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别样离愁,纯美格调
教学目标:
熟悉《城南旧事》故事情节,理解并概括其多元化主题思想。理解电影语言和小说语言的不同及其作用。
找出小说、剧本和电影在宋妈故事叙述上的不同之处,把握情节变化对人物塑造的影响,理解情节变化对作品主题和格调的影响。
理解电影散文化叙述的特点及作用。
通过小说、剧本和电影的比较阅读和小组合作,完成对情节、人物、主题、格调等方面的学习任务。
感受小说、剧本和电影之美,体会散文化叙述的温婉之韵,领悟传统文化含蓄蕴藉的美学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概括其多元化主题思想。
理解电影语言和小说语言的不同及其作用。
找出小说、剧本和电影在宋妈故事叙述上的不同之处,把握情节变化对人物塑造的影响,感悟情节变化对作品主题和格调的影响。
理解电影散文化叙述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电影散文化叙述的特点及作用。
课时安排:3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播放电影开头,导入新课。
回忆初中时读过的《城南旧事》故事内容,自读课本“作品介绍”部分帮助回忆。
默读剧本节选,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作品主题思想。
请同学概括剧本故事情节。
概括作品主题,引导学生对进行主题多元化理解。
个性化探究:最喜欢剧本哪些的文字?为什么?
作业:
自学“课外实践”和“资料链接”的知识。
观看电影《城南旧事》,想一想,喜欢电影吗?哪里最吸引你?
第二课时
播放歌曲《送别》,导入新课。
探讨:以《城南旧事》电影和小说为例,说说电影语言和小说语言有何不同,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个性化探究:电影《城南旧事》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你,说说理由。
作业:重点阅读《驴打滚》、观看剧本及电影中关于宋妈的故事内容,找出主要情节的不同之处。
第三课时
一、课前播放电影宋妈故事片段,帮助学生回忆主要情节,渲染气氛,引领学生逐步进入课堂情景。
二、问题导入:
课前同学们都重读了《城南旧事》原著,阅读了伊明改编的同名剧本,观看了吴贻弓导演的同名影片,这节课我们选取宋妈的故事,将这三部作品进行一次比较阅读。现在我们来讲一讲小说、剧本和电影在宋妈故事的主要情节上有何不同?
指名回答。明确:
情节 小说 剧本 电影
1.背景、日常生活 宋妈的来历、对林家孩子的照管、与侄子的对话、写家信 抱燕燕,弟弟排便找宋妈 删掉了背景,保留了一些日常生活场景,突出了细节
2.小栓子 听妈妈说死讯,听宋妈推测死因 偷听死讯,正面展现挨饿溺亡情节 听妈妈说死讯,(一句话)
3.丫头子 苦寻半月无果 完全删去 听宋妈转述,寻女无望
4.宋妈结局 离开林家(被接回家,预备生子) 留在林家 被迫离开林家(于林父墓地分别)
三、师生、生生合作探究:
(一)讨论:情节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人物塑造、主题倾向、情感表达等方面,分组讨论,分析表达效果的不同,然后各组代表发言,班上交流,其他同学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背景、日常生活:
小说和电影:(1)塑造宋妈的人物形象:淳朴、善良、仁厚、疼爱孩子、隐忍。
(2)积累读者和观众的情感对宋妈的同情。
(3)反复渲染对孩子的想念和盼望,与同时得知子女夭亡形成巨大情感
落差,增强感染力。
剧本:单刀直入,简洁明了。
在小栓子情节的叙述上,戏剧冲突激烈程度由强到弱如何排序?
剧本>小说>电影。
3.丫头子情节:
小说:凸显宋妈爱子情浓、寻子心切;表现其坚毅、倔强的性格特点。
剧本:全部删去以重点突出小栓子的夭亡。
电影:删减情节,突出宋妈无望的心情 ,悲伤的情感更浓重,感染更强力。
4.宋妈结局:再看电影结尾,班上交流:
小说:认命,但对生活仍抱有一些希望,突出其顽强的性格特点。
剧本:对命运的最终反抗,突出其刚烈的性格特点。
电影:宋妈形象没有得到进一步刻画;“死别”(与林父)加“生离”(与宋妈)的双
重别愁,强化了忧伤和思念的主题;情感表达节制,含蓄隽永。
(二)小结——电影的散文化倾向:
1、师生共同总结:
(1)就戏剧冲突的强烈程度排序:剧本>小说>电影。
(2)就抒情意味的浓郁蕴藉排序:电影>小说>剧本。
2、师介绍中国古典小说、戏剧和西方古典戏剧对集中而激烈的戏剧冲突的追求(宋元话本、戏剧三一律等知识),与《城南旧事》的小说、电影作比较,《城南旧事》的小说、电影对宋妈情节的叙述上十分平缓,这是对戏剧化的反叛和突破,同时情感的表达更为节制,更像文学样式中的散文。我们学过散文《荷塘月色》,情感是怎样的?
生:节制的: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师:这种对戏剧化的反叛和突破,节制的情感表达被运用到小说电影的叙事上,称为散文化叙述。
(三)探究:对原著情节的改编,你更欣赏剧本还是电影?为什么?
1、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2、总结:
(1)爱剧本的理由:剧本情节更富于戏剧化,对底层民众生活的悲惨表现的更直接,给读者的情感冲击更强烈;将宋妈塑造成为具有一定反抗精神的形象,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观念。
(2)爱电影的理由:电影忠实于原著的散文化倾向,进一步淡化了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人性更趋平和温婉,人生的残酷悲凉更趋淡化。
3、深入思考,师生交流:为什么我们会接受电影对卑劣人性和生活残酷的弱化?
引导学生从叙述的双重视角进行思考,一是作为拍摄视角的小英子这个小女孩的视角,一是作者作为成人的回忆视角。
小结:电影对卑劣人性和生活残酷的淡化,更符合儿童纯真美好的视角,符合回忆筛选美化的特点,富于传统的含蓄蕴藉之美,契合了回忆和忧伤的主题——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四、布置作业(二选一),进行作业指导:
1、《祝福》《雷雨》《茶馆》《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我们学过的课文,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请尝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谈谈你对改编的理解(200字左右)。
2、从学过的小说(如《范进中举》《变色龙》《孔乙己》等)中任选其一,节选部分情节,改编成两三千字的影视短剧,鼓励拍摄成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