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知识点一: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主干知识
(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与 、 以及
的出现等密切相关。
(2)城市生产的基本前提是 。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并填写下表:
时间 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产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主干知识
(1)城市化一般指 人口转化为 人口
地区转化为 地区, 活动转化为 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主要表现为 。通常以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2)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历了 、 、 三个阶段。
(3)逆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 ,随后出现在 和 等发达国家。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 的一个新阶段,表明城市化的
在提高。
2、表格填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知识点三:城市化及其特点
1.产生资源、生态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 减少;水资源短缺,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 下沉、 恶化等生态问题。
2.产生环境问题:导致 污染、 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3.产生社会问题: 、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2.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学法指导:通过讲授、看图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二、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1、你能解释城市是怎么起源的吗?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并填写下表:
时间 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产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表格填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图2-1-7“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气温曲线有什么分布特点?
(2)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带来什么影响?哪些措施可以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
合作探究
1.城市中过度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哪些问题?
2.近年来,许多大城市纷纷实施“大树进城”计划,将乡村、山区的大树乃至百年以上的古树移栽进城,大树移植成了不少城市绿化的时髦做法。大树移植进城,对改善城市环境固然起了一些作用,但也存在争议。你认为此举有何弊端
三、总结反思
四、当堂检测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这两幅图反映出:城市建设后,农田为水泥、柏油等硬化路面所取代,地表植被减少,降水后雨水多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走,或从下水道排走,雨水下渗少,可供蒸发的水分减少。第(1)题,雨水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到河里,使河流汛期洪峰流量加大。第(2)题,城市硬化路面阻隔了雨水下渗
答案:(1) D (2)C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下图是北京城郊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1—3题
1.北京前门与通州相比,年平均气温的差值T最大可达(
A.3.1℃C.1.7℃2.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集中 ②工业发达 ③汽车数量多 ④建筑物密集
A.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在夏季A、B、C、D四个地点降水量可能稍多的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据此回答下列4-5题。
4.一般而言,城市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高于郊区,这是由于( )
A.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高压区 B.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_
C.城市建筑物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 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低地
5.暴雨对城市的“突发性考验”,将“城市病”暴露无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 )
①环境质量 ②交通堵塞 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④排水不畅 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⑤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6——8题。
6.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7.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
A.印度 B.中国 C.日本 D.德国
8.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
A.发展水平较高 B.应加快发展 C.发展速度最快 D.应限制发展
9.热岛温度为城区与郊区气温之差,其值高低反映了热岛强度的大小。从下图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某市热岛强度
A.夏季大于冬季 B.午后大于夜晚
C.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 D.冬、夏季的差异在日出前后最小
10.我国某些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的首要原因是
A.城市轨道交通发展 B.中心区人口密度大,地价上涨
C.中心区农贸产品供不应求 D.中心区绿地面积减少
参考答案
知识点一: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1、(1)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2)社会分工(3)社会组织的出现
问题2
时间 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产业革命后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问题1
国家类型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特点
发达国家 早 慢 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晚 快 低 城市发展不合理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表导读
(1)市区气温高,郊区气温低。公园、农田等绿地气温比居民区稍低。
(2)从城市下垫面特性、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等方面分析。
(3)消极影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引起城市热力环流;导致城市大气污染进一步加剧。积极影响:利于市区污染物的扩散;对城市工业区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措施:增加自然下垫面—— 绿地、水面;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人工废热;降低建筑物密度,主干道和夏季盛行风方向一致;把污染重和高耗能的企业及卫星城布置在环流圈外。
合作探究
2.技术要求高,移植成活率低,易造成绿色资源的浪费;容易对原生长地生态造成破坏;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等环境问题。
变式训练
C
课后练习与提高
1. D 2.. D 3. C 解析:第一题考查两地的温度差的最大值的计算,由于两地都不在等值线上,所以他的温度因该是一个范围,顾差值也是一个范围,可以取得最大值。第二题,考查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心,由于人多,人类活动多,会导致气温比郊区高,所以形成一个热力环流,近地面的空气由郊区流向城市。 4.B5. C 6.A7.C8.B解析:第4题可通过读图得出答案,日本1950-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约25%,其他国家远远不及;第5题通过读图也可知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不高,应加快发展. 9.D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