的多层次挖掘,营造了深邃、迷离的意境。
D.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14.诗中“红烛”这一意象既有传统内涵,又有作者赋予的新的意蕴,请予以分析。
15.写诗讲究抑扬结合。“扬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褒扬,“抑”是贬抑。这首诗多处扬抑结合: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是抑;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是抑;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是抑。请找出两处以上的扬,说说作用。
【答案】12.D
13.C
14.牺牲奉献,忠诚担当;生活中的迷茫困顿和矛盾彷徨。
15.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大体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是抑,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这种方法可以情绪多变,形成波澜和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考生可通过以上分析选两处“扬”的手法加以分析)
【解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说法错误,应该是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深邃、迷离的意境”错,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意境并不迷离。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既制了,便烧着!/烧罢 ( http: / / www.21cnjy.com )!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表现了“红烛”这一意象的传统内涵,即牺牲奉献,忠诚担当。21教育网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诗人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红烛代表生活中的迷茫困顿和矛盾彷徨,这是作者赋予的新的意蕴。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
第一处扬,“红烛啊!/这样红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第二处扬,“既制了,便烧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诗人惊异于红烛的力量,这是扬。
第三处扬,“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诗人歌颂红烛的奉献精神,歌颂来之不易的光明是为扬。
第四处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歌颂了红烛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等精神,也是扬。
作用:抑扬的不断变化就是诗人情绪的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是诗歌节奏的变化;这样的写法使得诗歌层次清晰,内容逐层递进,最好让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诗人的情绪形成波澜和对比,比平铺直叙更让读者印象深刻。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6.这首诗,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17.“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谈谈你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18.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答案】16.(1)诗人由红烛 ( http: / / www.21cnjy.com )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2)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义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以红烛的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17.表现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愤,去捣毁人间炼狱,求得自身解放。
18.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解析】1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意象深刻内涵的能力。
依据“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仔细分析,容易想到红烛和诗人心都是红色的;本诗“红烛”象征诗人的赤子之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而“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由此可见,二者不仅有颜色(红色)上的相似点,而且具有精神上的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精神的相似点。
联系“烧罢!烧罢!烧破世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和“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可知,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世人,默默奉献。而诗人的心也是默默奉献,付出自我,拯救世人灵魂的。故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正是比喻和象征法,抒发奉献自我、唤醒民众灵魂的伟大抱负。同时,又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红烛的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1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本题:“烧罢!烧罢!/烧破世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又属于闻一多式的现代认同方式:在以物明志的时候,他的自我情绪仍然格外强盛,于是“物”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燃烧的“红烛”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所以说,从“离”到“即”,或者说从当代文化的体验到古典文化的憧憬,闻一多的心灵世界都是复杂的,当他执着于当代文化的生存感受时,传统文化的光芒不时召唤着他;当他选择着传统文化的理想时,当代文化的品格又照样显示着自己的力量。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愤,去捣毁人间炼狱,求得自身解放:这是诗人的历史使命感。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此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中作者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以物化的“红烛”比作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所以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9.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20.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21.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22.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
23.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答案】19.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20.不矛盾。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21.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22.写了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23.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解析】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从诗中来看,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 ( http: / / www.21cnjy.com )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由此可知,“红烛啊,这样红的烛”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从诗中来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一开始“一误再误”表现出诗人在现实面前的迷茫,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后来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因此他说“不误不误”。
2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句子含义的能力。
从诗中来看,“红烛啊!既制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代诗词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作“烛 ( http: / / www.21cnjy.com )泪”。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旋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它“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明确了这些再来概括就可以了。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
从诗中来看,题干中的两句诗是诗歌的结尾句,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8、9两节发出对“红烛”的呼唤,这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阅读《红烛》,完成下面小题。
红烛
闻一多
红烛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4.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25.《红烛》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2·1·c·n·j·y
【答案】24.相似点:二者表面上有相同的颜 ( http: / / www.21cnjy.com )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无私奉献,不惜牺牲。深刻含义: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5.“灰”与“泪”。二、三、四节扣住“灰”,五、六、七、八节扣住“泪”。
【解析】2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物象特点、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要筛选相关诗句,分析物象特点,且依据提示的艺术手法,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思想感情。
依据“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仔细分析,容易想到红烛和诗人心都是红色的;【出处:21教育名师】
联系“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和“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可知,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世人,默默奉献。而诗人的心也是默默奉献,付出自我,拯救世人灵魂的。故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正是比喻和象征法,抒发奉献自我、唤醒民众灵魂的伟大抱负。
2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第二节“为何更须烧腊成灰”,第三节‘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第四节“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可知扣住“灰”;
由第五节“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第六节“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苦伤心流泪”,第七节“流罢!你怎能不流呢”,第八节“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可知,扣住“泪”。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红烛(节选)
闻一多
①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②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③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④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本诗写于1938年)
26.下列对本题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第①节赞美烛之红,第②~④节先困惑于红烛之燃烧,再找到其燃烧的理由,最后希望它尽情燃烧,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www.21-cn-jy.com
B.《红烛》一诗中“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两个“灵魂”表达的涵义和情感是相同的。【版权所有:21教育】
C.《我爱这土地》中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D.《我爱这土地》中“——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一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献身之意。
27.下列对本题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选段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B.《红烛》节选部分每一节都以“红烛啊!”开启,以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第④节以排比的手法歌颂了红烛的力量,既是寄语,也是自勉。
C.《我爱这土地》一诗,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28.诗歌《红烛》第②节说“一误再误”,第③节则说“不误,不误”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29.有人说《我爱这土地》的艺术魅力之一是来自“巧妙转换”,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
【答案】26.B
27.D
28.①说它“一误再误”是因为“躯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灵魂”本应互相依存,但燃烧却让两者分离,因而迷惑不解。②说“不误不误!”是诗人经过深思,终于理解了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精神。③前后两种回答截然相反,看似矛盾,其实正是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奉献精神的可贵。
29.①抒情(写作)视角作了转换。诗的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②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诗人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③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由外到内、由物(鸟)到人(我),构筑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空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
26.
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项,“两个‘灵魂’表达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涵义和情感是相同的”错误。此项中两个“灵魂”虽然都是与“肉体”“躯体”相对而言的。但从情感态度来看,其表达的涵义不相同。根据语境可以推知,前者是褒扬肯定的,后者由后文语境的“监狱”可知,是贬抑否定的、平庸的灵魂。
故选B。
27.
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项,“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理解错误。艾青在诗里通过对“鸟”的形象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情感。“鸟”的形象与诗人形象是合二为一的。
故选D。
28.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的能力。
“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前后并不自相矛盾。
29.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角度转换的鉴赏能力。
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想象之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便很自然地在我们的眼前出现那泣血啼鸣的杜鹃鸟的形象,在我们的耳边响起那哀伤幽怨的鸣声。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
诗歌的第二节将角度进行转换,“为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写到了自身的角度“我”。语言朴实平易,却有着惊天动地的撼人力量。因为这“泪水”里,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啊!千言万语,不用说了,一切的一切,都含在这“泪水”里了。直接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地的深沉的爱。
一二两节诗的内容,虚实结合,由外到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物及人,把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恋,寄托在对“土地”的爱恋之中,表达出了一个中国诗人在民族灾难面前始终不渝的赤子情怀。构筑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空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因此,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句,却既传达出了时代的特征和民族的苦难,也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个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二)冬(之一)
穆旦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静静做完;/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 http: / / www.21cnjy.com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1976年12月
30.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B.“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C.《冬(之一)》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温暖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屋内小环境中的温暖压倒了冬日的严寒,快乐驱赶了忧伤。
D.穆旦的诗歌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如“严酷的冬天”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
31.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什么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32.《冬(之一)》并不是一首单色调的诗,而是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矛盾之处。
【答案】30.B
31.①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典意象,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故“红烛”比“白烛”更好。②象征的表现手法。
32.①在“死寂的原野”上,小河 ( http: / / www.21cnjy.com )却仍在冰下“低语”。②在“严酷的冬天”,“我”却享受着“人生的乐趣”。③诗人笔下,“严酷的冬天”与“感情的热流”并存,两者相反相成,交叉渗透,丰富了诗歌意蕴。
【解析】
30.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项,“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集中抒发”分析错误,“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故选B。
31.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以及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有“蜡炬成灰泪 ( http: / / www.21cnjy.com )始干”,意思是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眼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喻指对爱情的追求执着而坚定。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象征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故“红烛”与“白烛”相比更能突出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因而以“红烛”为题更好。
《红烛》诗中概括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诗中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3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的能力。
《冬(之一)》并不是一首单 ( http: / / www.21cnjy.com )色调的诗,和“严酷的冬天”并存的是“人生的暖流”,两者相反相成,交叉渗透,体现了现实生活和作者感情世界的复杂性,于是我们在接下来的诗行中看到了在“死寂的原野”上,小河仍在冰下“低语”;在北风劲吹的夜晚,好朋友仍陪伴着他回忆“快乐的往年”;在雪花飘飞的深夜,“感情的暖流”随着亲人的面庞充溢在他心头……读毕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憔悴的身影和深沉的内心,他历经坎坷而不悲观,备尝艰辛而格外珍视亲情和友情,而这,也正是此诗的感人之处。
【点睛】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太阳”经过认真思考后,决定放弃挣扎,甘愿跌落深渊。
B.“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喊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的坚持实属难事,流露出自豪感。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诗句由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描述了登山勇士的艰辛的生命体验。
D.“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上,既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又表达了对平凡事物的敬畏。
34.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情感。
【答案】33.D
34.(1)对时代的思考和批判;(2)对顽强意志和坚韧生命力的讴歌;(3)对理想的坚定追求;(4)对平凡、弱小者的礼赞、敬畏。
【解析】
33.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D项,“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错误。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在这样的高度上,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它使前一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伟大与渺小,理想与现实,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诠释。没有“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
故选D。
34.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起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得凝练而含蓄。它暗示了多重意思:“此刻”的高度虽不是山之顶峰,却是“我”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它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抒发来人对顽强意志和坚韧生命力的讴歌。
对自身状态的描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攀登者所具有的顽强与坚韧,更可以想见他为此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抒发了追求理想时的坚定。
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来的。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抒发了对平凡、弱小者的礼赞、敬畏。
这首诗创作于1962年8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最后完成在1983年,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这也体现了诗人已经从一个“英雄”的年代大步跨入了一个真正的“人”的年代,体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思考和批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962年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3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此刻”和“仅”暗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这个高度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并不意味着将来“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
B.“雪峰”“落日”“山海”“石 ( http: / / www.21cnjy.com )砾”“岩壁”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C.画线句是对登山者努力攀援的描写,手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力插入岩缝的动作,血滴渗出鞋底的画面都极具视觉冲击力,让读者对登山者的不息奋斗和艰辛有了深刻的理解。
D.这首诗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山结束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对峨日朵雪峰的追忆与赞美,以及诗人内心关于生命的体验与感怀,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谦卑而又强劲的生命力的赞美。
36.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结尾处的“雄鹰”“雪豹”“蜘蛛”的理解。
【答案】35.D
36.“雄鹰”“雪豹”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强大的生命力量,而“蜘蛛”是渺小生命的代表,同时也是强大生命力的代表。这只小的可怜的蜘蛛,也登上了高山,诗人从中得到了新的感悟:奋斗固然重要,高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对奋斗和高度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难以企及的但又是我们应该具有的精神高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解析】
35.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形象、艺术手法的综合赏析能力。
D项,“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束后对峨日朵雪峰的追忆与赞美”错,本诗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峰过程中的体验与和感怀以及诗人内心关于生命的体验与感怀,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谦卑而又强劲的生命力的赞美。
故选D。
36.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朵之雪和石岩壁的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第二节“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写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而“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伟大与渺小,理想与现实,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诠释。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这大自然所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既然坚守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蜘蛛,那么说明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形象而只能是精神、意志和心灵。可见,“蜘蛛”是渺小生命的代表,同时也是强大生命力的代表,重要的是对奋斗和高度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难以企及的但又是我们应该具有的精神高度。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37.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给读者一个攀登者的形象,这一形象是高大、勇敢、坚强的,他登上山顶,所以说是“征服”。21·cn·jy·com
B.“落日”“山海”等意象形象地写出了攀登时脚下的险情,也象征了一个人在生活的困境中身心的遭遇。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不管是动作的叙述,还是画面的描写,都极具视觉冲击力。
D.诗人描写到落日的场景,只是因为攀登时看到了这样的自然景象,所以写了出来,和诗人心境没有关系。
38.诗中是如何描写雪峰落日景象的(划线诗句)?有何作用?
【答案】37.B
38.诗句声色结合(视听结合),先营造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落日的辉煌壮美的景象,继而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使雪峰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努力向上的动势正好相反,用来表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2-1-c-n-j-y
【解析】
37.
本题考查对现代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A项,“他登上山顶”错误。从诗的第一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推测,“他”并没有登上山顶。
C项,“拟人的手法”错误。此句只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指关节”比喻成“铆钉”,并没有拟人的修辞手法。
D项,“和诗人心境没有关系”错误。当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作为“右派”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这里写的落日是一种象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联。
故选B。
38.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技巧及其内容、作用的能力。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作者在描写雪峰落日景象的景象时,不仅描写了视觉所见,还叠加了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这一听觉形象并非作者凭空而来,而是由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这一听觉形象的加入,让诗中的雪峰落日景象更显壮观,也让诗的表达更显意象的绵密而不拖沓。而在表达中,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努力向上的动势正好相反,用来表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而且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
阅读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39.诗歌首句说:“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怎样理解“此刻”和“仅”两个词的含义?
40.“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请分析鉴赏这句诗的内容与表达技巧。
41.诗人为什么惊异于“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42.诗人在作品中是怎样呈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
43.“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句诗有怎样的寓意?请简要分析。
44.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联系诗歌内容,鉴赏评价下面的诗句: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答案】39.这高度并非“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21cnjy.com
40.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从前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41.诗人认为,眼前的景物仿佛是一切艰辛的一种报偿,“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42.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
43.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44.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
【解析】
39.
本题考查诗歌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解释词语本身的含义,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解释在句中的含义。
起句非常凝练,“这是我此刻仅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征服的高度了”中“此刻”的意思是“现在”,“仅”的意思是“只”,在本句中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也暗含着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之意。
40.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中诗句的内容与表达技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诗歌,理解诗句的句意,然后指出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内容上,“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的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是:着此刻诗人因身体疲惫而打算暂歇,但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之意。表达技巧上,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41.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结合整首诗来理解该诗句的内容,然后结合诗人的情感表达,进一步理解深层的的含义。
诗人认为,眼前的景物仿佛是一切艰辛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种报偿,我吃惊地看到一片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一个宛转重叠的长句,写那太阳彷徨之久,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还未见过有人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如此惊精炼的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而这里意象的密度却显示了诗人锤炼的功力。
42.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手法:视听结合。在辉煌的视觉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丽。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而且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事实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就绝非易事。
43.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中诗句的丰富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由表及里来分析诗句的内容以及寓意。
诗句中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也就是说,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44.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评价的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内容的主体,是情感的载体;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大到峨日朵雪峰,小到蜘蛛,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包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整体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点睛】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4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此刻”和“仅”两个词语读起来特别有韵味。你能从中读出哪些韵味呢
(2)《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这只蜘蛛有何内涵
【答案】(1)①这个高度是“我”尽了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②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③暗示着“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
(2)①诗歌第一节重点写征服自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困难与危险,第二节写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诗人也由此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②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炼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手法的掌握和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用简约的文字反映了丰富的内容,这都要归功于诗人对炼字艺术的不懈追求。杜甫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法,贾岛也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诗句。锤炼诗歌的语言,让它更加精确传神是诗人在语言艺术上的看家本领。而炼字的主要对象是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有时也有名词、数词等其他词类的锤炼。需要把考查的词语放到原句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题干要求回答“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此刻”和“仅”两个词语读起来特别有韵味。你能从中读出哪些韵味呢?“此刻”点明了时间,而“仅”意思是“只”,表示了范围。作者用这些副词修饰了所登的地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眼前之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同时结合句子中的“征服”表现了一种攀登者的勇气。此刻征服的高度,表明诗人经过了努力取得了眼前的小成就,但这仅仅是眼前的,将来他还会攀上更高的地方,这样写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继续攀登、奋斗不止的执着精神。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象及其作用,准确把握诗人感情的能力。仔细品鉴诗句所使用的意象,揣摩其情感基调,分析诗人感情。题干要求回答《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这只蜘蛛有何内涵?“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在原文中后半部分,需要结合全诗来分析。这句的前文是“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这是表现我的勇者风范和气度,希望与动物界中的猛禽为伍;然而诗人的笔锋一转看到的是“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蜘蛛与雄鹰、雪豹形成鲜明对比,但是蜘蛛虽然渺小,但作为一个生灵存在,它“还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作者这样写表现了对大自然生命的礼赞和讴歌:再小的生灵都有它存活世界的理由和方式,从而引发读者思考:宇宙众生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以及绝对的强弱之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风颂(节选)
雪莱
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当作那树丛:
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
你那非凡和谐的慷慨激越之情
定能从森林和我同奏出深沉的秋韵,
甜美而带苍凉。给我你迅猛的劲头
狂暴的精灵!化成我吧,借你的锋芒!
请把我尘封的思想散落在宇宙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心声,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巴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哦,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致云雀(节选)
雪莱
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
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
我从来还没有听到过
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
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
是赞婚的合唱也罢,
是凯旋的欢歌也罢,
和你的乐声相比,
不过是空洞的浮夸,
人们可以觉察到,其中总有着贫乏。
什么样的物象或事件,
是你欢乐乐曲的源泉?
什么田野、波涛、山峦?
什么空中陆上的形态?
是你对同类的爱,还是对痛苦的绝缘?
……
我们瞻前顾后,为了
不存在的事物自扰,
我们最真挚的欢笑,
也交织着某种苦恼,
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
可是,即使我们能摈弃
憎恨、傲慢和恐惧,
即使我们生来不会
抛洒任何一滴眼泪,
我也不知,怎能接近于你的欢愉。
比一切欢乐的音律
更加甜蜜美妙,
比一切书中的宝库
更加丰盛富饶。
这就是鄙弃尘土的你啊你的艺术技巧。
交给我一半,你的心
必定熟知的欢欣,
和谐、炽热的激情
就会流出我的双唇,
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46.简述雪莱的《致云雀》和《西风颂》中“云雀”和“西风”的象征意义。
47.诗史上一个传统观念是“最伤 ( http: / / www.21cnjy.com )悲的歌是最美妙的歌”,而雪莱在《致云雀》中的观点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雪莱观点的看法。
48.郭沫若说雪莱是“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宠子,泛神论的信者,革命思想的健儿”。请在《致云雀》和《西风颂》(节选)中任选一首,结合具体诗歌内容,谈谈雪莱在诗歌中所透露的“革命思想”。www-2-1-cnjy-com
【答案】46.“云雀”是欢乐、光明、爱、美丽的象征,也是诗人理想自我形象的象征。“西风”象征革命力量(或推翻暴政的革命者)。21*cnjy*com
47.原诗: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倾诉哀思的曲调。雪莱认为:①谱曲者多为不存在的事物自忧、苦恼,本身不具有不凡的品质,而难以接近云雀那种极乐音流;②只有甜美欢快的思绪才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使得歌声更甜蜜美妙、丰盛富饶;③只有饱含“和谐、炽热的激情”的歌声才更能令人倾心,最欢乐的歌才是最美的歌。从雪莱的《致云雀》中看到的是最为纯粹的欢乐。
48.《致云雀》中的革命思想:
“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空洞浮夸、略带贫乏,是诗人对传统婚姻制度对人的压迫和凯歌背后所折射的战争和暴力的讽刺;而无与伦比的云雀之歌欢乐纯净,是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云雀的鄙弃尘土、振翅高歌体现着诗人的挣脱束缚、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革命态度。
《西风颂》中的革命思想:
“秋天”“枯叶”“灰烬”并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浇灭诗人的内心之火,希望的“炉火”诞生其间;这时的西风代表着扫除腐朽,鼓舞新生的绝对力量;忧伤死寂的悲秋世界反衬了诗人愈挫愈勇,革命不息、斗争不止的顽强精神。最后的反问更体现了诗人在逆境中坚持正义的乐观精神。
【解析】
4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答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雪莱的《致云雀》,是诗人抒情诗的代表作。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
《西风颂》采用的是象征手法,诗人歌唱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以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扫除破败的残叶,无情地把那“黑的、惨红的、铅灰的,或者蜡黄,患瘟疫而死掉的一大群”垃圾扫除干净;他歌唱西风“在动乱的太空中掀起激流”,搅动着“浓云密雾”,呼唤着“电火、冰雹和黑的雨水”,“为这将逝的残年唱起挽歌”。雪莱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一顶顶皇冠随风落地,一群群妖魔鬼怪望风逃遁,这正是当时欧洲革命形势的生动写照。
47.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以及鉴赏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在把握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发表对这一观点的评价。
雪莱在《致云雀》中的观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句是“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 “云雀”这个人格化的精灵,这个快乐、勇敢而睿智的精灵唱出了诗人的灵魂之音,从“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的可爱的精灵身上 ,让人看到到了一个向往自由、昂扬直上、乐观不屈的美好形象,它在充满深情地倾诉着对自然、对世界真、善、美的热爱,始终不渝地对人类未来有着美好憧憬。雪莱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根据正义和美的原则来促进生活的改造。诗人渲染高尚的情操,是为了引起读者普遍的激动,抒写对于美德的渴望,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卑劣欲念不能相容的强烈感情。他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
4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一、现代诗歌阅读
通读诗歌,探究以下问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结合全诗,谈谈为什么说该诗是“力的赞美”。
3.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
4.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力”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21·世纪*教育网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www-2-1-cnjy-com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6.请你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有什么深刻的含意。【来源:21cnj*y.co*m】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7.有人说《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应景即兴诗”,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8.郭沫若《女神》中丰富奇特的想象堪称当时诗坛一绝。请简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想象的运用。
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完成文后题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势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路,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0.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运用的通感的手法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2·1·c·n·j·y
(2)本诗开篇写了自然景色,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
(3)请你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说明: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 ( http: / / www.21cnjy.com )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用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全部感情,即既要拯救这个世界,又充满着困惑。
12.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21cnjy.com
B.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21·cn·jy·com
C.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D.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作者重个人情绪的宣泄,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13.下列各项对诗歌艺术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B.重复句的使用、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构成诗歌的突出的外在特征。
C.这首诗歌不但深得自由诗的体式之美,而且深得中国传统诗的意境之美。通过对红烛这一意象的多层次挖掘,营造了深邃、迷离的意境。
D.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14.诗中“红烛”这一意象既有传统内涵,又有作者赋予的新的意蕴,请予以分析。
15.写诗讲究抑扬结合。“扬”是褒扬,“抑”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贬抑。这首诗多处扬抑结合: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是抑;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是抑;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是抑。请找出两处以上的扬,说说作用。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6.这首诗,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出处:21教育名师】
17.“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谈谈你对这几句诗的理解。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8.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9.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20.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21.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22.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
23.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阅读《红烛》,完成下面小题。
红烛
闻一多
红烛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4.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25.《红烛》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www.21-cn-jy.com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红烛(节选)
闻一多
①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②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③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④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21*cnjy*com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本诗写于1938年)
26.下列对本题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第①节赞美烛之红,第②~④节先困惑于红烛之燃烧,再找到其燃烧的理由,最后希望它尽情燃烧,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21*cnjy*com
B.《红烛》一诗中“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两个“灵魂”表达的涵义和情感是相同的。
C.《我爱这土地》中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D.《我爱这土地》中“——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一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献身之意。
27.下列对本题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选段以“红烛啊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呼唤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B.《红烛》节选部分每一节都以“红烛啊!”开启,以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第④节以排比的手法歌颂了红烛的力量,既是寄语,也是自勉。
C.《我爱这土地》一诗,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28.诗歌《红烛》第②节说“一误再误”,第③节则说“不误,不误”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29.有人说《我爱这土地》的艺术魅力之一是来自“巧妙转换”,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二)冬(之一)
穆旦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 ( http: / / www.21cnjy.com )爱的工作静静做完;/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野,/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和两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1976年12月
30.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B.“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C.《冬(之一)》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温暖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屋内小环境中的温暖压倒了冬日的严寒,快乐驱赶了忧伤。
D.穆旦的诗歌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如“严酷的冬天”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
31.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什么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32.《冬(之一)》并不是一首单色调的诗,而是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矛盾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太阳”经过认真思考后,决定放弃挣扎,甘愿跌落深渊。21教育网
B.“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喊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的坚持实属难事,流露出自豪感。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诗句由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描述了登山勇士的艰辛的生命体验。
D.“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上,既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又表达了对平凡事物的敬畏。
34.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962年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3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此刻”和“仅”暗示了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高度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并不意味着将来“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
B.“雪峰”“落日”“山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石砾”“岩壁”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C.画线句是对登山者努力攀援的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手指用力插入岩缝的动作,血滴渗出鞋底的画面都极具视觉冲击力,让读者对登山者的不息奋斗和艰辛有了深刻的理解。
D.这首诗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山结束后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峨日朵雪峰的追忆与赞美,以及诗人内心关于生命的体验与感怀,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谦卑而又强劲的生命力的赞美。
36.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结尾处的“雄鹰”“雪豹”“蜘蛛”的理解。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37.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给读者一个攀登者的形象,这一形象是高大、勇敢、坚强的,他登上山顶,所以说是“征服”。【版权所有:21教育】
B.“落日”“山海”等意象形象地写出了攀登时脚下的险情,也象征了一个人在生活的困境中身心的遭遇。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不管是动作的叙述,还是画面的描写,都极具视觉冲击力。
D.诗人描写到落日的场景,只是因为攀登时看到了这样的自然景象,所以写了出来,和诗人心境没有关系。
38.诗中是如何描写雪峰落日景象的(划线诗句)?有何作用?
阅读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39.诗歌首句说:“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怎样理解“此刻”和“仅”两个词的含义?
40.“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请分析鉴赏这句诗的内容与表达技巧。
41.诗人为什么惊异于“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42.诗人在作品中是怎样呈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
43.“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句诗有怎样的寓意?请简要分析。
44.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联系诗歌内容,鉴赏评价下面的诗句: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4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此刻”和“仅”两个词语读起来特别有韵味。你能从中读出哪些韵味呢
(2)《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这只蜘蛛有何内涵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风颂(节选)
雪莱
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当作那树丛:
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
你那非凡和谐的慷慨激越之情
定能从森林和我同奏出深沉的秋韵,
甜美而带苍凉。给我你迅猛的劲头
狂暴的精灵!化成我吧,借你的锋芒!
请把我尘封的思想散落在宇宙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心声,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巴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哦,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致云雀(节选)
雪莱
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
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
我从来还没有听到过
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
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
是赞婚的合唱也罢,
是凯旋的欢歌也罢,
和你的乐声相比,
不过是空洞的浮夸,
人们可以觉察到,其中总有着贫乏。
什么样的物象或事件,
是你欢乐乐曲的源泉?
什么田野、波涛、山峦?
什么空中陆上的形态?
是你对同类的爱,还是对痛苦的绝缘?
……
我们瞻前顾后,为了
不存在的事物自扰,
我们最真挚的欢笑,
也交织着某种苦恼,
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
可是,即使我们能摈弃
憎恨、傲慢和恐惧,
即使我们生来不会
抛洒任何一滴眼泪,
我也不知,怎能接近于你的欢愉。
比一切欢乐的音律
更加甜蜜美妙,
比一切书中的宝库
更加丰盛富饶。
这就是鄙弃尘土的你啊你的艺术技巧。
交给我一半,你的心
必定熟知的欢欣,
和谐、炽热的激情
就会流出我的双唇,
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46.简述雪莱的《致云雀》和《西风颂》中“云雀”和“西风”的象征意义。
47.诗史上一个传统观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最伤悲的歌是最美妙的歌”,而雪莱在《致云雀》中的观点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雪莱观点的看法。
48.郭沫若说雪莱是“自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宠子,泛神论的信者,革命思想的健儿”。请在《致云雀》和《西风颂》(节选)中任选一首,结合具体诗歌内容,谈谈雪莱在诗歌中所透露的“革命思想”。2-1-c-n-j-y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