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测试(word版 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测试(word版 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05 17:4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孟森先生在《(圣祖)撤藩》一文中写道:“三桂起事之年,圣祖年方冠。撤藩议起,事由尚可喜请归老而由其子代镇,非请撤也。部议遽以撤藩覆允,朝议两歧。英主独断,实已定于此时。尚藩不求撤而已撤,吴、耿乃不自安,求撤以相尝试,一旦尽允之。”据此可知
A.行省势大威胁中央集权 B.部议结果反对皇帝撤藩
C.圣祖撤藩实属既定方针 D.三藩同时请撤以退为进
2.清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密折奏事制度。对这一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B.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C.造成官员相互猜忌,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D.提高了决策效率,避免了决策失误
3.1726年,雍正皇帝发布上谕,对140余万七十岁以上老人给与奖赏,并表示这些老人能“年登大寿”,“大抵皆居心忠厚、力行善事,即或有一二年少时未尽醇谨者,亦必中年暮齿能自悔悟”。雍正皇帝此举意在
A.呼吁民众扶贫济困 B.提升民众健康意识
C.促成良好社会风气 D.重建儒家信仰体系
4.康乾盛世时期, 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巩固边疆的举措, 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开始派驻驻藏大臣 ②在台湾设府
③彻底击败准格尔部 ④签订《尼布楚条约》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5.清朝时期的大臣谢济世说:“自后世有密奏之例,小人多以此谗害君子,首告者不知主名,被告者无由申诉,上下相忌,君臣相疑”,建议“自今除军机外,皆用露章,不许密奏”。这反映出密折制
A.加剧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B.在强化皇权过程中产生一定弊端
C.威胁到了军机处的权力 D.极大地提升了官僚机构行政效率
6.清朝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递密折的官员将奏文装在特制的皮里(皇帝和奏事官员各存一把钥匙),派心腹直接送抵京城御前,由皇帝亲自批答。清朝实行密折奏事制度和设立军机处的主要目的在于
A.强化皇权并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鼓励官员之间相互告密和制衡
C.提倡言论自由减少决策失误 D.打击汉族官员维护满八旗利益
7.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分山区、平原区和湖区,集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风景于一园。八座庙宇围绕在避暑山庄外,既有汉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这反映出清代
A.浮华奢靡的社会风气 B.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C.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 D.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
8.清朝将南海诸岛列入水师的巡查范围。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1710—1712),广东水师副将吴升率水师巡视西沙群岛,“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为康熙收复台湾奠定了坚实基础
B.维持了东亚诸国与清朝的朝贡关系
C.反映出清政府大力扶持海上贸易
D.表明了清政府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
9.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巡幸古北口,并作诗:“断山逾古北,石壁开峻远。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乾隆三十六年,古北口多处边墙被洪水冲毁后,乾隆帝认为:“况自古建立边墙,本为守险控远而设,若我朝德威遐讫,口外耕楼相望,久为内地编氓,即蒙古诸番,亦无不隶我臣仆,并非可仅云中外一家。”这些认识
A.促使儒家思想成为清朝主流思想 B.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发展
C.维系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 D.体现了清代帝王视野的开阔性
10.康熙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其在位期间
①建造了颐和园的前身 ②创建“秘密建储”制
③重建北京故宫太和殿 ④修建了承德避暑山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清朝军机处设立以后,大学士出现内外中堂之分,入职军机处的为内中堂。因平常批本之事逐渐转入侍读手中,故外中堂的事务更为简要,即“票拟皆舍人,按故事为之,大学士晨入画可否,然少所更定”。这反映出
A.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变异 B.朝廷内部权力的失衡
C.官场政治生态得到净化 D.内阁票拟权逐渐丧失
12.雍正十年(1732年),颁军机处印信。军机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无专官”。军机大臣下设军机章京,其人员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中选取。上谕的撰拟,先令军机章京草拟,由军机大臣过目后进呈给皇帝。这反映了雍正时期
A.封建官僚体系日益完备 B.中央决策程序随意混乱
C.中枢机构实现权力制衡 D.君主专制政体得以强化
13.清朝前期,蒙、藏、维等边疆民族上层逢年节赴京觐见皇帝的制度称为“年班”,朝廷邀请边疆民族上层至木兰狩猎并赐宴的制度称为“围班”。“年班”和“围班”制度的实施
A.加强了边疆民族交融 B.推动了跨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C.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D.体现了皇权不断强化的特征
14.乾隆年间设立三通馆,其编修的地理志突破了之前以山川为纲要、以中原为核心的九州书写体系,采用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这种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变化
A.服务于国家认同的需要 B.说明了中国版图的奠定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推动了地方制度的改革
15.吕思勉先生认为,清代督、抚、司、道、府、县几乎成为五级,存在“压制重而展布难,统辖广而威权大”的情况。以下对清代督抚制的认识,符合吕先生观点的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地方控制
C.完善了官僚体系 D.影响了国家治理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55--1759年,清朝出动数万军队平定叛乱,结束了天山南北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清朝基本沿用汉、唐治理西域的办法,在新疆实行以军事为主的军府制度,设置伊犁将军为最高军政长官。在汉、回农民聚居的鸟鲁木齐,清政府采用与各省一致的郡县制,而塔里木盆地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区域,清政府则基本保留其原有的伯克统治制度。1759年,清朝从内地抽调满、汉、回等官兵到新疆驻防;清政府还在天山南北开展了大规模的以屯田垦荒的生产活动,改变了新疆长期以天山为界“南农北牧”的经济格局。清朝对新疆地区原存在的两大宗教——伊斯兰教和喇嘛教(藏传佛教)均采取以政教分离为中心的保护、利用政策,对各族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给予保护,并重新修建了一些寺院。
——摘编自齐清顺《清朝对新疆的治理与开发》
(1)很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治理与开发新疆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对新疆治理与开发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中央政府设立的主管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乾隆中叶以前,理藩院主要负责蒙古事务。自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起,理藩院司属机构进行了调整,最后形成了六个司及其他机构。其中旗籍清吏司与王会清吏司主要管理漠南蒙古和东北少数民族事务;柔远清吏司和典属清吏司管理喀尔喀蒙古、卫拉特蒙古、青海、西藏事务及对俄国的外交;律远清吏司管理回部(维吾尔族)、哈萨克、浩罕、四川土司、头人的事务;理刑清吏司承办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司法。改革后的理藩院还制定了一系列运用于边疆各民族的单行法律。主要有:针对蒙古的《蒙古律例》、针对新疆的《回疆则例》、针对西藏的《西藏通制》等,以及普遍适用于各民族的《理藩院则例》、《大清会典事例》等。上述民族立法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保留和认可了各民族的一部分习惯法。
——据漆侠《中国改革通史·清卷》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理藩院在调整及治边方面体现出的特点。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理藩院治边作为的历史意义。
答案
1.C2.A3.C4.B5.B6.A7.C8.D9.B10.B11.B12.D13.C14.A15.D
16.(1)政治上:因俗面治,实行军府制度;军事上:平定叛乱,推行军事驻防:经济上:开展屯田基荒;宗教上:实行政教分离。
(2)促进了新疆经济发展,改变了传统经济格局;完善了治疆方路,强化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发了新疆,加强了与祖国内地的交流:治理了边疆,巩固了祖国边防。(任答三点)
17.(1)权限不断扩大;各司职责明确;注重法制建设,立法不断完善;因地制宜,适应不同需要;尊重少数民族习惯,维护国家统一。
(2)维护各民族利益及边疆地区稳定;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国防,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4个要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