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影视名作欣赏《第七课《海底总动员》:父子亲情的颂歌》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影视名作欣赏《第七课《海底总动员》:父子亲情的颂歌》教学设计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5 10:3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底总动员》教案
教材来源: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
内容来源:普通高中《语文(选修,<影视名作欣赏>》第七课
主题:《海底总动员》鉴赏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陈红
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选修课程《影视名作欣赏》的基本要求“着力挖掘其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设计听说读写训练和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的角度欣赏影视名作,激起对影视艺术的兴趣,培养欣赏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2.教材分析
影视是世界七大艺术之一,《海底总动员》节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影视名作欣赏》第七课,是一部有代表性的动画电影。本册书旨在欣赏具有代表性的九部中外电影,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的角度欣赏影视名作,激起对影视艺术的兴趣,培养欣赏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学习本单元,先要整体感悟作品,包括阅读“作品介绍”,观看影像资料。在此基础上阅读课文节选部分,欣赏相应影像,通过这种点与面,整体与局部的学习,来体会影片所带来的思考与感悟。
3.学情分析
学生都很喜欢看电影,动画电影也不可外,所以本节课有了很好的基础,即学生很感兴趣,但是,学生对电影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好看好玩的认识上,没有深刻地去思考自己所看的电影,并且不认为电影和语文有什么关系,再者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及语文素养比较差,所以,学习本课,要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的角度欣赏影视名作,让他们对电影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目标
通过观看影片片段,分析影片中主要角色的形象。
小组通过对影片节选部分剧本的研读、合作、探究,了解电影里的线性叙事和平行叙事及其作用。
立足整部影片,对本影片的主题进行多元解读。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角色形象,了解电影叙事方式,多元解读影片主题。
难点:了解并学会分析电影叙事方式,深入了解影片。
突破口:学生通过观影片段、文本分析及朗读,找到影视与文学的连接点,将语文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评价任务
学生能够分析出影片中各种角色的形象特点。
通过语调、语速、语顿等的处理,有感情地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扮演。
小组代表能够将影片节选部分的内容清晰地按条归纳出来,并进一步探讨电影里的线性叙事和平行叙事及其作用。
对本影片的主题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个性的解读。
教法及学法
教法:小组讨论法、朗读、多媒体动画法
学法:合作探究,自主思考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法采用我校“7+2+3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采用7个教学法中的导、疑、点、探、思、练、评七个个环节的有机组合,运用两种教学形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实现教学三个教学目的(自主学习,有效参与,达成目标)。学生通过观影,小组合作讨论以及组员合作朗读,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视频片段、学生课前观影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师活动 学习活动 【评】评价要点
一课时
目标1:通过观看影片片段,分析影片中主要角色的形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幽蓝深邃的海洋里两条不起眼的小丑鱼却在2003年夏天的银幕上翻起了滚滚巨浪,创下了当年动画电影的票房奇迹,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部让人时而捧腹大笑,时而让人心弦紧张,又时而让人低头深思的动画片《海底总动员》。【疑】感知形象。除了莫林父子,影片中还有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观看相关影片,初步感知莫林父子形象。简要分析其他令你印象深刻的角色形象。 针对目标1:1.通过观看影片片段,分析影片中角色的形象。
目标2:小组通过对影片节选部分剧本的研读、合作、探究,了解电影里的线性叙事和平行叙事及其作用。 小组讨论,合作朗读,掌握特点。【点】电影创作中有一句格言:即“简单最好”。简单的含义并非是说让影片的情节淡化,甚至稀薄到没有故事,而是要做到叙事清晰,既让观众能够把握故事的脉络,在有限的时间中准确知道故事的发展进程,又能够通过奇妙情节给观众带来惊异,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还能以电影最擅长使用的平行叙事构成戏剧张力,三者结合,从而使观众获得观赏的审美喜悦。本课节选的影片最后部分不仅是全片的高潮,而且最能够鲜明表现“简单”这个特征。【点】线性叙事:事情按正常时间模式叙事。平行叙事:同一时间,不同事件或人物活动的叙事方式。【探】小组讨论:1、影片中的平行叙事是如何体现的?选文部分的线性叙事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选出你们小组感兴趣的片段,一起来朗读一下。 1.小组代表分析节选部分的叙事结构。2.分角色朗读节选部分剧本,处理好语速、语调、语顿及角色情感(以小组为单位,选读本小组感兴趣段)。 针对目标2:通过语调、语速、语顿等的处理,有感情地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扮演。要求读出莫林的情感变化,比如:看到儿子死了时的失望、伤心,以及最后和儿子团聚的开心等。线性叙事结构的划分:1.迷了路的莫林与多莉被鲸鱼吞进肚子,他们拼命挣扎,幸好被鲸鱼喷水喷了出来。镇定之后,他们欣喜地发现自己已被鲸鱼带到了目的地──悉尼港。2.听到了父亲消息的尼莫,在鱼缸里绞尽脑汁设想逃跑计划,把鱼缸弄得很脏。但他们从睡梦中醒来时,发现牙医为鱼缸装上了新的清理设施──2003型鱼缸过滤器,逃跑计划失败。3.尼莫在鱼缸里,依靠团体的力量逃脱了鱼网,但还是被装进了一个塑料袋,又坠入了另一重危险。 4.莫林与多莉在大海中寻找尼莫,落入了鹈鹕与海鸥的包围,幸亏善良的鹈鹕丙(奈杰尔)好心救了他。5.一个前来镶牙而又自称是“亚马逊食人鱼”的小女孩,向牙医索要装在塑料袋里的小尼莫。鹈鹕奈杰尔带着莫林与多莉恰好赶到,混战之中,尼莫游进了下水道。6.鹈鹕奈杰尔抱歉没有救出尼莫,让莫林父子相逢。莫林陷入绝望之境,和多莉分手,但多莉向他表达了自己与他交往中的温馨感受。7.尼莫在大海中遇到暂时失忆的多莉,多莉恢复了记忆,又帮助尼莫一起寻找莫林。8.莫林父子终于重逢,他们拥抱在一起,但是渔船的渔网突然包围了他们,多莉被卷进了渔网。9.尼莫想起了牙医诊所中的那一幕情景,勇敢地游进渔网,指挥鱼群冲破渔网,解救了鱼群。10.大团圆结局:莫林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儿子,父子俩紧紧拥抱在一起。3.平行结构:莫林千辛万苦寻子和尼莫想方设法逃离鱼缸。4.作用: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丰富形象、升华主题等。
目标3:立足整部影片,对本影片的主题进行多元解读。 【思】整体感知,深入思考影片主题,个性化解读。师:《海底总动员》的主题一般为父子亲情的颂歌,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样的解读? 学生思考发言,分析自己的理由。 针对目标3:自我成长友情、团结。解构个人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等。
结语:电影是有魅力的艺术,电影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愿大家在电影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片刻的放松,更是思维提升。 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练】作业布置,课后巩固 运用今天所讲的电影叙事方式,为本部影片续写一个500字左右的片段。
板书设计
主题
教学反思
优点:对这一节课的准备比较充分,教学设计思路比较清晰,三个问题难易相间,目标明确。学生确实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特别是主题解读的地方,学生思考很深入总体目标完成。
不足之处:这节课的节奏没把握好,在简单问题的地方,学生回答后不应该再去重复,点评即可,另外,学生对电影的两个叙事方式并不能一下子就明白,我应该有更好的引导。学生朗读处时间也不够,小组展示时间有限,学生没有得到充分表现。虽然小组合作,但是上下来还是发现个别学生其实并没有太积极的参与进去,有些边缘化。再有就是这次课的板书没有安排好,不具美感。
改进措施:问题引导上要循循善诱,深入浅出,要让学生能抓到问题的关键点;小组合作的管理上,应照顾到边缘生,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板书的设计还要再合理,简洁明了一些。
改进方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自己任重而道远,首先自己的备课上还应该再完备一些,应多做预设,引导学生上要更有方式方法,循序渐进,另外,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还需再提升,让技术更好的服务自己的教学。再有就是自己的教学语言还要再精炼一些。在课改的浪潮下,希望我能紧跟时代步伐,上的每一堂课都能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让他们能学有所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