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 语文 必修2第1单元 山水神韵第一单元自读文本知能优化演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 语文 必修2第1单元 山水神韵第一单元自读文本知能优化演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17 22:0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生用书P26]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
B.夫夷以近 夷:铲平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解析:选C。A.“叹”是“感慨”的意思。B.“夷”是“平坦”的意思。D.“孰”是“谁”的意思。
2.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解析:选D。①中“之”为代词,他;②中“之”为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中“以”为连词,表修饰,不译;④中的“以”为介词,因此,由此。
3.下列句中“者”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解析:选A。A项中的“者”在句中起停顿作用。B、C、D三项都是“……的人”。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代的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因为他们探索思考问题深入,而且随时随地都很注意。
(2)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
二、语言运用
5.请根据句意补充完整。
苏东坡与王安石在朝廷之上常常坚持各自的政见,激烈争吵,但两人都是北宋大文学家,在内心深处都相互敬重各自的人品和文采。他们之间也曾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如两人经常作诗调侃对方。一次,两人来到一片碑林,发现一处石碑有点倾斜,王安石便说:“此碑东坡想歪!”苏东坡对王安石的讥讽一点也不含糊,当即反唇相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当初安石不正
6.仿照画线句子,另外写两句话,要求与前面的句子语意连贯,构成排比句。
大凡,一些名人去过留下过诗文的地方,几乎都跟着出了名。陶渊明写了一篇《桃花源记》,常德桃花源便家喻户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欧阳修写了一篇《醉翁亭记》,滁州琅琊山便出了名;范仲淹写了一篇《岳阳楼记》,岳阳的岳阳楼便名满天下。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褒禅(chán)      仆道(pū)
有穴(xué) 咎(jiù)
B.昏惑(huò) 罕至(hǎn)
窈然(yǎo) 瑰怪(ɡuī)
C.庐冢(zhǒnɡ) 音谬(miù)
君圭(ɡuī) 慧褒(bāo)
D.漫灭(màn) 深父(fù)
怠而欲出(dài) 无物以相之(xiànɡ)
解析:选D。“父”应读“fǔ”。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有碑仆道     仆:倒
褒之庐冢也 庐冢:庐,屋舍;冢,坟墓
B.其文漫灭 文:碑上残存的文字
有穴窈然 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C.有怠而欲出者 怠:穷困
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D.夫夷以近 夷:铲平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解析:选A。B项,文:碑文。C项,怠:懈怠。D项,夷:平坦。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C项均为连词,而。A.①代词,代后洞;②结构助词,的。B.①代词,那里,代险远之处;②助词,不译。D.①连词,表递进;②连词,表转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则其至又加少矣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解析:选B。B项,止:停止,未活用。A项,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C项,至: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D项,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5.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③此余之所得也
④所谓“前洞”也
⑤遂与之俱出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⑥/②③④⑤
解析:选B。①⑤省略句,“有碑仆(于)道”,“(余)遂与之俱出”,②③④判断句,⑥状语后置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
B.无物以相之 相:搀扶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解析:选C。A.“叹”是“感慨”的意思。B.“相”是“辅助”的意思。D.“孰”是“谁”的意思。
7.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解析:选D。①中“之”为代词;②中“之”为结构助词,放在句子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中“以”为连词,而且,表并列;④中“以”为介词,因,由于,因为。
8.对选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
D.路平坦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解析:选C。“很惋惜”错,文中没有表现出来。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此,没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2)这就是今天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采用的缘故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答司马谏议书①
王安石
某②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③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④多异故也。虽欲强聒⑤,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⑦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⑧,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⑨,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 ①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司马谏议,指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曾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②某:作者自称。③游处:交游相处。④所操之术:所执持的政治主张。⑤强聒:指勉强解说。⑥上报:写回信。⑦反覆:指书信来往。⑧名实:名,事物的名称、概念。实,事实,名称、概念之实际所指。⑨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的变法的弊端。侵官,指添设新机构,侵夺原来机构的职权。生事,制造事端。征利,指设法生财,与民急利。拒谏,拒绝接受反对者的意见。⑩修:修正。?难壬(rén)人:驳斥巧辩的小人。壬人,佞人、巧言之人。?汹汹:喧扰、争吵。?盘庚之迁: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今河南商丘),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亳(今河南偃师),改国号为殷。见《尚书·盘庚》。?胥(xù):相互,都。?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旧时书信结尾客套语。不任,不胜。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操:持
B.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
C.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义:正义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
解析:选C。“义”通“宜”,适宜。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D。D项,均为“对于”的意思。A项,或许/有的人;B项,事物的名称、概念/称说,说出;C项,是/残存。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至于怨恨、诽谤的人很多,是我本来以前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2)士大夫们大多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好事。
(3)盘庚没有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迁都)适宜然后行动。
参考译文:
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说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又想到君实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称和实际(是否相符),(假如)名称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掌握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至于怨恨、诽谤的人很多,是我本来以前就知道它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好事。于是皇上想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而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没有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迁都)适宜然后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罢了,那么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缘由(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得很。
三、语用创新
13.(原创)将给出的四个句子,按恰当语序填入文段横线处。(只填序号)
北行六七公里,突然间一大片水色从丛林里冲出,迎面扑来。此刻微雨已敛,水面涌动弥弥浅浪,横空低沉层层云霄,随风吹过,带来一股水气特有的淡淡腥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色的玉带环绕整个水面,远远的一二村落混杂在绿树清波间。
①水面上点缀着七八个大小不一绿色的岛渚
②偶尔二三鲤鱼逐浪跳跃
③间杂三五小舟随波漂浮
④左右放眼远眺
答案:④①③②
14.(2011年高考安徽卷)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照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多么华美,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解析:仿写后,前后分句必须构成“我不想知道……我只想知道……”的并列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结构搭配也要一致,前后分句的联系要合乎情理,文意要畅通。仿写时可重复使用的词有“我不想知道你的”“多么”“我只想知道”“是不是你”等。
答案:(示例)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多么丰富 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