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平面镜成像 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下面我将从教材、
教法、学情、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反射规律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有用信息的记录,通过实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步骤。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领略平面镜成像现象中的对称之美,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物理现象。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知识方面,虚像的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
实验方面,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很难提出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从而确定虚像位置并比较像与实物的大小的方法。
二、说学情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说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学生能自主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处理数据的目的!
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首先通过一个魔术视频(刘谦隔山打牛)引入新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注意;还暗示出将“平面镜改为玻璃板”有助于确定虚像的位置,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搭建一个“支架”。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按照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探究活动的重点放在设计探究方案上。实验器材:带坐标的方格纸、玻璃板、平面镜、小支架2个、蜡烛2只、火柴。
(1)提出问题:
在板书课题之后,展示一幅平静的水面成像的图片和一幅古代铜镜成像图片。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平面镜的概念,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提出问题:平面镜内像的大小与你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你到平面镜的距离又是什么关系?
(2)作出猜想:
学生可能由于“近大远小”的生活经验作出,物比像大的猜想;或者像和物都离平面镜很近时直接对比作出,物和像等大的猜想;更有甚者或与提出,像比物大的猜想。
大多数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物体和像会同时靠近或着远离平面镜从而提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以及如何比较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以明确探究目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这时则可以顺便复习刻度尺的使用,然后提出“使用刻度尺是否方便?”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刻度尺时“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和距离?”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使用两只相同大小的蜡烛比较大小,用带坐标的方格纸比较距离。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之所以以小组为单位,一方面是由于该探究活动与以前接触到的探究活动相比,难度要大一些,以小组为单位,便于学生随时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获得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4)进行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时,将平面镜和玻璃板同时给出,让学生自主选择。由于实验课题为“平面镜成像”肯定会有学生直接选取平面镜进行实验那么在实验中会发现一个问题:无法同时看到物体的像与替代物,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学生就会陷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此时,可能会有学生受到 “隔山打牛”魔术的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该演示实验。这样,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体会更加深刻。这样就突破了探究过程中的难点。但是实验中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又将引发学生思考, 首先如何使像更清晰更亮?学生结合生活会想到用光照射,那么则提出问题该用光照射物体还是像呢?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很容易得出照射物体的结论,所以进一步得出点亮蜡烛即可。然后提示学生位置的确定包含上下左右前后3个维度。即首先如何保证像在方格纸这个平面,让学生尝试调整玻璃板观察像的位置得出玻璃板应垂直方格纸放置。然后如何确定左右的位置,正对着观察左右移动蜡烛直至重合,最后如何确定前后的位置,左右更换多个角度观察移动蜡烛直至重合。记录下蜡烛像的位置,并比较大小!
(5)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可能出现像距与物距有微小差异,此时则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可能原因,1.读数错误2.测量误差3.物距和像距的确定该到玻璃板前表面还是后表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玻璃板厚度的问题,如果玻璃板足够薄就不存在前后的问题,所以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进行实验。最后得出“像和物等大,物距等于像距”的结论!
3.理解虚像
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把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从而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由非实际光线相交形成。并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因为光的反射。
4.课后思考
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那么物距和像距的确定则应该是到光的反射面,所以物距和像距的确定该到玻璃板前表面还是后表面?如果玻璃板太后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板书设计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等大:像物大小相等;
(2)等距: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垂直: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4)虚像: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而成;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教学反思
对平面镜成像问题,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往往会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和看法,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实际教学中特别要注意,要及时给予更正。比如“物近像大,物远像小”是许多学生的主观臆想,教学中可以从一下两方面来纠正,(1)在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时,强调点燃的蜡烛虽然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了,但未点燃的蜡烛还是和观察到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像和物的大小还是相同的。(2)再通过作图来说明这一错误认识是视角问题,是由于人的错觉所引起的。这样既澄清了学生的错误观点和认识,又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像和物等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