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知能优化演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鸿门宴 知能优化演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18 21:4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会其怒,不敢献       会:恰逢
B.乃令张良留谢 谢:感谢
C.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置:放弃
D.度我置军中,公乃入 度:估计
解析:选B。谢:辞谢。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C。C.均为介词,替,给。A.①告辞;②讲究。B.①离开;②距离。D.①于是;②再。
3.下列句子能直接体现沛公思虑周全、能屈能伸性格的一组是(  )
①乃令张良留谢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④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⑤会其怒,不敢献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
解析:选D。排除法,④是樊哙的话,⑤是沛公当时的心理。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呢?
(2)现在人家正好像是切肉用的刀和砧板,我们则好像是砧板上的鱼肉,还告辞什么呢?
(3)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秘密地前行。
二、语言运用
5.中央一套公益广告有这样一幅画面:在寒冷的夜晚,一个女中学生下了晚自习,骑车走过一条深深的小巷,在拐角处有一个老人在灯下卖夜宵,热腾腾地氤氲透出温馨。老人将灯轻轻地照向路面,女中学生轻轻地问候:“大爷,还不回去啊?”老人:“就回!”
请你想象这幅画面,为它拟定一则公益广告语,要求语言简明,有文采,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爱老人和小孩吧,像爱自己一样!
(2)一盏灯光,照亮人情;一句问候,温暖人心。
6.仿照下面的话,借助对某一人物或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两句耐人寻味的话。
例句:项羽轻易地放走了刘邦,不,那不是刘邦,那是楚霸王的千秋基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范增气愤地击碎了玉斗,不,那不是玉斗,那是范增功败垂成的计划。
(2)黑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妈妈期盼孩子回家的眼睛。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爽心悦目
A.①③④/②⑤/⑥⑦     B.①②⑤/③④/⑥⑦
C.②⑥⑦/③④⑤/① D.③⑥/⑤⑦/①②④
解析:选A。①驻扎,名词作动词;②像鸟的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③使眼色,名词作动词;④登记,名词作动词;⑤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作状语;⑥使……活,使动用法;⑦使……爽快,使……愉快,使动用法。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③臣请入,与之同命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⑤今者有小人之言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⑦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⑧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A.①③⑥⑦⑧/②/④⑤ B.①③⑦/④⑤/⑥⑧/②
C.②④⑤/①③⑧/⑥⑦ 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
解析:选A。①代词,代项羽;②动词,到;③代词,代刘邦;④的;⑤的;⑥代词,代刘邦;⑦代“这件事”;⑧代词,代刘邦。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同现代汉语用法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②约为婚姻 ③沛公居山东时
④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⑥再拜献大王足下 ⑦而听细说 ⑧故遣将守关者
A.②⑥⑦⑧ B.①③⑤⑥
C.①④⑤⑦ D.④⑤⑥⑧
解析:选A。⑤古今义相同。
4.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沛公不胜杯杓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秋毫不敢有所近 ⑦拔剑切而啖之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①③④⑤ B.②⑤⑦⑧
C.②④⑥⑧ D.①③⑤⑨
解析:选D。①“距”通“拒”,“内”通“纳”;③“倍”通“背”;⑤“郤”通“隙”;⑧“要”通“邀”;⑨“蚤”通“早”。
5.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同类句式的一项是(  )
A.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B.籍何以至此
C.因击沛公于坐 D.得复见将军于此
解析:选B。A项,“以事”,状语后置;B项,“何”作宾语,前置;C项,“于坐”,状语后置;D项,“于此”,状语后置。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沛公军霸上     军:驻扎
B.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
C.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D.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存活,生存
解析:选D。活:使动用法,使……活。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B。副词,于是,就。A.介词,对/介词,表比较。C.动词,作为,担任/介词,给,替。D.连词,用来/介词,把。
8.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见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解析:选D。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和“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错。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
(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2题。
【甲】
(汉)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乙】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功者害之。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③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A.①杀害 ②规划经营 ③错误
B.①迫害 ②筹划营谋 ③过分
C.①妒忌 ②治理  ③错
D.①害怕 ②经办经济事业 ③过去
答案:C
11.对下列语句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B。第①句重点解释“敢”,谦辞。第②句重点解释“言”,说。
1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羽岂其苗裔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兴之暴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
(2)他的兴起多么突然啊!
(3)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4)这就是他被我捉拿的原因。
参考译文:
【甲】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刘邦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说这其中的情由。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好侮辱人,项羽仁慈而爱护人。然而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攻下了城邑就封给他,与大家利益相共。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人遭陷害,贤良的人被怀疑,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讲到运筹策划于帷帐之中,取得胜利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调运军粮,使运输线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而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手下有一个范增还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捉拿的原因。”
【乙】
太史公(自称)说:我从周生那里听到说“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个眸子”,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眸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他的兴起多么突然啊!……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又因诸侯背叛自己而怨愤,这实在是难以成功的。自我夸耀成功,逞强于个人的才智而不学习古人,说是要立霸王的功业,想用武力征伐来治理天下。经过五年终于失败亡国,自己也死于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如此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三、语用创新
13.(原创)将下列几个散句整合为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调整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
日本外相认为,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向海洋排放低浓度的核废液不会立刻带来问题,是否就此事先向有关国家通报,由日本自主判断。这种言论违背了国际法规定的最基本的法律和道义要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日本外相发表的日本自主判断是否向有关国家通报就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向海洋排放的低浓度核废液不会立刻带来问题的言论,违背了国际法规定的最基本的法律和道义要求。
14.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1:比尔·盖茨19岁时看到了电脑软件行业的巨大商机,便从哈佛辍学,后来成了世界首富。盖茨成了盖茨,我们依旧“微软”。
材料2: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使人类在认识生命奥秘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当时有很多人提出,牛胰岛素的研制者应当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可由于作出此贡献的人多,国内因为报名争得很厉害,送给评审委员会的名单多达14人,而诺贝尔奖只奖给有突出贡献的一两个人,最多不超过3个,这样他们与此奖擦肩而过。
材料3:秦末,刘邦、项羽先后进入咸阳,当时项羽力量明显强于刘邦,消灭他易如反掌,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谋士范增之言杀掉刘邦,却沽名钓誉,听信项伯仁义之说放走刘邦,最后天下为刘邦所夺。
探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机遇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对成功的影响极大。我们抓住了机遇就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否则可能会遗憾终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