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沙之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沙之书》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4 19:2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沙之书》 教案
知识与技能:
领会《沙之书》 的内容与题旨。
过程与方法:
把握虚构与真实的统一, 领会沙之书的寓意。
结合《沙之书》情节内容理解“虚构——真实”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小说题旨的多义性, ,能以正确的世界观及积极的心态看待“无限与未知”。
感受博尔赫斯小说中虚构与想象、 事实与真实交织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如何理解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
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了解小说创作中运用“虚构”手法的意义
课 型:
探究课型
课 时:
1个学时
一、课前自主学习
1、 【走进作者】-- 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1899~1986) 阿根廷诗人、 小说家兼翻译家。 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 1950 年至 1953 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1955 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 1950 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 1961 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 1979 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博尔赫斯最初是以写诗成名的,192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 随后又推出了两部诗集。 迟至 1935年, 他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世界性丑事》。 成名作: 《小径分岔的花园》(短篇小说)。 诗歌、 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 而且各有千秋, 相互辉映。其作品文体干净利落, 文字精练, 构思奇特, 结构精巧, 小说情节常在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 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 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2、 【知识梳理】
完成本课配套基础部分练习
二、文本初研读
1、【情节梳理】概述小说情节
参 答:讲述了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机缘巧合因好奇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因敬畏它的神秘而陷入了对不可知的困惑与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阴暗角落的荒诞离奇的故事。
2、【问题设置】这是一本 的书?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像沙一样 变幻不定
无始无终 无穷无尽
无限 不断“生长”
神秘 荒诞
玄幻 奇妙
3、【问题辨析】虚构与虚假
课后阅读 P96-98: 话题“虚构”。
小说创作的“真”“假” 的问题。 真: 客观现实--事实 假: 主观现实--虚构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
4、【小结与点评】:
初步读懂小说, 了解博尔赫斯小说特点, 把握故事情节。
三、文本再研读
1、【二次研读】研读《沙之书》,体会小说虚构中合理的真实。
劳伦斯在其《乡土精神》中说:“艺术家是个说谎的该死的家伙,但是他的艺术,如果确是艺术,会把那个时代的真相告诉你……语言艺术有一点奇怪:它百般支吾,闪烁其词,我的意思是说,它拼命撒谎。”
2、【文本探究】
【问题设置】小说还可以有怎样的结尾设计?
3、【课堂展示提升】
【学生练笔】《沙之书》给你的启示
四、文本三研读——探主旨
1、【阅读感知】
虚构是小说合法化的身份。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虚构是小说的灵魂。
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
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2、【小结与点评】:对于客观世界的事实, “沙之书” 是虚构的, 但面对“沙之书” 的心理却是真实的,那便是一个人遭遇“无限之物” 的心理感受过程。对于小说家来说, 说谎仅仅是一种形式, 其真正目的是为了揭示生活的真相。 因此,虚构的理由是建立在发掘生活真相的基础之上。 虚构的作用: 有助于我们更深刻、 更丰富地理解现实, 让我们更深地挖掘小说的主题。
五、课后拓展练习
1、配套检测相关部分。
2、推荐阅读博尔赫斯作品《小径分岔的花园》 (成名短篇小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