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孔乙己》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余映潮《孔乙己》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19 13:1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余映潮《孔乙己》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一、导入:由孙伏园先生的评论引出《孔乙己》。
  师: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还把它译成了外史。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乙己。
  二、初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课前我们都已预习过,请大家说说,通读课文后,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或者说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
  生: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生: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生:他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的情景。
  师:你能把这一段朗读一下吗
  (学生朗读。)
  师:从这段话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孔乙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生:他是一个好玩、可笑的人。
  生:他是一个迂腐的人。
  师:但老师觉得这情景是这篇课文中唯一能让人感到温馨的地方。有同学有同感吗
  生:他自己钱不多,买了点儿茴香豆还要给孩子们吃。
  生: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师:同学们都很有感触。孔乙己还留给你们什么深刻的印象
  生:“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给我印象也很深。
  师:你认为“窃”和“偷”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
  师:其实两者意思一样。“偷”是口头语,“窃”是书面语。你们说孔乙己自己知不知道两者意思是一样的
  生:知道的。
  师: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人们用口头语“偷”来嘲笑孔乙己,孔乙己为了辩解而用书面语“窃”,故意在字面上做文章。
  生:说明了孔乙己这个没落封建文人的迂腐、可悲。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棒。《孔乙己》这篇经典的课文你们的父辈和老师读书的时候就学过,有意思的是,这两天老师问了一些年长者和一些与我同时代的人,让他们说说多年后孔乙己留在他们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这几幅经典画面(大屏幕呈现下述文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
  回字有四样写法。
  不多不多!多乎哉 不多也。
  师:好像跟我们同学说的不谋而合,看来这就是经典的不朽之处,无论经过多么久,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一样的。
  师:根据以上叙述,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读书人。
  师:怎样的读书人7能否在前面加个定语
  生:可笑的读书人。
  生:迂腐的读书人。
  生:善良的读书人。
  师:李欧梵先生认为,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读书人的社会地位是如何的
  生: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应是挺高的。
  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嘛!
  三、再品孔乙己,他是一个有着悲剧性格的“边缘人”。
  师:那就让我们去看看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如何。假如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孔乙己那个年代,你能在咸亨酒店众多的酒客中,一眼就认出哪个是孔乙已吗 请根据文中的话说说理由。
  生:能,根据第四小节中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师:为什么说他是唯一的
  生:根据文中第一小节的描述,站着喝酒的是短衣帮,而穿长衫的是要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
  师:也就是说,孔乙己既不属于短衣帮,又不属于穿长衫的主顾。但是,他只要踱进店里坐着不就可以成为长衫主顾一类了吗 他能坐着喝吗
  生:不能,因为他太穷了!经济条件不允许他坐着喝!
  师:那么只要他脱下长衫就可以归入短衣帮了。他愿脱下长衫吗
  生:不能,他太穷了,只有这么一件衣服,所以脱不下来。
  师:你认为他没有换洗的衣服,果真是这样吗
  生:不对,我觉得是他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他认为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
  生:他喜欢与众不同。
  师:那这个孔乙己太有个性了。
  生:在他的思想里,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自己和短衣帮归在一起。
  生:他企图用一件长衫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的思想意识不允许他脱下。
  师:真是欲上不能,欲下不甘啊!既不能踱进店里去喝,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脱下长衫。孔乙己成为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孤独的边缘人。
  四、三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
  师:这么一个不属于任何群体的边缘人,是否跟别人没有任何关联了
  生:文中第九小节这样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说明他还是和别人有关联的。
  师:能从文中找到“这样”的具体表现吗
  生:第四小节:“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窃书不能算偷”。
  生:大家说孔乙己捞不到半个秀才时,众人都哄笑,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生:孔乙己和邻居孩子之间的对话“多乎哉 不多也”,也都是笑声。
  生:孔乙己说“跌断,跌,跌……”,大家都笑了。
  师:静下来,让我们想一想,这些真的好笑吗 如果我们就是孔乙己,考不上秀才举人,可笑吗 没钱不能多给孩子茴香豆,可笑吗 没钱只能去偷书,可笑吗 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可笑吗 让我们觉得可笑的分别是孔乙己的什么事
  生:“窃书不能算偷”,这里表明了孔乙己没落、迂腐。
  生:‘链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说明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孔乙己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
  生:“不多不多{多乎哉 不多也。”这句话显示了孔乙己最诚挚的人性,但由于生活的窘迫,这人性不过是笑料的一部分罢了。
  生:“跌断,跌,跌……”孔乙己此时的神态是“低声”“恳求”,说明他很可怜!
  生:突然发现让人们觉得可笑的分别是孔乙己的“偷窃一落第—迂腐一断腿”。
  师:确实,如果我们站在酒客的角度,会觉得孔乙己是可笑的。但如果我们从孔乙己的角度去想想,会发现这一切对孔乙己个人来说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痛。那为什么每一次店内外都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悲凉、人情的冷漠。
  师:孔乙己自认为是一个读书人、有身份的人,可他的一举一动却成为人们无聊生活中的笑料。可见他们的快乐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他们在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孔乙己这么一个悲苦的人的形象就很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师:但让我们感到更辛酸的是,文中继续写道:”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说明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生:他只不过是一个玩物、一块笑料、一个废物。
  生:他是一个可有可无、毫无价值的人。
  师: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第十小节的“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师:是在什么情况下“我”才觉得的
  生:掌柜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师:文中这“十九个钱”总共提到几次 说明了什么   生:四次。
  生:“十九个钱”成了他的代名词,他曾经存在过的唯一证据。
  生:“十九个钱”似乎代表了他存在的全部价值。
  师:是的,所以当这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这个卑微的名字便永远从冷漠残酷的社会消失了!
  师:还有吗
  生:第十小节:“谁晓得 许是死了。”
  师:什么样的情境下有这样的对话的 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体会一下说话人的心情。
  (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谁晓得 许是死了。”他们用的是什么口气
  生:漫不经心。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口答。
  生: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
  师:讲得真好!这种刻意为之的“轻描淡写”更加强了悲剧的效果。我们一般在谈论什么东西逝去的时候用这种口气
  生:动物。
  生:我们家的宠物死了,我也不会用这种口气。
  师:可见在别人心目中孔乙己连动物也不如。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读到了什么信息
  生:丁举人的凶残行径。
  生:但没有人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
  师:说明了什么
  生: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麻木到了触目惊心、令人寒心的地步!
  师:有人说:“人没有错,错的是时间。”一个小小的孔乙己,谁会去关心他 一个小小的举人在那时可以草菅人命,而没有一个人去阻止,都只是旁观,或者说在看戏,戏中谁死谁活与我何干 漠视像习惯一般存在,再装着没事人一样,然后再看戏。
  师:文章最后还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_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 请听课文十—至十三小节,请同学们边听边在文章中找依据。
  (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思考。)
  生:我认为他死了,因为前文说孔乙己品行好,从不拖欠,但现在—两年过去了,还欠十九个钱。
  生:我也认为他死了,因为原先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而现在他被打折了腿,黑而且瘦。天气又逐渐转凉。
  生:我认为他没死,他可能到另外的地方去谋生了。
  生:我认为他死了,因为他这么好酒,如果没死,他爬也要爬来喝酒。
  师:中国酒的历史比文学的历史更长,曹雪芹,他是“举家食粥酒常赊”!这位同学分析得挺有道理,孔乙己这么好酒,如果还活着,一定会来喝酒的。
  生:我认为他没死,可能这个社会上有好心的收容了他,并给他好酒喝。
  师:你怀着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是的,或许他被好心人收留了。
  生:我认为他已经死了,因为原先别人嘲笑他,他会争辩,而现在是“不十分分辩”,说明他心都已经死了。
  生:天气已转凉,且他这时穿着的是“破夹袄”,刚才我们说孔乙己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脱下那件长衫的,可此时他已脱下,这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这一小节,请同学们默读,然后告诉老师,此时如果我们再到咸亨酒店去找那个标志性的孔乙己,还能找到吗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找不到了,孔乙己此时已被迫脱下长衫,换上了短衣帮的“破夹袄”。
  师:长衫脱下那他该归属于短衣帮了!
  生:这回他终于坐下来喝酒了,不过并不是坐在隔壁的雅座里,而是坐在一个蒲包上喝。
  师: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让我们震惊,他先前塑造的那一个高大的形象已倒塌,这是一个人精神的萎缩。鲁迅先生让他最后一次出场也没有归属,他始终是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可怜的读书人。所以著名作家刘再复认为:“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师:如果说“大约”印证了“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说明没有人去关心他,让我们读到了社会的冷漠的话,那么同学们刚才找出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让我们彻底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凄凉。
  五、走近孔乙己,他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师:那个叫孔乙己的人,他死了。是谁杀死了孔乙己
  生:是科举制度,让他学了一些没用的东西,如“回”字有四种写法等,让他无法谋生。
  生:是他自己的性格,他好吃懒做。
  生:是当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
  师: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写道:“中国的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我们来看—下,鲁迅是怎样让孔乙己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的。
  (生齐读“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师:著名作家余华在《内心之死》中说:当读到这段文字时,有一种“子弹穿过身体的迅疾”的感觉。鲁迅先生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述,当他的腿被打断后,才开始写他到来的方式,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学叙述中的绝唱:用手走路的人,一个非人!这幅图景是整篇小说的灵魂,孔乙己留给我们的是用手支撑着身体走出门的背影,背影后是自顾自谈笑着的人们。
  (学生思考。)
  师:孔乙己不幸中的血腥味就在这些看客的冷漠的谈论中消解了,这正是鲁迅最痛心的。一种全民族的演戏与看戏,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消解力量。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遭社会凉薄的孔乙己形象呢
  生:唤醒人们的同情心。
  生:批判这个麻木的社会。
  师: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使鲁迅先生感到痛心和愤慨的问题。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经常和友人许寿裳一起探索“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他们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在鲁迅先生看来,这种爱的缺乏,往往表现为一般群众精神的麻木,对不幸者采取冷漠的旁观的态度。《孔乙己》完成了他的揭露并批判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写作意图。请看这段文字(大屏幕呈现,学生齐读):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呐喊>自序》
师: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当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在鲁迅先生眼前飘动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说课
1.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说说孔乙己与“酒”。
要求:同学们围绕“孔乙己与‘酒’”自读课文,从课文的人物、场景、情节、结构等等方面读一读,写一写,并说说自己的阅读所得。
这是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这个问题及学习要求的出现,打破了那种让学生泛读课文、抄写字词、标明段落、理解层次的习惯性讲读思路。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情绪,把学生引入了课文,也把学生引入到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阅读心理境界。学生会立即被这个问题所吸引,目光深深地进入课文,开始对课文进行整体性感知阅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可以感知到如下的内容:
①孔乙己是一个酒客,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作者设置了孔乙己活动的特定场所——表封建社会一角的咸亨酒店。
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着重描写了孔乙己喝酒时,酒客对他的两次无情嘲弄。
④在酒店里,他在周围的人们包括孩子们的眼中,都只是一种笑料,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同情和温暖。
⑤他最后出场是在咸亨酒店里,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谈谈孔乙己的“偷”
要求:同学们围绕“孔乙己与‘偷”’自读课文,从课文中任选一个点进行品析,写出自己的简短发言稿,以准备参加课堂讨论。
“孔乙己与‘偷’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教学问题,视点集中,内蕴深厚。这个问题及课堂教学要求的出现,改变了那种逐段串讲、多讲多问、处处落实、面面俱到的陈旧教法。教师此时不是着眼于自己的讲解而是着眼于学生自己确有必得的“谈谈”,同学们就能在深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继续保持着长久的注意,对课文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进行着整体性理解阅读。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在课堂上进行的讨论之中,同学们能够从如下侧面对课文进行理解:
1) 由“偷”引出“酒”。偷——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
孔乙己替人抄书,只能混口饭吃,但他好喝,便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由于“偷”,他那双有特有的形状和极富个性特征的动作的手便别有用途。小说中不论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还是写他“借出四文大钱”,其目的都是表现孔乙己的钱消耗在酒杯之上。为喝而偷,深刻揭露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
2) 由“偷”引出“笑”。偷——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
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几次无情嘲笑和无聊哄笑,都与“偷”字有关。“偷”成了人们取笑、挖苦、揭短的把柄,由“偷”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
3) 由“偷”引出“打”。偷——挨打的直接原因。
小说中的孔乙己、不管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还是脸上又添新伤疤,以至被打折了双腿,他始终都没有醒悟过来,世人也没有停止对他的“打”。具有悲剧意义的是,成了举人的读书人丁某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酷地打折了他的双腿,最终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孔乙己这样一个写得一笔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孔乙己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这其中的含义该是多么深刻。
4) 由“偷”引出“情”。
文章通过写孔乙己的“偷”,深刻揭示出孔乙己性格上的弱点,表现作者对孔乙己又怒又哀的态度。
5) 由“偷”划出学生对作者写“偷”的表达目的的理解。
孔乙己地位的低下,是由于他的贫穷潦倒、好喝懒做和行为不端。作者在小说中不厌其烦地描写他的“偷”,在于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广泛、更深程度地从不同的地方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
由这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教学,相对于以教师为主的讲析,相当于一般的谈话式、答问式的课文分析教学,有着突出的优点。从教学思路看,教者选择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点并以此形成一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就是一条教学线索,牵动着学生阅读和思考。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首先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课文,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思考表达,接着又带着学习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参加讨论,听取点拨,深化认识。课文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说是读、写、听、说、思融为一堂,能力提高和技巧训练合为一体,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点拨相映生辉。此时的教学是真正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是切实可行地进行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在此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设计安排这样一个主问题:议议孔乙己这个人。
要求:同学们对孔乙己这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发表看法时最好有课文的依据,最好能说出一点儿道理。为了让同学们顺利发言,教师建议同学们进行“一句话人物短评”。
议议孔乙己这个人,又只需要“一句话人物短评”,这是几乎每一个同学都能做到的事情。课堂上形成了学生发表见解的高潮。他们的发言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 第一个层次,是从身份、外貌上对孔乙己的真接认识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一个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有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人,是一个有着睁大眼睛的样子、不屑置辩的神气、颓唐不安的模样、极其惋惜的表情、恳求掌柜的眼色的人。
2) 第二个层次,是从习惯、性格、命运上对孔乙己的进一步的认识
他是一个对人说话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他是一个酒客,是一个偷东西的人,是一个经常挨打的人,是一个迂腐的人,是一个生活在极其冷漠的环境之中的人,是一个受到无情嘲弄的人,是一个地位低下到不如当时的一个“短衣帮”的人,是一个精神和肉体上受到巨大摧残的人。他身上有许多无价值的东西,迂腐、卑琐、好喝懒做、偷偷摸摸、自命清高、麻木不仁。封建教育的病毒渗入他的血脉,严重扭曲了他的灵魂。他身上还有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还不时有善良天性的闪光,表现出一定的真诚、老实、品行好。
3) 第三个层次,是从人物塑造,从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上对孔乙己深入认识
他是一个没有爬上去的读书人,是一个人生的价值连十九个钱都不如的人,是一个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演出了一幕更比一幕惨的悲剧,又在笑声中凄然消逝的人,是一个可笑可怜的多余的人,是一个“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人。
“议议孔乙己这个人”所引起的,实际上是学生对《孔乙己》的整体性评鉴阅读。学生发言细腻、热烈的程度,课堂上思想火花到处迸发的情景,决非肢解式的分析、答问式的串讲以及教师的一讲到底所能比拟。教学“主问题”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高层次的课中活动、形成课堂教学良好的学习气氛、凝聚学生学习活动板块等方面表现出了足够的力量。

从一篇课文来看,在常规的教学中,小说教学的内容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一.理解层次:
它包括: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小说要素的辨识,情节的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整体理解,描写方式的辨识,字词的含义、情感色彩及表达作用的阐释,重点段落的品读,文段作用的理解与分析,等等。
二.赏析层次:
它包括:主旨的理解,线索的分析,人物形象的鉴赏,语言艺术的欣赏,构思艺术的品味,人物塑造手法的品析,环境描写的技法及表达作用的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的评价,读者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启示的表达,等等。
三.扩展层次:
它包括:搜集与作者、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参读课文分析或课文鉴赏的有关文章,联读或比读与课文有某种联系的课内外小说,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等等。
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课文实际与教学的需要对以上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要点明晰、线条简洁的组合。
如《孔乙己》的教学,我们可以突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欣赏点”–小说的构思艺术,带动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真正有着小说教学味道的教学:

第一个特点是,小说多角度铺展了人物描写的线条:
孔乙己的”偷”是人物描写的线条。
“偷”是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为喝而偷,深刻表现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偷”也是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小说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无情嘲笑和无聊哄笑,都与”偷”字有关。由”偷”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偷”更是孔乙己挨打的直接原因。具有悲剧意义的是,成了举人的读书人丁某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酷地打折了他的双腿,最终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
孔乙己的”手”也是人物描写的线条。
除了抄东西赚点钱之外,孔乙己的双手有四种特殊用途:蘸酒写字,偷窃东西,书写服辩,代脚”走路”。课文对孔乙己双手特殊用途的描写,贯穿着故事由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孔乙己这个写得一笔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他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爬向死亡的工具。可见,作者对孔乙己双手的”反常”描叙,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
孔乙己的”脸”又是人物描写的一个线条。
课文用”青白”"红”"灰”"黑”等寥寥数字,对孔乙己的脸色变化进行了五次描写。这些极为简省的笔墨,也是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涨红”显示了他不敢正视现实、害怕别人揭短的心理,”灰色”则表现了他内心的遗憾被人深深击中之后的痛苦。又如孔乙己出场时是”青白”脸色,而最后一次出现时,已是拖着断腿,面目全非。”青白”表现了他在半饥半饱中延续生命,”黑”则表现了他已受到巨大摧残,完全没有了活力。从”青白”到”黑”的变化,包含着在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许多悲哀。
还有”孔乙己与’酒’”"孔乙己与’笑’”,都是描写人物的突出线条。

第二个特点是,小说有层次地展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在作者的笔下,孔乙己经历了从出现到消失的生命历程,这种生命历程让我们对人物有了这样一些认识:
一是从身份、外貌上对孔乙己的直接认识: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一个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有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人,是一个有着睁大眼睛的样子、不屑置辩的神气、颓唐不安的模样、极其惋惜的表情、恳求掌柜的眼色的人。
二是从习惯、性格上对孔乙己的进一步的认识:
他是一个对人说话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他是一个酒客,是一个好喝懒做、偷偷摸摸、经常挨打的人,是一个迂腐的自命清高的人,是一个生活在极其冷漠的环境之中的人,是一个受到无情嘲弄的人,是一个地位低下到不如当时的一个”短衣帮”的人,是一个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人,是一个不时有善良天性流露的人。
三是从人物命运、人物塑造,从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上对孔乙己深入认识:
他是一个没有爬上去的读书人,是一个人生的价值连十九个钱都不如的人,是一个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演出了一幕更比一幕惨的悲剧,又在笑声中凄然消逝的人,是一个可笑可怜的多余的人,是一个”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人。

第三个特点是,小说线索式地在全文中贯穿着对比手法:
《孔乙己》通篇使用了对比手法,深沉地表现着人物的命运。例如,孔乙己的出现与消逝、爬上去的丁举人和跌下来的孔乙己、酒客的”快活”和孔乙己的孤寂、孔乙己的生命价值与粉板上的十九个钱、阴冷的天气与热闹的笑声等,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总的来讲,文中的对比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描写社会环境时的对比。如小说开头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为孔乙己的出场点明了背景。又如通过掌柜对三种人不同态度的对比,把当时社会欺贫媚富、冷漠虚伪的人际关系作了生动的表现。
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喜剧气氛和悲剧命运的对比,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刻揭露了社会的病态。又如最突出的一组对比,即孔乙己第一次亮相和最后一次出场,在外貌、语言、声音、神态、动作方面的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点评:
  好课如好文,顺课堂之肌理亦能感教师之品格。饶美红老师的《孔乙己》课堂教学体现了先进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材观、阅读观。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择其一二而说之。
  一、独到而精准的文本解读切口
  文本解读的切口,最能显现教师的个性与功力。饶老师将切口定在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原因探寻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导致孔乙己悲剧的除了其自身原因之外,还有来自“看客”的冷漠与残酷。这看似剑走偏锋,却极好地剖析出鲁迅作品的人文价值——对个体生命的最本质的关怀,且更贴近作者揭露并批判“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写作意图。这样独特而精准的解读的价值,还在于撇去了意识形态的条条框框,走出了长期以来照本宣科地把孔乙己讲解成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的狭隘。于是,学生们在剖析孔乙己的形象及其生存的社会环境时,不仅“怒其不争”,而且“哀其不幸”,也从中看到了一个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领悟到孔乙己不只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悲剧的背后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样的课堂自然就具备了高屋建瓴的气势,也更好地实现了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
  二、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
  知识的厚度是教师讲析的第一要素,但决定课堂成败的却在于学生是否能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文学作品教学,切忌程式化的教条灌输,需要直指心灵的体验学习方式。课堂伊始,饶老师以“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或者说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这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为后边的深入分析作铺垫。而“假如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孔乙己那个年代,你能在咸亨酒店众多的酒客中,一眼就认出哪个是孔乙己吗”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小说中的场景——咸亨酒店,学生似乎就站在孔乙己的身旁,看着孔乙己站着喝酒,思考着能不能帮他脱下那件长衫。当分析“谁晓得 许是死了”时,饶老师问:“什么样的情境下有这样的对话的 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体会—下说话人的心情。”这样的学习活动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教学价值。角色体验、朗读品味、问题探究,于是学生获得了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一个具有悲剧性格的边缘人,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孔乙己这—人物形象越来越明晰。
  三、大气而开放的教学进程
  饶老师不仅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品味语言,感悟形象,还带领他们进入理性的思辨境界,而且真切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理性认知相辅相成。整堂课由初识孔乙己,据其细节识人物;到从其站着饮酒之形象,解其边缘人特征;再到看客看待孔乙己,明其悲剧实质:最后到孔乙己退场时的戏剧化造型,悟其乃遭社会凉薄的苦人。简洁明晰的教学形式营造了开放大气的思维空间,文本解读内涵丰富而又逻辑清晰,每个板块的学习目标明确而又利于生成,板块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各个环节步步为营又层层深入。从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开始,一步步走向文本深处,学生的视界与文本视界、作者视界、教师视界以及其他专家读者的视界交接、碰撞、交融,从而建构知识,获得智慧,拓宽视野,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