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沙之书》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沙之书》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4 19: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课 题】 《沙之书》
【来 源】 人教版 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高二)
【课 型】 新 授
【执教教师】
【教材分析】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出自其1975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说集《沙之书》。写作时,博尔赫斯已经年过七旬并且失明多年,但是他的短篇小说技艺已经臻于化境。《沙之书》被公认为他在晚年迎来的第二次小说创作高峰期的顶尖之作,博尔赫斯对它的肯定也超过了以往同期作品。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领会《沙之书》内容和主旨。 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虚构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演示、启发、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博尔赫斯的《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视频) 走进《沙之书》 【问题1】初读小说,概括主要情节 【分析】:本文主要讲了,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问题2】:小说开头引了一句 17 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乔治·赫伯特的诗“……你的沙制的绳索……”作为题记。有什么作用? 【分析】:在诗中,“沙制的绳索”用来比喻“你”以往信以为真但后来发现纯属虚幻的东西。 这个比喻颇具玄学特色:以悖论式构词把抽象的思辨注入一个日常的、可感的喻体中。 用这句诗作为题记有两个非常巧妙的作用:一是暗示了小说主人公“我”将要讲述的 东西亦是在僭越真实与虚幻的界限;二是提示了这篇即将展开的小说和玄学派诗歌有某些共通之处,都致力于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见。 二、走入《沙之书》 三、理解《沙之书》 【问题4】:为什么博尔赫斯要描写这样一本 “沙之书”,“沙之书”究竟意味着什么? 正是博尔赫斯“书籍崇拜”情结的集中体现,它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由作为符号的万物编织出来的无限的世界,象征着整个宇宙及其未知而混乱的无限性。 《沙之书》中也显示着作者生活体验,一个有限的生命个体在面对无限的书籍世界与知识世界的时候,洋溢着“有限与无限”的哲学思考,有限的个体生命遭遇到无限之物的哲学困境。 四、《沙之书》虚构 1.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的说法,所有的小说都是在撒谎,但高超的小说绝不是“一种廉价的虚构, 一种无足轻重的魔术”,而是令谎言真实得能够“填补生活不够充足所留下的空白”,这种空白或 许是“对现世和来世的不断怀疑”。 2.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虚构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 中国作家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有关虚构创作的理论 3.虚构经典文学理论名言 (1)仿佛水消失在水中。 ——博尔赫斯 (2)虚构比真实更真实。 ——余华 4.虚构在小说中作用: 作家阿托尔斯泰说,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虚构是小说创作和阅读的思维方式,小说和虚构同在。 五、作业 推荐欣赏博尔赫斯的诗歌《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板书设计】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