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节 局部的完整》教学设计2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节 局部的完整》教学设计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5 12:0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文段中感悟虚拟情境的表达优势。
2、在作文中能借鉴虚拟情境的手法,增加论据的生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总结方法,指导写作的能力。
2、利用小组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虚拟情境手法的实践,从而使论据更加形象生动,增加文采。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对具有中国古典情韵的文字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虚拟人物形象要为主旨服务。
2、能灵活运用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1、能借助虚拟读者或作者的形象,增加语段的代入感。
2、能选取合适的意象,使虚拟的环境描写起到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高二下半学期,学生掌握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在叙例时,学生基本能够做到语言简洁且可为主旨服务,但是不够出彩。本节课旨在训练学生掌握使论据更加形象生动的方法——虚拟情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叙例的瓶颈。
教学过程
铜炉焚香,说来话长
——虚拟情境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
由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开头“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讲一支香港战前的故事。您的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讲完了”导入本课。使学生体会虚拟情境手法的妙用。
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常常创作的议论文里,大多是比较冷静、比较慎重的议论性文字,议论文常常以冷峻的面孔示人,而如果能在叙述论据时借用虚拟情境的写法,就可以避免平铺直叙,让那些和我们有些距离的论据生动形象一些,同时也使议论文的语言增加些温度。
实际操作起来,可以怎样虚拟情境呢?虚拟情境的手法有很多,本节课通过几个小语段介绍一些最常用的。
二、具体过程。
(一)第一个语段
“唐太宗临终授命褚遂良,保新君,护忠臣。褚遂良郑重承诺。但,谁也不知,历史会有什么翻覆的变化。唐太宗百密一疏,另他万万没有料想到的是,一个女人将代替他的儿子统治天下。她就是武则天。”
同样的一个语段,还有另外一种表达。
“唐太宗临终授命褚遂良,保新君,护忠臣。褚遂良郑重承诺。但,谁也不知,历史会有什么翻覆的变化。唐太宗百密一疏,另他万万没有料想到的是,一个女人将代替他的儿子统治天下。而此刻那个妇人正在站太宗屋子的角落里——仅仅是一个垂首低眉的侍女。”
通过展示两个语段的表达差异,引导学生了解凭借合理的想象,基本真实地还原现场的虚拟手法,进而明确“站在屋子的角落”“垂首低眉”是对人物动作、神态的虚拟,从而使学生了解在虚拟情境的时候,如果能够善于利用人物描写的手法能够丰富画面,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而为何要围绕身份卑微来虚拟情境,而不突出其他方面?因为此刻的武媚娘看起来越是弱小不成气候,就越可以和今后得势形成巨大的反差,也就越能突出“没有料想到”这个中心。因此,虚拟情境不是胡乱地编故事,是要为突出某个中心合理地想像加工。
(二)第二个语段
“启功先生有着博大精深、无所不容的学问,也写得一手隽秀洒脱、卓尔不群的书法。习习清风,朗朗明月,修竹投影于案前,启功先生挥毫泼墨,笔笔中锋。他将一撇一捺的翰墨财富设立为励耘奖学金,以勉后来人。冠于学问与书法之上的是他的精神境界,是他对教育事业的一片热忱。”
首先,引导学生定位本语段中虚拟情境的句子。借“挥毫泼墨,笔笔中锋”再次赏析、落实虚拟人物描写的手法。
其次,借助幻灯片,引发学生对《琵琶行》里几个句子(“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思考,每组句子的后一句环境描写对全句语言表达的作用。王国维曾说过:“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所谓“造境”是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进行合情理的艺术虚构。同理,我们也可以这样在作文里虚拟自然环境,例如本段中的“习习清风,朗朗明月,修竹投影于案前”,此处的环境描写既可以渲染氛围,又可以借助“明月”“清风”“修竹”等意象的选取烘托人物形象。
(三)第三个语段
“群臣侍太宗饮,为助君王酒兴,与太宗和宫体诗,捻须吟诵,诗唱连连。太宗亦邀虞公。圆滑之人此刻定是不会拂了君王的兴味。可虞公非但不唱和,还蹙眉拱手劝谏太宗勿歌靡靡之音引上下效仿,太宗只得以故意试探虞公之名为自己解围。一代贞观名臣的风骨在于不浮滑,不附势,坚持原则,直言敢谏。”
该语段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是对前两个语段虚拟人物手法的补充。
提问:类似这类发生在室内,以多方对话、场面描写为主要情节的论据,加入一段渲染氛围,又烘托人物形象自然环境描写,存在困难,但能否通过在叙例之前虚拟自然环境描写的手法,使该语段更加生动形象?由此引出第四个语段。
(四)第四个语段
“江烟迢迢,青山隐隐,驾一叶扁舟,舀一掌清泓,向历史深处漫溯……群臣侍太宗饮,为助君王酒兴,与太宗和宫体诗,捻须吟诵,诗唱连连。太宗亦邀虞公。圆滑之人此刻定是不会拂了君王的兴味。可虞公非但不唱和,还蹙眉拱手劝谏太宗勿歌靡靡之音引上下效仿,太宗只得以故意试探虞公之名为自己解围。一代贞观名臣的风骨在于不浮滑,不附势,坚持原则,直言敢谏。”
省略号后面的文字与原版毫无二致,区别仅在于第一句话“江烟迢迢,青山隐隐,请驾一叶扁舟,舀一掌清泓,向历史深处漫溯”,而这第一句话,包含了两部分:江烟迢迢,青山隐隐;驾一叶扁舟,舀一掌清泓,向历史深处漫溯。前一部分是自然环境描写,后一部分是人物描写。好,先分析前者。
这两句环境描写与烘托虞公忠言直谏的人物形象无关,但是它借助迢迢的江烟和隐隐的青山,可以渲染回溯历史的氛围,因此,再次强调,虚拟环境描写时,意象的选取很重要。
由此,我们可以摸索出自然环境描写的另一条路,在某些不方便插入自然环境描写的论据中,不妨试着在叙例之前虚拟个自然环境描写,用它来为后文的故事做个氛围的导入,还能够引人入胜,丰富文句。
引导学生分析,“驾一叶扁舟,舀一掌清泓,向历史深处漫溯”是对作者行为动作的虚拟,如果加上一个字“请驾一叶扁舟,舀一掌清泓,向历史深处漫溯”,则是对读者行为动作的分析,如同张爱玲小说的开头“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讲一支香港战前的故事。您的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讲完了”。讲到这里,学生更能体会虚拟情境的妙处了。打开思路,我们不仅可以虚拟主角,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手法突出他的性格特点,而且还可以虚拟读者或者作者的动作神态等等,无论虚拟读者还是作者,都能对读者入境有引领作用。
(五)方法总结。
本节课利用几个语段,引领学生探究了一下虚拟情境最常用的两种方法:人物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如果学生之前只知道,可以利用正面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虚拟主角,突出他的性格特征,这节课让学生了解,还可以虚拟作者或者读者,达到引人入镜的目的。如果学生之前只知道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氛围,“冷”就是朔风积雪,“静”就是空山流水,那么这节课让学生了解,只要选择合适的意象,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氛围,还可以烘托人物形象,只要选择了合适的意象,还可以引人入镜。但是需要提醒学生的是,这节课是讲议论文的叙例,篇幅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叙例的时候,这些方法用到一到两处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六)课堂实践。
语段示例:
“杨震到东莱郡去当太守,经过昌邑县时,曾受过杨震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特意深夜拜访,并送重金给杨震。为了打消杨震的顾虑,他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我送你金钱的事。”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王密惭愧地走了。这里所说的“四知”,其深层含义就是要求人能诚意慎独。所以,俗语又有“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说法。”
请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本节课所讲虚拟情境的手法将它润色。分组讨论,课堂交流。
(七)作业
请同学们围绕“慎独”这个话题,寻找一段材料(非古代题材),用虚拟情境的手法写一段叙例的文字(200字左右)。
(八)教学反思
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很多学生反应,不了解镜头感论据的创作方法,于是萌生了讲授这节课的想法。本节课通过对虚拟情境基本手法的介绍、鉴赏和实践交流,使学生掌握了镜头感论据的创作切入点,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与兴趣。学生反应,此方法易于掌握,且在写作中很实用。
同课章节目录