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朗读者和创作者
——《通向友人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者”的活动,联系实际,感受文章哲理;
通过学习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创作哲理性散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实际,感受哲理,倾情朗读,尝试创作,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情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八单元“让生命沉思”的最后一篇,本单元所选的是哲理性散文,学习重点是体会文章的哲理,思考生命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创作哲理性散文。本文采用了短章的形式,多主题的展现了作者的人生思考。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各个短章的主旨应该不是难点,但是对文章所阐发的哲理恐怕难以深入理解,需要联系实际并通过“朗读者”的活动产生共鸣。
综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采用“读者、朗读者、创作者”三个形式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者”的活动,联系实际,感受文章哲理;
通过学习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创作哲理性散文。
难点:感受文章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前我们利用阅读课的时间观看了几期《朗读者》,优美的文字,富有感情的声音,每每触动我们的心弦。守鹤女孩徐卓、器官捐献者果果的爸爸妈妈,他们的大爱让我们感动落泪,企业家宗庆后、作家双雪涛,他们的幽默又让我们忍俊不禁。
随着《朗读者》的热播,为了让更多的普通人感受文字的力量,用声音传递情感,央视节目组在全国的多个城市设立了“朗读亭”,很遗憾我们庄河至今还没有。不过,在今天,我将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以庄河高中的录播教室作为演播大厅,以一篇涉及多个主题的文章作为我们的节目脚本,只要你愿意,人人皆是朗读者,让我们都来朗读吧!
二、节目策划,做好“读者”
(一)明确主题
1、在节目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得先进行节目策划吧!先拿出我们的节目脚本,之前已经让大家充分预习了这篇课文,我想问,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
明确:都是短篇,都表达了一些人生哲理。
2、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一篇短章都表达一个主题,同时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抒情性。这些短章的主题有:生命、幸福、创造与创作、沟通、爱。
之前我就请几位同学设计了海报,那这些就有可能是我们这期朗读者的主题。
3、这些文章都分别隶属于哪个主题?
(1)生命:《追随》、《生命长在》、《紫红色的斑点》、《思想的诞生》、《花园》。
(2)幸福:《幸福》。
(3)创造与创作:《读者》、《最困难的》指明文化创造和奉献的关系。
(4)沟通:《通向友人之路》。
(5)爱:这是本文中出现最多的主题。《爱的起源》、《读者》、《为了爱的斗争》、《向自己提出的问题》、《神秘的地方》、《爱的孩子》、《心灵──杜鹃》、《关于爱》、《善和爱》。
(二)解决问题
在预习的时候,同学们在导学案“我的困惑”那一栏里提出了一些问题,我们先来解决这些共性的问题。(屏幕展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1、在那曾经受伤的地方,就生长出思想来。(21人)
吃一堑长一智,受伤了,顿悟了,变强了,所以每一道伤疤都是你永久的勋章。
2、这样的爱是有选择性的,而大概这也就正是真正的爱情。(15人)
情人眼里出西施,爱情使得一方只看到对方的优点,却忽略了他(她)的缺点。
两个人可能都很平庸,但却是彼此的超级英雄。
这种选择性,可能正是爱情的真谛所在。
(三)选择主题,准备朗读
选择一篇你欣赏的,能够引发你思考的短章,有感情地朗读,并说明你为什么选择这一篇,你打算把这段深情的朗诵献给谁。
(学生做准备)
三、深情朗诵,做好“朗读者”
下面我宣布,庄河高中高二六班《朗读者》现在开始。(播放节目开场视频)有请第一个主题的主持人。(课前通过海选环节,选拔了各个主题的主持人,其他学生作为嘉宾依据自己所选主题登台朗诵)
1、学生主持人主持词节选
【爱】
【开场白】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可以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它是有情人之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它是母子间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它是兄弟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它也是青梅竹马间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之,爱给了我们对于美好的向往,给了我们生的渴望。生活中,不缺少爱,我们每一个人也都需要爱。下面掌声有请爱的主题的朗读者!
【结束语】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它可以让冬天不寒冷,让黑夜不迷茫,让泪水不苦涩。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收获爱,播撒爱,让人间变成爱的天堂。谢谢大家!
2、朗读者嘉宾发言节选
【爱】我想朗读的是《心灵——杜鹃》。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极度困窘时,一只喜鹊悄悄落在你头上的屋檐,每每此时心中便暗暗生出这样的想法,“喜鹊竟落在我身边,嗯,今天的运气一定不会差!”就这样,一只小小的喜鹊便抚去了心中堆积已久的阴霾,给了迷途的人一剂神奇的心灵强剂。你是否曾眺望蓝天,看那朵朵白云轻轻浮过,呈现出一幅幅至美的画卷,还有那透过云层中洒下的丝缕暖阳,总是默不作声地暖融融地照进心间。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最美好的馈赠。它给予我们的不仅是超乎语言的美丽,更是直通心灵,给人以希望的自然语言。今天,我想把这篇《心灵——杜鹃》献给同我一样深切爱着大自然的人们。(朗读)
【生命】我想朗读的是《紫红色的斑点》,谨以此篇献给正年轻也正在老去的中国人。前不久,网上的一段评论很打动人:“80后如今已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正年轻,也正在老去,他们生时祖国刚灿烂,他们长大了,祖国正辉煌。”这句话让我激动不已,但也不免想到,随着中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如何保持现在这蒸蒸日上的势头。当我读了这篇短章之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太阳正在下落,斑点却渐渐升高,渐渐熄灭”,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却能拓展它的宽度。不论年纪大小,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朗读)
3、教师朗读
【爱】我想朗读的是《爱的孩子》,谨以此篇献给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其实很漂亮,也很爱美,但是在我上大学期间,为了供我上学,她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妈妈失去了很多,也忍耐了许多。我想到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现在我长大了,有能力了,我给她买很多很多新衣服,我想让她做爱的孩子,享受快乐和幸福!(朗读)
四、节目总结
感谢主持人,感谢朗读者,感谢观众朋友们,感谢庄河高中,最应该感谢的是这样一篇文章。我们读书是在读什么?读普里什文,鲁迅?还是苏轼、辛弃疾?其实都不是,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在读自己。这样一篇篇充满哲理的短章,启发我们去思考、去感悟,并且通过你们富有感情的声音,希望给更多的人带来启迪,带来收获!
五、学习方法,做好“创作者”
刚才我们做了读者,也做了朗读者,我希望我们不仅仅止步于此,人人皆可成为创作者!
1、我们先来探究一下作者的创作方法。这篇文章有哪些特点?
明确:1、言短意丰,既短小精悍又精警动人。类似于泰戈尔的《飞鸟集》或者“增强版”的几米。
2、现象——事理的创作模式,善于从简单具体的事物中发现诗意和哲理。
3、借助修辞,形象化说理。借助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表达哲思。
2、学生学习借鉴作者的方法进行创作
3、学生展示作品
(节选)
再见
秋天到了,枫叶随风飘落,轻轻地对大树唱着离别的歌,俯在耳边说着“再见”,落到泥土中。然而它并未忘记自己的承诺,下一年春天,它们又将相遇。
成长的路上,总是点缀着各种各样的离别,当时我们坚信,离别是为了重逢,所以说了再见。其实世界太大,那些当初说着永远不分离的人,一次分开,就可能后会无期,天涯两忘。
再见其实不是告别,而是一句承诺。
敷衍
我漫步在公园,天气晴朗,蓝天白云,放眼望去很是惬意。
这时耳边传来几个妇女的闲谈,其中一位正向他人倾诉着自己的烦恼。她为她的丈夫放弃了那么多,而他对她却早已没了真情,只剩日日的敷衍。末了女人又说:“想当年我的古筝表演,他是场场必到,结束时鼓掌最用力的也是他。”同伴问道:“那你现在还弹吗?”“早就不弹了!”
我闻声看了女人一眼,她如今这幅模样,让人完全无法想象到她年轻时的风韵。内心不禁感慨:每一段感情开始原都是真的,只不过,时过境迁,他已行过十万八千里,而你还在原地。
盒中的粉笔
人生须臾,岁月不息,在这愈逝愈少的年华中,若不献出努力,如何证明世界有你?正如安置在盒中的粉笔,不比划几下,谁会在意那里面存留着什么东西?
六、总结提升
有情的文字,用心的思考,我们是读者;
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我们是朗读者;
真诚的感悟,辛勤地书写,我们是创作者!
在生活中希望我们都能做好这三者,做一个有才之人,有心之人,有情之人!
七、作业布置
在生活中多记录自己的点滴思考和感悟,养成勤思考、勤记录的好习惯。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有三个维度:一是教材的编写意图,二是文本的语文价值,三是学生的需求。
本单元所选的是哲理性散文,学习重点是体会文章的哲理,思考生命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创作哲理性散文。鉴于以上两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既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又能体现文本的语文价值。
本文采用了短章的形式,多主题的展现了作者的人生思考,但是所阐发的哲理有些晦涩难懂。联系之前和同学们观看《朗读者》的经历,教师采用“朗读者”的形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进行倾情朗读,深入感受文章哲理。
先做“读者”,解决预习过程中的问题;继而做“朗读者”,感受文章哲理;最后做“创作者”,尝试创作哲理性散文,并逐步养成记录自己点滴思考和感悟的好习惯。
事实证明,这种活动方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在过程中收获成就感和乐趣,并且触动到他们的内心,产生多种感悟。
信息技术使本课的构思成为现实,开场的视频,朗读的配乐,营造了节目的氛围,渲染了气氛,使朗读者和观众们更能进入情境,引发思考。
时间关系,这一节课只能是一个开端,在本课之后,教师又连续举行两节课的朗读者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走上讲台,倾诉感悟,倾情朗读。事实证明,人人皆可成三者!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