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1.《故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1.《故乡》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4 21:4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课《故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故乡》是人教2003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中的讲读课文,是荷尔德林代表作之一。诗歌以“我”的口吻,展开内心的独白,倾诉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对故乡的向往。在一种“平静的回忆”中,在“痛定思痛”中,结合了对故乡的热爱,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诗人如何展开自己的情感空间,如何使“抒情”的境界更为开阔、深沉,是讲解此诗的重点。学习这首诗歌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其高尚的审美品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歌比较热爱朗读,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能基本理解诗歌表面意思。但对外国诗歌尚且陌生,以前尚未接触荷尔德林的作品,相关鉴赏能力受局限,因而对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还比较肤浅,有待共同探究和教师的点拨引导。
三、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理解诗歌句意,理解现代诗语句与小说散文语句的不同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理清诗歌结构及每节层次间关系。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感悟诗歌的独白手法和波浪式情感表达。体味诗人借群山、河岸、森林来抒情的形式,感受诗歌音韵美感与情感意蕴。
4、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体会现代诗歌特点,结合传统文化融入乡愁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故乡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抒情技巧及诗中蕴含的哲理。
六、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视听结合法。
七、教学策略
1、教学理念:阅读外国现代诗,品味诗歌语言,领悟作品的情感内涵与哲理,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2、阅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教学辅助等手段
3、个性化解读作品,调动学生运用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
八、教学过程:
导入(目标是以“乡愁”情怀熏陶学生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
情感交流:同学们,你们想家了吗?将来你如果在大城市甚至国外工作,文安就是你的故乡,到时你会更想故乡。那么想念故乡时怎么表达?老师是用诗歌来表达的。
展示老师写的诗歌(律诗)(展示同题诗,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故乡(回乡又别离)
河北文安一中 董翔宇
红柳含烟染漠丹,绿杨吐絮浸天蓝。
⊙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
乡童笑引归来客,故老悲言过往贤。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塞北乍传正夏暖,江南曾报倒春寒。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红颜低掩连珠泪,白首高望断玉帆。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每联均为对偶)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也写了一首题为“故乡”的诗。我们听说过的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其实是根据荷尔德林的诗句加工而成。
学生朗读课文。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目标是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的核心素养)
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 著名诗人。荷尔德林一生不幸,他两岁失去生父,九岁失去继父,后因失恋而精神有些错乱,后经亲人照料,大为好转,写出了不少著名的诗篇。孤独善良的诗人于1843年6月7日逝世。荷尔德林生前身后默默无闻,直到20世纪人们才发现他诗歌中的灿烂和光辉。
3、了解荷尔德林的诗歌特色(目标是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的核心素养)
荷尔德林的诗歌格调高雅,情感真挚,被称为德国语言的高峰。他的诗,是真实的、自然的,像正在生长的一棵树在四月的山上开满了鲜花一样。
荷尔德林早期的诗,是沉醉的,没有尽头的,没有谁能像荷尔德林那样把自然和生命融入诗歌。荷尔德林创作的自由节奏颂歌体诗,有着无人企及的令人神往的光辉和美。
请推荐同学朗读,教师评价。
4、结构梳理(目标是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的核心素养)
《故乡》的层次结构:
交代自己要回到故乡(1)
家乡的风物给自己安宁(2、3) (河岸、森林、河流、群山)
家乡的亲人为自己疗伤(4)
痛苦难以驱除,上升到生命感悟(5、6)
教师板书课题及主体结构: 痛苦——故乡——生命(感悟)
5、理解内容,思考问题,学生在自主思考后展示。(目标是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的核心素养)
思考1.第一诗节中 关于“痛苦”的比喻有何用意? 学生展示。
思考2、诗中的“痛苦”有什么含义?学生展示。
思考3、诗歌的最后一节蕴涵什么哲理?学生展示。
思考4:每个人一生中都既会有快乐,也会有痛苦。你将如何对待心中的痛苦?学生展示。
6、课堂探究(学生核心素养展示,目标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联系中外诗歌,寻找其中的联系)
师生探究:有人说《故乡》是一首颂歌,也有人说是一首悲歌。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请谈谈你的理解。重新品读荷尔德林的《故乡》 。学生展示,教师评价并点拨以供参考。
学生探究:有关“故乡”的诗知多少?学生合作探究,推荐两个诗词积累方面优秀的代表展示。
仿照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之“飞花令”节目进行展示。
7、写作技法(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独白:这首诗歌的独白不是一种情感的直接宣泄,而是借助咏叹和自我追问,展开一个复杂的情感空间。
波浪式的情感表达: 首先用比喻营造抒情氛围。然后正面咏叹,运用不同的句式,先是疑问句,继而是排比句,最后是感叹句。句法的交替,使诗行本身就像波浪一样,一波一波推进,张弛有度,一波三折,在痛苦中有激越,在激越中有反省,在肯定中有否定,形成了一种辩证的、复杂的张力。
学生齐读课文。
8、美文佳作欣赏(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致流浪者
荷尔德林
我寂然一身,但祖国之父,
你就在我头上,超然于云雾之端!
呵,万能的苍穹!
还有你们,大地与光明!
你们三位一体,永恒无极,
宰割万物,施与慈爱。
那把我紧系于你们的丝带永不断裂。
我自你们溢出,
追随你们而浪迹他乡,
现在,我已饱阅人生,
又与你们,与欢乐的神明同返故国。
9、小结(目标是联系中外诗歌,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文化传承意识、提高理解传统文化的能力)
人都有恋土恋乡的情结。“日暮途且远,游子悲故乡”,淋漓地表述了思乡的情怀;叱咤风云的曹操,在《却东西门行》诗中云:“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无穷的乡思,绵长不断。
无论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人们的心目中,连月亮都是故乡的更明亮,故乡就是自己灵魂的栖居地,就是自己心的泉眼,就是扯着自己这只大风筝的那根长长的丝线。只要思着故乡、念着故乡,人们的心中就会多几分踏实,添几分温馨。
10、拓展延伸(由古到今,示范同题的中国现代诗,目标是让学生由古今的纵向联系再到中外现代诗的横向对比,加强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水平)
老师也写了一首思念故乡的现代诗:
故乡
董翔宇
故乡的月亮
洗亮游子的眼睛
在黑白分明的潭水里
明月写意着故乡的画
手在星空上面泼墨
夜更黑,月更明
烛光摇曳五千年
它在泪水里长大
是思念的萌芽破土而出
惊醒蛩声
口瞿口瞿
想起你,再阴的天也有彩虹
想起你,再冷的夜也有篝火
去那心灵的牧场
我愿脱下伪装,放牧马儿牛羊
将城市埋在马粪里发酵
开出天山的雪莲、拉萨的格桑
在我茫然无措时
在我失魂落魄时
你是洪钟大吕
你是九眼天珠
你是我今生的图腾
我是你永世的婴儿
只愿在你怀抱里痛哭三个晚上
每一个想你的夜里
你如羽毛轻轻漂浮
我像枫叶渐渐红透
你倾听海浪呼吸、阳光梦魇
我在你如花笑靥中幸福安眠
引入季羡林《月是故乡明》中诗句 :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
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季羡林 《月是故乡明》
激趣引入,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故乡》视频。
引入素材:2015年,只有13个字的短诗,获得了“咸宁第二届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奖金10万元,可谓“一字千金”。作者名叫施云,是一名记者。初中开始写诗,特别喜欢泰戈尔的诗。
故乡真小
小得只盛得下
两个字
再读余光中的《乡愁》 :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主题意蕴拓展及述评:
荷尔德林在向各个时代的诗人诉说关于诗的最终秘密:把苦难当成回忆。把诗歌当成故乡。故乡是可以诗意栖居的地方,它和诗歌一样,温暖平静,可以从任何一个熟悉或陌生的角度去眺望曾经漫游的远方。备尝了漫游的艰辛,故乡和诗歌同时抚慰了诗人,让诗人高饮不醉。
人和树一样,也有自己的根,那,就是故乡。无论你到哪里,无论你走多远,总有一种顽强的东西根植在你身上,那是故乡对你的馈赠。
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中曾经提到:“文化的最终形式是寻找灵魂的故乡或者是寻找有故乡的灵魂。”中华文化的最终形式是让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国人在触摸到汉字的那一刻,心底涌起皈依感和柔情。在故乡遥不可及时,文化就是精神的故乡。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殇,岁月无恙。红尘匆匆,我惟愿寻觅心中的那一方精神的故乡。也许要等到看尽人间美景,才愿脱下红尘华服,细数平淡中的落花流水,但我更希望你我都能寻觅到心中那一方净土,那精神的故乡。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正如诗人艾青的自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爱国主义情怀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恰恰是随着每个人的出生早早便扎根在乡愁里,凝结在故土
的草木中。它或许是家门前的两棵枣树,或许是荷塘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又或许只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对于很多人来说,无论长到多大、走到多远,只要看到枣花、听到歌声、看到邮戳,就会想起故乡、想起
祖国,就会情不自禁地望向东方热泪盈眶。
所以,对故乡(小家)的孺慕之思要转化为对国家人民的大爱担当。无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始终扎在土里;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家国情怀始终埋在人们心里。正如那句歌词: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11、结束语
热爱我们的故乡,建设美好家园,让我们诗意地栖居!
12、课下作业(巩固增强本课的核心素养意识与生成)
1、阅读积累著名的外国现代诗,理解情感意蕴,提升核心素养。
2、试写一首关于“故乡”的现代诗。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