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瓦雷里生平,理解诗中“石榴”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对“石榴与头颅”的比较分析中,品悟本诗的艺术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学会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并不陌生,而本节课之前他们已经学习过外国诗歌两个单元,所以说,应该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不过,《石榴》一诗需要学生结合生活,提升到理性思索,并且在诗歌的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还是需要学生下功夫,用心学习的。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瓦雷里生平,理解诗中“石榴”的内涵
教学难点 在对“石榴与头颅”的比较分析中,诗歌艺术特点和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诵读法 问题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清查人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诗歌
单元导入 走进文本
诗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诗人们总是善于用一双慧眼去洞彻社会人生的奥秘,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拥有一座天堂”。读者在读诗学诗的过程中就像闻玫瑰花一样,可以直接闻到诗歌思想的香味。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与散文赏析》共有八个单元,其中前四个单元是诗歌赏析单元,后四个单元鉴赏外国散文,我们今天所讲的《石榴》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讲读篇目。它的作者是瓦雷里。
解题
1、保尔·瓦雷里(1871—1945),法国诗人,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个诗人,还是个学者,曾常年钻研哲理和数学,对其诗歌的态度有很深影响。保尔·瓦雷里主要作品有《年轻的命运女神》、《海滨墓园》、诗集《幻美集》等。
2、石榴 石榴,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四、教学目标展示
(教师明确:本节课分检测预习、合作探究、延伸拓展三大块内容)
五、 检测预习 理清脉络
问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飞迸( bèng ) 干燥( zào ) 头颅( lú ) 禁受( jīn )
绽开( zhàn ) 契机( qì )
问题2:诵读诗歌三遍
(目的:解决字音——读准节奏——读出大意
方式: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问题3:说说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学生所答言之有理即可)
(提示)第1节 内部粒子的成熟 第2节,外部阳光的照射石榴
第3节, 外壳的迸裂 第4节,联想到人
六、合作学习 探究重难点
(一)展示问题:
1、石榴开裂的原因有哪些?诗人为什么说人的高贵的额头“因自己的发现而开裂”?
2、瓦雷里笔下的石榴除了是裂开的,还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具体描写的?
3、尝试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与语言特点?
(方式:小组合作两生回答 时间:6分钟)
(二)剖析重难点
问题:1、石榴开裂的原因有哪些?诗人为什么说人的高贵的额头“因自己的发现而开裂”?
明确:粒子过多,这是内因;阳光的照射,是外因。头颅因 “发现”而开裂是不真实的,在这里,诗人描写的不是生活中的现实,而更多是 一种想象中的现实,“开裂”一词表达的或许是大脑因发现而豁然开朗的状态。这是诗人围绕着“石榴与头颅”的相似 性,展开了惊人的联想。
问题2、瓦雷里笔下的石榴除了是裂开的,还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具体描写的?
明确:特点:裂开的、晶莹的红玉般的粒子、粒子间的隔墙、干燥金色的外壳、飞迸的红色玉汁。
教师进一步引导:绽开的石榴,与人智慧的头颅,存在着某种相似性,诗人以此为契机,对石榴展开描述,从内部粒子的成熟,到外部阳光的照射,再到外壳的迸裂,石榴的形象处处与人的精神结构形成紧密的呼应。
问题3、尝试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明确:艺术特点:(1)联想与想象。由成熟开裂的“石榴”联想到高贵 的头颅,也“因自己的发现而开裂”,由“辉煌耀目 的裂口”联想起灵魂“秘密的结构”。
(2)象征手法。石榴与人的头颅本来是两种不相关的 事物,但在诗人的眼中,它们却有相似性——外形上 和内在的相似性。正如“石榴”内部因成熟的粒子 而充满张力一样,智慧的灵魂也像一种特殊的建筑, 在内部包含着“秘密的结构”。
七、比较阅读 中西赏析
石榴
唐·李商隐
榴枝婀娜榴实繁, 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 碧桃红颊一千年。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助石榴这一形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讲述了人类智慧的升华。石榴的成熟需要内力于外力,我们的成熟需要我们自身努力,老师也会祝你成功,让每一个你都是一个有思想的存在,加油!
九、检测所学 灵活运用
侍宴咏石榴
唐 孔绍安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问题 诗歌塑造了怎样的石榴形象?
点拨答题模式:本诗塑造了(特点的)石榴形象。诗中那些诗句分别解释了哪些特点?诗人以石榴自喻,表达了自己的(什么)情感。
明确: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板书: 石榴
瓦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