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考前必修第一册强化训练07(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考前必修第一册强化训练07(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7-04 21:2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科目
强化训练07 必修第一册综合训练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下图是一款新型太阳能衣服,用天然纤维制成,衣服内有太阳能电池板,可以给很多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和GPS装置)充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太阳能衣服使用效率最高的是( )
A.四川盆地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平原 D.青藏高原
2.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
A.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活动
B.太阳辐射与地球上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C.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从而使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这是一片风景秀丽、气候湿润的浩瀚湖区。水中鱼虾成群,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和翼龙滑翔而过,大湖周边是银杏、松杉等高大乔木组成的森林,林间有蕨类植物顽强地生长。完成下面小题。
3.上述文字描述的地质年代是( )
A.太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4.该地质年代( )
A.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B.蕨类植物极度兴盛
C.后期原始鱼类灭绝 D.喜马拉雅山脉形成
寒假,晓晓乘飞机从哈尔滨到广州,旅途日记中写到:“天空下着小雪,飞机开始顺着机场的跑道慢慢上升,窗外的建筑物向后而去,飞到万米高空时,飞机平稳飞行,天气突然变得晴朗,窗外的天蓝的似水,大片的云海,犹如雪白的棉花糖,真想走到窗外在云端遨游一番。”下图为大气中臭氧浓度垂直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晓晓在万米高空看到天气变晴朗的原因是( )
A.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温度上升使水汽蒸发
B.大气散射和反射作用强,出现蓝天白云
C.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空气以垂直运动为主
D.水汽和固体尘埃含量少,难以成云致雨
6.下列关于图中大气层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I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变化不大
B.Ⅱ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在该层飞行比较平稳
C.I、Ⅱ层是根据臭氧浓度来划分的
D.Ⅱ层厚度大于I层,大气质量也超过I层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指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传统民居的穿堂风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与“穿堂风”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 )
A.热力环流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大气受热过程
8.图示时段与B地相比,A地气温和气压分别是( )
A.高、高 B.高、低 C.低、低 D.低、高
“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选自《吕氏春秋 圜道篇》)。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9.《圜道篇》中的“云气西行”是指( )
A.I B.II C.III D.IV
10.该段文字所描绘的“圜道”( )
①基本适用于我国季风气候区②主要发生在我国冬半年③属于海陆间循环④属于陆地内循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浙江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潮汐能电站,是潮汐发电的试验基地。总装机容量3200千瓦,规模居于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海洋潮汐形成的主要动力是( )
A.月球引潮力 B.地月吸引力
C.日月吸引力 D.地月惯性离心力
12.利用潮汐发电,一天最多可发电( )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蓝窗”是地中海中马耳他戈佐岛最为著名的景点,位于一个悬崖的尽头,是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透过大门,游人可以看到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该景点已于2017年3月8日坍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蓝窗”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海水沉积 B.风力侵蚀 C.海水侵蚀 D.风力沉积
14.下列地貌与“蓝窗”的形成属于同一地质作用的是( )
A.沙滩 B.海蚀崖 C.风蚀柱 D.石钟乳
欧洲的芬兰三分之一的土地在北极圈内,其靠近北极圈的罗瓦涅米是欣赏北极光的著名旅游城市,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前来观赏。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当大量游客在罗瓦涅米欣赏极光时,下列地理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是( )
A.黄河下游河段地下水补给河水
B.好望角附近海域受西风影响风浪大
C.长江入海口输沙量较少
D.悉尼当地居民正在寒冬中欢度圣诞
16.图中芬兰南部湖泊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力作用 D.板块运动
1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海域终年不结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暖流增温 B.西风强劲
C.纬度位置 D.城市热岛
读下列地理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若此模式图表示太阳系部分行星绕日公转,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运行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表示地球公转轨道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若此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为地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圈层表示岩石圈 B.曲线②代表的是古登堡界面
C.C圈层为液态 D.B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20.若此模式图表示地球大气层结构,曲线①为地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反射无线电短波的气层位于B层 B.可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的物质主要存在于A层
C.C层的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D.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B层
21.若此模式图表示森林土壤部分连续土层剖面,阴影部分为淋溶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层表示腐殖质层 B.B层由于有机质淋失,颜色较浅
C.C层表示成土母质 D.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矿物质
茶树是富锰植物,一般来说,土壤中的锰元素含量越高,产出茶叶的锰含量也越高。图为我国某地茶园的土壤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22.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土壤中锰元素含量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成土母质 C.地形 D.生物
23.影响茶园土壤肥力大小的土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是我国风云卫星2021年拍摄到的第18号台风“圆规”的卫星云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获取台风卫星云图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总技术是( )
A.RS B.GIS C.GNSS D.BDS
25.下列关于台风叙述正确的是( )
A.台风主要形成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B.大西洋是台风多发的海域
C.台风常伴随首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D.台风的风雨主要集中在台风眼
26.福尔摩斯是柯南·道尔笔下的大侦探。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福尔摩斯探案
某夏日的夜晚,H城海边度假村发生了一起谋杀案,警局锁定了两个嫌疑人甲和乙,但无法判断,于是把他们带到了福尔摩斯那里分别问话。福尔摩斯让他们说说案发时在干什么?甲说:“那天我整晚失眠,坐在海边,面朝大海听着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感觉阵阵凉风从背后袭来,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坐了一会儿就回屋了,听了一夜的音乐。”乙说:“那天我心情不错,和朋友们一起面朝大海彻夜长谈,享受着海风拂面的舒适感,很是惬意。”听完他们的叙述,福尔摩斯说“我已经知道谁说谎了,说谎的是凶手!”
(1)你认为嫌疑人是_______(甲或乙),请在下图中画出示意图_______并说明你的判断依据。_______
(2)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实验器材:一盆热水、一盆冰块,顶部有小孔的玻璃容器、一根点燃的香(可从小孔插入)在下图中画出实验示意图(含你观察到的现象)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开发新水源。一是利用新技术开发水源,在严重干旱地区模拟“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雨增雪。二是发展集雨工程。中西部十多个省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这些集雨工程在中西部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二:下图为“某区域水循环示意图”。
(1)图示水循环的类型为____。能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作用的是____环节,图中城市为了增加③环节可采取措施有____。
(2)修建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____和____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作用是____。
(3)一般集雨工程收集的水资源水质较差,为提高水质,请你从生产生活的角度为材料一中的当地居民提出合理建议。
28.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绿肥作物是提供作物肥源和培肥土壤的作物。栽培绿肥以豆科作物为主,如紫云英、苜蓿、草木棵(见下图)等。绿肥作物经过一定时间生长之后,将其绿色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可以节省人力,减少运输费用,也可沤制土肥施用。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多数可兼作饲料。
(1)从植被形成的角度看,图片中绿肥作物所属植被都为____________植被。
(2)简述将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的好处。
(3)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指出这种耕作方式的优点。
(4)多数绿肥作物可兼作饲料,说明这种做法的好处。
29.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自然原因。
(2)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2022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科目
强化训练07 必修第一册综合训练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下图是一款新型太阳能衣服,用天然纤维制成,衣服内有太阳能电池板,可以给很多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和GPS装置)充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太阳能衣服使用效率最高的是( )
A.四川盆地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平原 D.青藏高原
2.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
A.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活动
B.太阳辐射与地球上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C.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从而使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答案】1.D
2.D
【解析】1.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贫乏,A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降水较为丰富,太阳能不是我国最丰富的地区,BC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降水少,光照强,太阳能丰富,D正确。
2.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而不是太阳活动,A错误;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某些自然灾害有一定关联性,B错误;太阳活动产生的电磁波会造成地球形成磁暴现象,而不是太阳辐射,C错误;太阳辐射地球表面万事万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D正确。故选:D。
【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提供的光、热资源。(2)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生物化学能。(3)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4)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这是一片风景秀丽、气候湿润的浩瀚湖区。水中鱼虾成群,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和翼龙滑翔而过,大湖周边是银杏、松杉等高大乔木组成的森林,林间有蕨类植物顽强地生长。完成下面小题。
3.上述文字描述的地质年代是( )
A.太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4.该地质年代( )
A.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B.蕨类植物极度兴盛
C.后期原始鱼类灭绝 D.喜马拉雅山脉形成
【答案】3.C
4.A
【解析】3.根据材料,可知此年代的生物有恐龙、银杏、松山、蕨类为主,对应地质年代表可知,此时应为中生代,C正确;古生代为古代生物的时期,早古生代为藻类的时代,在早古生代海洋里生活着门类众多的生物。植物界以海藻为主。动物界出现了三叶虫和珊瑚、腕足类等。三叶虫是一种节肢动物,寒武纪是三叶虫的全盛时代。到奥陶纪时出现了软体动物门的头足纲,主要生物门类还有笔石、腕足类、三叶虫等,不符合材料,B错误;地质年代没有太古代一说,A错误;新生代恐龙已经灭绝,D错误;故选C。
4.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A正确;蕨类植物极度兴盛是古生代,B错误;后期原始鱼类灭绝发生在古生代中期,C错误;第三纪晚期是喜马拉雅山形成时期,此时属于新生代,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的演化史: 1. 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 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 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 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 ,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5.新生代(距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寒假,晓晓乘飞机从哈尔滨到广州,旅途日记中写到:“天空下着小雪,飞机开始顺着机场的跑道慢慢上升,窗外的建筑物向后而去,飞到万米高空时,飞机平稳飞行,天气突然变得晴朗,窗外的天蓝的似水,大片的云海,犹如雪白的棉花糖,真想走到窗外在云端遨游一番。”下图为大气中臭氧浓度垂直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晓晓在万米高空看到天气变晴朗的原因是( )
A.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温度上升使水汽蒸发
B.大气散射和反射作用强,出现蓝天白云
C.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空气以垂直运动为主
D.水汽和固体尘埃含量少,难以成云致雨
6.下列关于图中大气层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I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变化不大
B.Ⅱ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在该层飞行比较平稳
C.I、Ⅱ层是根据臭氧浓度来划分的
D.Ⅱ层厚度大于I层,大气质量也超过I层
【答案】5.D
6.B
【解析】5.在万米高空,可能已到达平流层,水汽和固体尘埃含量少,难以成云致雨,所以天气晴朗,D正确。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温度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上升,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平流层大气分子对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散射作用强,出现蓝天,白云则为对流层的云;但这些并不是万米高空天气变晴朗的原因,A、B、C错误。故选D。
6.根据海拔高度判断,Ⅰ层为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A错误;Ⅱ层为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在该层飞行比较平稳,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Ⅱ层厚度大于I层,大气质量小于I层,D错误;I、Ⅱ层划分依据为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C错误。故选B。
【点睛】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可以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各个层的特点如下: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天气复杂多变。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递减后递增。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指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传统民居的穿堂风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与“穿堂风”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 )
A.热力环流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大气受热过程
8.图示时段与B地相比,A地气温和气压分别是( )
A.高、高 B.高、低 C.低、低 D.低、高
【答案】7.A
8.D
【解析】7.读图可知,A地为山林,植被覆盖率高,B地为石质地面,在A与B之间存在热力性质差异,白天绿地升温慢,温度低;石质地面升温快,温度高。两者之间存在气温差异,绿地温度低,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石质地面温度高,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穿堂而过,形成穿堂风。因此形成原理为热力环流。A正确。温室效应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与风形成无关,B错误;热岛效应是城市温度高于郊区,以城市为中心而形成的环流,与穿堂风不完全相符,C错误;大气受热过程与“穿堂风”形成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8.图示时段为白天,与B地相比,A地升温慢,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量小,大气吸收地面辐射量少,大气温度较低;大气温度低,密度大,气流下沉,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加,气压相对升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选自《吕氏春秋 圜道篇》)。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9.《圜道篇》中的“云气西行”是指( )
A.I B.II C.III D.IV
10.该段文字所描绘的“圜道”( )
①基本适用于我国季风气候区②主要发生在我国冬半年③属于海陆间循环④属于陆地内循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9.A
10.A
【解析】9.读图知,图中I环节代表水汽输送,II环节代表降水,Ⅲ环节代表地表径流,IV代表蒸发。"云气"指空中的水汽,"西行"从图中体现为从海洋上空运输到陆地上空,应该体现为水汽输送,图中I代表水汽输送,因此A项正确,故选A。
10.图中文字体现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运动。图示显示的是海陆间水循环。我国季风气候区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东面临近广阔的太平洋,处在海陆间水循环地区,因此①③正确;我国冬半年盛行西北季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寒冷干燥的,不会云气西行,因此②错误;图示位于沿海地区,不在内陆,不属于陆地内循环,因此④错误。故选A。
【点睛】水循环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其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和重力能。其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浙江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潮汐能电站,是潮汐发电的试验基地。总装机容量3200千瓦,规模居于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海洋潮汐形成的主要动力是( )
A.月球引潮力 B.地月吸引力
C.日月吸引力 D.地月惯性离心力
12.利用潮汐发电,一天最多可发电( )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答案】11.A
12.C
【解析】11.引潮力指月球和太阳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的物体的引力,以及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时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两种力组成的合力,是引起潮汐的原动力。地球在绕地月公共质心运动时,处于其不同位置的所有质点,惯性离心力都是相同的,而引潮力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所以月球和太阳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的物体的引力是地球上海洋潮汐形成的主要动力。A正确,D错误。地月吸引力是地球和月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依据引潮力的概念,地月引力不是洋潮汐形成的主要动力,B错误。日月吸引力是太阳和月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并没有作用在地球海洋上,与海洋潮汐的形成无关,C错误。故选A。
12.利用潮汐发电时,涨潮可以发电,落潮也可以发电。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落,所以一天最多可发电4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潮汐发电是水力发电的一种。在有条件的海湾或感潮口建筑堤坝、闸门和厂房,围成水库,水库水位与外海潮位之间形成一定的潮差(即工作水头),从而可驱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潮汐发电与普通水利发电原理类似,通过出水库,在涨潮时将海水储存在水库内,以势能的形式保存,然后,在落潮时放出海水,利用高、低潮位之间的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
“蓝窗”是地中海中马耳他戈佐岛最为著名的景点,位于一个悬崖的尽头,是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透过大门,游人可以看到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该景点已于2017年3月8日坍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蓝窗”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海水沉积 B.风力侵蚀 C.海水侵蚀 D.风力沉积
14.下列地貌与“蓝窗”的形成属于同一地质作用的是( )
A.沙滩 B.海蚀崖 C.风蚀柱 D.石钟乳
【答案】13.C
14.B
【解析】13.材料信息表明,“蓝窗”是地中海中马耳他戈佐岛一个海边悬崖(海蚀崖)尽头的景点,海水侵蚀海岸的最主要作用力是海浪,海浪通过不断撞击岸边的岩石,加大岩石裂缝,最终使岩石破碎。故推断“蓝窗”的形成过程中海水侵蚀起主导作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根据上一题的分析可知,“蓝窗”景观主要是海水侵蚀的结果。沙滩是海水沉积形成的,不是海水侵蚀的结果,A错误。海蚀崖是海水侵蚀形成的典型地貌,与“蓝窗”景观成因相同,B正确。风蚀柱是风力侵蚀形成的,不是海水侵蚀的结果,C错误。石钟乳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不是海水侵蚀的结果,D错误。故选B。
【点睛】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欧洲的芬兰三分之一的土地在北极圈内,其靠近北极圈的罗瓦涅米是欣赏北极光的著名旅游城市,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前来观赏。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当大量游客在罗瓦涅米欣赏极光时,下列地理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是( )
A.黄河下游河段地下水补给河水
B.好望角附近海域受西风影响风浪大
C.长江入海口输沙量较少
D.悉尼当地居民正在寒冬中欢度圣诞
16.图中芬兰南部湖泊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力作用 D.板块运动
1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海域终年不结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暖流增温 B.西风强劲
C.纬度位置 D.城市热岛
【答案】15.C
16.A
17.A
【解析】本题组结合特定的区域,主要考察学生区域特征分析能力。
15.在靠近北极圈的罗瓦涅米市欣赏极光季节为当地冬半年,此时北(半球)冬南(半球)夏。黄河下游河段为地上河,河水只能补给地下水,故A项错。好望角为地中海气候,此时受副高控制,炎热干旱。故B项错。冬季为长江的枯水季节,径流量小,输沙量小,故C项正确。悉尼也是值夏季,故D项错。故选C。
16.芬兰南部的湖泊群,主要是第四纪冰期时,欧洲西部遍布冰川,随着地球进入温暖期,欧洲西部大量的冰川开始融化,形成大量的冰蚀湖和冰碛湖,尤其是芬兰有“千湖之国”之称。所以A选项正确。故选A。
1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海域终年不结冰,主因是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作用,故A选项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的作答,需要熟悉课本知识。北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区域特征也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广泛分布的冰川地貌;地外高纬,却气候温和,森林茂密;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等。
读下列地理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若此模式图表示太阳系部分行星绕日公转,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运行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表示地球公转轨道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若此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为地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圈层表示岩石圈 B.曲线②代表的是古登堡界面
C.C圈层为液态 D.B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20.若此模式图表示地球大气层结构,曲线①为地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反射无线电短波的气层位于B层 B.可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的物质主要存在于A层
C.C层的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D.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B层
21.若此模式图表示森林土壤部分连续土层剖面,阴影部分为淋溶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层表示腐殖质层 B.B层由于有机质淋失,颜色较浅
C.C层表示成土母质 D.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矿物质
【答案】18.A
19.B
20.C
21.A
【解析】18.结合所学知识: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八大行星的分布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若此模式图表示太阳系部分行星绕日公转示意图,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运行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说明②为火星,③为木星,所以表示地球公转轨道的曲线是①,曲线④为土星的公转轨道,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结合所学知识: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若此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为地幔,那么 A 层位于地幔外侧,表示地壳,A错误;曲线②代表的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即古登堡界面,B正确;C圈层为地核,物质状态为固态,C错误;B圈层为地幔,横波可以通过,D错误;故选B。
20.结合所学知识:大气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若此模式图表示地球大气层结构,曲线①为地面,那么C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A为高层大气。能反射无线电短波的位于高层大气,即A层,A错误;可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的物质是臭氧,主要存在于平流层,即B层,B错误;C为对流层,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递减,C正确;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即A层,D错误;故选C。
21.结合所学知识:森林土壤剖面自上而下依次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若此模式图表示森林土壤部分连续土层剖面,阴影部分为淋溶层,那么A层表示腐殖质层,C层表示淀积层,A正确,C错误;B层为淋溶层,由于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B错误;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而不是矿物质,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距太阳由近及远: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茶树是富锰植物,一般来说,土壤中的锰元素含量越高,产出茶叶的锰含量也越高。图为我国某地茶园的土壤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22.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土壤中锰元素含量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成土母质 C.地形 D.生物
23.影响茶园土壤肥力大小的土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22.B
23.B
【解析】22.土壤中的锰元素为土壤的矿物养分,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故锰元素主要来自成土母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影响茶园土壤肥力大小的土层是腐殖质层。由图可知,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母质层,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
下图是我国风云卫星2021年拍摄到的第18号台风“圆规”的卫星云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获取台风卫星云图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总技术是( )
A.RS B.GIS C.GNSS D.BDS
25.下列关于台风叙述正确的是( )
A.台风主要形成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B.大西洋是台风多发的海域
C.台风常伴随首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D.台风的风雨主要集中在台风眼
【答案】24.A
25.C
【解析】24.根据云层以及不同地物对电磁波辐射、反射特性获取卫星云图,利用的是RS技术,A正确。GIS是地理信息系统,它就是一个专门管理地理信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B错误;GNSS是卫星定位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C错误;BDS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D错误。故选:A。
25.台风主要形成在亚热带和热带海域地区,A错误; 热带气旋发生于不同海域而名称各异,大西洋、印度洋是飓风多发的海域,台风位于太平洋海域,B错误;台风常伴随首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C正确;台风的风雨主要集中在台风眼附近的风雨涡旋区,D错误。故选:C。
【点睛】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资源的普查、灾害监测、环境监测、工程建设以及规划还有其他,包括:天气预报、军事侦察、海上交通、海洋渔业等。
26.福尔摩斯是柯南·道尔笔下的大侦探。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福尔摩斯探案
某夏日的夜晚,H城海边度假村发生了一起谋杀案,警局锁定了两个嫌疑人甲和乙,但无法判断,于是把他们带到了福尔摩斯那里分别问话。福尔摩斯让他们说说案发时在干什么?甲说:“那天我整晚失眠,坐在海边,面朝大海听着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感觉阵阵凉风从背后袭来,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坐了一会儿就回屋了,听了一夜的音乐。”乙说:“那天我心情不错,和朋友们一起面朝大海彻夜长谈,享受着海风拂面的舒适感,很是惬意。”听完他们的叙述,福尔摩斯说“我已经知道谁说谎了,说谎的是凶手!”
(1)你认为嫌疑人是_______(甲或乙),请在下图中画出示意图_______并说明你的判断依据。_______
(2)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实验器材:一盆热水、一盆冰块,顶部有小孔的玻璃容器、一根点燃的香(可从小孔插入)在下图中画出实验示意图(含你观察到的现象)
【答案】(1) 乙 判断依据:夜晚陆地冷海洋热,风应该从陆地吹响海洋
(2)
【解析】本大题以福尔摩斯探案及热力环流试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原理及形成过程,热力环流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与陆地存在热力环流,夜晚海洋气温高,海面形成低压,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吹陆风。根据材料信息,甲、乙都在海边,乙描述的“享受着海风拂面”是白天吹海风的情形,案发是在夜晚,吹陆风,因此乙说谎是嫌疑人;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2)一盆热水(右边)、一盆冰块(左边)放在顶部有小孔的玻璃容器内,一根点燃的香产生的烟通过小孔进入玻璃容器内,由于玻璃容器内大气存在热力环流,冰块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冰块底部形成高压,热水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容器底部的气流从冰块流向热水,容器顶部气流流向与底部相反,因此可以看到点燃的香产生的烟在容器内逆时针环流。如图所示: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开发新水源。一是利用新技术开发水源,在严重干旱地区模拟“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雨增雪。二是发展集雨工程。中西部十多个省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这些集雨工程在中西部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二:下图为“某区域水循环示意图”。
(1)图示水循环的类型为____。能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作用的是____环节,图中城市为了增加③环节可采取措施有____。
(2)修建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____和____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作用是____。
(3)一般集雨工程收集的水资源水质较差,为提高水质,请你从生产生活的角度为材料一中的当地居民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 海陆间循环 ② 铺设透水砖、加大绿化面积、修建人工湖等。
(2) 地表径流(④) 下渗(③) 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解决了部分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为农田抗早提供了水源: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3)家禽、家畜集中圈养: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厕所应远离集雨工程等。
【解析】本题以某区域水循环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环节和类型、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人类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阐述和释疑地理原理的能力。
(1)结合图示可知,该水循环涉及①蒸发、②水汽输送、降水、④地表径流、③下渗和⑤地下径流等环节,属于海陆间循环。水汽输送②能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要增加③下渗环节可以在城市里铺设透水砖,加大绿化面积,修建人工湖泊(湿地)等。
(2)修建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主要可以截流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量。修建蓄水工程可以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不均的问题,可以为人们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供水,解决部分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为农业生产在旱季抗旱提供了水源,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3)一般集雨工程收集的水资源水质较差,为提高水质,从生产生活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当地的家禽、家畜集中圈养,牲畜粪便集中处理;居民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厕所应远离集雨工程,避免集雨工程的水源被污染。
28.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绿肥作物是提供作物肥源和培肥土壤的作物。栽培绿肥以豆科作物为主,如紫云英、苜蓿、草木棵(见下图)等。绿肥作物经过一定时间生长之后,将其绿色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可以节省人力,减少运输费用,也可沤制土肥施用。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多数可兼作饲料。
(1)从植被形成的角度看,图片中绿肥作物所属植被都为____________植被。
(2)简述将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的好处。
(3)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指出这种耕作方式的优点。
(4)多数绿肥作物可兼作饲料,说明这种做法的好处。
【答案】(1)人工
(2)减少运费,节省人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加速土壤的形成过程;等。
(3)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4)充分发挥绿肥作物的优势,一种作物,多种用途,在强化其环境效益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解析】本题以绿肥作物为背景,涉及植被与土壤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
(1)基于植被形成的角度(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判断绿肥作物的植被类型为人工植被。
(2)由材料可知,将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的好处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个角度是就地翻入土中,节省时间和劳动力,减少运费;另外,这些翻入土中的茎叶给土壤带来的好处(生态改良作用),即增加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结构;加速土壤的形成过程(熟化)等。
(3)轮作能够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的品种,增加收入等。
(4)绿肥作物能够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具有环境效应,同时能作为饲料,利于畜牧业发展,可以增加收入,获得经济效益。
29.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自然原因。
(2)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地势较高,气温低;三面环山,向北开口,冷空气容易堆积。
(2)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遭到破坏。
(3)做好防冻物质准备;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做好预案,加强减灾防灾管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冻害产生的原因以及危害,考查预防冷冻灾害的主要措施。
(1)结合当地的地形、地势等自然条件分析回答。据图可知,该地的地形为山地,北方冷空气南下,受地形的影响,冷空气堆积;山地地形,海拔高,气温低,冷冻灾害高发。
(2)冷冻灾害会使农林牧副业遭受损失,主要表现为农业减产,牲畜死亡,农业基础设施的损毁。
(3)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对农作物进行改良,培育与推广耐寒的作物品种;加强天气的监测,提前发布降温的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的管理,相关部门要求当地的农户做好防冻防寒的有效措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