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7-04 23:5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章 声现象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重、难点)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重点)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重、难点)
4、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一】: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1、你感觉到了什么?
2、你不说话时,
声带还振动吗?
【实验二】:你能让他们发声吗?
纸张
尺子
橡皮筋
抖动
拨动
弹击
当它们停止振动时,还发声吗?
你在听到声音的同时,看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想一想:
我们可以发现: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
由此推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未消失!
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思考与讨论:
可以在桌子上放一些碎纸屑、乒乓球、水等。
有些物理现象发生时,人们的感觉器官往往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观察到,在实验研究中,通常将这些感知不到的现象转换成人们可以感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叫“转换法”(也可叫“放大法”)
小结:
1、声音是由于 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 。
物体的振动
振动
停止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
声源
一、声音的产生
注意: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所以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成为声源。
自然界中不存在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现象,如敲击桌面发声时的振动看不到,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
3、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被人听见。
4、“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
例如,对着高山喊话,停止喊话后,声带不再振动,但是几秒后,仍会听到回声,就是原来发出的声音继续存在并传播的结果。另外,“振动”中的“振”字不能写生“震”,这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之一。
例如,人耳听不见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当人离声源太远时,人也可能听不见声音等等。
一些很神奇的发声现象:
蟋蟀
蝈蝈
蚊子
青蛙


打击乐器(鼓、锣等)
弦乐器(二胡、小提琴等)
管乐器(长笛、萧等)
翅膀振动
气囊振动
腹部鼓膜振动
鸣膜振动
鼓面或锣等振动
弦振动
管内空气柱振动
你知道吗?
气球爆炸
气球膜的振动引起球周围的空气振动
1.近在咫尺的他们为什么要借助无线电才能进行交谈呢?
2.我们为什么坐在教室里能畅所欲言互相交谈呢?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思考交流
【实验一】: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实验结论: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真空不能传声
2、空气能传播声音 。
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思考1: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说说看
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捕鱼
结论:
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水上芭蕾
思考2:声音又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实验】:用一张桌子做实验。一个同学轻敲桌子(不要使附近的同学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由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结论:
声音能在桌子中传播。
有大陨石撞上月球,地球上的人是否能听到撞击声?
NO
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巩固练习:
声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呢?
项目 水波 声波
图示
分析
总结 当我们在水平如镜的水面上,投一块小石子,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并不断向远处传播
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鼓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鼓右侧的空气变密。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水波是一圈一圈向外传播的,而声音是以疏密相间的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类比法理解声波:
1、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小结: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三、声速
远处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过一会儿才会听到隆隆的雷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光速是3.0 × 108m/s,而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光速>声速,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打雷。
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1、声速是什么?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介质 声速/(m·s-1) 介质 声速/(m·s-1)
空气(0℃) 331 海水(25℃) 1531
空气(15℃) 340 冰 3230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2、影响声速的因素
上表中列举了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v固体>v液体>v气体。
②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变大。
③平常我们讲的空气中的声速,一般指的是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这个数值应作为常数记住。
由此可知,同一声源,距离相等的位置可能听到多次声音。如敲击充满水的足够长的铁制自来水管一端,另一端可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由铁传播,第二次由水传播,第三次由空气传播。固体传声能及早地听到,且更加清晰。
北宋时代的沈括,据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这是为什么?
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能及时地发现敌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因此,人耳贴在箭筒上席地而睡。
巩固练习:
3、回声
①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对着井口或山崖高声喊话你会听到什么?
为什么我们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到回声?
想一想:
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人们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根据s=vt知,人耳要区分原声和回声,人与障碍物距离至少
s
我们的教室长度一般小于17米,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巩固练习:
利用回声可以测量海底深度,判断海中物体的存在,请想一想利用回声测量海底的深度需要先知道什么?然后怎样计算?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从发出声音到接收回声所用时间t。
海水深度s的计算公式为
声源
4、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
大脑
小结:
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1、与介质中类有关,一般情况下
固体中最快
液体中次之
气体中最慢
2、介质温度有关
三、声速
3、回声
概念:
应用:回声测距
利用声速的相应计算
例 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匀速驶向一座高山,汽车的速度为10 m/s ,声速为340 m/s ,行驶途中司机按一次喇叭,2秒后司机听到回声。求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
规范解题
已知: V车=10m/s V 声=340 m/s t = 2s
求: 汽车与山脚的距离s
解:由公式s=v t,
可得 S’=340m/s·2s +10m/s·2s =700 m
s= S’/2=350 m
答: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为350米
注意:物理计算题要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这是与数学有所区别的
重点内容总结
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 产生的。 停止, 发声也停止。
(2)我们把 的物体叫声源。
、 、 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声音的传播 声音依靠 传播,传声的介质可以是 、 、 ,而 不能传声。
声速 (1)一般声音在 中传播得最快,在 中传播得最慢。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因此,声速跟 、 有关。
(2)我们要想区分回声和原声,回声和原声应相隔 s以上,即声源离障碍物至少 m(取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物体的振动
17
0.1
介质种类
介质温度
340m/s
固体
气体
固体
液体
正在发声
真空
介质
固体
液体
气体
振动
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