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1.《漫游者的夜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1.《漫游者的夜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4 21:4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漫游者的夜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中西诗歌的相通性;
通过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把握诗人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诗人的情感体验
难点:把握中西诗歌的相通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和引导启发法
教学过程:
导入:在诗歌的广泛领域中,有一类诗歌写的很朴素,通常是短诗。它们语言简单,但却很精炼;看不出什么艺术上的技巧,但多半是最杰出的诗人才写得出来。这种诗浑然天成,洗涤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同学们,你们能回忆起曾经学习的哪些诗歌属于这一类型呢?(生答)在外国诗人的长篇巨著之外,也常常会留有几首短小而朴素的绝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漫游者的夜歌》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现在同学们把书打开,整体看一下这首小诗。(板书:题目、作者)
简介作者和背景
歌德(1749年8月28日 --- 1832年3月22日),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博物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歌德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他 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诗剧《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背景:诗人三十多岁(1783年9月7日)时正为魏玛服务,被宫廷中庸俗猥琐的贵族人群包围,为繁重的政务所累。公务之余他便置身于大自然,这首诗就是题在诗人夜宿八天基克尔汉山山顶小木屋的墙壁上。
50多年后(1831年8月),即将告别人世的歌德故地重游,重读壁板上的这首短诗,念起“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感慨无限,潸然泪下。
1832年3月22日卒于魏玛。
诵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齐读
赏析
(1)在歌德的笔下,基克尔汉山的夜晚是怎样的?(一个字)

(2)诗人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静”的?
天空 树梢 鸟儿
(3)诗人是按照什么样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由远及近 由大到小 由上到下
(4)诗歌的境界十分广阔,但对自然地细微之处也有敏锐的捕捉,试分析“阔大”与“细微”这两种效果是怎样获得的?
诗人先从峰顶之上的天空写起,给人一种宏大的空间感,继而写到树木,但不写树林而是写
树梢,有一种细致入微的效果,进一步烘托出“安静”的绝对,再写到隐没在林中的鸟儿,最后仿佛一声感叹,人也要在万籁俱寂中休息了。
(5)诗人为什么要用“一切”来形容峰顶和树梢。这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提升有什么作用?
诗人写的虽是一时一地的感受,但提供的却是一种普遍的经验。诗人用“一切”来形容峰顶和树梢,就会带来一种超越感,那个登山的漫游者站立的地方,似乎不再是一座山的顶峰,而是世界之巅。将天空、山顶、鸟儿与人融成一体的大安静,也就成为某种宇宙秩序的象征。诗人在捕捉一种感受的同时,也似乎在传达一种玄奥的哲学。
(6)讨论一下最后一句:“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是什么意思,在这首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由物及我,由外而内。
诗人在静观自然的时候,似乎被自然的宁静逐渐感染,在这宁静的大自然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诗人变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脉息相通,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主题
诗作来自于一种生活的片断体验:作者或许是要表达一种在中国人中常有而在西方人中少有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或许是要表达一种富于宗教意味的与神明的亲近;或许,作者仅仅就是要表现一种沉静的心绪与感觉。
6.如何赏析诗歌
为什么我们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会有这么多的理解,而又没有十分确切的认知呢?
这恰恰是诗歌表现思想和传达思想的特点 。
诗人们往往不愿在诗作中表达过于明晰和富有针对性的思想。同时,诗人喜欢把思想包裹在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当中,使我们不能直接接触到他的思想。
我们对诗歌中思想的把握方式是“感悟”而不是“理解”。因此,其中思想的表达往往是模糊的。
7.探讨柳宗元《江雪》、李白《独坐敬亭山》、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漫游者的夜歌》的相通性。
8.总结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论是中国诗人还是外国诗人,他们与自然之间都是相互意会,而不是以声相传的“语言”交流。他们打碎身上的樊篱,将天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自然,与大自然交融相合,达到了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9.作业
仿照钱钟书的译本,将本诗改编成中国的五言绝句。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躁 我亦欲归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