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东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5 11:48:09

文档简介

东丽区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质量监测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6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在“答题卡”上;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应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熏陶(tāo) 提防(tí) 煞风景(shā) 相去无几(jǐ)
B.伺候(shì) 埋怨(mái) 离间计(jiàn) 出类拔萃(cuì)
C.尸骸(hái) 罪愆(yǎn) 顷刻间(qīng) 雷厉风行(lì)
D.祈祷(qí) 半晌(shǎng) 刽子手(guì) 窸窣飘零(sū)
2.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名誊 接恰 涉猎 装腔做势
B.无赖 滥用 妨害 祸国殃民
C.慰籍 狭隘 烦燥 残羹冷炙
D.湎怀 罪蘖 肆虐 卓有成效
3.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蒲松龄,清代杰出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聊斋志异》是其倾力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其文学特点。
B.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剧作家、诗人。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等。
C.庄子是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其作品大量使用寓言,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论述哲学观点,《逍遥游》《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均出自他笔下。
D.《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为“十三经”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4.下列选项中,引号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
A.因为别里科夫的生活中处处是套子,所以我们把他称作“装在套子里的人”。
B.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
C.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
D.“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
5.下列语句表达较为得体、合适的一项是( )
A.细心研读该论文后发现其数据不够准确,内容较浅显,恐难刊登,真可谓不刊之论。
B.多谢您惠赠给我的大作,据悉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我定当细细拜读并望不吝赐教。
C.贵国参加了本届冬奥会比赛,且在多个项目独占鳌头,忝列奖牌榜前列,特此恭贺。
D.记者采访李教授时说:“听说您最近有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问世。您真是好样的!我代表全国人民向您表示衷心祝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奥林匹克发展轴上,2022年2月4日——20日,注定是 且令人难忘的时间。这是一次别样的相逢。北京冬奥会在满怀期待中圆满开幕;( ),冬奥会主火炬在鸟巢缓缓熄灭。当欢度春节的“中国红”遇到激情澎湃的“冰雪白”,一场文化与体育的碰撞、一次传统与现代的相遇,让人 ,给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奥运健儿留下美好记忆。
北京冬奥会,全要素、创新性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与独特魅力。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的形式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磅礴,吉祥物以熊猫和灯笼为原型,颁奖花束使用非遗技艺……“中国风”托起了“冬奥范”。
冬奥村使人们感到温馨舒适,运动场馆为人们带来满满科技感,组织工作让人们获得有条不紊的享受……中国奉献的这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离不开每个环节、每个群体的 。这是中国为全球奉上的一场体育盛宴,也进一步向全世界传达出一起向未来的鲜明信号,更开启了冰雪运动全球新时代。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万众瞩目 依依不舍 源远流长 团结协作
B.万众瞩目 流连忘返 博大精深 众志成城
C.举世瞩目 流连忘返 博大精深 团结协作
D.举世瞩目 依依不舍 源远流长 众志成城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多少次技艺竞争,多少回毅力角逐,在顺利完成各项赛程后
B.多少回毅力角逐,多少次技艺竞争,顺利完成了各项赛程
C.多少回毅力角逐,多少次技艺竞争,在顺利完成各项赛程后
D.多少次技艺竞争,多少回毅力角逐,各项赛程顺利完成了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中国为全球奉上的一场体育盛宴,也开启了全球冰雪运动新时代,更进一步向全世界传达出一起向未来的鲜明信号。
B.这是中国为全球奉上的一场体育盛宴,也进一步向全世界传递出一起向未来的鲜明信号,更开启了全球冰雪运动新时代。
C.这是中国为全球奉上的一场体育盛宴,也向全世界进一步传达出一起向未来的鲜明信号,更开启了冰雪运动全球新时代。
D.这是中国为全球奉上的一场体育盛宴,也开启了全球冰雪运动新时代,更进一步向全世界传递出一起向未来的鲜明信号。
二、(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二)
佚之孤,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览之。
晋候、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厚赏以利郑也 利:利益
B.武往说师,老母系之 系:挂念
C.秦晋师还,郑遂安 还:撤军
D.君恩四海,天下惠之 惠:得到恩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郑伯愕然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武以口舌还军秦晋 厚赏以利郑也
C.乃烛之武之兄文也 使杞子……戍之,乃还
D.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
B.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
C.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
D.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B.烛之武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C.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足智多谋,平时又对郑伯尊重有加,因此认为这次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D.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84分)
注意事项:
请将第 Ⅱ 卷答案,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第 Ⅱ 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三、(1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2)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2分)
14.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下列对诗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B.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C.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D.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2)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弟子们各言志向,孔子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春光融融;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__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四、(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6~19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
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
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
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当年在“大三线”工地上对体能的不遗余力地透支,开始受到必然性的制裁。别人已经称他老爷子了,而即使别人不那么称他,他也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确实老了。
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
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
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
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
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
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
我们从《人世间》中不难看到,当生活中的矛盾处在不可调解之时,总有一种正直的友善的力量,内在地驱策着生活向前推进。而矛盾的调和与解决,又往往得助于梁晓声价值取向的牵引。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贵州山区投奔“右派”诗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原谅了女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骨肉的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愤怒至极。他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帮小儿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义。你和人家郑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如果你不与人家结婚,那是双重的不义。……再愁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仅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
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看重的是在困难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助和相互守望,更有应该尽到的为人的责任和担当。
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
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
(摘编自《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1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
B.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
C.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
D.文中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
1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人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这是《人世间》从头至尾传递出的思想光辉。
B.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前提是,他不仅知道人是什么样的,而且能揭示人可以、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C.作者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为“好人”定下了标准。
D.《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这种“理想向度”就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
18.文本一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5分)
答:
19.文本二谈到了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文本一梁晓声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五、(3分)
20.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下列是编剧助理小徐打算选编的场景,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3分)
A.元妃省亲 B.雨村断案
C.香菱学诗 D.探春理家
六、(5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有的同学说:“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
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每题3分,共24分)
1.D 2.B 3.C 4.A 5.B 6.C 7.A 8.D
二、(每题3分,共12分)
9.A 10.D 11.B 12.C
三、(16分)
13.(5分)
(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既”“肆”“阙”各1分。共3分)
(2)要不是我推荐他,(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举”,1分;“何功之有”,宾语前置,1分。共2分)
14.(6分)
(1)C(3分)
(2)第三联描写了天色已晚,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地划船,(1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1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1分)
15.默写(每空1分,共5分)
①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②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 ③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四、(15分)
16.D(2分)
17.C(2分)
18.①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么说可以回避重复询问的尴尬。②想以此希望子女理解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并可以接替自己的“工作”。③唤起子女对改良周边环境工程的认同。(答对一点给2分,三点答全给5分。本题共5分)
19.①通过周志刚退休后在家周边对房屋道路修修补补,体现了小人物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②周志刚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依和守望相助,在困难中也要坚持完成自己的“改良”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担当。(每点3分,共6分)
五、(3分)
20.C(3分)
六、(50分)
21.略(参照高考阅卷标准)
【参考立意】
1深耕美育沃土,擎举民族大任;
2.美以修身,美以养德;
3.端正审美态度,学会正确审美;
4.以美育智,美美与共。
【参考译文】
(一)(略)
(二)
佚之狐,郑国人,是佚之俅的儿子。佚之狐年轻时擅长思考和辩论,才识很多。担任幕僚,经常得到郑国国君的赏识。
晋侯、秦伯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求见郑伯,说:“国家面临危险,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
烛之武出使秦国,秦晋联军撤回之后,郑国于是得到了安宁。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佚之狐听到这件事之后,对郑伯说:“烛之武,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辛勤劳苦,功绩很大,受到重赏,这是上天的法则;然而,烛之武终归属于隐士的一类,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我私下里认为应当受到奖赏的是我。”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奖赏了佚之狐。
第二天,有位村夫到朝堂参拜,郑伯迎接了他。问他何人,原来这人是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烛之文说:“皇上的恩惠遍及四海,天下的人都得到恩泽,这是全国百姓的荣幸。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军撤回,即使是三军也敌不过他,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然而,家里有老母亲,已经83岁了,每天必须有人侍奉。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母亲天天记挂在心,我日日夜夜守在母亲身边,眼睛都不眨一下,也应该受到奖赏。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劝退秦军的!”郑伯奖赏了这位村夫。
没过多久,郑伯身边的人和众大臣上书请求得到奖赏的人络绎不绝,郑国国内一片喧哗。晋君听说这件事,趁机来攻打郑国,郑国又陷入危险的境地。史臣说:“郑国从危局到安定,是皇上圣明与臣属贤能的结果;郑国从安定到再度陷入危局,是奖赏功臣的过错,还是夺取别人功劳嫉贤妒能的过错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