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百年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贝多芬个性及其音乐特点,感受一代音乐大师的精神魅力。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运用对比等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表现技艺。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运用对比等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表现技艺,学会分析品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班级:
合肥北城中学高一(10)班(重点班)
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示贝多芬铜像)
师: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这个角落,一百八十年前的3月,曾举行过一场盛大的葬礼。尽管送葬的人对死者还充满非议和不解,但他们都明显地感觉到,有个巨人从他们身边逝去了。50多年后,雕塑家塑了这尊铜像,雕像的背面,刻着一个简单的名字:路德维希.凡.贝多芬。雕像座底的九个小天使正象征他的九部杰出的交响曲。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第五交响乐《命运》。
(播放《命运》)
大家听完有什么感受?
预设:震撼、激昂……
师:他的九部交响曲,都宏大而充满力量。但是,其实在贝多芬生活的17、18世纪的欧洲,仍然是封建君主制的天下。一个音乐家如果不迎合皇室和贵族的口味就没有饭吃。那么贵族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
(课件示宫庭演奏场面图)
预设:高雅、温柔、浪漫……
师:贵族们需要优美的舞曲,不太刺耳的,不让人震动的,总之,不影响他们喝酒跳舞、谈情说爱的那种音乐。可以想像,当年那些贵族们会有多么惊讶和不满。不光是当时,即使是一百年后,许多人对贝多芬音乐和他的为人仍不能充分理解,所以萧伯纳才写了这篇祭文。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去走进那个时代,走近贝多芬。
(板书:《贝多芬百年祭》)
一、世俗人眼中的贝多芬
快速浏览课文,在世俗眼中,贝多芬在世俗人眼中,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疯人
(第六段)“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
“从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
(板书:疯子)
二、作家眼中的贝多芬
1、面对众人的不解,作者笔下贝多芬的所谓“疯”表现在哪些方面?
(勾画圈点具体语句并分析)
预设:
第1段:唐突神灵,蔑视天地,反抗性,不听话的风度,不讲究的穿着,奔腾澎湃的灵魂,狂风怒号般的力量。
第2段 :有意的散乱无章,无故嘲讽,无顾忌地骄纵地不理睬传统的风尚。
第6段: 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不把设计方式本身作为目的。
第7、8段:有能力设计最好的方式,他那激动人心的品质,奔放的感情笼罩着我们,他的音乐让人清醒,是最有深度的音乐。
2、总结形象:个性:反抗性
音乐:活力与激情
3、贝多芬的很多行为让人不解,人们竟用一个“疯”字,殊不知这正是他的独特之处,齐读这些语句,加深对贝多芬的认识。(齐读)
4、赏析、品读:
爱因斯坦说,萧伯纳作品中的一个字,就像古典音乐大师乐谱里的一个音符。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贝多芬,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找出一两处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试作赏析。
预设:
(1)他有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的风度;他穿衣服之不讲究尤甚于田间的稻草人:事实上……更不能相信这副躯体竟能容得下纯音响世界最奔腾澎湃的灵魂。
(“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贝多芬倔强、不取悦别人的性格;“田间的稻草人”,比喻,拟人,对比,极有趣写出了贝多芬衣着的潦草,而这种潦草所展示的正是他精神的不羁;而且,很巧妙地,作者由衣着而身体,由身体而灵魂,在鲜明的对比中,轻松地就过渡到对贝多芬个性的分析上去了。)
(2)莫扎特小时候曾为了蓬巴杜夫人发脾气……他仍然是一只未经驯服的熊崽子。
(比喻、对比,“崽子”是未成年的意思,这里表明贝多芬到老也是天真的,有着童真的情趣。这种比喻就叫寓褒于贬。莫扎特会为皇帝的情妇不来亲自己而发脾气,这对于一生都不驯服、从不正眼看王侯的贝多芬来说,的确是不可想象的,“未经驯服的熊崽子”,写出的正是萧伯纳对贝多芬的深深崇敬!)
(3)他仍然认为莫扎特是大师中的大师……可是他是穿紧腿裤的宫廷侍从,而贝多芬却是个穿散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同样的海顿也是穿传统制服的侍从。
(生动的比喻,简洁地写出了贝多芬与莫扎特、海顿在原则立场上的根本不同:他们是依附于宫廷和传统而带奴性的,而贝多芬是独立自由精神英雄;他们以得到贵族的赏识为荣,而贝多芬追求的是全民平等自由的共和主义。如此一比,突现了贝多芬精神的可贵,同时,第一句也写出了他的谦逊,简洁而深刻,耐人寻味。)
总结文章的表现手法:
(1)对比反衬,突出了贝多芬及其音乐与前辈和同时代人的不同,赞扬了他的开创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2)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使语言生动形象,酣畅淋漓。
师总结:
萧伯纳以他敏锐的眼光,清健的笔法,通过比较对照和生动渲染,将贝多芬的真正特立独行的一面,真正突破传统,为音乐注入新的内容的一面展现给我们,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才华与人格共同浇铸而成的可敬可爱的灵魂。
补充故事:
年轻的贝多芬闯荡维也纳时,他的崇拜者,也是朋友兼房东--李希诺夫斯基亲王一家对他关怀备至,贝多芬心存感激。但后来贝多芬发现,亲王企图通过爵位的尊严,迫使贝多芬改变自己的意志。贝多芬勃然大怒,当下搬出亲王的宅邸,并宣布与之绝交。他在致亲王的绝交信里写道:
您之所以成为一个亲王,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亲王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永远只有一个!
你眼中的贝多芬
1、“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贝多芬在忍受着高贵的孤独和寂寞的同时仍享受着激情的快乐。思考:贝多芬的激情源于何处?(贝多芬的“疯劲”源自何处? )
预设:
不屈服于命运的反抗性:“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唐突神灵,蔑视天地。他是反抗性的化身。”
“扼住命运的咽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贝多芬
(2)“在贝多芬和他们之间隔着一场法国大革命,划分开了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
资料补充:
贝多芬一生跨越了18、19两个世纪,中间正好经历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贝多芬早年深受启蒙主义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在他不少乐章中响彻着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主旋律。正因为如此,贝多芬比他的先辈们体现了更多的独立性和民主性。
你心中的“贝多芬”
学习完本文,你的脑海会闪现哪些“贝多芬式”的人物,说一说,与大家交流。
(师生畅谈心得体会,课件展示屈原、杜甫、鲁迅等伟人图片)
总结:所谓天堂,就是人的仰望,历史上总有一些孤独的伟人不为世人所理解。也许我们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我们能以敬畏之心去追寻他们的思想,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亦是对思想的尊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板书:永恒)
2、让我们怀着对这些孤独而伟大的灵魂的敬仰,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罗曼·罗兰《贝多芬传》
板书设计:
疯子贝多芬——激情贝多芬——永恒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