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上述言论目的是( )
A.总结历史上变法的经验教训 B.推进洋务运动的开展
C.为戊戌变法的实施提供指导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2.1900年6月26日,清政府要求地方各省准备对列强各国作战之际,上海道台余联沅代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与列强驻沪领事议定了《东南保护约款》:“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王朝统治集团分化 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3.1900年,梁启超写下著名的《少年中国说》,自此以后,“少年中国”一词便迅速流行开来。但总的来说,“少年中国”的符号意义,五四运动以前,以“国家”为中心,五四运动之后,开始转移到以“少年”为中心。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危机暂时得到缓解 B.青年的进步性受到社会认可
C.进化论思想进一步传播 D.时代转换推动国家改造进程
4.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了“合族救国”思想,他主张“合国内本部属之诸族以对国外诸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该主张( )
A.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B.旨在抵制“民主革命”思潮
C.意在敦促清朝实行新政改革 D.助推了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5.梁启超对革命与康有为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新民丛报》(第89号)坦陈:“革命党何以生?生以政治腐败。政治腐败者实制造革命党原料之主品也。政治不从人民之所欲恶,不能为人民捍患而开利,则人民于权利上得起而革之,且于义务上不可不起而革之。”这说明
A.维新派思想主张的骤变 B.清政府政治腐败已成为社会共识
C.革命运动存在其合理性 D.此时国家政治主要是为人民服务
6.严复用达尔文进化论原理用来解释人类社会,认为世界是一个大的竞争场所,善变的强盛,迄立前面,不善变的显得不适应环境,便渐渐为人吞并,趋于灭亡。严复的观点
A.得到了知识分子拥护 B.顺应了革命形势
C.利于西方文化的传播 D.否定了传统文化
7.1891年,康有为在《答朱蓉生书》中指出:“若吾力强,可使吾孔子之学,中国之声灵,运一地球;吾不自立,则并其国与其教而并亡之。”这一主张
A.实现了儒学的自我转化 B.有利于提升国人救亡意识
C.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D.提供民主革命的理论依据
8.日本学者丸山松幸认为,与“墨守祖法”不切实际一样,“全盘西化”也不可能成为现实,“中体西用”论也缺乏使两者有机结合的内在逻辑;康有为的尝试虽然失败了,但他所提出的问题却寓意深远。作者肯定的康有为“提出的问题”是
A.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传统与近代的结合
C.以皇帝的名义变法 D.将传统儒学宗教化
9.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材料表明戊戌变法
①用西学补充中学之不足 ②兼具改良与革命色彩
③用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④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严复被誉为国内最懂西学之人,自英国留学归国之后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却一直要为一个举人的名义,在福建和京师两地奔波参加考试,直到科举被废也没有考上。这表明
A.严复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 B.近代教育呈现新陈代谢特征
C.近代教育转型的曲折渐进 D.严复受“中体西用”观的影响
11.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说:“先生之哲学,博爱派之中学也。先生之伦理,以“仁'字为唯一之宗旨。以为世界之所以立,众生之所以生,家国之所以存,礼仪之所以起,无一不本于仁。”这说明,康有为
A.具有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 B.具有深厚的儒学情节
C.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西方 D.倡导世界的和平发展
12.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戊戌维新运动的“成功之处”在于
A.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B.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
C.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 D.粉碎了列强瓜分图谋
13.戊戌政变后,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计划废黜光绪,这一计划遭到列强反对而未能实现。守旧派本就坚决反对“西学”,现在更加痛恨“洋人”,大清王朝的政治走向“维新变法的反动时期”。据此可知当时
A.西方列强支持中国自强 B.反帝思潮与政局变动交织
C.慈禧太后坚决捍卫主权 D.排外意识弥漫于社会各界
14.1900年1月清廷颁布了一道有关处理教案的上谕。在这道上谕中,清廷要求地方督抚慎重处理各地教案,不可将反对洋教者一概“目为会匪”,“良莠不分”……地方官在处理此等民教案件时,应该“只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教不教”。由此可知,清政府
A.试图操纵和利用反帝势力 B.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积极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D.谋求联合绞杀义和团运动
15.1914年,严复发表《说党》系列文章,认为,“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中国就会立即富强起来,这的确是浅人之见”,“不知其(西方富强)原因别有在也”。据此可见,严复
A.反对中国实行政党制度 B.主张从思想根源上清除封建残余
C.深入反思维新运动教训 D.对民国初年的政治局势表示不满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严复(1854年-1921年),1877年,严复作为首批清朝海军留学生之一,前往英国学习先进的海军技术。当时,英国处于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对严复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认为不能单单只学习技术。而应以更深刻的视角看待民族救亡问题。此后,严复废寝忘食地探索西方资本主义各个领域的思想学说,寻找西方列强富强的根原。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覆灭的惨剧深深刺痛了严复,于是,他开始翻译和介绍西方的先进思想,著书立说意图唤醒沉睡的国人。1897年,严复空成了其译著《天演论》,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浪潮。严复翻译《天演论》并非为阐释生物学领域的进化意义,而主要是出于民族救亡的目的,借助自然界的生存发展规律解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摘编自王丽泽《严复民族救亡思想研究》
材料二 商务印书馆创建于1897年,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已任。严复翻译的大部分著作都在该馆出版。尤其是《天演论》,至1927年共印行32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当时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商务印书馆还非常重视教科书的出版。虽然当时还是清朝,但在这些教学作品中无一“忠”或“君”字,而是体现出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这无疑促进了观念的极大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助产”和保卫了辛亥革命。商务印书馆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如蔡元培、叶圣陶等都曾在这里工作。
——摘编自张守涛《那时的商务印书馆》
(1)据材料一,阐述严复救亡思想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该变化发生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留学生及出版机构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维新运动开始兴起,尤其是《孔子改制考》发表后,湖南守旧人士叶德辉说:“宁可以魏忠贤(明朝宦官,被古代文人视为‘奸臣’代表)配享孔庭,使奸人知特豚之足贵,断不可以康有为扰乱时政,使四境闻鸡犬之不安;其言即有可采,其人必不可用。”翰林院大学士王仁俊则指出:“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万不可通。”否则不出十年,中国就会天下大乱,结局必定落得“夷于禽兽”。即使有一定新学背景的宋育仁也表示,如果西学、西教统治了中国,那么传统文化就会彻底被推翻,中国的古圣先贤名望全无,“中国所谓圣人者,亦无知妄男子耳。”
——摘编自张明悟《〈格致古微〉与“西学中源”说》
材料二:维新派的成员主要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国内新式企业的创办者、不满足于现状的中小官吏和地方绅士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出身于封建家庭,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又涉猎过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个别还有创办和经营新式企业的直接经验。他们在试图解决民族独立问题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时,不会设想采取革命的方法,而倾向于选择改良主义道路。他们的活动范围也仅仅局限在上层,远远脱离了人民群众。
——摘编自李清纯《略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维新运动期间国内部分知识分子反对维新运动的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1.D2.C3.D4.D5.C6.C7.B8.B9.B10.C11.B12.A13.B14.A15.D
16.(1)变化:从单纯学习技术到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英国的强盛;强烈的爱国心;洋务运动的局限;甲午战败的刺激;中西文化的碰撞;国人思想固化。(任答3点)
(2)作用:引进西学;启迪民智;培养进步人才;推动社会政治变革;推动救亡图存。
17.(1)理由:变法会影响中国的“天朝”形象;康有为等维新派不堪重用;照搬西方民主制度会导致社会混乱,道德沦丧;维新运动存在否定中国传统的风险。
(2)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且对封建势力有较强依附性;维新派对国情和西学的认识不够深入透彻;变法缺乏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