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借煤 啼笑皆非
-----《骑桶者》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话题是虚构。而虚构作为小说的灵魂,是我们在鉴赏小说时不可忽视的小说写作技巧。小说的虚构并不能等同于道德意义上的“说谎”,它是艺术的编织与编造——编织、编造已有的世界,还编织、编造一个不存在的世界。《骑桶者》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本文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而在写作技巧上情节也坚守了他一贯的特点——荒诞,且夸张有趣味。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文中的主人公——一个穷的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小说的情节很同学们应该比较乐于读。但由于大多数同学接触的外国小说并不多,对卡夫卡这种大师级人物更是不曾“谋面”,成功把握住小说蕴含的主题应该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本次课程设计的重心在于对虚构确认,在教学方法上尽量实施“自问自探”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尝试教学模式,探究小说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新课讲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究小说的主题。
体会小说虚构与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我为什么要骑着桶去借煤?假如你是煤电老板或老板娘,你会把煤借给“我”吗?“我”为什么有文中所述的遭遇?在探究中解读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自问自解”,合作探究,启发点拨;借助多媒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基层劳苦大众的艰辛,增强社会责任感,以期同学们都能以一双悲天悯人的充满爱的眼睛去看待周遭的一切。
让学生学会真诚、勇敢交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告诉他们即便是身处困境,我们依然不能彻底弃绝世界,要用一颗乐观的心,与人类交流,与世界对话。
教学重点
分析骑桶者的形象。
探究“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我?”。
教学难点
继续贯彻实施“自问自探”的尝试教学模式
理解小说的主题。
领会“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这篇小说选自高中选修教材(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说虚构的特点,另外渗透小说人物、情节、主题等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小说是全书的最后一课,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初步具备了外国小说的阅读能力。本课要突破小说的主题和虚构的特点,激发灵感,让学生在以后的创作中,都能挥动想象的翅膀。
教学过程
名人评论导入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
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德】安得特斯
教师点拨:他是一个没有归所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的 “边缘人”。
知人论世
期待学生的第一问?这么怪异的卡夫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师生合力借阅资料共同找答案。
明确: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23岁获法学博士学位。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 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写作勤奋,但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写东西是他解决心灵苦闷的手段。代表作品《城堡》《审判》《变形记》。他的小说采用变形、扭曲、实验性的手段来表达普遍的孤立,展示人如何在世界迷宫中找不到出路,只剩下绝望和屈从。
形象与情节
讲故事。
教师点拨:六要素综合法: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
明确:一个穷的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2、听过这个故事,你最初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虚构与真实
触摸主题
关于虚构和真实我们计划围绕几个问题进行研讨!
【自主探究1】:骑桶者为什么要骑着桶飞去借煤?
明确:天气寒冷,家中无煤,我必须快马加鞭,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物资匮乏,家里
的煤桶轻的可以飞起来,以此来博得老板的同情;害怕失败,准备随时飞走。
【自主探究2】:假如你是这位煤店老板,你会借给他吗?
为什么“我”不拎着煤桶走着去借煤?
明确:情况紧急
要求不高
态度很诚恳
有多余的煤
富有同情心……
【自主探究3】:故事的主人公最终借到煤了吗?为什么?责任在谁呢?(A\B辩论展开,积极热烈)
教师补充点拨:老板和老板娘没借的真正原因是:没看到,没听到
明确:骑桶者作为一个物资匮乏者,真的是想骑着桶飞去能更快借到煤吗?那他为什么不直接冲进店里,让他们发现,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停在空中,在空中呼喊,他不敢和老板娘直接接触,他害怕被拒绝,害怕老板娘鄙视的神色。他至始至终都没有和老板娘正面交流,这样的不通融性是谁造成的,当然“我”这个骑桶者有很大责任。这正好说明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交流。这正好又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虚构分析
小说中“我”飞着去借煤,是虚构的,但小说的思想情感是真实的。它们是怎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下面男同学负责“真实”,女同学负责“虚构”,大家结合文本稍作分析,看看虚构对小说的重要性!
分析明确:
“我”的生活现状是真实的,但“我”去借煤的整个行动可能都是虚构的,虚构的故事中表现出的“我”的形象情感又是真实的。
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升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也让“我”的飞翔显得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
“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骑桶飞翔这一虚构情节展现了“我”内心真实的纠结、痛苦与自卑。
综上:虚构的情节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为读者解读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层面;虚构的“超人”使人物形象更有立体感,和模糊感,使人物心灵更真实生动,最终表达了更具多面审美魅力的主题。
放飞想象
请大家以“挥着翅膀的女孩”为题,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段充满想象与联想的文字。
板书设计
对劳动大众的同情,对有产者的批判
骑桶者最卑微的要求————失败
学会沟通交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