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教学知识点
1、 通过丰富的案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2、 进一步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2) 能力训练要求
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提高认识空间图形的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大量的实例中认真主动的思考,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2、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
1、 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的关系。
2、 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教学难点
1、 认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事实。
2、 认识“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的事实。
教学方法
发现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大量的事实进行观察、分析、交流,让学生主动的发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及“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的事实。
课前准备
常见的几何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等。Powerpoint课件,几何画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回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我看了大家做的瓶塞,都做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地知识。
二、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世界万物都是有一些基本元素构成的,比如说我们人体,基本上就是由一个个细胞组成的。昨天我请大家课后思考,这些我们所知道的立体图形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有学生会知道是由点、线、面构成,如没人回答,则老师直接提出由点、线、面构成)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点、线(直线、曲线)、面(平面、曲面)(曲面可以先用纸演示一下,再画在黑板上,让同学想象一下,这个代表曲面)。
三、讲授新课
我们来看,我们的书其实就是——长方体,那大家看,它有几个点、几条边、几个面组成?(8、12、6)有些同学觉得学数学没用,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在使用着数学。就如我们在地图上找一个城市,其实就是找——点,那如果找从南京怎么到上海,其实就是找——线。题外话:上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节目,一个小孩被人贩拐走后又被警察救回。在警局,警察让他画出被拐以后走过的大概路线,那小孩就很自然的用点代表地点,线代表路线在纸上刷刷画了起来。其实这时候他是在使用我们数学上的知识。大家现在回想一下,是不是我们也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的使用数学呢。言归正传,大家看我手中的正方体,线与线相交得到什么?——点(如果回答是顶点,可在黑板上直接画两相交的线,问这还是叫顶点吗?)那面与面相交呢?——线(也可以用书本给学生展示以下)
好,下面我们来议一议
(由学生回答)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现在我们看黑板,这是什么?(画一点)如果我密密麻麻的一路点下去,成了什么?(在黑板上画)(生答:线)好,我们不难发现现在黑板上是一条线了吧。说明点动成线。那线动呢——成面(生答),面动呢——成体(生答)。很好,大家可以看一下演示。(用几何画板演示)[显示图在下页]
现在请大家回过来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很多这种“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实例呢?
点动成线:陀螺上画一红点,旋转是成一个圆;流星;激光……
线动成面:电扇、扇子、车子前镜的刮玻璃时……
面动成题:灯笼、手风琴、切土豆成一片片相当于面,组起来就成一个体了……
几何画板演示图:
最后把习题1.2讲一下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并且了解到线与线相交得到点,面与面相交得到线。最后通过大量的实例体会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规律。
五、布置作业
1、 练习册第一节作完
2、 用一张纸做一个五棱柱(做不出来不要紧,但每个人一定要试着做一做)
练一练:找出与实物相类似的立体图形
圆柱
圆锥
球体
正方体
说出下列立体图形的名称:
长方体
圆锥
说一说:下列实物中有哪些立体图形
做一做:
请你动手做立体图形。
试一试:
用6根牙签能否组成四个一样大的三角形?
(1)正方形是有几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
(2)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