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4.《秋颂》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4.《秋颂》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4 21:4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颂》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说出文中景物及其特征。
2.品析语言,说出作者赋予“秋”的独特感悟和对自己的启迪。
【学习重点及难点】
品析语言,说出作者赋予“秋”的独特感悟和对自己的启迪。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学习】
1.下发学案,提醒做好批注。
2.指导小组合作。(每个小组有组长)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段落来赏析,组内进行朗读设计,组内分工赏析(可以派1——2个代表来赏析),其他同学来补充。(展示时先读再赏)
3.发放书签。
【课中学习】
一、引作家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课前PPT滚动播放《罗兰小语》中的经典语句,播放录音。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认识一位作家——罗兰。刚才大家听到的广播就是罗兰当年在广播电台中的播音。当时,她在音乐节目中广播自己撰写的短文、小语。之后,应听众的要求结集出版了《罗兰小语》、《罗兰散文》等。罗兰的语言充满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索,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人十分喜爱的“心灵鸡汤”,甚至被称为新时期的“论语”。(我想,在座的一些老师可能当年也是罗兰的忠实粉丝吧!)刘老师当年的中学国文老师就是罗兰的忠实粉丝,她经常在语文课上给我们读几句罗兰那含蓄隽永的“小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罗兰的一篇散文《秋颂》。
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标题。请大家再读一遍,可以读得更深情。
二、访秋的踪迹
首先,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地浏览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文中所描写的秋景。
学生出声朗读。
问题:现在,就让我们共同寻访秋的足迹吧!文中依次写了哪些秋景呢?
预设:枫树、秋林、秋云、秋风、秋水。“秋林”指的应该也是枫树林。2—5小节都与
枫树有关,我们不妨将这这四个小节划分为一个部分。除景物之外,作者还写到了人,在10—11小节中,歌颂了具有“秋的品质”的人。
三、赏枫树之美
在众多的秋景中,作者认为枫树是最能代表秋之美的,我们首先来研读2—5小节,请同学们找到能够表现枫树、枫林之美的句子,充满感情地读一读,体会:枫树、枫林美在何处?(个体思考后,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小节,先进行朗读设计,再去品析“美在何处”。)
1.枫树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预设:枫树美在它的飒爽。我们喜爱枫树,大多是因为它火红的枫叶,有人形容“枫叶流丹”,有诗赞颂“霜叶红于二月花”。但作者更看重的,却是枫树的飒爽之姿。(飒爽是怎样的姿态?)飒爽是指枫树那豪迈、矫健的身姿。(在怎样的季节呢?)秋风瑟瑟而起,经霜之后,枫树临风而立,毫无畏惧,更可见它的刚毅、英姿飒爽!
小结:罗兰写枫树,不仅写出了色彩美,更写出了神韵美。
2.秋林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
预设:秋林美在秀逸、洒脱、孤傲。(你是从哪些词、句中品读到这种美的呢?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场景来感受。)
“秀逸”:“秀逸”是清秀、安闲之意,秋天当枫叶逐渐飘零,树的枝干就凸显出来,在天底下自由地伸展着,不似夏天的葱葱茏茏,而是透着一种灵秀、安闲、飘逸之气;
“洒脱”:深秋时分,枫叶凋零,枫林褪去了它们最华丽的色彩,仿佛也卸去了它们的负累,却收获了浑身的轻松自在,收获了一份无挂无碍的洒脱;
“孤傲”:“世俗繁华”是指它们周围曾有观赏的人群,但秋林却并不在意这些,在秋的冷清中,它们耐得住寂寞,自有一种孤高的傲气。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秋林没有枝枝蔓蔓的牵绊与人世繁华的拖累,也真的印证了“明澈”二字。
小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作者将“飒爽”、“洒脱”、“孤傲”这些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词语赋予了枫树,所以,文章看似写枫树的形态,实则写人的风骨!
3.秋林映落日
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这情景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预设:秋林映落日美在它的“艳丽的凄楚”。(作者为什么称之为“艳丽的凄楚之美”呢?或者:秋林的色彩之美,除了“酡红”,还有哪些颜色?)
艳丽指的是秋林的色彩之美,“酡红如醉”是指好似醉酒后脸上泛起的红色,这红是由内而外透出的一种红晕,难免使欣赏的人也要心迷神醉了。(此处如果将“酡红”换成“鲜红”怎么样?“鲜红”就没有“酡红”那种令人陶醉的感觉。)
凄楚:“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风、暮色、枫林的组合,怎能不使人触目伤怀,生出凄楚之情来?
(追问:观秋林,会让人的情绪一直消沉下去吗?学生不必解释出每一个词语。)不会。“摄住”的意思是震撼;“奔放”的意思是强烈的流泪冲动。这样的景致使人几欲落泪,但那“逐渐淡去的醉红”的美勾人心魄,令人震撼,所以“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是说眼前的美景使人震撼,陶醉于眼前的美景之中。罗兰说:原来一切的悲愁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渲染,都将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
略去(追问: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逐渐淡去的醉红”是怎样的画面吗?)暮色越来越浓重,天渐渐暗下来——(学生接)暮色慢慢将之前的“酡红”浸透、渲染为深红而至暗红,最后那抹酡红便消逝于暗夜之中,这种色彩的渐变过程,着实令人迷醉!
小结:“艳丽”又“凄楚”,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美,作者才说它是“最动人的”吧!下面让我们把这最动人的画面深情地朗读出来。
4.霜染枫林的秋院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的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追问:请同学们关注画面中的景物:枫树、庭院、重门,这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读到这些景物,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
1.一种古韵与禅意之美。是啊,柳永曾在他的《临江仙》中也有这样的画境:“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
2.幽寂之美。(你从何处感受到“幽寂”的呢?)枫树很高,将庭院掩映其中,这应该是一所深宅。(庭院深深深几许!)深宅之中又有“重门”,即一层又一层的门,将院落与外界层层隔离开来,有何人能发现这处院落呢?足见它的幽寂!
也正是因为这份幽寂与禅意,作者才想步入画中游吧!
3.探寻作者内心:(作者想步入画中,问讯那深掩的重门,你能体会到作者的心境吗?)作者渴望远离凡尘俗世,追求宁静、淡然的生活。罗兰自己曾说过:“国画山水总表现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观之使人摆脱尘俗。”
4.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淡然,读出秋院的幽寂、禅意之美。
5.2——5节小结:罗兰的语言就是这般蕴含着浓浓的诗意,又在细腻的描摹中寄寓着深沉的哲理。
四、寄秋日私语(移情入景)(15分钟)
过渡:罗兰不仅在写秋景,更是在赞颂具有秋那种品质的人。
设问:下面我们来研读6——9节,请同学们找出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处秋景,说说:我最欣赏那种像 一样的人,并说说原因。
注意:不要一直追问一个人。一小段可以3个左右来赏析。能说到一点,就读一句。
1.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远离尘间,对俗世的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预设:我最欣赏像闲云一样的人。
原因:(仅仅是因为“闲”吗?“闲”的实质是什么呢?)因为它的淡然、宁静淡泊。“澹澹然、悠悠然”可以感受到它们在秋那湛蓝的天幕里没有任何的束缚、自由自在地飘荡,一如沙牧的诗句:“来自无穷,飘向无限”,远离尘世的繁华、喧嚣,葆有内心的纯净、安宁。
点评:请你来读一读这段话。(生读)(教师微笑、点头)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或者:你就是那一片淡然的闲云。或者:老师也听出了你对淡泊宁静的人生的向往。
板书:淡泊
2.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预设:我欣赏像秋风一样的人。因为它的纯净、爽利、洒脱、利落、内心明澈。
原因:(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呢?)“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秋风不似春风,柔柔的,缓缓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而是“秋风扫落叶”那般干脆、利落。
四个“就是”,两个“不必”:(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看看读出怎样的语气?)四个“就是”读出斩钉截铁的坚定语气;两个“不必”读出洒脱的语气。秋风对逝去的事物无牵无挂,因为它知道,生死、悲欢本就是生命的常态,万事万物不会因为一己的感伤而稍作停留。就这般“静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写出了秋风的顺应自然、干脆利落、豁达、洒脱、看清一切的透彻。
板书:洒脱
点评:你就是那一缕爽利的秋风。或者:老师听出了你如秋风般的爽利与洒脱!
诵读:让我们来齐读这段文字,读出秋风的利落与洒脱。
3.秋水和风一样地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地一尘不染。
预设:我欣赏像秋水一样的人,因为它的明澈。
原因:“点秋江白鹭沙鸥。”秋江上没有过多的景物,白鹭、沙鸥都可以历历数也,衬托出秋江的明澈。白鹭、沙鸥,都是很素淡、雅致的景物,更渲染出一种澄澈的意境。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澄澈。
“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写出了秋水的波澜不惊,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宁静,对世事的处之淡然。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在烟波浩淼的秋江之上垂钓的不识字的老渔翁,他没有世俗功利的沾染,他寄情山水,忘怀得失,他的内心就如这秋水般明澈、坦荡,所以他可以傲视人间所有被尘世名利羁绊的达官贵人!
板书:明澈
点评:你就是那一泓澄澈的秋水。或者:老师看你的眼睛,仿佛有明澈的秋水荡漾。或者:你愿意成为像秋水这样的人吗?
朗读:让我们把秋水这种明澈的境界用声音传递出来,我们齐读这一段。
4.“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预设:我欣赏像野鹤一样的人。飘逸潇洒,仿佛在凡尘之外。韦应物也有诗云:“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
5.6——9节小结:
师法自然,秋的风神正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在第9节中,作者说“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是的,枫树、秋云、秋风、秋水正是因为拥有这种“闲逸”的姿态,才会呈现出那种世事洞明的“明澈”来。
五、抒人生感怀
1.通过作者对秋天的树、云、风、水的赞颂,你可以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预设:作者也是淡泊名利、洒脱、明澈的人。
罗兰曾说:“把心力用来做点对得起自己和社会的工作,比奔走钻营,患得患失地经营钱财要心安理得多了。”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当她的《罗兰小语》一版再版,风靡大陆、台湾,名利唾手可得之时,她始终坚守在电台主持人这一平凡的岗位上——32年,以充满哲思的语言慰藉了多少听众的心灵。(板书:景——人——人生境界)
2.在文章的第一小节作者便写到“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你觉得罗兰会有着怎样的眸子?怎样的风神?
预设:她的眸子应该是如秋水般清澈,平静;她的风神应该是淡淡的、洒脱、飘逸的。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罗兰写秋,就是在写自己的人生境界啊!
3.研读1、10、11小节。
同学们,现在老师为大家广播《秋颂》的首尾两段,请同学们摘取(或修改)首尾两段中的一、两句话,像罗兰小语一样,作为自己的“人生寄语”,并说说你的体会;也可以结合阅读感受创作出自己的“小语”。
(请同学们将这句话写在老师课前发放的书签上,让它伴你度过这段青春岁月。)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淡淡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预设:
1.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自己先写好在书签上)
预设:我也希望拥有一颗“明澈”的内心,不被世俗蒙尘,有一种看透、看淡世事的洒脱。
(略去)2.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预设:看淡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物质的占有都是外在的,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内心的纯净、洒脱,在精神上有更高的追求。
3.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淡淡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预设:
(1)“淡淡的秋光”指的是秋一般的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就会宠辱不惊,不在意外界的赞美与宠爱,比如对别人的夸奖、追捧都会淡然处之;不被金钱、名利所束缚,返朴归真,葆有内心的宁静、洒脱。
拓展:于2013年离世的百岁老人杨绛,她著作等身,是中国学界泰斗。在她的《百岁感言》中写到:“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美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杨绛一生风风雨雨,最终归于秋的透彻与洒脱。这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
(2)我喜欢秋这种“闲闲的,远远的”感觉。“闲”的反义词是“忙”:为名忙,为利忙;“远”是远离凡尘俗世的悲欢扰攘。这就是一种淡泊与洒脱。“可望而不可即”表现出这种品格的高洁,超越世俗之上。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追问:“闲闲的,远远的”是不是就不要去努力,去奋斗了呢?)这与奋斗是不矛盾的。罗兰告诉我们的是一种恬淡、洒脱、旷达的人生境界,人生的努力、奋斗并不是为了名利、金钱,具有这种旷达、洒脱襟怀的人,才可能有更大的成就。
拓展:居里夫人因发现放射性元素“镭”而赢得了全世界的声誉后,仍沉醉于自己简陋的实验室不停地做着实验,她远离鲜花、掌声、名利,而甘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如“秋”一样的女性!
点评:你不仅读懂了文字本身,读懂了作者,也读出了自己。
六、探究散文之“魂”,归纳阅读方法
同学们,《秋颂》是秋的画卷,秋的颂歌,更是一篇人的品质和精神的颂歌,这才是散文的“魂”。在研读过程中,我们经历了阅读的三种境界:读透文本——读懂作者——读出自我”。希望这“散文三境”可以带领同学们深读更多的优秀散文作品,感触到散文生命的温度。最后,推荐同学们课后阅读《罗兰小语》、《罗兰散文》。下课!
七、板书设计
淡泊、洒脱、明澈
景——人——人生境界
第 5 页 共 5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