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城南旧事>别样离愁,纯美格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影视作品欣赏》中的第一篇文章。它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以其“极强的贫民意识”“纯美的散文式电影”风格、诗情画意的银幕形象和从容舒缓的电影音乐旋律赢得了观众,成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极有影响的电影力作。对学生而言,影视作品的赏析,是对其情感以及认知体系的视觉冲击。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的课本中曾学过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该课是小说《城南旧事》的节选部分,因此学生对《城南旧事》并不陌生。而且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所有语文必修教材的学习,具备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此本选修教材恰好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而现在的高中学生,也容易接触到纷繁复杂的多媒体信息,影视作品距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最近,通过好的影视作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分析“英子的眼睛”,了解电影的视点。
(2)通过对人物的分析,理解电影通过视像、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
(3)加深对于电影视点的分析和认识,理解其与创作意图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下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收集《城南旧事》的相关资料。
(2)培养和提高学生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面貌,体会电影别样的离愁,纯美的格调。
(2)通过影片,引导学生阅读《城南旧事》一书,让学生认识其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四、教学重点:
(1)理解电影通过视像——造型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分析,明确其与创作意图的关系,理解影片中“别样的离愁”。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视频教学。
2.小组合作探究法。
3.实践应用拓展法。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观看影片《城南旧事》,教师安排课前预习任务,各小组搜集资料,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情况生成导学案,并发放给学生。 任务一:简介原著作者林海音。 任务二:介绍导演吴贻弓和电影取得的成就。 任务三:简要概括电影故事情节。
八、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安排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设计目的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沐着冬阳悠闲而来的驼队,胡同边上的荒草丛,爸爸精心侍弄的花草,偶尔可以逛一逛的热闹街市。在这里,烽火狼烟被隐去,一群无关紧要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渐渐清晰,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城南旧事》,走进英子的世界。 由电影中学生熟悉的场景导入,学生可快速的进入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引入人物 初步分析“英子的眼睛”,了解电影的视点。1、电影中的英子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她有一双大眼睛2、那么通过这双眼睛她都看到了什么?明确:(1)一个姑娘——秀贞;(2)一个厚嘴唇男人——小偷(3)一个佣人——宋妈。 便于学生迅速找到影片中的主要人物,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及人物结局做准备。
(三)分析主要人物(教学重点) 讨论问题:英子眼中的这些人物,他们都有着怎样的特点,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结合电影分析,此处有视频插入)明确:对于人物的形象,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把握,不要求完全一致,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秀贞结局:疯了小偷结局: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宋妈结局:儿子惨死,女儿下落不明,最后还不得不跟着不负责任的丈夫回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能力,学会交流看法,进行思想的碰撞。在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理解影片中“别样的离愁”(本课教学难点) 教师总结:无限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亲人间的离愁:(1)秀贞:与爱人司康分离,随后又与女儿小桂子分离,后终找到小桂子,带着女儿去找司康,葬身铁轨下,最终与丈夫分离。(2)小偷:深爱弟弟,但却因贫困走上偷窃的道路,最终被抓,生死不明,与其母亲和弟弟分离。(3)宋妈:为了儿子和女儿能更好的生活,独自出外帮佣,但最终儿子惨死,女儿被狠心的丈夫送人,下落不明,与一双儿女分离。小英子的离愁:(1)与秀贞的分离:雨夜中晕倒,醒来后一切都重新开始,留下的只有懵懂和回忆。(2)与小偷的分离:有不忍,也有内疚,但更多的是失去朋友的伤心。(3)与宋妈的分离:父亲去世,小英子一家不得不离开北平,小英子也不可避免的要离开相处多年的宋妈,分别时留下了伤心的眼泪。——尽管分离的对象不同,分离的原因不同,分离的方式不同,但最终人物都陷入了无限的离愁和沉沉的相思之中,所以说影片《城南旧事》是“别样的离愁”。 加深对于电影视点的分析和认识,明确其与创作意图的关系,从而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四)本课小结 《城南旧事》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以悲剧为结局的,而每一个故事结束之后,人物都会陷入无限的离愁之中。大时代的悲欢离合在儿童视角的叙事中被缩小了,人字却被放大了。林海音用一个孩子的眼光打量古城北平,打量这个社会。这种眼光中没有一分一厘的功利,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更没有大人们见风使舵的势力,只剩下最本真、最质朴的态度。一双孩子的眼睛,将一个时代微缩,看尽人间百态,下面就让我们在一首好听的《骊歌》中,再一次走进《城南旧事》,走进小英子的童年世界。 以电影的切入点总结,便于学生对影片内容进行理解。
(五)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与本文有哪些异同。 同样是一篇借助孩子的视角看社会的作品,将两部类似的作品进行比较,有利于提高学生比较阅读的鉴赏能力,与高考相衔接。同时还可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附:1板书设计
《城南旧事》赏析
秀贞 善良、爱孩子、为爱痴狂 疯了
人物 厚嘴唇男人 贫穷、善良 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
宋妈 仁厚、淳朴、隐忍 儿子惨死,女儿下落不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