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对虚构的确认》课件(共1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对虚构的确认》课件(共1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8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4 19:5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艺术家是个说谎的家伙,但是他的艺术,如果确是
艺术,会把那个时代的真相告诉你……
------劳伦斯
图中一个是熊,占东三省地方,象征沙皇俄国;一个是虎,占长
江一带地方,象征英国;一个是蛤蟆,占广东、广西、云南地方,
象征法国;一个是太阳,他的光线到福建,象征日本;一个是鹰,
飞来分食,象征美国。
通过遭受野蛮轰炸后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惨状,表现德国法
西斯给西班牙人民带来的灾难。
虚构——生活真实——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不是对生活真实的自然描摹,而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
的认识和感悟,对生活真实的超越;艺术真实要求发掘社会生活的
本质。这一点在以象征、隐喻、暗示、反讽、夸张、变形为主要表
现手法的一些西方现代派文学流派里,表现的更为突出。
“虚构的东西必须给人真实的感觉,必须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小说中的艺术真实不等同于生活中的事实;小说中的真实
是一种想像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小说最终要
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这就是艺
术真实。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虚构和艺术概
括。
A、推销“沙之书”  B、得到“沙之书”  
C、烦恼“沙之书”  D 、隐藏“沙之书”
小说围绕“沙之书”展开,以“沙之书”为线索贯穿全文。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搁架上。
梳理情节
《沙之书》
《骑桶者》
A、“我”缺煤取暖B、骑桶赊煤
C、没有赊到煤D、被扇到冰山区域。
小说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
真实情况:缺煤。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赊煤,他
不是像惯常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提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
骑着煤桶飞着去的。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赊到煤,反而被煤店老
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问题探究一: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虚构离不开想象,读了博尔赫斯的《沙之书》和卡夫卡的《骑桶者》之后,哪些虚构的情节让你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有关“沙之书”的虚构:
1、异乎寻常的重量
2.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
3.尽管一页页的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
4.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
5.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
6.插图很多,没有一张重复
有关“骑桶者”的虚构:
1、骑桶者骑桶飞翔
2、赊煤,老板娘没有听见,老板却听见我的呼喊。
3、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问题探究二:作者所说的“沙之书”“骑桶者”是虚构的,是
想象的真实;作者为了强调虚构的“沙之书”“骑桶者”的真实性
在文中特意交代了那些内容
A,小说中虚构很多细节。《沙之书》中加入了许多细节描写让
读者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l、直接说明真实性:不过我的故事一点也不假;
2、书贩长相:身材很高;外表整洁;灰色衣服;灰色箱子;头发
3、书的样式:八开大小;布面精装;书页磨损;印刷粗糙;页码;插画;
4、书的来历:平原的村子;用几个卢布和一部《圣经》换来;主人不识字;
5、交易过程:退休金和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圣经》交换;
6、看书藏书:用放大镜检查,排除伪造的可能,偷偷放在阴暗的搁架上。
B、从小说的人物心理来赏析。
1.吃惊;惶恐;口瞪目呆;
2.占有它的幸福感;怕它被偷掉;
3.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
4.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在上街;
5.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
6.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破坏现实的下流东西;
7.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8.把那本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
好奇——专研——敬畏——恐惧——逃避
《骑桶者》的细节描写以及心理描写:
1、骑桶飞翔的描摹;
2、缺煤时的寒冷对煤的渴望;
3、赊煤时我的呼喊老板及老板娘的反应。
问题探究三:小说《沙之书》和《骑桶者》虚构的情节揭示
了生活中的哪些“内在的真实”?“沙之书”和“骑桶者”有哪
些象征意义?你觉得《沙之书》《骑桶者》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沙之书的特点:无限之物,神秘之物: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
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
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
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
尽管那本“沙之书”不存在,但是读者对那本书的感受却是真实的,
即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所共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灵感受。作者借荒诞的
故事想告诉读者:人类面对无限时,就进入了无所适从、难以摆脱
的真实困境。
《骑桶者》用一种虚幻的手法写出了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向
煤店索求一铲煤而遇到驱赶的事实。向我们展示了现实社会的冷酷
和人民生活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这篇小说延
续了卡夫卡一贯的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