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书P21]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仔细体味“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所蕴含的情感及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流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和联想。
2.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与“榆阴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眷恋
3.第三节中“招摇”一词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招摇”一词增强了水草的自由自在感,而且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有光润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个词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体验,物我融为一体。
4.第三节中写道:“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二、语言运用
5.《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天上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不少于50字)
小河 柳树 夕阳 青草 歌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村边,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奏着叮叮咚咚的曲子流向远方,夕阳把一片金辉洒在微波上,也给河边的柳树描出金色的轮廓,柔嫩纤细的柳枝在风中摇曳着,青草丛中的青蛙们也伴着流水的曲子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儿。
6.(2011年高考浙江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既要做到形似,也就是顶真的修辞,又要兼顾到神似,即树、叶、花、花香的关系。
答案:(示例1)心在,情去;情在,爱去;爱在,人去;人在,识他的心去。
(示例2)天在,风去;风在,云去;云在,雨去;雨在,听它的人去。
(示例3)池在,荷去;荷在,水去;水在,鱼去;鱼在,赏它的人去。
(示例4)屋在,人去;人在,心去;心在,情去;情在,懂它的心去。
(示例5)琴在,弦去;弦在,音去;音在,谱去;谱在,写它的人去。
(示例6)路在,亭去;亭在,人去;人在,情去;情在,想它的人去。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荇(xìnɡ) 长篙(hāo) 漫溯(sù)
B.笙箫(shēnɡ) 撑开(chēnɡ) 哀怨(āi)
C.寂寥(jì) 彷徨(pánɡ) 河畔(bàn)
D.凄婉(wǎn) 斑斓(luán) 浮藻(zǎo)
解析:选B。A.篙读“ɡāo” 。C.畔读“pàn” 。D.斓读“lán ”。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波光里的妍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C.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D.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解析:选A。“妍”应为“艳”。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作别:告别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招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C.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彩虹似的梦:暗指诗人往日的美好理想
D.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漫溯:随意地逆流而上
解析:选B。“招摇”意为“摇动、摇摆”的意思。
4.下列各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解析:选B。应为“在我的心头/荡漾”。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解析:选A。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而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D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符。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6.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意象”即“诗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诗歌所描绘景物。
答案:三个,即金柳、青荇、潭水。
7.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怎样的内心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贯穿始终的感情。
答案:悲伤、遗憾、苦闷。
8.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答案: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
9.《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把景物描绘的内容写出来,同时把寄寓的情道出来。
答案:(示例)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10~12题。
我不知道风——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10.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添上几分“梦”态。
11.通读全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既甜美又忧伤的情绪。
12.“甜美是梦里的光辉”“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这两句与《再别康桥》中的哪个句子比较相像?说说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句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比较相像。这四个语句都采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都是抽象的情绪,“甜美”“黯淡”“悄悄”“沉默”等;喻体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梦里的光辉”“别离的笙箫”“今晚的康桥”等。
三、语用创新
13.(原创)请仿照下面一节诗歌格式,在二、三节空线处续写诗句
在你步入青年、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
你是只求风和日丽、一帆风顺,
还是不畏艰险、准备走曲折之路?
在你路途坦荡、志得意满的时候,
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你功成名就、有口皆碑的时候,
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沾沾自喜 飘然而行 还是谦虚谨慎 为而不争
居功自傲 就此止步 甩掉包袱 再立新功
14.读下面的三首诗,回答问题。
竹(之一) 竹(之二) 竹(之三)
每攀登一步 青翠是你的本色 在翠绿婆娑的外表下
都作一次小结 坚韧是你的意志 你空空如也
上述三首诗皆是以竹喻人,但立意不尽相同或迥然有异,请回答三首诗的立意各是什么。
第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诗歌的立意必须揣摩原诗中的具体词语。“攀登”可看出赞美之情,“作小结”体现的是谦虚;“本色”“意志”是赞美,“坚韧”体现的是一种精神风貌;“空空如也”可看出讽刺意味,外表华丽内里空洞是华而不实之人的形象写照。
答案:第一首:赞美谦虚踏实的作风。第二首:赞颂永葆青春、生机勃勃、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第三首:讽刺批判虚有外表,无真才实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