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静夜思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静夜思》是首家喻户晓的古诗,学龄前的儿童就有所接触,且大部分学生会背。他们对月亮很感兴趣,却不知诗人对月思人的情怀。该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成功地表达了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李白望月的图片素材和视频素材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描绘的情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引领学生学习、吟诵、理解,以“多阅读少做题,多感悟少分析,多积累少讲解”为宗旨,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时,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给课堂教学增添声和色。
教学目标:
1.认识“夜、思、床、光、疑、举、望、低、故”等9个生字,会写“思”和“乡”字。
2.朗读古诗。
3.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望月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朗读古诗。
2.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熟读《静夜思》,预习生字。(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古朗月行》。
指名朗诵《古朗月行》。
引导学生回忆“疑”的意思。
(3)导入新课《静夜思》。
2.板书课题,学习“静、夜、思”三个字,并指导书写“思”。
(1)指名试读课题。
(2)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3)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
(4)课件出示连线题:
静 晚 思
念 安 夜
指名学生连线。
指名认读:安静、夜晚、思念
(5)理解题意。
引导并指名学生把“安静、夜晚、思念”连成一句话。
4.课件出示李白望月图片,简介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一生中写下了上千首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
设计意图:《古朗月行》是学生所学的诗句,引导学生回忆“疑”的意思,为学生理解“疑是地上霜”作铺垫,朗诵诗句激起学生对古诗、诗人的兴趣。从图画浓郁的意境引入对诗人的介绍,并让学生用几个词串联整首诗的意思,学生易于接受。
二、初读古诗,检查预习,识记生字,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并评价。
2.播放古诗朗诵课件,请学生认真听。
3.检查学生生字预习情况。
(1)圈出诗句中的后鼻音的字并交流。
A、学生一边读诗句一边圈画后鼻音的字。
B、指名学生圈画。
C、指名认读后鼻音的字。
(2)翻板出示生字:夜、思、床、光、疑、举、望、低、故。
A、指名认读并评价。
B、指名拼读并评价。
C、齐读。
(3)连线找朋友:
夜 思 床 光 疑 举 望 低 故
念 前 月 问 头 远 头 乡 晚
A、学生自主连线。
B、指名学生交流连线。
(4)认读:夜晚 思念 床前 月光 疑问 举头 远望 低头 故乡
A、指名认读并评价。
B、齐读。
4. 再次出示李白望月图片,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并指导书写“乡”。
(1)相机理解“举”。
(2)通过反义词的方法理解“低”。
(3)联系诗句内容“望明月”,理解“望”是“看”的意思。
(4)引导学生看图:
谁在什么时候干什么?
(5)引导学生体会李白“望月思乡”之情并板书。
(6)指导学生书写“乡”并组词。
5.连线理解“明月光”“地上霜”“思故乡”。
明月光 想念家乡
地上霜 明亮的月光
思故乡 地上结了一层白色的霜
6. 相机理解“霜”。
设计意图:通过翻板识记生字可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通过“给字宝宝找朋
友”的游戏反复出现生字,让学生在识记生字中获得快乐、积极的体验;通过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体会李白的那种“望月思乡”之情。
三、朗读古诗,深化情感
1.读古诗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停顿)
2.请学生在书上标一标停顿符号,再请学生交流诗句的停顿符号。
3.学生试读。
4、视频素材引导学生读,学生练读。
设计意图:对古诗停顿的指导,示范导读,有助于学生对古诗韵律节奏的感受。通过对诗意进行感悟,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诗人的情绪里,唤出学生朗诵这首诗的情感。
5.配对游戏,体会诗意。
疑是地上霜 以为是地上结满了白霜
床前明月光 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
低头思故乡 皎洁的月亮使诗人忍不住低下头来思念他的家乡
举头望明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皎洁的月亮
6.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吟诵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烘托、图画的渲染,让一种思乡情涓涓流入学生的心间,
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朗诵。让学生体会到李白的望月思乡情怀,读出古诗的韵味,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板书设计
8、静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