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

文档属性

名称 列夫·托尔斯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17 22:1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学习目标:1.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2.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3.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19世纪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80年代创作: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
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罗曼·罗兰》等,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等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进行细腻的工笔式描绘。
1942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疯狂肆虐而无能为力,流亡在巴西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市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那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了无声的控诉和抗议。
?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胡zī_____ 长rán_____ quán_____发
杀lù_____ chuō _____穿
黝( )黑 纠( )缠 绺( )
藏污纳垢( ) 打塌( ) 崎岖( )( ) 穹( )顶 禁锢( ) 蒙昧( )
貂( ) 正襟( )危坐 颔( )首低眉
敦( )实 侏儒( ) ( )
尴尬( ) ( ) 锃( )亮
甲胄( ) 刀剑入鞘( ) 粲( )然
广袤( )无垠( ) 髭髯鬈戮jīnyǒujiūliǔgòutāqíqūgāngàzèngzhòuqiàocànmàoyíndiāomèigùqióngdūnhànzhūrú戳读一读,想一想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 在托尔斯泰的这幅肖像画中,作者重点描绘的是哪个部位?眼睛外貌描写3 哪些段落是重点描绘托尔斯泰的眼睛的?第6-9自然段一(1-5):
二(6-9) :
由表及里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丑陋——外表。透过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表现其
深邃的精神世界——精神。 黝黑 滞留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炽热 一绺 粗糙 失调 穹顶 锃亮 盎然 黯然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广袤无垠器宇:
禁锢:
轩昂:气概、风度束缚、限制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复习字词纠缠不清的树根、灌木丛宽约一指、朝上倒竖 眉毛浓密、长 (两鳃)长髯卷起的滔滔白浪
黑貂皮面具浓密(嘴上边)胡髭皱树皮、低矮的陋室、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出自农村木匠之手的粗制滥造的小屋多毛(长满胡须) 脸比喻、夸张特点部位被人一拳头打塌了宽宽的、两孔朝天 (狮子) 鼻用枝条扎成的村舍的外墙藏污纳垢、缺少光泽、粗糙 皮肤陋室小窗的上方的横梁、一堆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眼上方) 额头泡沫一样灰白、一绺绺(弯曲) 鬈发一道黑豹、一把锃亮的钢刀、枪弹、金刚刀、手术刀、X射线、俯冲的猎鹰、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探照灯光犀利、入木三分 目光闪光的珠宝灰色 眼睛厚厚的 嘴唇难看 耳朵神奇的星光变幻莫测 目光
请用原文语句说说课文的1——5段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须发特点:
面部轮廓:
面部表情:
着装穿戴: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阴影,滞留着愚钝压抑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都没什么不合适课文(6—9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1、犀利的目光;
3、眼睛的洞察力;2、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4、赞美他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诵读课文6~9语段,请仔细揣摩下列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语句的含意。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揣摩品味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高尔基的这句话用夸张恰当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2.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事态的观察和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合作研讨:
(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3)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提示:
  (1)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2)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3)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小结通过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托尔斯
泰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
比喻、夸张联袂使用使画面气韵生动,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墓志铭
------人生最后的休止符卢梭:
“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马克-吐温: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贝多芬:
“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
“恕我不起来了!”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
“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请为他写一条墓志铭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

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鲁迅
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些作家,无须别人的评论,只要你接触到他的著作,你马上可以感到他不同凡响,超越众人,你会忘记他的国籍,他的民族,因为他在思考着全人类命运, 托尔斯泰就是这样的人。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老师的话作业一:课外阅读托尔斯泰的一部小说,
写一篇读书笔记。(《复活》、
《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