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包头)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和图2集中展示了( )
A.铸造工艺的高超 B.早期文明的成就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甲骨文和商代的青铜器,属于商朝的文字和青铜铸造工艺,体现了我国早期国家文明的成就,故选项B符合题意;
A.铸造工艺的高超,不符合题意;
C.石器时代的风貌,不符合题意;
D.文字演变的历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2.(2022·包头)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D.统一六国的需要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儒家思想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不符合题意;
D.统一六国的需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注意理解;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分析,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3.(2022·包头)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日益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显著进步。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 )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
C.奠定了隋唐统一的基础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日益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显著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因素从经济、科技等方面,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符合题意;
B.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不符合题意;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4.(2022·包头)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时“湖广熟,天下足”,这一民间谚语的变化,可以用于研究清朝( )
A.铁犁和牛耕的出现 B.文化艺术的繁荣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农业的发展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 “苏湖熟,天下足” 显示的是苏州、湖州一带经济发达,到了清朝时 “湖广熟,天下足” ,显示的是湖州、广州一带经济发达,由此可知,清朝时期农业的发展变化,故选项D符合题意;
A.铁犁和牛耕的出现,不符合题意;
B.文化艺术的繁荣,不符合题意;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5.(2022·包头)“扶清灭洋”“变法图强”“三民主义”“工农武装割据”这些口号和主张、理论共同说明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 )
A.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B.发动革命,实现共和
C.革故鼎新,变法救国 D.学习西方,挽救危机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口号和主张显示的是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武装割据,他们面临着反抗外来侵略,进行近代化探索和推翻反动统治的任务, 说明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发动革命,实现共和,不符合题意;
C.革故鼎新,变法救国,不符合题意;
D.学习西方,挽救危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切记。
6.(2022·包头)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这表明,辛亥革命( )
A. 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 B.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探索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
【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这表明,辛亥革命探索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故选项D符合题意;
A.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不符合题意;
B.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不符合题意;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7.(2022·包头)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很多家庭中,父亲是农救会员,儿子是工救会员,媳妇是妇救会员,孙子是儿童团员,全家积极投身抗战。这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
A.得益于英美盟军的支持 B.厚植于人民的伟大力量
C.取决于正面战场的抗战 D.源自于斗争形式的多样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在抗日战争中,一家子几乎都投入到抗战中,这种现象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群体参与,即厚植于人民的伟大力量,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得益于英美盟军的支持,不符合题意;
C取决于正面战场的抗战,不符合题意;
D.源自于斗争形式的多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8.(2022·包头)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以现实人物为主题,画中人物神态自若,嘴角含着一丝微笑,富有生命的活力。该作品( )
A.呈现了封建贵族的生活 B.展现了古代艺术的成就
C.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D.显现了理性时代的特征
【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以现实人物为主题,画中人物神态自若,嘴角含着一丝微笑,富有生命的活力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呈现了封建贵族的生活,不符合题意;
B.展现了古代艺术的成就,不符合题意;
D.显现了理性时代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要注意理解人文主义思想的含义。
9.(2022·包头)据下图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社会主义( )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社会主义革命的历程
A.工业化成功实现 B.由理想变成现实
C.计划经济的形成 D.从暴力走向和平
【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第一国际;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理想;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工业化成功实现,不符合题意;
C.计划经济的形成,不符合题意;
D.从暴力走向和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分析理解。
10.(2022·包头)下图微标中的线条构成了桥形轮廓,寓意着G20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的共赢之桥。G20的“0”体现了各国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反映的时代潮流是( )
A.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B.安全、互惠、合作、共赢
C.改革、创新、挑战、竞争 D.和平、发展、绿色、环保
【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众多问题,因此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经济向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材料G20的“0”体现了各国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反映的时代潮流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安全、互惠、合作、共赢,不符合题意;
C.改革、创新,挑战、竞争,不符合题意;
D.和平、发展,绿色、环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二、非选择题:本题3个小题,共30分。
11.(2022·包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吐蕃传来的马球运动在盛唐时期非常流行,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甚至宫廷妇女都参与其中。唐与吐蕃、突厥首领会盟时组织马球比赛。日本遣唐使把马球的玩法带回了日本。马球运动这项强健体魄、开放心胸的运动,是当时社会和平、富足的体现,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吴建华《从马球文化看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和盛唐的自信》
材料二:宋代城市文化生活丰富,蹴鞠是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图5铜镜的背面呈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花园里踢球,有人为他们助兴的情景。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1981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比赛中首次夺冠给国人带来的激情,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奋起直追的心情完全契合。国人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人民日报》写道:“用中国女排这种拼搏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摘编自汪大昭《学习女排,振兴中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球运动流行所展现的“盛唐气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宋代蹴鞠流行的阶层,并简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女排夺冠的时代价值。
【答案】(1)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交融的加强;社会风气的开放包容;对外政策的兼容并包;
(2)市民阶层;宋朝时,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同时,城市规模扩大,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和富裕起来;市民追求更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蹴鞠在市民政局中流行开来;
(3)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增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鼓励人民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去;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等。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马球运动流行所展现的“盛唐气象”, 表现为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交融的加强;社会风气的开放包容;对外政策的兼容并包;
(2)依据材料二信息“ 宋代城市文化生活丰富,蹴鞠是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可以看出, 宋代蹴鞠流行的阶层是市民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代蹴鞠在市民阶层中流行的原因有:宋朝时,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同时,城市规模扩大,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和富裕起来;市民追求更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蹴鞠在市民政局中流行开来;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女排夺冠,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增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鼓励人民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去;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等。;
故答案为:(1)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交融的加强;社会风气的开放包容;对外政策的兼容并包;
(2)市民阶层;宋朝时,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同时,城市规模扩大,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和富裕起来;市民追求更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蹴鞠在市民政局中流行开来;
(3)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增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鼓励人民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去;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等。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理解之后再进行概括回答,注意两者相结合;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理解。
12.(2022·包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1《人民日报》1949~1955年的部分社论
时间 标题
1949年9月24日 新纪元开始了——记政协代表关于国旗、国都、纪元的讨论
1949年10月1日 万岁,新中国!
1950年7月16日 土改法带来幸福远景,关中农民无限喜悦
1950年11月6日 首都文艺界集会讨论,纷纷签名志愿抗美援朝
1953年11月9日 必须大张旗鼓地向农民宣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4年6月29日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1954年9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武器
1955年4月27日 从万隆开始
——摘编自陈月明《使命与主体:〈人民日报〉社论(1949~2008)的话语呈现》
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个主题,请你任选一个,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三个相关联的史事,围绕主题,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符合逻辑。)
【答案】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
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战争;
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但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外部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内部由于多年战乱,经济残破,困难种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开展土地改革,使得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人民政协;“共同纲领”;土地改革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可以任选一个主题进行回答,再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三个史事回答,如:
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
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战争;
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但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外部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内部由于多年战乱,经济残破,困难种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开展土地改革,使得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按照自己的掌握情况,任意选取一个主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三个相关联的史事,围绕主题进行说明,注意做到 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符合逻辑 。
13.(2022·包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2世纪,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活跃,中世纪大学问世。大学创办之初,不受外来干涉而具有自我管理的权限。学生在完成文法、修辞、逻辑等七门基础课后学习法律、医学等专业课。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为师生创造了自由探索与独立思考的空间,激发了他们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
材料二:19世纪的欧美大学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源头,为西方工业化提供了不竭动力。众多科学家在大学实验室中刻苦研究,反复实践,在电磁学、化学和热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被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新的技术、新的发明层出不穷,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摘编自元鹏《大学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大学的“美好”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近代大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源头”。列举两项当时的“新技术、新发明”。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1)拥有自治权;多样的学科设置;基础课和专业课并重;世俗教育;学术研究自由;学术氛围浓厚。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的紧密结合;而丰硕的科研成果是源于19世纪的大学在众多科学领域方面的新发展,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大学是工业革命的源头,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不竭动力;
电的应用(电灯);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化学工业和新材料(人造纤维)
(3)大学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学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大学的美好之处体现在:拥有自治权;多样的学科设置;基础课和专业课并重;世俗教育;学术研究自由;学术氛围浓厚;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的紧密结合;而丰硕的科研成果是源于19世纪的大学在众多科学领域方面的新发展,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大学是工业革命的源头,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不竭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新技术和新发明有:电的应用(电灯);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化学工业和新材料(人造纤维)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学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学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故答案为:(1)拥有自治权;多样的学科设置;基础课和专业课并重;世俗教育;学术研究自由;学术氛围浓厚。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的紧密结合;而丰硕的科研成果是源于19世纪的大学在众多科学领域方面的新发展,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大学是工业革命的源头,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不竭动力;
电的应用(电灯);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化学工业和新材料(人造纤维)
(3)大学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学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两者相结合;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注意理解;第二问是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理解。
1 / 1内蒙古包头市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包头)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和图2集中展示了( )
A.铸造工艺的高超 B.早期文明的成就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
2.(2022·包头)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D.统一六国的需要
3.(2022·包头)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日益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显著进步。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 )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
C.奠定了隋唐统一的基础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4.(2022·包头)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时“湖广熟,天下足”,这一民间谚语的变化,可以用于研究清朝( )
A.铁犁和牛耕的出现 B.文化艺术的繁荣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农业的发展变化
5.(2022·包头)“扶清灭洋”“变法图强”“三民主义”“工农武装割据”这些口号和主张、理论共同说明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 )
A.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B.发动革命,实现共和
C.革故鼎新,变法救国 D.学习西方,挽救危机
6.(2022·包头)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这表明,辛亥革命( )
A. 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 B.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探索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
7.(2022·包头)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很多家庭中,父亲是农救会员,儿子是工救会员,媳妇是妇救会员,孙子是儿童团员,全家积极投身抗战。这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
A.得益于英美盟军的支持 B.厚植于人民的伟大力量
C.取决于正面战场的抗战 D.源自于斗争形式的多样
8.(2022·包头)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以现实人物为主题,画中人物神态自若,嘴角含着一丝微笑,富有生命的活力。该作品( )
A.呈现了封建贵族的生活 B.展现了古代艺术的成就
C.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D.显现了理性时代的特征
9.(2022·包头)据下图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社会主义( )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社会主义革命的历程
A.工业化成功实现 B.由理想变成现实
C.计划经济的形成 D.从暴力走向和平
10.(2022·包头)下图微标中的线条构成了桥形轮廓,寓意着G20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的共赢之桥。G20的“0”体现了各国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反映的时代潮流是( )
A.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B.安全、互惠、合作、共赢
C.改革、创新、挑战、竞争 D.和平、发展、绿色、环保
二、非选择题:本题3个小题,共30分。
11.(2022·包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吐蕃传来的马球运动在盛唐时期非常流行,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甚至宫廷妇女都参与其中。唐与吐蕃、突厥首领会盟时组织马球比赛。日本遣唐使把马球的玩法带回了日本。马球运动这项强健体魄、开放心胸的运动,是当时社会和平、富足的体现,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吴建华《从马球文化看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和盛唐的自信》
材料二:宋代城市文化生活丰富,蹴鞠是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图5铜镜的背面呈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花园里踢球,有人为他们助兴的情景。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1981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比赛中首次夺冠给国人带来的激情,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奋起直追的心情完全契合。国人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人民日报》写道:“用中国女排这种拼搏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摘编自汪大昭《学习女排,振兴中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球运动流行所展现的“盛唐气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宋代蹴鞠流行的阶层,并简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女排夺冠的时代价值。
12.(2022·包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1《人民日报》1949~1955年的部分社论
时间 标题
1949年9月24日 新纪元开始了——记政协代表关于国旗、国都、纪元的讨论
1949年10月1日 万岁,新中国!
1950年7月16日 土改法带来幸福远景,关中农民无限喜悦
1950年11月6日 首都文艺界集会讨论,纷纷签名志愿抗美援朝
1953年11月9日 必须大张旗鼓地向农民宣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4年6月29日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1954年9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武器
1955年4月27日 从万隆开始
——摘编自陈月明《使命与主体:〈人民日报〉社论(1949~2008)的话语呈现》
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个主题,请你任选一个,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三个相关联的史事,围绕主题,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符合逻辑。)
13.(2022·包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2世纪,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活跃,中世纪大学问世。大学创办之初,不受外来干涉而具有自我管理的权限。学生在完成文法、修辞、逻辑等七门基础课后学习法律、医学等专业课。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为师生创造了自由探索与独立思考的空间,激发了他们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
材料二:19世纪的欧美大学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源头,为西方工业化提供了不竭动力。众多科学家在大学实验室中刻苦研究,反复实践,在电磁学、化学和热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被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新的技术、新的发明层出不穷,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摘编自元鹏《大学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大学的“美好”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近代大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源头”。列举两项当时的“新技术、新发明”。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甲骨文和商代的青铜器,属于商朝的文字和青铜铸造工艺,体现了我国早期国家文明的成就,故选项B符合题意;
A.铸造工艺的高超,不符合题意;
C.石器时代的风貌,不符合题意;
D.文字演变的历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2.【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儒家思想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不符合题意;
D.统一六国的需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注意理解;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分析,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3.【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日益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显著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因素从经济、科技等方面,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符合题意;
B.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不符合题意;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4.【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 “苏湖熟,天下足” 显示的是苏州、湖州一带经济发达,到了清朝时 “湖广熟,天下足” ,显示的是湖州、广州一带经济发达,由此可知,清朝时期农业的发展变化,故选项D符合题意;
A.铁犁和牛耕的出现,不符合题意;
B.文化艺术的繁荣,不符合题意;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5.【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口号和主张显示的是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武装割据,他们面临着反抗外来侵略,进行近代化探索和推翻反动统治的任务, 说明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发动革命,实现共和,不符合题意;
C.革故鼎新,变法救国,不符合题意;
D.学习西方,挽救危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切记。
6.【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这表明,辛亥革命探索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故选项D符合题意;
A.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不符合题意;
B.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不符合题意;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7.【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在抗日战争中,一家子几乎都投入到抗战中,这种现象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群体参与,即厚植于人民的伟大力量,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得益于英美盟军的支持,不符合题意;
C取决于正面战场的抗战,不符合题意;
D.源自于斗争形式的多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8.【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以现实人物为主题,画中人物神态自若,嘴角含着一丝微笑,富有生命的活力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呈现了封建贵族的生活,不符合题意;
B.展现了古代艺术的成就,不符合题意;
D.显现了理性时代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要注意理解人文主义思想的含义。
9.【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第一国际;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理想;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工业化成功实现,不符合题意;
C.计划经济的形成,不符合题意;
D.从暴力走向和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分析理解。
10.【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众多问题,因此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经济向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材料G20的“0”体现了各国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反映的时代潮流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安全、互惠、合作、共赢,不符合题意;
C.改革、创新,挑战、竞争,不符合题意;
D.和平、发展,绿色、环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11.【答案】(1)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交融的加强;社会风气的开放包容;对外政策的兼容并包;
(2)市民阶层;宋朝时,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同时,城市规模扩大,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和富裕起来;市民追求更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蹴鞠在市民政局中流行开来;
(3)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增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鼓励人民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去;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等。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马球运动流行所展现的“盛唐气象”, 表现为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交融的加强;社会风气的开放包容;对外政策的兼容并包;
(2)依据材料二信息“ 宋代城市文化生活丰富,蹴鞠是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可以看出, 宋代蹴鞠流行的阶层是市民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代蹴鞠在市民阶层中流行的原因有:宋朝时,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同时,城市规模扩大,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和富裕起来;市民追求更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蹴鞠在市民政局中流行开来;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女排夺冠,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增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鼓励人民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去;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等。;
故答案为:(1)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交融的加强;社会风气的开放包容;对外政策的兼容并包;
(2)市民阶层;宋朝时,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同时,城市规模扩大,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和富裕起来;市民追求更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蹴鞠在市民政局中流行开来;
(3)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增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鼓励人民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去;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等。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理解之后再进行概括回答,注意两者相结合;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理解。
12.【答案】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
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战争;
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但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外部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内部由于多年战乱,经济残破,困难种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开展土地改革,使得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人民政协;“共同纲领”;土地改革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可以任选一个主题进行回答,再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三个史事回答,如:
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
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战争;
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但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外部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内部由于多年战乱,经济残破,困难种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开展土地改革,使得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按照自己的掌握情况,任意选取一个主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三个相关联的史事,围绕主题进行说明,注意做到 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符合逻辑 。
13.【答案】(1)拥有自治权;多样的学科设置;基础课和专业课并重;世俗教育;学术研究自由;学术氛围浓厚。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的紧密结合;而丰硕的科研成果是源于19世纪的大学在众多科学领域方面的新发展,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大学是工业革命的源头,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不竭动力;
电的应用(电灯);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化学工业和新材料(人造纤维)
(3)大学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学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大学的美好之处体现在:拥有自治权;多样的学科设置;基础课和专业课并重;世俗教育;学术研究自由;学术氛围浓厚;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的紧密结合;而丰硕的科研成果是源于19世纪的大学在众多科学领域方面的新发展,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大学是工业革命的源头,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不竭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新技术和新发明有:电的应用(电灯);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化学工业和新材料(人造纤维)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学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学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故答案为:(1)拥有自治权;多样的学科设置;基础课和专业课并重;世俗教育;学术研究自由;学术氛围浓厚。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的紧密结合;而丰硕的科研成果是源于19世纪的大学在众多科学领域方面的新发展,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大学是工业革命的源头,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不竭动力;
电的应用(电灯);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化学工业和新材料(人造纤维)
(3)大学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学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两者相结合;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注意理解;第二问是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理解。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