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妖怪的隐喻——浅探<西游记>中的虚构》教学设计
【虚构使我们富有】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描述小说的起源:“……原始民族,穴居野处,见天地万物,变化不常——如风,雨,地震等——有非人力所可捉摸抵抗,很为惊怪,以为必有个主宰万物者在,因之拟名为神;……”鲁迅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而神话则起自先民对于不可理解的食物的解释和相像。这样说来,从源头上来说,小说和虚构密不可分。鲁迅先生将《西游记》归在了“神魔小说”这类大概缘由于此。
《外国小说欣赏》一书的第八单元主题是“虚构”,本单元利用两篇外国经典《沙之书》和《骑桶者》帮我们厘清了关于虚构,虚构和真实的概念。
从根本上说,一切叙述都或多或少地包含有虚构。叙述,是用语言来复述现实,这种复述不可能是完全再现现实的,总会和现实有出入。因为叙述者必定会在叙述的过程中受到自己主观意识的影响。因为虚构是天然存在于小说中的,关于这点中西方文论界一直有争论,直到进入20世纪之后,虚构对于小说的意义得到全面认定,同时读者们发现这种想象的艺术使我们富有。
【学情分析】
一问到《西游记》,学生第一反应是暑期档各种版本的电视剧,而不是原著。我们发现,日益发展的电视娱乐手段虽然增强了故事的虚构力,但也弱化了原著文字背后的隐喻意义(即真实),这对学生提升经典名著的鉴赏能力弊大于利。针对这种情况,同时也为了贴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开设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环节,此节课试图从“女妖怪的隐喻”这一兴趣点入手,探讨小说中的“虚构与真实”,尝试提供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新视角。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从道教“斩三尸”的宗教角度来关联思考
对不同女妖怪的意图进行理解和区分
引导学生学会用审视的眼光重新阅读名著
【教学步骤】
一、尸魔三戏唐三藏——“白骨精”的隐喻
1.摘录原著中对“白骨精”三次出场的文字描述,完成“白骨精”三变的形象定位
2.将孙悟空的“三打”与“三戏”做比对,并由其中的“一变”引导学生思考“如此美貌岂能惨遭棒打?”
3.出示原著文字,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何“三打”?打的是妖是人还是其他?
4.出示道教“斩三尸”的寓意,补充引导,丰富讨论角度
“斩三尸”的艰难——猪八戒的“神补刀”
出示孙悟空在每一次“打”之后猪八戒的“挑唆”,讨论这个情节是否可以删掉?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该情节的作用
三、何必西天万里遥——“杏花精”的隐喻
1.出示原著文字,给出关于“杏花精”的相关材料
2.将“木仙庵三藏谈诗”的画面和三徒弟“那根下俱鲜血淋漓”做比对,在冲突中引发深思
3.小组讨论,思考“树精未曾害命,缘何却被除根?”
4.出示“木仙庵”要素,明确背后的隐喻
四、取经途中的女妖怪列举
给出《西游记》中其他典型妖精,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原著时要学会质疑和深度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趣味性,学生能够很快进入课堂情境,也能跟上教学节奏。唯一要强调的是,在课前需要做的预读任务一定要细化明确下来,在阅读时必须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阅读任务并要落实。这堂课只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希望借由这种模式和角度打开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丰富他们思考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