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者的夜歌》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
抒情是诗歌的本质。古往今来,人们对诗中蕴含丰富的哲理,体现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认识的优秀诗篇情有独钟,也只有这样的诗作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沉淀。本单元所选作品都是富含哲理、带有思想意味的诗,它们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体现作者对人生的独特认识,正如这一单元的主题:像闻玫瑰花一样闻到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味抽象的思想在诗人笔下如何转化为丰富的感性。
2、在比较中理解诗作的思想并从中得到启发。
过程与方法 鉴赏诗作的意境和写法,感受诗人布局谋篇的创造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发展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诗人抽象的思想。
体会诗中“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绝对的宁静”。
学习建议:
1.把握作者情感,了解诗歌在传达思想方面的特点。
2.思考作者采取了哪些技巧手法,将思想化为诗意的感受。
3.同时进行比较阅读,扩大阅读的空间,更好理解诗人情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的寂寥,陈子昂发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抒发了一种有关历史、宇宙的苍凉感悟;而歌德面对万籁俱寂的自然环境,他会体悟到人与自然间怎样的隐秘关联,又会流露出的怎样的情感,发出对人生,对自然怎样的思考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二、意境营造(引入图片):
一个人在夜色中,来到湖中漫游,然后靠岸。你可能会想到孤独,凄凉,神秘,安静等等来概括这幅画。但是我想到的是和谐,静谧和安宁。有言道,画中有诗,那这幅画,也有一首诗,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探究的一首诗。
三、学习导引:
1、单元目标:
抒情是诗歌的本质。古往今来,人们对诗中蕴含丰富的哲理,体现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认识的优秀诗篇情有独钟,也只有这样的诗作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沉淀。本单元所选作品都是富含哲理、带有思想意味的诗,它们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体现作者对人生的独特认识,正如这一单元的主题:像闻玫瑰花一样闻到思想。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体味抽象的思想在诗人笔下如何转化为丰富的感性。
2、在比较中理解诗作的思想并从中得到启发。
过程与方法——鉴赏诗作的意境和写法,感受诗人布局谋篇的创造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发展健全人格。
3、学习建议:
1.把握作者情感,了解诗歌在传达思想方面的特点。
2.思考作者采取了哪些技巧手法,将思想化为诗意的感受。
3.同时进行比较阅读,扩大阅读的空间,更好理解诗人情怀。
四、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诗人简介:
歌德(1749—1832),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诗人、剧作家、思想家,被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著有诗剧《浮士德》 和二千五百余首诗歌。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创作出当代许多优秀的作品。
据说,这首短诗是在一个山顶上写成的,当时歌德夜宿在山顶一幢猎人的小木楼中,即兴吟成此诗,并把它写在木楼的板壁上。50多年后,即将告别人世的82岁的歌德,故地重游,重读到了壁板上的这首短诗,念起“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感慨无限,潸然泪下。
2、写作背景:
歌德这首诗写于1780年,当时歌德被宫廷中庸俗猥琐的贵族人群所包围,为繁重的政务所累。歌德为了使这贫穷狭隘的小公国能够政治进步、财源富裕,付出了许多心血。但是宫廷里人事的倾轧和落后保守的势力使歌德的工作遇到不少障碍,政治上从一开始的满怀信心变为处处荆棘,有些事即使经过努力,却终归一事无成。因此,在公务之余他便置身于大自然,这首小诗就是题在基克尔汉山山顶小木屋的墙壁上。
同时他写信给他的女友石泰因夫人,信里有这样的话:“我在这地区最高的山住宿……为的是躲避这个小城市的嚣杂、人们的怨诉、要求、无法改善的混乱。……若能从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中摆脱出来,专心从事文艺工作,该有多么好啊。”
整体感知
1、朗读
2、把握全诗内容
思考:(1)诗人不是仅仅登上了基克尔汉山这一座高山的山顶吗?为什么要用“一切”来形容峰顶和树梢呢。哪名同学能回答?
明确:诗中用一切来形容峰顶与树梢,给人带来一种超越感,那个登山的漫游者所伫立的地方,似乎不是一座山的峰顶,而是世界之巅,将天空、山顶、树木、鸟儿与人融为一体的大安静。
(2)“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去休息?在这首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明确:鸟儿们在林里静默,白天的工作各不相同,有时歌唱,有时飞翔,有的捕食……此时的“静默”,其实是一种休息,一种蓄积。休息是为明天歌声更嘹亮,飞翔更高远,捕食更可口,是积蓄力量,为了美好的明天。推及到人类,休息能使漫游者在夜里恢复体力,整理思想,蓄积力量,第二天,他将以更矫健的步伐踏上征程,以更饱满的精神迎接生活、命运的挑战。
歌德身居高位,却没有志同道合的事业上的伙伴;他锐意改革,却难觅知音,更深陷流言与诽谤之中。所以诗人对自然是有强烈的渴望的,身心疲惫的他感到自己就像一只被线缠住了的小鸟,他渴望自然又自由的生活。在诗中天空是静寂的,树林是无声的,鸟儿是静默的,于是诗人都受到感染,所以说,“且等待,你也快要/去休息。”
掌握全诗结构:
思考:全诗是以什么样的视角转移和空间构成来布局谋篇的呢?
明确:这首诗以一个登山者的视角展开,我们可以设想他站在荒无人迹的山顶,在天空、树林、鸟儿之间的一片“大安静”中,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关联。在空间的构成上,诗人先从峰顶之上的天空写起,给人一种宏大的空间感;继而写到树木,但不写树木而写的是树梢,则有一种细致入微的效果;再写到隐没在林中的鸟儿,最后,人也要在万籁俱寂中休息了。在视角的推移过程中,既有宏大的空间营造,又有细微的感觉捕捉,我们读者也仿佛置身于那样的山顶,被大自然所融化。所以空间构成的角度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物及人。
比较阅读:
(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思考: 王维的这首诗是如何写静的呢?对幽静意境的表现与歌德的这首诗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这首诗主要写春山之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实际上是用声音的描述反衬春山的幽静与闲适。以动衬静的手法,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见,中国诗人更喜欢用声音和动态来表现寂静,而歌德在诗作中则是“以静写静”,来营造一种“绝对的静寂”,从而表现人与自然的融合,表达一种在中国人中常有而在西方人中少有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二)我们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有许多共通之处。李太白的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与歌德的这首小诗就有许多相似点。
小组讨论:比较分析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和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的相同点。
(提示:可以从空间构成,意境,心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
明确:
空间结构相似:由远及近,由物及人。
境遇相同,心境相通。
意境相似。
图片引入:
(1)柳宗元《江雪》
(2)梭罗《瓦尔登湖》
七、小结:
在诗歌广泛的领域里,有一种诗写得简短又朴素。它们语言简单,却非常精练;没有任何词藻,却能发挥诗的最大的功能;看不出作者有什么艺术上的技巧,但多半是最杰出的诗人才能写得出来。
《漫游者的夜歌》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短短八行,似乎包含了某种永恒的哲理,体现了一种“伟大的宁静”,被公认为歌德作品中的绝唱。
课内延伸: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又有哪些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与自然的交融中传达心境超脱的美篇呢?
体味自然(写作素材积累):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于是走出樊笼,回归自然,过着“园日涉以成趣”的悠然生活,他的心灵在自然中找回了宁静。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王维也正是在这种物我相生、既宁静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中获得安静,圆满,和谐,自足的本真之性。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感万物盎然、宇宙博大,从自然山水中体味人生宇宙,拨动天地之弦,吟唱生命的强劲之音,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布置作业:
如果将歌德这首小诗“翻译”成五言绝句的话,可能会另有一番滋味,而且更有可能体味到与李白诗的神似。
《漫游者的夜歌》
钱钟书 译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钱钟书的翻译似乎不仅在形式上有了大胆的创新,甚至在情境上也有了一些改变。译本用四个语意与语调都极为相似的字“收”“息”“静”“休”营造了一个夕阳西下,万物归眠的氛围,宁静,悠然,大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那么,根据你对诗歌的解读,能否也把歌德的这首小诗变为一首中国版的古典诗歌呢?尝试做一做吧!
板书设计:
漫游者的夜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